教學人生:學校也是人生教室

有一位中四學生跑來找我,詢問可否讓他的弟弟轉來本校就讀。細問之下,原來他的弟弟剛升讀中一,同儕關係不太理想(哥哥用了「被欺凌」的字眼),因此想轉校。

哥哥很擔心弟弟的處境,我表示諒解和欣賞他愛護弟弟之心。只是開學短短一個多月,來自不同小學的中一同學都在適應新環境,按理彼此之間不會有很大的衝突。追問之下,才知道他的弟弟沒有向老師反映情況,家長也沒有聯絡班主任或社工協助,便直接想到「轉校」這方法。因此,我建議哥哥跟媽媽商量,詳細了解弟弟在校情況,並向班主任、社工求助;而弟弟也應該反思、學習與同儕相處的溝通技巧。假如情況仍然不理想的話,才考慮轉校也未晚。最後,我告訴哥哥不要擔心,學校會盡力幫助弟弟;哥哥點點頭,放心地走了。

常言「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一群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有緣成為同窗,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其實是很美好的事;讓人可以突破自身家庭的框框,和更多人相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從朋友身上有所學習,不論是學問、品格、才藝,只要能虛心求教,一定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何況跟三五良朋有共同興趣、分享心事、談談夢想,令彼此的成長過程有更多色彩,不是很美好嗎?

不過,人際相處又豈會只有快樂呢?遇上合不來的人的機會也不少,知己難求!特別是年青人,比較率直,不掩飾喜惡,不像成年人般世故練達、面面俱圓。中學生喜歡形成小圈子,原也無可厚非,只要不排斥、攻撃別人便可以了。學校就是一個社會教室,學生從家庭模式走向學校模式,是另一種社教化;他們慢慢懂得守規知禮、相處溝通之道,也從中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儘管來到人工智能、網絡發達的時代,但人與人相處這成長歷程中重要的一課,絕非網課、資訊科技可以取代。

聖經提醒我們「因為,正如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部分,而且雖然部分很多,身體卻是一個;基督也是這樣。」(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12節)保羅所指雖然是教會,學校何嘗不是一樣?各人天賦不同、角色不同,卻組合成為一班、一級、一校,學校才會多姿多彩。保羅又教導門徒「做任何事都不要自私自利,也不要妄自尊大,倒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腓立比書第二章3節)。同學也應該是這樣,存心謙虛、溫柔相待,群體生活才能更愉快。教學這麼多年,處理過不少學生之間的衝突事故,導致衝突的原因很多,造成的傷害程度各異,而共通點就是雙方的言行、態度帶來了衝突。畢竟大家沒有血海深仇,但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因為你我各不相讓而變得複雜起來。藉著聖經的教導、基督的榜樣,老師也可以幫助年少氣盛的青少年慢慢學懂控制自己、與人共處。如此推廣下去,社會應該可以變得更美好。

希望那位弟弟能夠勇敢面對和處理事件,與同學建立友誼,享受愉快的中學生活吧!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