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神恩不盡

「我的恩典足夠你用,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第十二章9節上《環球聖經譯本》

文:何慧芬牧師│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理事會副主席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加上全球氣候改變、食物受污染,癌症這個非傳染性的病症在香港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多年來仍在上升。根據香港政府的數據顯示,癌症是香港人的頭號殺手,在過往10年,癌症的發病個案每年以約2.6%的比率增長。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更告訴我們:每年有超過1,000萬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並且每年有超過600萬人因癌症去世,數字非常驚人。雖然現今醫療科技非常先進,然而癌病年輕化、普及化及長期化的走勢讓我們發現,我們生活的周圍總有癌症患者,所以我們要認識癌症,提早預防,萬一遇上也知道如何面對。

見證病人有主同在平息驚恐

記得去年聖誕節前夕,得悉一位會眾的朋友確診癌症,因發現得太遲,癌細胞已擴散全身。由於家人等對癌症缺乏認識,在確診的過程需急速應變及面對許多未知,病者及家人每日都在惶恐中渡過,感到非常大壓力。後來,家人同意接受教會牧者探望,也讓教會癌患的過來人與他們同行。感恩病者在病危中把握機會信主,並在家人面前接受洗禮;過程中,得著盼望與力量。雖然這位病人沒有因信耶穌而戲劇性地得痊癒,至終仍是被主接走,但過程中家人見到他因有主同在而平息驚恐,又因確信人生之後已有安排,故可以平靜面對與家人離別。家人亦因此解除心結、互相珍惜,接納生命的限制及人生必有終結……。見到神的愛臨在這個家庭中間,帶來難得的改變。雖然與家人離別實在不容易,但聖經應許信主的人將來仍能在天家再見。這個聖經中的應許便為病者及其家人帶來實在的盼望,以致離別雖然不捨,仍能靠著主賜的盼望繼續前行。

筆者是癌症過來人,也來自癌患世家。在我年少的時候,父親八兄妹便在不同的年齡,因不同的癌病而離世。所以,當我成年及信主後,得知愛人到底的主耶穌及全人關懷的基督教信仰,可以幫助人面對人生各樣的考驗及挑戰,只要人接受耶穌做救主並懂得依靠主,便可經歷生命的改變、生活中的幫助。雖然聖經沒有應許信主的人凡事平順高昇、沒有災病或考驗,但我見證到真心信主的人能夠在面對艱難及危疾時從主得智慧及勇氣,勝過各樣的考驗。所以筆者對癌症關懷特別有負擔,深信基督的教會及又真又活的主耶穌能使在病患考驗中的癌友及其家人,得著實質的支持及永恆的盼望。很想同大家分享一些真實的個案,以及在癌症關懷服事中的一些發現及見證。

按需要設限免活在過度忙碌中

記得一位在職姊妹,她因一次肚痛入院做身體檢查,竟發現已是腸癌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至肝,在其後的一年內,先後做了三次手術、十四次化療及標靶治療。感恩姊妹當時較年輕,且蒙神保護,完成所有治療後身體情況仍好。其實患病前,姊妹曾經決志信主,但因委身事業發展,未有用心明白所信的主,也沒有空間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及價值。直到病後,才有機會停下來整理生命,投入教會。透過教會的癌關小組及牧者、弟兄姊妹的關心及探望,姊妹的生命得著重大的改變,也成為一個感恩的人。教會兄姊對她的關懷,也感動其父母願意參加教會,決志信主。姊妹不單病得醫治,其積極的態度也鼓勵和感染許多病友。現今她更投身癌關小組,關懷病友,並且她全家都參加教會的團契及崇拜,樂也融融。

在面對嚴峻的病患時,即時的體會是人的生命好脆弱、人生終結就在眼前,對作為人的虛空及限制,有更深切的體會。平日習以為常的呼吸、梳洗、進食、行走等等,原來不是必然的,益發對曾經或能夠擁有的人及事心存感恩,也份外珍惜。因為接近過死亡,也會為每日能夠存活而感恩;畢竟每人只能活一次,能夠有機會接觸、相處、認識,就當彼此珍惜,亦當學習彼此關心及服事。聖經表明身體是聖靈的殿,要學習好好保養顧惜。要善待身體,調整生活的作息非常重要,特別在時間的分配及運用上,當要好好籌算,定好人生的目標與優次,並按需要設限,免得生活在過度忙碌中,令身體吃不消。此外,認識自己的情緒,食得健康,保持適量運動,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恆常保健,令身心保持舒暢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至於作為患者的家人及朋友可以做甚麼呢?建議用忍耐及包容的心去陪伴,或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關心與慰問。不要輕看這些簡單的行動,這其實是莫大的支持。當然,能夠為對方祈禱守望求恩典,是最有效的支援,因為我們需要的恩典、智慧與平安,都是從神而來,祂是我們至終及最有力的倚靠!

抗癌路上的同行者

我每逢呼求你的時候,你就靠近我,說:「不要懼怕!」《聖經新譯本》〈哀3﹕57〉
隨著人口老化,患癌的人愈來愈多,教會肢體也不例外。因此,教會回應患病會眾的工作是必須的,例如在必要的時候,成立癌病關懷事工,承擔關懷、支援他們及其家屬等。現時本港的逾千間教會中,只有數十間成立了癌關事工。

編輯﹕謝芳

事實上,基於華人教會一貫文化,對重病、死亡都非常忌諱,儘量避而不談;也不習慣表達感受、怕被人可憐,故重病肢體多選擇隠藏,最終讓自己與家人獨自走上抗癌路,與癌病單打獨鬥,飽受孤單徬徨之苦。倘若教會開展癌關事工,邀請患癌肢體參加癌關團契/小組,讓病友及家屬有一個安全的平台,抒發內心的擔憂、恐懼等;並藉著同路人的分享,增加病友透露病情及困難的安全感,釋放負面情緒;教會也可及時回應他們的真正需要,牧者傳道的探訪問候便來得更自然順暢,癌關牧養就是如此。

牧者擔當調解的角色
基督教宣道會藍田堂尚佩冰牧師除了擔任「福蔭(癌關)團契」的團牧外,同時擔任「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簡稱︰癌聯)的理事。投身癌關事奉超過十年,尚牧師陪伴過許多病者和家庭走過低谷。她憶述﹕曾接觸一個家庭,當患了肺癌的丈夫身體還許可的時候,這個家庭經常一起郊遊,相聚同行中建立了一份主內的情誼。無奈這丈夫病情起伏,最終在醫院床邊洗禮。太太對丈夫不但不離不棄,連太太的家人也願意不斷在經濟上盡力支持治療費用,使她大為感動。然而,丈夫的家人並未體會對方的付出,仍希望病者能獲得更好的治療及痊癒。眼見雙方的家人處理病者各持己見,尚牧師便擔起了調解的角色,勸告丈夫的家人面對病者將要死亡的事實,結果成為他們衝突中的和平使者,令她感到非常滿足。

癌症者與家人的牧養
在過去的癌關事奉中,尚牧師認識了幾位患癌肢體,當中有身患重病仍謹守執事崗位的;也有一位姊妹獲教會奉獻支持針藥費用,最終在離開前立下遺囑把保險部分金錢奉獻留給教會,將上帝給她的愛延續下去,讓尚牧師十分難忘。

積累多年癌病牧關經驗的尚牧師認為,病者家屬的跟進十分重要。縱然病友偶會離世,教會需繼續與病者家人保持聯繫,透過持續的關心和慰問將主耶穌的愛傳遞開去。同時,病者的遺孀也極需要教會支援,兩年前教會為幾位年輕寡婦成立了一個小組,她們各自有兩個小孩,由一歲至七歲。她們時常聚在一起分享生活點滴和管教孩子的辛酸及方法;同時又將自身經歷、社區支援和資訊彼此交流。這幾位姊妹常有機會相約他們的小孩一起消閒,同遊郊野公園和坐觀光巴士…等,盼望她們繼續在主裡並肩成長,經驗上帝無盡的愛與恩典。

讓主內肢體各盡其職
對不少教會來說,成立癌關事工無論在人力及心力上,恐怕會帶來沉重負擔。但尚牧師則有不同看法,以她事奉的教會為例,曾邀請遊戲治療師來幫助一些未能接受爸爸離世的小朋友,由於都是主內肢體,故願意免費幫助孩子們,期望以自己的專業來造福別人。「教會裡不少弟兄姊妹也擁有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能,也樂意為主獻上,只不過未有合適的崗位給他們發揮。相信教會牧者起來召集,定能讓主內肢體各盡其職、事奉上帝。若教會人數不多,人力資源不足,可以請『癌聯』協助聯絡其他資源較多的教會作支援。」她深信在事奉中得到喜樂,便會有力量持續事奉下去。所以事奉團隊或同伴的代禱支持,團隊間分工合作,互相配搭,甚為重要。

身為癌聯理事,尚牧師期望癌聯可以成為癌病患者與教會的一道橋樑,興起更多教會牧養關懷癌症病人與家屬。癌聯每年舉辦的全港公開專題講座,以喚起各界人士,特別是教會信徒,關心癌症病人的需要為目標。今年講座將於9月8(六)日上午十時至中午十二時假觀潮浸信會舉行,題目為「癌友家庭的護心工程」,由余德淳博士主講。盼望大眾踴躍參加,認識癌症患者及家屬的需要之餘,更身體力行加入癌關行列,成為他們的同行者,延伸主耶穌的愛,將祝福和盼望帶給正面對恐懼的病人和家屬,使他們心靈得着安慰。

2018Aug_27_TSTR

「醫、法、理、情」之 預設醫療指示

17.1.2018 B

陳先生的愛妻「中年得癌症而失救」的經歷,實在令聞者唏噓。

今天醫療發達,進步神速,大部分的病症,包括癌症在內,都是可治之症。但最重要是早期診斷及治療。不幸延至後期才發現的,也不需多受痛苦,因為可以經由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亦稱安寧治療) ,盡量減輕身體上的痛苦;並且在一個比較安舒,近家居的環境中去世。以癌症轉移後的痛症為例,從前是痛時才由醫護決定止痛劑及份量,緩和醫療則未痛先治,並且病人自己可以調控,就減少了很多的痛楚和焦慮。很多時候,懼怕和焦慮,比最後來臨的痛楚,是更難受的。

預設醫療指示,在世界各地都多少存在。容許一個思想健全,精神正常的人,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預先立定生前的遺囑和意願。在自己病危時,或病至不能自己決定時,由一個信任的親朋,執行預設的意願和醫療的方向、環境,以至何時終止治療。在這方面,一個真正不怕死的人,和一個怕死,不願早死的人,就有很大的分別。香港很多長者都說不怕死,但都怕痛、怕苦、怕拖累後人。明白了有緩和醫療,預設醫療指示,長者應有安心;再加上有信仰,有死後永生的確據,就十分放心了。

預設醫療指示,乍看簡單,其實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被濫用,因為每人所遇的病症不同,需要屆時醫學和法律上的解釋,當事人完全瞭解之下,才可有明智決定,例如在重複、嚴重及不能好轉的病中,入院時床尾掛個牌子,寫明「NCPR」(不願心肺復甦) ,就是表明心願。非常簡單的說,需要維持生命的水、營養、氧氣、減少痛楚的藥物,不應停止供應;極端的醫療輔助,如長期昏迷的人,他的機械呼吸機、氣管造口、心臟、腎臟和肝臟透析輔助、昂貴的抗生素等,卻可以因人而異。子女的一聲﹕「盡救」,可以叫老人家延長數年無知覺、無意義的生活。預設醫療指示,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困難。但運動後心臟突發停止,需要立時心肺復甦,偶然肺炎所需的抗生素治療等,比較普遍性和突發性的疾病,都不能被預設醫療指示抹殺。

知道了病從淺中醫,明白了緩和醫療的幫助,再加上有了預設醫療指示,還需要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對基督徒來說,死不可怕,已無毒鉤。死是主裡安睡,怡然歸家。生與死,去與留,不在我手,而是操於慈愛天父手中,夫復何求?在世活得有意義、有目標、有價值,是更重要的。

雷同德醫生
「醫、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