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攜手同行 — 給基層家庭的「彈性」出路

「如果你的手有行善的力量,就不可推辭,要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行善。」《聖經新譯本》〈箴言3﹕27〉

編輯﹕謝芳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香港的貧富懸殊情況已出現急劇惡化,基層市民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擺脫手停口停的貧困生活。去年疫情爆發後,香港整體經濟大受打擊,基層市民更首當其衝,因為普遍上積蓄不多,又缺乏社會網絡的支援。」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撰文時指出職位配對計劃的詳情。

職位配對計劃

「貧窮家庭陷入經濟危機的情況引起社會關注,教關去年4月推出一項職位配對計劃,希望幫助失業的基層打工仔盡快找到新工作,同時又能獲得教會群體的長期關懷。經過一年的努力後,確實有成效可見,但學者李允平博士(教關倡議教育及研究小組核心成員、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社關部部員)為我們進行服務評估後,發現疫情下的失業問題有其特殊性,源於學童停課不停學改變了日常生活形態,因而影響家庭關係和求職需要,故此不能只將過去的扶貧模式一成不變地搬來今日使用。我們發現唯有用靈活而彈性的方式幫助基層家庭渡過當下的難關,才能真正地對症下藥。(詳細可以瀏覽 『教關職位配對平台調查報告』https://bit.ly/3tpKrDk )

教關『職位配對平台』展開至今,共有9間企業參與,提供不同工種的職位,同時有42間教會和5間機構參與,嘗試幫助他們所能接觸到的基層失業人士(207申請人次)。從受助者的回應發現,純粹轉職原來並非當下最重要的目標,有一半受訪者(50.6%)表示自己想尋兼職,只有接近三成(29.7%)想找長工。這項調查也發現,受訪者因為要兼顧家庭需要,工作地區只能限於居住的本區;另外,每星期可以工作的時間有限,而且不固定。」

伙伴教會的參與

「參與先導項目『職業配對平台』其中一個伙伴教會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同工建芬認識了一位因工傷而停工工友郭先生,他住在短期月租居所,因停工所以三餐都成問題,幸而從宣道堂得到食物上援助,解決短期需要。同時,他們亦明白一份穩定工作實在對郭先生很重要,因此透過『職位配對平台』,推薦郭生申請保安一職,並獲錄用!郭生非常感恩,多謝堂會的關心及介紹,樂意參與聚會,認識在他困難時給與幫助的真神。而教會保持和郭先生聯絡,與他同行。

另一間伙伴教會基督教會活石堂石梨堂,所接觸的受助家庭中,常見由媽媽找工作撐起一家的情況。陳先生(化名)向來是一家四口的經濟支柱,但在疫情期間失業。他因為在所屬工作行頭有相當的經驗,故不願意轉做其他工種;加上個人尊嚴和薪酬待遇低,更不想接受卑微的。作太太的雖然是家庭主婦,但面對生活壓力,還是願意跨出安舒區去找工作幫補家計。她為撐起家庭當起清潔工,每月獲得五千多元收入,但需要同時申請津助才足以應付整個家庭開支,主要是租金開支。她說自己不需要找長工,可以解決燃眉之急的兼職更適合現時的處境,尤其是彈性工作時間的,始終媽媽對於照顧小孩有重要責任。疫情反覆了一段很長的時期,小孩在家學習,太太出外工作時,留在家裡看管小孩便由陳先生負責。」

「其實,疫情令不少男人在家庭中的傳統角色受到衝擊,長時間在待業狀態,被迫轉換家庭角色成為『家庭主夫』,加上每天困於狹窄居住環境,缺乏個人空間,更加容易與家人產生磨擦。在其他的伙伴教會也發現,雖然失業者多數是男人,但通常前來尋求幫助的求職者卻是他們的太太。這些微妙變化的狀況容易令夫婦產生關係的張力,甚至磨擦和巨大壓力,有人更因此出現情緒問題,嚴重者則有憂鬱症。我們的伙伴教會在幫助失業者的過程中,接觸了不少患有情緒病的人,而教會作為有宗教熱誠的社群,在提供物質和求職協助外,往往也能發揮心靈支援作用,為受助者帶來希望、信心和關愛,舒緩他們的情緒困擾。」

「當我們發現職位配對需要更彈性的因素時,便主動建議伙伴教會設立義工機會給基層失業人士,例如一星期只需工作數小時或一兩天,時間也可有彈性安排,並提供小額津貼,稍為舒緩他們的經濟壓力及對於義工貢獻的肯定。小額津貼只是一小口的『涼水』,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失業者在找到全職工作前重拾信心、提升鬥志和抱持正面樂觀心態,去對付疫情所帶來的無力感、失落感和意志消沉。教會的額外付出可以服侍更多的基層家庭,為他們創造有社區關係的互助網絡。」

從失業者變成義工

「Ida是其中一個從失業者變成義工的受助者。她原本有典型的雙親在職家庭,夫婦各有全職工作,共同育養兩個小朋友。去年6月,疫情令她失掉工作,同時期,兩個小朋友都要在家學習,使她不能找新工作。到今年4月,Ida參與了葵涌新生命堂的義務工作,因為工作時間有彈性,不會影響照顧家庭的責任。她帶物資探訪貧窮家庭,主要接觸婦女,因為也是同路人,更能明白她們的困境。這個新任務令她感到生活充實,可以幫助其他人,自己也感到快樂。Ida更發現,藉著探訪才可以聽到她們內心的鬱結﹕『我們來到她們家裡探訪,她們就感受到我們的真誠關心,這樣就會開放自己的心,坦誠告訴我們更多心事。』

另外,有媽媽義工說,參與義工計劃後,晚上得以安睡,治療了失眠問題,也許因著同行關心、信心建立、心靈支援,就產生奇妙的『副作用』。很多受助者不但在經濟方面貧窮,也在情緒和關係上困乏無助,用心聆聽他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需要,絕對能幫助他們走更遠的路。」

「疫情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期,要走的路還遠,即使不能一下子就回復原來生活狀況,但適時的幫助可以化解當前的危機,尤其是當家庭衝突和情緒問題開始浮現出來時,我們更需要快速回應。教會充當了獨特的角色,而商界企業的重要角色也不容忽視,全職工作並非唯一的出路,因應疫情對家庭產生的特殊影響,大小企業可以考慮提供更有彈性的職位空缺,包括不固定時間工作和兼職,讓基層失業人士解決當前的困境,與他們過渡難關。請給予疫情下基層家庭的『彈性』出路。攜手祝福香港,從家庭開始!歡迎提供意見,到教關網站分享想法: http://www.hkcnp.org.hk/your_response/ideas/

「談天說道」疫情圍封之下分享愛

「而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那有甚麼用處呢?」《聖經新譯本》〈雅各書2﹕16〉

編輯﹕謝芳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港經濟低迷、失業率及開工不足率高企,本港貧窮人口再創新高。政府2020年12月23日公佈本港去年的貧窮數據,當中貧窮長者多達54.9萬人,較2018年再增3.2萬人,且是有記錄以來新高,長者貧窮率高達44.9%。經政策介入後,貧窮長者仍達39.1萬人,貧窮率為32%,即每3名長者便有1名貧窮長者。

疫情至今未見舒緩,貧窮人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所面對的「貧窮」有四個向度﹕「經濟貧窮」、「關係貧窮」、「心靈貧窮」及「動機貧窮」;面對的最少有6項難題﹕居住、食物、醫療、技能提升、社交、親子關係。雖然基層人士所面對的貧窮問題每況愈下,但自疫情爆發以來,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看見很多街坊、非牟利組織和教會團結一致服侍有需要的基層人士。

圍封地區,教會留守支援街坊

早前政府圍封北角東發大廈一帶,不少街坊人心惶惶,位於北角的教關伙伴宣道會恩樂堂,因看見街坊身心靈上的需要,從而作出相應行動,與街坊同行。恩樂堂黃傳道分享道:「鑑於佐敦及深水埗一些區域曾被圍封,我們討論了基本方案。參考過往資料,我們相信被圍封的街坊,受封時間應該不會過長,而且政府會提供當天食物。但解封後引來的種種揣測,卻不容忽視。教會為了保障義工、糧友及同處大廈居民的安全,故此有以下措施:暫停開放教會發放糧食;並且暫時改變舊有糧務運作方式,即與同工會折算食物現金劵,再相約送至糧友手中。我心裡由衷地感謝主,因為今天我們剛全日開倉,發現街坊手上已儲有7至14日的食物,相信街坊在糧食上沒有大問題。並且,早前我們已準備了這些食物劵。一切在主手裡,祂是全地的主。」黃傳道一直留意被圍封的社區,再於社區中作出服侍街坊的行動,從未停止關懷。

教關又看到無數伙伴教會在疫情下「腦筋急轉彎」,想出不同的方法支援街坊。位於首度被圍封的佐敦區教會,如基督教恩活堂,在教會門口放置了一個臨時的物資箱,內裡有抗疫物資:口罩、酒精搓手液、防疫面罩等,供給區內有需要人士免費索取。其後,恩活堂更推出「恩活自提物資服務」,以「自提櫃」的自行提取形式,讓有需要人士安心領取食物或防疫物資等。街坊領取物資的速度遠超所想,在短短的一個下午,教會已進行好幾次補給!恩活堂教牧同工表示:「我們會緊守防疫工作,嚴密把關消毒程序,定時使用消毒酒精噴霧清潔物資箱。為街坊提供安全且方便的物資領取站。」恩活堂試行一段時間後,又加設「約談」環節,希望深入了解街坊需要,建立鄰舍關係。

在社區網絡送上愛

教關聯同「油踐入心」事工召集人黎廣澤傳道,於2021年1月初開展「社區大使服侍體驗計劃」,無奈主要服侍的油麻地和佐敦等社區持續爆發疫症,大部分的落區行動被迫暫停。然而,網上「油踐入心團契」定期發放油麻地社區情況及代禱事項,讓義工們能夠繼續關懷社區。計劃中有一位核心義工Shirley建立了「油低造喜」FB 專頁,分享與油麻地基層人士的相處點滴:「我沒有想過可以與無家者做朋友、吃飯談天!」農曆新年將至,不少人忙於辦年貨、大掃除,Shirley帶了一位基層伯伯去超市購物,「我們關懷小組約了伯伯去超市購物,買他喜歡的食物。原來伯伯已經二十幾年未入過大型超市購物。我們慢慢行,他慢慢挑選。最後,我們更教導他用自助付款機,學習新的科技,融入現代的生活!」關懷小組隨後再去一班街友的宿舍,幫他們大掃除、剪頭髪過新年。最後再帶社區大使的新叔叔買新波鞋過年,新叔叔笑逐顏開地說:「好開心!好耐無試過有人同我一齊去行街shopping,自己揀舒服的波鞋!」

因著油麻地社區的疫情,街坊都齊心協力,互相幫忙,我們從中更見網絡的重要。黎傳道分享到油麻地街坊及不同單位的愛心與團結:果欄有不少檔主捐出水果;有人捐出凍肉和其他食物,然後有餐廳義務煮;有酒店送出熱飯盒;有教會分享蘿蔔糕;有上水菜農送出新鮮有機豆苗;有心人送出飯票及杯麵,…上主供應豐豐富富,成為疫情下的反高潮,各人的付出都是為了「分享愛」,在社區網絡中互相幫忙,人與人之間不再是冷漠的牆。

香港貧窮問題愈趨嚴重,教關創於2002年香港失業情況嚴重時期,網絡伙伴攜手合作同心關懷貧窮及轉化社區。教關致力發掘服務空隙,並發展多個先導計劃回應需要。感恩2021年今天香港艱難困乏時仍然繼續服侍基層,推動連結社區網絡資源,接觸資源匱乏的群體。教關感恩看見更多人參與整個關懷貧窮運動,以伙伴關係彼此合作服侍,分享資源和力量,滿足貧窮人基本生活需要,合力祝福社區。長遠以愛心服務、照顧及探訪等方式關懷和服侍貧窮家庭,與他們同行,轉化生命,最終讓受助者成為助人者。(撮自《由1到726─網絡轉化攻略》)

教關邀請各位讀者,以行動回應社會需要,在疫情下打破冷漠的牆,一同在社區中建立「愛的網絡」,彼此結連協作發揮最大的服侍果效。我們在疫情下如何與社區的街友做朋友?教關鼓勵讀者,攜手服侍基層,以物資和實際援助作為建立關係的門,參與教關推出的先導計劃幫助疫情下有需要的街坊,如「一杯涼水失業援助金」、「職位配對平台」、「就業培訓一站式」等。 如各位讀者有多關懷貧窮的方法,歡迎向教關提出!請電郵至info@hkcnp.org.hk

「談天說道」連接教會和社區的橋樑餐廳

「我們要照著他的命令行事,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那命令,就是要你們憑著愛心行事。」《聖經新譯本》〈約翰貳書1﹕6〉

編輯﹕謝芳

無牆教會連結街坊

觀塘連續第二年成為全港最貧窮分區,住戶月入中位數僅為2.2萬港元,不論在職、兒童及新移民貧窮比例均為18區中首3位,達39.9%、32.6%及6.1%,更是人口老化持續的地區。同時,香港土地問題一向為人詬病,社會流行「空間共享」,舒緩土地緊張的情況,這個理念亦成功令不少教會反思如何將教會空間開放予社區,讓羊群走進來。觀潮浸信會(下稱「觀潮」)是一間座落於觀塘接近七十年的基督教教會,他們一直希望與社區同行。

觀潮堂主任鄭佑中牧師分享,教會在2016年建立新堂後的第一個社關項目,是與法國商會及惜食堂合作建立在職貧窮的社區飯堂,服侍社區中的低收入人士。這個持續了三年的計劃讓他們學習到很多社區服侍的技巧,所服侍的街坊超過1000人,留下的資料有助教會同工跟進受助人生命。除了有這些收獲外,鄭牧師認為要建立一間無牆教會一點也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一杯涼水』的理念,但是實踐上來一點也不容易。」每間教會亦有自己的文化和架構,對於如何實踐理念、彼此的溝通和協調都會有落差,但是大家都很希望在社區展現合一的見證。「我們送上這一杯涼水不是因為我們擁有,而是因為我們原來都不配擁有。『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這是我們教會一個很強的社關信念。」今天,觀潮基督教大樓內,有一條連接教會和社區的橋樑 — 嗎哪餐廳。

教會開放空間與社區同行

「嗎哪」,根據聖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40年的曠野生活中,上帝賜給他們的神奇食物。今天的嗎哪餐廳,是為無家者及基層人士提供實惠甚至免費的無味精健康餐。「接觸援助貧窮弱勢、成為教會和社區的橋樑是嗎哪餐廳的核心工作。」老闆Leo分享,後者工作較容易,前者工作則透過為員工提供訓練及提供社區食物支援進行。嗎哪目前有15位員工,連學員有22位員工,有八成人入職前沒有餐飲工作經驗,員工每人的經歷都各有不同,部分人曾進出男女童院,又有戒毒人士、退休人士、曾中風人士或曾是無家者。透過相處,希望他們會了解到基督教信仰,此外,即使離開嗎哪餐廳,他們都會有餐飲工作經驗,裝備他們自力更生。

Leo坦言,在教會中設立餐廳會更容易讓弱勢社群進入教會,「當你想一個人進入教會時,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你想他找社工談天,需要跨過很多障礙;想他找慈善機構幫助,都要考慮到他們的尊嚴問題,但若果只是進入餐廳,心理障礙會相對低。」觀潮的傳道人和牧師等都會與吃飯的街坊閒聊,Leo相信福音就此能夠在社區蔓延。

嗎哪餐廳創立的過程也充滿「神蹟」,觀潮以非牟利餐廳形式開放教會空間,突破匯動青年亦出了不少力來促成,形成非牟利機構、創業者及教會三方的跨界服侍社區。兩年前Leo的舊客人帶他認識觀潮,他到達教會時都不知道要與主任牧師見面,Leo一坐下,主任牧師便提及他在商人團契中看到的嗎哪見證。三方合作時都看得見社區的需要,有堅定的信心與異象,Leo在自己的異象中看到很多社區的未得之民,就如泉水一樣湧入教會,而嗎哪就是一條流通管子。鄭牧師回憶,當初成立嗎哪時並不是一個精心的計劃,而是憑信心讓上帝調整和開路。

經歷上帝的供應和預備

問及嗎哪與觀潮如何讓事工於合法、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開展,鄭牧師笑說:「上帝的工作似乎沒有合情合理。」合情合理的傳統方式當然事事穩妥,但神的帶領往往是出人意外,叫我們必須憑信心踏上。2016年觀潮建堂時,大家深深感受到13層的教會大樓是上帝給予的一份禮物,這份禮物並不是給我們自我陶醉,而是藉此分享。鄭牧師回想教會預備建堂之時,有著不少的夢想,例如是以咖啡店、精品店、圖書館之類的形式以接觸社區人士。及後,當諮詢不同教會的經驗及法律意見後,都讓教會卻步而繼續禱告等候。最後,觀潮大樓相繼出現各式各樣與社區結連的地方,有潮食工房、潮點工房(精品店)、青年共享空間「The Flow」和十一樓的圖書館等。最後,上帝帶領了Leo到觀潮,讓我們體驗甚麼是『嗎哪』,就是經歷上帝很大的供應和預備。」

鄭牧師分享到,教會的事工發展都需要循章按序,但在這嗎哪事工中,領袖們都能同心作出踏上紅海的決定,並將一將交託給神,若是神的心意就開門;不然,請把門關上吧!餐飲業向來都有很多牌照和程序規限,鄭牧師認為在教會之內經營餐飲需要「比清水更清」。的確,在出牌照的過程中如座過山車般心情。當時,觀塘區的社會福利專員得知嗎哪的異象,又看到教會服侍社區的決心,深受感動,遂決意幫忙支持,協調政府不同部門,讓這不可能的任務成就。

有社工形容嗎哪餐廳就如社區中心,教會同工和餐廳員工都會叫得出街坊的名字。一直以來有「海量」的人決志,但要他們有穩定的信仰生活仍需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少教會開始嘗試開放空間,鄭牧師呼籲教會「不要怕、只要信。」經驗會令人卻步,窒礙創新,而「信」的意思就是相信失敗是常態,卻是上帝大能的開始。Leo則認為持份者不要害怕過程中有意見不合和爭執,因為只要方向一致,所有討論過程都是令事情變得更好,「只要是神的工作,肢體間一定有磨合,磨擦會使我們變得強壯。」

愛心待用飯券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一直與觀潮浸合作服侍基層街坊,當中的項目包括「教關愛心待用飯券」及「職場愛心待用飯券」,嗎哪餐廳同時是參與計劃的其中一間餐廳。飯券同時祝福了嗎哪餐廳和觀塘街坊,教關除了在資源上支持教會轉化社區外,更增加了教會服侍的人力資源,「職場愛心待用飯券」計劃連結了5個職場專業人團契的弟兄姊妹關心社區,與街坊建立關係,於今年9月,他們透過嗎哪餐廳及觀潮浸探訪關心的無家者,由11月至明年1月,他們將會繼續探訪無家者和其他街坊,深化關係。

教關同時一直鼓勵教會開放空間,釋放資源與社區同行,教關成立「教關共享空間事工」分享共享空間的資訊,充權及支援伙伴善用社區空間,宣揚社區共享精神,期待轉化、更有效地運用空間資源服侍貧窮人,「教關共享空間事工」會定期探訪透過不同形式開放服侍的堂會,12月份將會探訪「觀潮」,歡迎堂會牧者及教會領袖長執參加。詳情請瀏覽教關網站:
http://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transformation_model/churchsharespace2020/

「談天說道」將平板電腦送到基層家庭

「如果你的兄弟貧窮,在你那裡手頭拮据,你要資助他,使他可以與你一同生活,像旅客寄居的一樣。」《聖經新譯本》〈利未記25﹕35〉

自疫情爆發以來人人自危,當大家都習慣以視像上課和工作,對於基層家庭來說卻舉步維艱,一家四口只能爭用一部手機,基層小朋友因缺乏基本開學設施,而未能平等地接受的教育。沒有領取綜援的基層家庭比比皆是,因此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不斷於關注伙伴教會所服侍的基層家庭的需要,其中基層小朋友的上課困難尤其重視,因為要解決貧窮問題,先要讓他們有基本設備平等地接受教育。

編輯﹕謝芳

用盡人脈籌得千部平板電腦

教關伙伴弟兄林立仁(Roger)分享時表示,在自己創立的「10,000 Reasons」專業人士群組中,絞盡腦汁想出幫助基層人士的方法,終於籌到過千部二手和全新的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腦。

Roger從小成長於家境富裕的環境,家族生意非常成功,可是13歲那年家族生意突然被惡意收購,失去公司繼承權,家人的心血毀於一旦,心中充斥著恐懼、仇恨和憤怒。面對童年惡夢,Roger化悲憤為力量,以報仇為動力,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取得學位,畢業後更攀爬到投資銀行界中的高職位,是典型社會所定義的成功人士。同時,香港2003年爆發非典型肺炎SARS,當時的Roger未有很大感觸,只是專注自己的事業。但是在突然之間,還意氣風發的他遇上工作和感情上的沉重打擊,更是一沉不起。這個時候的Roger彷彿身於海中心急於尋找漂浮的木頭,但「木頭」原來早已在附近。話說早在2002年,有一位同事已經常常邀請Roger到其家聚會,但Roger每次都是拒絕。這次,他接受了,因為內心已經飽受打擊,抱著試試依靠這塊「木頭」之態,參加這同事的家庭「查經班」聚會,這是Roger第一次如此謙虛,更肯耐心地聆聽別人的問題,跟著的日子,他漸漸開始接觸外展活動,如探訪獨居老人,這次的經歷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當時,Roger帶上福袋探訪一位的獨居老人,這老人剛出院,身體有殘疾,而居住的地方非常狹小,而且衞生環境惡劣。Roger與他喝茶聊天,在15分鐘的對話中,Roger發現老人很樂觀,而自己的內心也因幫助人也得到快樂和滿足。隨著探訪的次數增加,他內心的滿足和快樂愈來愈多,與上帝的關係也漸漸深厚。

與基層家庭同行的成功感

政府在疫情爆發後宣布向每位市民派發一萬元,大部分市民或會為這一萬元感到高興,但Roger卻輾轉難眠,「如何善用這一萬元?」他感受到上帝呼召,要關懷貧窮人,於是用盡一直以來建立的人脈,成立了「10,000 Reasons」,決定說服身邊並不急需一萬元的人,把多餘的金錢捐給社會有需要的人,這時候,教關推出了「一杯涼水」失業援助金,最終籌得超過44萬元資金,全數捐給失業的基層家庭。今次基層小朋友面對的學習危機,他再次受感動,全心籌集平板電腦或手提電腦超過1,700部,教關從中獲得超過500部機,透過教會轉贈基層家庭。Roger的經歷啟發了不少專業人士及富有家庭,讓他們更有動力慷慨地分享資源,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快樂。「成功」的定義會隨著我們每個人生階段的經歷而改變,因此每個人的定義都會不一樣,當我們在自以為控制到的物質和際遇都一無所有時,就會發現「成功」的定義並非「得到」,而在於「給予」。

為貧乏人開放網絡和資源

目前,社會服務和政策對於清貧家庭而言存在著嚴重的服務「漏洞空隙」,很多資源都因為當事人資訊接收和教育程度不足而未能運用。從教關愛心行動「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腦捐贈計劃」中,可見已有不少成熟的捐贈網絡及義工網絡,無論是個人和團體都發揮了龐大的影響力,從發掘服務需要及空隙、籌備到實行,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不少平板電腦如今已經快速落在基層小朋友的手中。我們需要建立更多網絡平台,彼此協作服侍貧窮人,致力透過結構性的解決方案,才能舒緩全港十八區的貧窮問題。地區教會紮根社區,最了解自己的社區和鄰舍,同時有空間與自己的鄰舍建立關係,因此,教關凝聚社區網絡資源,幫助及充權前線的伙伴接觸更多有需要的群體。同時,教關在找出服務空隙後,先後開拓多個先導計劃作試點,回應社區需要,感恩前線伙伴踏出第一步以配合教關,嘗試不同的服侍方式。若我們所有人都願意為貧乏人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甚至愛心,我們就可以增加社會資本來照顧一眾在疫情中有需要的人,為他們帶來希望,從而轉化生命。

教關伙伴教會播道會恩福堂參與計劃後分享到兩個基層家庭的故事﹕「一位讀小四的女學童,來自單親家庭,一家人生活困乏,家中沒電腦,正擔憂著只能使用手機和有限數據開展新學年。當他們收到iPad捐贈,母親和女兒喜出望外,連聲感謝說﹕『多謝姑娘幫忙找到捐贈的電腦,正好趕上開學,真如及時雨。』回家後,母親立即趕縫小袋子,為iPad這工具添上新衣呢!」「另一位基層小朋友說﹕『個個同學仔在網上繼續上堂,原本我冇得上,因為冇電腦上網。不過現在我可以同佢哋一樣啦!』的確,有不少無助的小朋友因擔心疫情影響學業而出現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更無奈放棄完成網上功課。現在幸而獲得「教關電腦捐贈計劃」,使他們也能一嘗電子學習,重拾學業。」

在這些的分享過程中,我們發現與別人分享愛帶來的滋味是一種祝福,更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在不同的圈子和身份之中,我們總能分享到愛和人脈,以多餘的資源影響別人的生命,讓他們獲得平等學習的機會,脫離跨代貧窮的循環。對Roger來說,也正體會到與別人分享愛所帶來的滋味。

若有感動把多餘的資源和人脈能夠分享,可瀏覽教關愛心行動網站,化感動為行動!http://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love_in_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