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特兒特教 之 幫助孩子駕馭讀寫障礙

近年, 香港父母對孩子患上讀寫障礙的現象愈來愈關注, 一旦自己孩子有疑似相關徵狀,便務求盡快尋求專業人士作出診斷及幫助,令孩子免受不必要的學習延緩。

患有讀寫障礙孩子的特徵,是左腦部位負責語言訊息的編碼和儲存出現問題,影響閱讀和寫作速度,在處理語音辨識力及視覺空間追蹤力等有困難。由於他們在掌握文字讀音、外形和意義聯繫時,難於把資料由短期記憶轉成長期記憶,要溫習多次才能謹記,造成學習動機也被削弱。患者對空間認知較弱,易混淆影像,大小肌肉和手眼協調亦產生障礙,用筆書寫時,出現抄漏筆畫、錯部件、字體歪倒或錯筆順等等;對於文字解碼、讀字、拼音、 默字難以協調;在閱讀時,也會出現跳字或漏行,他們在學習上遇到不少困難,以下是個案分享﹕

個案主人晴晴是一位獨生女,在初小已被發現患有讀寫障礙,父母馬上尋找專業幫手,讓她接受訓練。父親是個大忙人,他將在家訓練的重任交給家庭主婦的太太,也會在適當時間給予鼓勵和讚賞。

(1)課堂上

老師為晴晴的家課及考試作調適,例如減抄寫、放大格及用簡單筆畫的同義詞代替「生字」。老師在課堂中,站在晴晴前面,讓她看口型、面部表情和手勢,有助她專注課堂學習,課堂後與母親保持聯絡。

(2)在家訓練

首先,母親安排晴晴在家伴讀,專家為女兒提供圖片、字卡及個別閱讀策略, 讓她將字、圖像和實物連結,提升了解字詞意思,有助她易於投入閱讀。又提議母親用文字輸入法幫助晴晴辨認中文字形結構和筆順;培養閲讀習慣,讓她朗讀文章,並用手指著要讀的文字,減少跳行和漏字;用不同顏色螢光筆去突顯字體部首或筆畫,以免混淆,將間尺壓住後排文字,用筆將讀完行首以畫圓點作標記, 避免她跳行。並教她用圖像記憶部首,與字義相連,透過拆解字形的結構多練習, 做功課更有效率,只須口述字詞的部件,便能寫出來。

(3)「六何法」6W

再者,母親親自參與學習「六何法」,來幫助晴晴有效閱讀文章。「六何法」包括:何人、何事 、何時、何地、為何及如何。首先(1)她大概閱讀文章一次; (2) 留意文章的標題及結構;(3) 閱讀目的和重點;(4) 細閱文章引言、總結及參考;(5) 從所得的資料去明白總體文章;(6)運用「六何法」來抽問女兒重點,並協助她找答案,希望達到的目標是讓她掌握文章3至6個重點,跟著重點作複習。

晴晴透過閱讀策略, 運用淺白的字詞寫作,更愛上閱讀書籍,遇上生字能夠主動提問,對語文學習逐步增強信心,令她重拾學習的樂趣,壓力隨之而大減。最後,她因得到父母支持和讚賞而感到欣慰,順利駕馭讀寫障礙。

康志敏 Janet Hong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

「家庭‧家情」恨鐵不成鋼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7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不同的孩子遇到困難,會有不同的反應。堅毅的孩子會以不屈的精神迎難而上。相反地,一個害怕困難的孩子會選擇逃避。其實勇敢面對困難是一個訓練自己面對逆境的好機會;愈是逃避,就愈難面對困難;人也容易變得沮喪,自尊感也變得低落。家長看到自己子女在艱難路途中跌撞,應該怎様面對?

「過去」「現在」及「未來」

若相信困難總會過去的,只要肯去面對就可以了。家長試將人生際遇分成「過去」、「現在」及「未來」,協助孩子改變對「過去」的看法,用正向心態面對「將來」,此刻,就教育孩子如何經歴「現在」的難關。

個案                                                                                           

曾有一個五人家庭的個案,有父母、大女兒及兩個兒子。兩夫婦關係融洽,子女手足情深,父母讓孩子在快樂及公平的環境下長大。

大女兒自幼懂事,能自我推動學習,對數學有濃厚興趣,今年將會大學畢業。二兒子與大姐關係緊密,並像大姐般勤奮,全科獲得卓越成績。唯獨三兒子由讀小學到現在中五期間,常給人「吊兒郎當」的感覺,是個「冷面笑匠」。他表示自己不想跟大姐和二哥這般辛苦學習,並覺得人生不應只為讀書,認為取得合格的分數便足夠。況且他對將來的職業,未有清晰方向。他希望讓自己在讀書、課外活動與交友三方面取得平衡。近日,幼子經常因未完成數學作業而延誤睡覺,有時會欠交功課,成績有退步跡象。

父母表示幼子作為中五學生,快要應考DSE公開試,應將學業放在首位。明知他怕面對數學而做「逃兵」,對他也沒辦法。他喜歡很多課外活動,例如:健身、足球、鋼琴、電子遊戲,及與衆多好友會面,有空才温書。父母對幼子的學習態度感到憂慮,於是父母尋求家庭輔導,想促進他的學習熱誠及迎難而上的心。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 ──子女情感及理智與家庭獨立的過程

輔導員讓父母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幼子不會與兄姐一模一樣過生活。幼子的優勢是「相識滿天下」,相信他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父母須肯定他這方面的長處,令他在過去成功的事上,得到父母正面讚賞。交友是他的強項,這可能與他和兄姐的排序有關。作為一個四人家庭的新成員,在家庭中要佔一穩定席位,須要有良好社交技巧。幼子風趣幽默,能夠與兄姐融洽相處,是須經過一番磨合,若父母給予幼子加添肯定,對於他往後的社交會起正面效果。

家庭像個小社會,這三姐弟成長比其他獨生孩子成長多㸃考驗,而三弟是個不因循固有模式生活的孩子,他將自己與兄姐「自我分化」岀來。如果是自我分化較低的孩子,他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不是太接近,就是太疏離。孩子的自我分化不理想,負面地影響個人成長和家庭關係。個案中幼子是個自我分化高的孩子,他有獨立思考和多方面才能,只是他未選擇現時用心讀書及對未來職業未有清楚方向。父母若能接納他的獨特性,學習放手,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讓他順利過渡,由依賴、服從到獨立,達致良好的分化。

恨鐵不成鋼

輔導員表示理解父母一方面「肉痛」幼子睡眠不足,怕影響他的健康。另一方面,感到無奈於孩子在時間處理方面未完善,又逃避面對數學困難,這與父母的意願有明顯分歧。父母將幼子與兄姐相比較,對幼子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他們承認自己未能接受幼子的懶散,怕接觸幼子會起衝突,換來親子關係疏離。

父母與幼子的界限

輔導員邀請幼子來輔導,讓幼子與父母處理過往彼此期望的落差,並訂立將來時間運用的優先次序。大家設立遵守的界線,例如:訂立應付考試的一年計劃,有限度參加課外活動及設定每天回家時間。邀請幼子檢討「過去」在數學科的逃避態度,讓他明白越逃避數學,問題只會愈滾愈大,以至難以面對而感到灰心。父母建議幼子為「將來」前途定立方向,繼而為「現在」作出實際努力。鼓勵他將學習的困難提出來,與兄姐一起商討有效的解決方案。

家庭關係為首要考慮

幼子對比成熟的大姐及二哥,生涯規劃上較幼嫩。輔導中,發現他不為「將來」打算,只知盡情享受「現在」。 若父母視促進家庭關係為重要因素,能透過與幼子深入溝通,多聆聽他,明白他對「將來」的看法,讓他自訂目標,自己負責任地去實踐。父母可以讓他接觸不同行業人士,了解工作情況及所須資歷;讓他擴闊對將來的眼界,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學習,然而最終選擇權仍是在孩子。

人生的路途上,有時易行,有時崎嶇不平,孩子經歷失敗挫折,也未嘗不是好事。父母無須處處保護,父母也明白青年人的未來不一定只看學業成就。父母子女能彼此尊重接納,容許分歧存在。凡事感恩,讓心靈多一點正能量,憑著信心,重新得力去面對日後的挑戰。

 

康志敏 Janet Hong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家庭冶療師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04JUL2017

「家庭‧家情」──孝順女為何變購物狂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2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現今世代幾乎每兩對夫婦便有一對離婚。離婚對當事人當然影響深遠,然而,對其子女的衝擊也不少。可能因為子女們通常不會表達他們的感覺和想法,所以父母也不能察覺實際狀況,導致忽略或延遲處理其子女在他們離婚後所產生的後遺症。

子女也可能因為害怕觸及心中痛處,便盡量壓抑,拒絕將情緒表達出來。這些子女會傾向逃避面對難題,引致累積的困難越積越多,像雪球般越滾越大。可引致逃學、變成隱敝青年或染上惡習,如吸煙、酗酒等。

阿翠今年十四歲,讀中二,是一個孝順父母的女孩,她與父親關係親密。五年前,母親結識了後父,繼而向其生父提出離婚。離婚後,阿翠在母親的新家庭居住。生父每星期與她見面,直至一年前,生父決定留在大陸工作,甚少回港。

大半年前,母親發現自己的錢不翼而飛,同時看見阿翠經常購買相架,甚至堆積如山。她估計遺失金錢與阿翠有關,無奈苦無對策。近日,阿翠向母親提及自己感到焦慮。

母親明白父母離婚對阿翠是重大的打擊,令她變得心事重重。經過朋友的介紹,她決定尋求家庭治療,希望女兒能重新振作及改善偷竊行為。

家庭治療師先邀得阿翠本人、其生父、後父及母親一起參與面談。母親及生父向阿翠承認過去夫婦臨近婚姻破裂時,他們的爭執使女兒受到困擾,也低估了整件事情對阿翠帶來的負面影響;兩人向阿翠表示內疚及感到痛心。由於兩人婚變,再無法給予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庭,他們為此而感歉疚;坐在一邊沉默的阿翠開始飲泣。

阿翠聽到父母所言後,更鼓起勇氣詢問母親是否因自己頑皮而離婚。生父母互相對望,嘆了一口氣,他們意識到原來阿翠一直將父母的離婚歸咎到自己身上。隨後,生父向阿翠解釋,父母因性格不合而離婚,與阿翠頑皮無關。阿翠頓時明白自己埋藏多年的誤會,讓自己長年陷於自責及無助的深淵,將一個虛構的問題越滾越大。

阿翠聽過生父母的説話,立時淚如泉湧,彷彿將自己壓抑於心中多年的情緒頓時釋放,卸下心頭大石。雖然眼前的父母已不再與她一起居住,重拾以往一齊快樂的日子無望,但是總算得到父母明白及接納,讓阿翠開始放下焦慮。父母走到阿翠身旁,輕輕用手安慰她,讓其心情得以平復。

治療師期望深入探討阿翠的偷竊及購買多個相架的行為。阿翠憶述,於一年前,生父送給她一個相架,內裡放了一幅全家的照片。照片中父母恩愛依靠在一起,翠站在他們中間。

阿翠於會面室中剖白在父母離異後的這幾年日子中,她每逢思念生父都有衝動去買相架。至於擺放相片與否,並不重要。阿翠同意治療師的分析,這重複行為的根源是不能與生父見面,藉著購買相架來短暫舒緩對父親的掛念。可惜,最終演化為不能自制地收集相架的行為。

阿翠因為零錢不多,又無法停止購買相架的慾望,本來希望向母親要求加點零用錢,但怕她不允許或忿怒,便挺而走險去偷她的錢。買完相架,暫時可以舒緩她想念父親的情懷,可是隨之而來的,便是偷母親金錢的內疚感。她看著過百個相架,一邊眷戀父親,另一邊又感到焦慮,怕母親責備,心情非常忐忑、不安,所以經常哭泣。

治療師建議生父母共同承諾多找時間與女兒溝通。即使生父在大陸工作,也可用互聯網互相溝通,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分享心事,從而改善父女關係。阿翠亦向母親承諾不再偷竊,並要控制購買相架的慾望。除了不想負刑事責任外,自己亦不想讓父母擔心和傷心。後父也同意多關心阿翠,鞏固現存的家庭關係。最後,治療師給予生父母的目標就是「雖然不能成為一對夫婦,亦可以努力作一對成功的父母」。

父母離婚對子女所衍生的問題,的確不是容易處理的。夫婦在考慮離婚之前,萬望三思!如有需要,可尋求婚姻輔導協助。

康志敏 Janet Hong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家庭冶療師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article

 

 

《家庭‧家情》被藤條炆豬肉的兒子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十一歲的瀚,原本是精英班學生,因成績退步,在新學年轉回普通班。他在小六班內,感到羞愧,重新適應教材進度外,亦要面對同學群組的變化。不幸地,瀚遇到三位愛搞惡作劇的同學,經常以他的身材取笑他為「馬騮精」,在瀚旁邊細聲講大聲笑,令他感到不被尊重,亦對他們的行為心存憤恨。

有一日,其中一位叫琛的同學用輕蔑的眼神登著他,然後大叫瀚的花名及藐視地笑。瀚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揮拳打向琛的臉,他失去平衡,幾乎跌到在地上。琛從沒料到性格懦弱的瀚會有此反應,連忙跌跌碰碰地走開。

老師得悉此事,約見瀚、琛及其同學群組見面。經了解後,琛的傷勢無大礙,大家互相道歉,老師以為事情可以結束。其實大家仍然未能冰釋前嫌,瀚內心仍埋怨以琛為首的同學組群冷對他,琛又在網絡個別群組杯葛、貶低瀚。自此,瀚在班中成為部份人的「笑柄」,覺得被排斥;雙方開始互相仇視,氣氛有㸃緊張。在班中瀚只有一、兩位談得來的同學不值琛組群所為,決定連同瀚將網上的事情向老師請求幫助。老師通知瀚的母親,希望家人給予瀚多些支持,將事件平息。

其實瀚出手打人的事件是首次,但被父親體罰卻是從瀚年幼時開始。父親會不留情面地用滕條打瀚,邊打邊罵,時而打至藤條也折斷了,繼續隨手執起衣架代替藤條作敎鞭對付瀚,直至自己身心俱疲為止。

由於父親是個要求嚴謹的紀律部隊成員,他日常掛在嘴邊是「三歲定八十」、「管敎兒子是越早越好,不然的話,就後患無窮」。因此,父親對十一歲的大兒子及七歲的小兒子一視同仁。如果他們略為頑皮、「駁嘴」,或不在指定時間完成作業,就即時被破口大罵,無論是在街上、家中,也不能倖免被體罰。

母親看到倆愛兒受盡皮肉之苦,對這個丈夫又愛又恨,苦無對策,沒法在風頭火勢時,阻止丈夫的嚴厲教導方式。唯有勸告兒子,切勿觸怒父親。

那天,母親接到老師來電後,感到奇怪,為何怕事的瀚好像變了另一人。回想到瀚最近經常無故於情緒波動後,便與弟弟爭執,出手打弟弟,有時會無故地擊打牆壁發洩。母親思前想後,覺得瀚的情緒爆發不只因同學欺負而來,或許與家庭因素有關。於是跟丈夫商量後,決定找家庭治療。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來瀚的祖父是體罰父親的先行者,可惜祖父已身故。據父親描述祖父是個軍人,在家好像在戰場一樣,嚴格執行軍紀,絕不苟且,所以連同父親及其三位弟弟也不能倖免。由於父親是大哥,體罰程度最重。

被邊緣化的父親

回到現在的家庭,日常生活缺乏協商、家庭內部存着瀚父權力的過度運用。瀚父曾被瀚祖父以軍訓方式教導,隨後瀚父將原生家庭過去相處模式,像「倒模」一樣體罰愛兒們。由於父親獨攬大權,不容母親調停,反而令母親和孩子間關係更緊密;明明是雙親家庭,卻好像單親似的。父親被邊緣化,形成不親密的父子關係,又阻隔他與太太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瀚父被鼓勵下,用軟化的口吻承認自己常有兒時的景像重演,彷彿再活現被瀚祖父體罰的畫面。估計瀚父可能在潛意識裡,不自覺地重覆使用自己父親一直運用的不人道體罰模式,用以管教瀚兩兄弟。

瀚父同意體罰是無助於培養兒子品格,反而破壞父子關係,於是父親向兩位兒子道歉。況且,瀚父檢討自己常以居高臨下的父親身份自居,對管敎孩子沒有清楚界限,亦對未有給予家庭成員適當的空間,表達心中的不滿而內疚。從此承諾讓他們有獨立處理自己的時間的空間,以及按步就班的訓練,令孩子逐步學會安排玩耍及做作業的時間;望能讓他們逐步重建從家庭而來的安全感及歸屬感。

鞏固兄弟關係

在瀚倆兄弟交往中,身為兄長,讓瀚去學習建立兄弟關係,是他人生中第一個試驗埸。透過兄弟的相交,懂得怎樣合作或妥協,其中他們學會互相尊重,瀚同意絕不能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對待弟弟,並向弟弟道歉。

父妻聯手敎養兒子

父母婚姻關係出現的問題,有可能間接是由原生家庭的管敎有別而成的;應避免讓過去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延續。以往父親渴求與瀚袓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可惜瀚父未能得到的滿足,便越發渴求,以至重覆地失望;形成對親密關係失去信心,難以與太太建立互信。要明白對太太忠告充耳不聞,無助改善夫妻關係。

此刻,瀚母了解到家庭內各成員的情緒張力,要避免丈夫因憤怒,而造成兒子們的焦慮。若採取不當的保護或過度迴避,是不容易將問題移除。建議太太關心丈夫過往童年的傷痛,邀請太太協助丈夫,共同管敎兒子,大家在家庭崗位上可以互補不足。

校園欺凌

在校內,瀚未能適應新環境,對自己以往出色的表現還有着一份眷戀及執著,怕自己一跌不起,產生壓力;加上父親過度體罰下,造成長期的壓抑,遇到琛的組群挑釁,壓力所醞釀成的負面情緒就爆發出來了。

首先老師邀請有關同學見面,需要停止瀚誤以為凡事都可以用武力去解決的行為;再者對琛及其群組的滋擾行為,予以譴責及停止網絡對瀚的中傷。老師要求有關同學在堂課後,參加「情緒管理小組」及「關懷互助小組」,促進他們的溝通及社交。老師亦鼓勵瀚無需把成敗看得太重,努力考好呈分試,仍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學。

康志敏 Janet Hong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冶療師

MingPao-6Oct-output

《家庭‧家情》逃學威龍的回轉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8月18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家長們,你們的孩子是否已入讀中學啊?由小學轉讀中學的過程順利嗎?如果是風平浪靜,就恭喜你們。其實要跨越這過渡期,可能是孩子們人生中的一大考驗。

俊,是沉靜的中一男生,在家中的他,少與父母談心。母親自他上中學開始出外工作,幫補家計。父親在國內時為工程師,十多年前到港後,擔當技術員;感到屈屈不得志,於是在港努力進修,考專業試,最後成功註冊成為工程師。

俊在初小時,立志做工程師,想子承父業。數學是俊摯愛的科目,經常取得滿分,喜歡被父親讚賞。到高小時,俊感到父母將專注力放在妹妹身上。她比俊小兩歲,能言善辯,深得父親愛錫,連母親亦讚她討人喜歡。俊內心漸漸妒忌她,覺得自己不被父母重視,是妹妹一手造成。看到妹妹同父母互動,令俊有酸溜溜之感。從此,俊的數學成績也大不如前。

失落的中學生涯

俊慨嘆在小學時,幾位知心同學由小一結識,至完成小學,便各散東西,有點黯然神傷。另外,小學是中文敎學,而中學以英文授課。俊感到難以適應,特別是以前喜愛的數學科,因跟不上英文敎學模式,拖慢學習進度。俊礙於性格害羞,不敢向老師及同學求助,又找不到知心朋友傾訴。他個子高,坐在後排單邊位置,有孤獨無援之感,造成俊在堂上常發白日夢,功課亦應付不來。俊原本可以向父母求助,可惜俊認為他們不重視自己,便將心事隱藏。

在一次數學測驗裏,俊因未能理解英文題目內容,而錯漏百出,令他感到不是味兒。經父親責備幾句後,俊反應激烈,埋怨父親彷彿在他傷口上灑鹽。之後,俊的數學科成績便追不上,令他既無助又懊惱。於是俊變得懶散,經常欠交作業及無心向學,常用身體不適作藉口請假。由於請假漸多,牽連到其他科目也難跟上,形成骨牌效應。他追不上進度,更難有動力上學,隨後更無故擴課兩次。開學兩個月,俊已成爲老師的「頭號關注人物」。駐校社工與他見過幾次面,沒有大改善。之後老師在家長會建議與父母雙管齊下關注他,及透過家庭輔導,促進各成員彼此關懷,幫助討厭上學的俊改變。

人生轉捩點

在輔導面談中,邀請一家人出席。治療師向大家剖析俊現正經歷一個重要時刻,俊享受愉快的小學生涯,由熟悉的中文小學轉到陌生的英文中學,已是一個挑戰。再者,以前俊是小六生,自然成為小學裡的大阿哥。現在升上中一,卻搖身一變成為學校最細的小子,實在需要適應。

輔導過程中,俊承認未能融入現時中學的生活,對治療師明瞭自己內心的掙扎,有種被認同的感覺。他開始有勇氣向家人表白,羨慕兩位舊同學找到理想的中學;反而不滿自己被迫接受程度較深的英中學校。每天上學有㸃不甘心,加上不捨得小學的「老友記」,在課堂經常想念以前快樂的時光。

俊在中學遇上適應困難,包括學科的進度及同學關係疏離的壓力。因俊為人敏感及內斂,不易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他認為如果他向母親訴苦,母親只會關顧賺錢及家務,又以為父親不再愛自己,不説也罷﹗

家庭治療

經會面後發現,俊在學校的大部份問題是家庭問題的顯現。治療方向,要讓父母明白俊持續在新學校未能解决的適應疑難,其實是反映父母與兒子兩代的相互關係不協調和缺乏緊密關顧的延伸。治療師在會談重㸃放在父母和兒子的互動上,另外,強化兄妹情,希望重新建構家庭成員的關係。

改變家庭的互動模式

在會面中,治療師希望轉化過去父母與子的疏離關係。透過他們與俊坦誠對話,母親感觸落涙,表示後悔未能及時關心他。她被鼓勵下向俊表明,俊是家中重要成員,並內疚自己忽略兒子升中的過渡期需要家人支持。因此,母親考慮暫時轉做兼職,多給予俊即時支援。父親承認對兒子的關顧不足,對兒子測驗成績説出負面評價,令俊失望,願意即時表達歉疚。同時,父親向俊分享自己如何經歷離開家園的離愁別緒,重整自己融入香港生活,需要無比的耐性。父親亦勉勵兒子像自己一樣,盡力拼搏,克服困難。其實他考專業試不是一帆風順,失敗了也要繼續努力。治療師建議父親在作工程師這父子共同興趣的領域中,給俊多點啟蒙,作他人生導師。

強化手足情

透過面談,妹妹向哥哥作友善的邀請,哥哥日後可以向她吐苦水。從傾訴過程中,相信兄妹可以互助互勉,亦讓妹妹明白怎様作好心理準備,預備自己兩年後升中,達至雙贏。

建構歸屬感

在校內,建議安排一位成績好、有愛心的男生成為俊的伙伴,讓俊的座位與此同學相鄰,有助關顧俊的數學科,老師可提供數學輔導。為強化俊對校的歸屬感,建議讓他任副班長,承擔班裡聯絡工作;藉此給予他多接觸同學的機會,又鼓勵他參予象棋會及興趣小組。俊適應中學生活後,不再逃學了。

康志敏 Janet Hong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冶療師

18augjpg

《家庭‧家情》情緒「爆煲」的兒子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4月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LOGO

軒仔個子高大,身材略胖,是個平時說話不多的十五歲獨生子。父在深圳工作,假日回港與家人相聚,平時因不常在兩母子身邊,感到掛念他們。母曾患產後抑鬱,易出現情緒波動。

母在街市賣菜,工作時間長,每天軒仔獨自一人留在家。母表示珍惜與子相處,在假日父亦會多與子一起,以彌補平時聚少離多的境況。如果財政容許,父母會盡力滿足子的物質需要。有時軒仔像小孩子一樣無理取閙,同母鬥氣,不肯出房門,母就自動送飯餸入房,哄他吃下,生怕他餓壞。

軒仔就讀中四,成績中上,為人欠主動,在班中結織不到知心朋友,與同學關係差。曾有數次在課堂中大聲尖叫,情緒不穩定,瞬間處於大上大落的狀態。當他醒覺自己失儀時,就會盡快平復過來。事後,老師嘗試了解事情,他總是投訴有兩位同學在堂上經常取笑他肥胖,讓他出醜。老師曾經透過他的文章得知,他原來是孤單寂寞,埋怨找不到朋友,且在意別人對他的批評。

軒仔希望專心讀書,所以較少參與課外活動,喜歡自己留在家温習。他在校內與老師偶爾談話,但只限於詢問與課堂有關的問題。目前,父母最憂慮軒仔甚少朋友,情緒易衝動,憂心他將來的社交發展。然而,他從未接受輔導。

母與子──糾纏不清的依附關係

家庭應是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學習與人溝通的地方。若他在大人眼中永遠被認定是一個未長大的小孩,行為及心態便很難正常成長。因父母無暇在家,欠缺親子時間,軒仔未能掌握正確渠道與父母溝通。而且,他是父母唯一的兒子,父母不知不覺長期把他當「小孩」般疼愛,只滿足物質需要;造成他自我中心,亦不懂與朋輩相處。

父在深圳工作,表示記掛兩母子。同樣,軒仔理應記掛父,可能礙於少説話,未懂表達自己。唯母要兼任父職教養軒仔,他與母關係亦較父密切。母情緒反覆無常,軒仔不懂處理母的情緒,只有將情緒壓抑,加上缺乏朋友傾訴,對母又愛又恨,與母有糾纏不清的「依附」關係。

缺乏手足系統的家庭

軒仔是獨生子,因缺乏手足互動的關係,父母較易成為軒仔模仿的對象。雖然他知道母情緒起伏不定是不理想,無意中又會學習母負面情緒的宣洩方式。平日在家憤怒的情緒通過壓抑收藏起來,在校內被同學欺負時,就將積壓的情緒爆發出來。況且,父母未能與軒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他在校亦未懂與朋輩建立平等關係,更遑論可以結交到知己。

 重新訂父母與子界限

軒仔深得家人愛錫,卻因父母角色失衡而欠正面影響。父母首先應多欣賞並讚揚軒仔勤奮向上,只是未掌握有效方法表達愛護身旁的人。

鼓勵加強父與子關係,讓父尋找多點親子時間。在結構家庭治療中,若要改善糾纏不清的母子關係,先要糾正母視子為一個未長大「小孩」的情懷。讓父母明白他倆是家庭的「上層」架構,父與母連結一起,同心協力引導兒子走出困局。以免孩子彷似與母平起平坐,不分尊卑地與母互相指罵及發洩。提議母主動與父建立一種可互相依靠,又合拍的夫婦關係。嘗試讓母主動約會父子,一家假日出外郊遊,多傾聽子的心聲。

重建父與「青春期」兒子關係

十五歲的軒仔正值青春期,開始探索自我形象,對自己生理及身體發育成長有疑問時,便想找父詢問。可惜父未能經常陪伴,也沒有鼓勵互相多溝通,軒仔便只好將疑難收藏;加上朋友少,缺乏傾訴對象, 以致未能成功建立自我認同感。

提議父用網上平台,與子互相聯繫,可分享自己青少年時的經驗,給予適當指導,提升子的身份認同感,並促進父子結連。父與子建立關係,是母不能代勞的。

情緒管理

平日孩子常盯著母,母情緒因情緒病而起跌,子在意母的情緒變化,引致子也轉成暴躁。母的情緒失控,子的反應更變本加厲至「爆煲」,造成惡性循環。建議讓母子反思,情緒失控及語言暴力是無助改善關係的。應用情緒管理, 首先學習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尋有效的舒緩;心平氣和地處理衝突,提醒母要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或可能需要藥物去配合心理輔導。

建立良好朋輩關係

在家軒仔感到孤單及無力,亦未能學到同朋輩建立適當的關係,導致他在校被欺凌。老師可適當地提醒該兩位同學,不應取笑他,可以請軒仔擔任副班長角色,透過多與同學互動,慢慢融入當中。

可幸的是軒仔成績達到中上水平,在老師面前較多發揮自己,能爭取老師及同學的認同及肯定,來填補自己心靈和社交的無力感。鼓勵軒仔參與課外活動,例如:話劇、讀書會、寫作比賽及球隊,擴濶社交圈子,結交多些朋友,從成功經驗中強化自信,達至雙贏。

康志敏 Janet Hong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冶療師

21apriljpg

《家庭‧家情》離異父母力挽「頑皮仔」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3月1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俊是個好動男孩,現年十三歲,讀中三;平日愛玩球類活動,在校內成績不理想,無知心朋友,擁有一個同父異母六歲的弟弟。

家庭遭逢突變

母親本是資深保險員,常往來中港洽談生意。自俊出世後,未能經常陪伴他成長。平日由祖母照顧俊,感情深厚。父親為技術員,閒時喜歡與兒子踢足球,父子關係良好。父母因聚少離多,感情疏離。父親七年前因婚外情,導致女友懷孕,最後與母親離婚。母親一怒之下,沒有向俊交代因由,離開香港;一年後,返港。俊隨父親居住。

父親離婚後一個月,再婚,俊當時六歲,剛上小一。初期俊與父親及繼母關係不算差,常問生母蹤影,表示掛念,又問父親:「是否因自己太頑皮將母親氣走?」父親未有正面回應。俊向父親表示只有一個母親,常到舊屋找她,令父親和繼母不快。及後,俊開始在家搗蛋,常為小事與繼母衝突,不做家課,上課不專心。俊被介定為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ADHD)。

父親在幼子出世後,而繼母再三要求,父親尋求社工轉介,將俊強行送到宿舍至今。俊為此事與父親對立,父親偶爾探望。俊星期一至五住宿舍,週末回祖父母家居住,週日晚返回宿舍。生母回港後,常到宿舍探望俊,曾建議接俊回她家居住,遭俊拒絕,質問她為何置他不理,無故失蹤,不配作母親。

困難中的契機

由於他個性較頑皮,在滿腦疑團下,錯誤解讀父母離婚與自己頑皮連上關係,感到歉疚及缺乏安全感。他常抱怨人生沒目標,為何要讀書,質疑做功課意義。俊現迷上電腦遊戲,表示只在電腦世界裏,才找到自我認同,慨嘆自己像「孤兒」。

俊最初以為隨父親繼續生活,未料到多了一個陌生後母;又惦念生母,使他強行壓抑著多種負面情緒在心內。到週末便將所壓抑情緒發洩到祖母身上,因祖母與他感情深厚,關係糾纏不清,將祖母與孫子在家庭系統中應有的界限變得模糊。但俊與祖父母相處尚算融洽,向祖母發脾氣後,會迅速道歉。

俊在宿舍與院友關係普通,男舍監曾勸俊不應放棄自己,要自強不息。俊對該舍監十分尊重,亦守舍規。在宿舍期間,表現成熟、獨立,被舍監形容他是個守信的人。在這幾年間,俊經歷由愉快生活走到父母離婚的低谷,又變成隻身寄居宿舍的「孤兒」,要勇敢面對父親不忠,母親離棄,但仍努力生活,已是很難得。

和平態度組「聯盟」

過往父親經常埋怨母親太忙,未有盡本份教養孩子,亦讓無辜的俊跌入父母爭執的漩渦,變成爭拗磨心,形成一家三口站在三角關係的對立面。在結構性家庭治療中,各人必需明白,造成俊現在的局面,是家中每個人有份形成。於是相約父、母、子三人及祖父母,三代一同進行面談,讓父母多㸃了解俊處境。

建議父母兩人用和平態度商討,達成共識,再展開三人家庭會議。將父母連成同一陣線,面對兒子表白導致離婚的實况;讓兒子明白父母離婚並不是因他頑皮,只是父母兩人感情生變,而離婚是大人的決定。父母承認因婚姻破裂,對兒子造成深遠影響,對此表達關懷及歉疚。

俊應要知道母親為修補關係,主動地邀請與俊同住的善意。透過談話互動,讓失衡的局面轉化,設法重建母子關係。在父子互動中,讓父對子表達關心,有助兩人拉近關係。

看來,俊的過度活躍可能是針對父親及繼母,而作出抗拒與對立的反射。俊無心向學與他所持的人生觀有關,他可能疑惑人生目標,自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是核心問題。因此,讀書變成無意義,將精力用自我防禦機制的「投射」到電腦遊戲中,來得更暢快。

互補做對合拍父母

在會面中,讓父母明瞭雖然未能繼續一起生活,仍可合作,並互補不足;成為一對合拍的父母,共同管教他們的兒子,使兒子在兩個獨立的家庭中,重新生活下去。父母應對兒子多勉勵,用愛心和關懷去改善父母與子的關係。用時間多溝通,讓兒子在父母的愛中慢慢改善自己對學習的態度,變得樂觀及積極,從而專注學業。

俊人生中有三位女性,兩位母親及一位祖母。他認為祖母可依靠及信任,在這安全環境中,才讓脆弱的他真情流露。透過兩嫲孫的真情傾訴,加深了解,告誡孫兒不應孩子氣地黏著祖母。兩代界限應分清,明白大發雷霆的情緒是不恰當。

至於在院舍,俊遇到一個關懷及尊重自己的男舍監,也懂得尊重該舍監,並遵守紀律,証明到他有能力管理自己行為,應給予正面強化。希望俊在成長過程中,修補家庭關係,相信對抗行為會減少,能重新投入學業。藉著確立人生目標,重回母親家居住,週末可選擇到父家或祖父母家,可能俊的ADHD行為也會隨之而減退。

康志敏 Janet Hong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冶療師

10Marc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