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愛的教育

上月因嚴重體罰致死小女孩「臨臨」的父親和繼母被判終身監禁。如你問我有否喜悅?我會說:「沒有!」因為他們獲判甚麼刑罰,也救不回「臨臨」,也抵消不了她這幾年來誠惶誠恐、捱餓抵冷的悲慘生活。相信每一個看到有關報導的人,內心一定是揪心之痛,我們可能不禁問:「為甚麼世上有這樣歹毒的父母?為甚麼小女孩這樣不幸?為甚麼學校沒有一早報警?」

這讓我想起兩則報導:2015年,教宗方濟各在馬尼拉講道。一名十二歲女童帕洛馬爾哭問教宗:「許多孩子因被父母遺棄而走上吸毒及賣淫之路,為何神允許這種事發生在無辜兒童的身上?為何這麼少人幫助我們?」教宗聽後為之心酸,上前把她摟進懷裡,承認無法解答這問題。更早之前,2011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日本海嘯後探訪,一名7歲女童松木惠麗奈經歷了311的九級大地震和海嘯災難後,她問教宗:「為何兒童要這樣難過?我希望能夠與神對話的教宗向我解釋。」84歲的教宗也沒答案。他說:「我也有同樣的疑問:『為何會這樣?為何你要承受這種苦楚,而其他人可以活得很好。』我們也沒有答案,但我們知道耶穌也如你們一樣無辜受苦……。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一切苦難不是無意義的,而是天主背後的慈愛安排。須知我們與你和所有受苦的日本兒童同在,我們會為你祈禱,你可確信神會幫助你。」

「臨臨」的不幸,我們都很難過,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事?我們也沒法解答!作為校長,我除了為兒童祈禱外,也希望大家從不幸中學習。我把「臨臨」的事轉發到教師群組,叮囑老師留意有沒有學生被虐待和疏忽照顧?另一方面,有議員提議立法,規定學校一定要呈報所有虐兒個案。這建議可行嗎?個人覺得通過這條法例容易,如何執行則有待商榷。

我見過一位用心教導子女的單親媽媽,有一次因一時氣憤,用間尺打了頑皮的兒子一下,令他手臂上留下傷痕。她內心也很內疚,如我們看到了這道傷痕,是否一定要報警?拘捕了媽媽,又由誰來照顧兒子?

數年前的一個寒冷冬天,有一位小學校長看見一名學生衣衫單薄,報警舉報獨力照顧孩子的婆婆疏忽照顧……拘捕了婆婆,又能解決他倆生活上的難題嗎?教育是愛的工作,不是一條冷冰冰的法例便可解決所有問題。立法雖然可減少虐兒情況發生,但是最重要是「愛的教育」。只要我們以愛心來照顧孩童,多關心他們,多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多聆聽他們的喜怒哀樂,多與家長溝通;不管有沒有這條法例,我們也會及早發現學生的問題。我深信教育是愛的工作,我們要以基督的愛來行事,兒童才會獲得幸福快樂。

十多年前,有一位校長致電給我,說他學校縮班,很希望我接收他的學校一位好老師。我們面見過這位老師後,覺得她很適合。當時有一位同工跟我說:「校長,你知不知道這位老師的丈夫被另一名警察謀殺了?這幾年常有報章訪問她,我怕聘請了她,學校會經常見報,可能……」我說:「我知道她的事,但如我們連老師都不關愛,又怎叫他們關愛學生?只要是好老師,我們也要用愛來互相包容,教育界是應該充滿愛的。」最後我聘請了她,她也深受學生的愛戴。

聖經說:「因此,你們既然是蒙愛的兒女,就要效法神。行事要憑著愛,好像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品獻給神。」(以弗所書5:1-2)但願天下的父母和老師都能以愛心來教養孩童,讓他們健康成長,讓他們沉浸在愛的教育。

蔡世鴻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教學人生:你的專業 我的欣賞

近一、兩年,香港所面對的學習生態,對家長、學生和老師想必都有不少的轉變需要適應;對學校更是一個嶄新的挑戰,學校的運作形式需要不斷按時勢的發展去重新調整及編排,其實也是一種新的學習。

教學模式的改變,例如透過網上視訊會議進行的網上教學,學習資源放到網上平台供同學自行閱覽學習等,已變成新常態了。往常的學校活動,如興趣班、課外活動、學科比賽與參觀、交流與遊學、服務學習探訪、旅行、運動會、開放日、學校慶典誌慶、畢業禮、測驗考試等等,無不受到重大影響;舉行日期往往一改再改,部分最後可能以取消作為最終決定。學校所付出的時間和心思,可謂付之流水,十分可惜。

學校面對不同的轉變,想必大部分會先與校內老師們醞釀及考慮學生之益處為依歸,最後可能仍有人對有關安排感到不滿;甚至對學校作出種種要求。然而希望各人抱持積極、正向及合作的心態,相信事情定有更好的解決及發展。

面對這些轉變,老師們確實需要不斷摸索、學習和應變。你們在這個時候默默地努力付出,打破多年固有的運作模式,嘗試新的運作思維,讓我們的教育生態多一個出路,從而多一條發展方向,實屬美好。你們的專業工作,努力為孩子的付出,除了向你們表示欣賞之外,真的要向你們說聲:「多謝!」

雖然面對反反覆覆的疫情,令我們的心情上上落落,焦慮不安。但是「盼望」和「喜樂」會帶給我們動力,做起事來更加精神爽利;也要「忍耐」,要保持冷靜,謹守崗位,不要讓困難影響我們,偷走我們的快樂和動力。我們更加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不讓疫境攔阻我們成長和進步。難關、逆境總會有,也總會過去,願意和大家彼此守望互勉。

「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堅忍,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12)

榮休校長:木子

「談天說道」從學繫領帶開始的生命傳承

—訪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黃智華校長

「教導智慧人,他就愈有智慧;指教義人,他就增加學問。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
《聖經新譯本》(箴言9﹕9-10〉

座落在土瓜灣道的學校群中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校園內外牆壁上粉飾的「紅黃藍綠」四色份外奪目閃耀。採訪這天,巧遇上黃智華校長在禮堂向學生示範如何正確繫領帶,「這是一種生命教育的傳承,並給每樣事情都賦予意義。同時也建立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信心。」

文/圖﹕謝芳

 img_4442r重視生命教育的傳承

黃智華校長坦言,學校對生命教育甚重視,所指的是「傳承」,也希望每件事都具意義,就如教導學生繫領帶,從一、二年級穿戴假的領帶,到三年級換上真的領帶,寓意另一成長階段的開始,而六年級同學就賦予他們責任去教導三年級的學生如何繫領帶,他們要成為學弟妹的榜樣,教導不能苟且了事。「我們重視一代傳一代,及將事情賦予意義,不希望將事物作獨立或『斬件式』處理。」

黃智華校長表示﹕「從繫領帶去幫助學生成長的想法,源於早前參加一些生命教育的交流活動,當中看見台灣許多學校都給活動賦予意義,從中想起聖經中,耶穌曾問彼得三次︰『你愛我嗎?』最後叫彼得︰『你牧養我的羊。』有甚麼可以仿俲?想起繫領帶的方法,由右至左繞三次,就如耶穌問彼得三次一樣,故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提醒是︰『你長大了!不可像剛入學時事事令父母操心,應有方法建立常規去自我照顧。』『你快畢業了,要成為低年級的榜樣。』透過聖經故事和實際的操作並重,令學生牢記當中的意義。」

黃智華校長(右一)示範繫領帶r

學校的核心價值HHLPS

 黃校長強調,學校的核心價值是HEART、HEALTH、LEARN、PASSION、SERVANT﹕「(1)『HEART』,指健康的心靈,如經上說︰『保守你的心勝過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2)「HEALTH,健康,『豈不知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林前6﹕19)要有好的身體和心靈,方可學習,成長和服事;(3)「LEARN,指謙卑和認真的學習態度,如聖經中『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4)「PASSION,希望老師和學生都擁有投入感,只有投入才會尋得樂趣和滿足感,保羅曾說︰『…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3﹕13-14〉(5)「SERVANT,盼望教職員及學生都能如僕人般,藉不同的能力和恩賜,在社會上和不同的環境中,服事身邊的人。」

德智體的生命教育並重

 他指出,在學習方面,希望學生能有不一樣的學習經歷,並且在過程中能有成功的滿足感。「我們會透過校本課程中的課堂研究,運用理論完成校本課程內的建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掌握學習的內容。假如在漫長的一天裡,對八堂課也無一感興趣,又或感失敗的話,學生是絶對沒有學習的動機,更遑論取得成功感。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能有多元化的經歷。近年政府推動STEM,我們也盡量讓學生動手做和有參與的機會,盼望學生在不同的範疇裡,最少找到一項興趣﹕如在數學上較卓越,便可以多參加數學的活動;若在科學實驗上較卓越,便可以多參與相關活動。」

至於成長方面,黃校長表示,學校一直積極地推動生命教育,以聖經話語作基礎,推動校內生命教育的發展。「在提倡學校的核心價值之餘,同時致力建立學生九個屬靈果子,如每年均集中三個屬靈果子的培育,推動學生作具體的事例和生命的分享,亦有聖經的話語、金句、詩歌去幫助學生面對困難,和個人的挑戰。此外,還有奬勵計劃,鼓勵在生活上建立常規或目標,達成目標者會予以奬勵,令其更有力量走面前的路。」

另外,體育活動如壘球、非撞式欖球等也滲入生命教育。由老師帶領學生去體驗、學習和經歷。黃校長說﹕「以壘球為例,梁芷茵老師一方面是香港壘球女子代表隊成員,另外亦在學校推動壘球發展,從前艱辛的訓練和成長經歷,讓梁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也能磨練學生,學習打壘球或棒球應有的態度︰如何尊重對手,尊重觀眾,尊重球場。學生學習時也會面對不同的困難,既要處理學業,也要在體能上不斷提升。我們希望能藉此類活動,給予學生成長的經歷,就如聖經上的『忍耐』和『節制』,學生需要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時間表,調整心理的質素,及在團隊中學習如何與人合作。」

參加制服團體學習關懷

 原來,校內外牆壁上的四種顔色代表著四個制服團隊﹕紅十字會、交通安全隊、幼童軍、升旗隊。黃智華校長說,每一個制服團體都是以服務人群、幫助他人和關懷作宗旨,希望每位學生藉此學習到紀律、關懷別人,並且付諸實行,這些與基督教教育也有吻合之處。「我們希望學生不止是一個學科上做好,也應將成功的經歷或技巧轉移到其他學科,甚致轉移到生活上,讓學生每人都有一個成功的生活經驗。」

他重申,學校最大的特色是基督教教育,正如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以基督精神為本,輔以校訓「榮神愛人」之使命,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使學生能在德、智、體、群、美、靈六育方面有均衡發展,致力提供愉快的學校環境;啟發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正確人生觀。「這都是我們一直努力發展及傳承的方向。」

藉著聖經話語凝聚老師團隊

img_4433

談到如何凝聚老師的團隊,黃校長說,現時的教育工作一點不簡單,為了讓大家信念一致,會藉著聖經話語的分享去支取力量,從神的眼目,檢視每一件事情。「經上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言29﹕18〉假如無異象,就是做最悠閒的工作也會有壓力,亦無法完成工作,故作老師的必須具備教學的熱誠,即是核心價值的『PASSION』。現時的教師有沒有挑戰?答案是有的,正如近年的電子學習、STEM教育等,部分老師可能因未接觸過而感受無比的壓力。故此,我們會安排教師培訓和學習,大家互相支援和一同携手去應付挑戰和解決問題。同時,亦透過校外專業支援,邀校監、辦學團體、教牧來分享基督教的信息或人生經歷等。」

「教授學生不能空談或只怪學生愚笨學不曉,一個稱職的老師一定要學生看見自己眼中所看見的,這樣,學生就必能掌握得到要學的知識。「教導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但假若走著怎樣的路或有沒有偏離,連老師自己也看不清楚,如何教導學生去走當行的路呢?於是便「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將所有的罪都歸在他身上。」

  2018jan_28從學繫領帶開始的生命傳承

 

「家庭‧家情」誰可給他一條生路?(二)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現象與迷思 (二)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9月1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對於有精神病、性格障礙,成長於惡劣家庭環境,在人際、學業路上跌跌踫踫的年青人,我們未必能給他們鋪一條坦途,但我們能否擦亮我們的眼睛,透視他們的處境,嘗試為他們提供尋死以外的選擇?

認清對自殺的一些誤解與迷思

誤解 事實
我們無法找出那些真想自殺的人。「若真的要死,就不會告訴你。」 意圖自殺的人通常會有先兆和發出警號的。
學業壓力是學生自殺的元兇。 其實每一樁自殺事件背後的成因是錯綜複雜的,包括:精神健康、情緒、家庭、人際關係、適應等問題,不能單單怪罪學校。
企圖自殺的人抱有必死的決心。 大部分想自殺的人都很矛盾,在結束生命與找尋出路中徘徊,他也很希望被人理解、聆聽。
談論自殺會誘發自殺。 不應避諱,要保持冷靜、專注、關懷,讓他感到被重視,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合宜的談論可以令企圖自殺的人感到被明白,能鬆一口氣。
提到會自殺的人通常都是想嚇唬、操控他人,可能不是認真的。 看似不認真的自殺聲稱,都是值得認真看待。即使認為對方是出於要脅,也不可挑戰他,如「你夠膽就死俾我睇。」
企圖自殺者已被交給專業醫生/輔導/社工跟進,抑鬱徵狀已緩和,表示自殺風險會減低。 抑鬱病者情緒有改善,弔詭地自殺風險可能因為能量恢復反而增加。當事人需要得到持續關注。要拿走可供自殺的物件,陪伴他,讓他的情緒得到關注。

給他一條生路:你能作甚麽?

如何令走到崖邊的孩子們重新振作、重建關係、重尋生命意義?每一個孩子的鄰舍也可以有一點微小而珍貴的付出。小如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接納的擁抱……能叫生命轉化。

家庭系統

建立一個安全、充滿關愛和重視溝通的家庭,是對孩子最佳的保護;讓他們能按才發揮所長,而不會視自己為渣滓、垃圾。在他們跌到焦頭爛額,感覺挫敗、不快時,能退到這「避風港」。孩子需要感受被理解,在混亂中體會人間有愛,生命仍有價值。這方面的實踐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學校系統

學生的精神健康、全人發展和生命教育應得到重視,老師應有足夠的知識和辨識技巧,並介入有自殺風險的同學中,當面對自殺議題/事件不致迴避。同學們當察覺身邊的朋友受精神困擾,感到無助、絕望,甚至有自毀傾向時,要盡快與師長或家人商量如何處理,而不是把秘密收藏。

社會系統

促進公共心理衛生,提倡家庭友善計劃;對弱勢青少年接納,對高危羣組識別與支援,提供社區資源輔助。

傳媒

避免無謂的渲染、煽情和簡化自殺原因的報導, 免得引起模仿效應。正面的資訊有助宣揚生命價值,鼓勵建立解難能力及勇敢地尋求援助。

網民

多關懷、少傷害,不隨便發表或轉發負面資訊,勿肆意批評或揭露私隱,避免在不知不覺間對別人造成傷害,甚至誘發高危者的自殺行為。在網上遇到有心理困擾、有自殺意圖或風險的網友,鼓勵對方尋求輔導或其他社區資源去面對難關。

自殺之後

逝者已矣,事情是否就告一段落?每一宗自殺個案都會深遠地影響他身邊許多人。研究顯示,平均每宗自殺案至少有六至七人的情緒受到極度困擾而需要關注。家長是最受打擊的,失去了孩子,震驚、混亂、哀傷、憤怒、羞愧、內疚、失敗、自責及被懲罰等感覺接踵而至,怕被歧視,甚至失卻了做父母的信心。死者的老師、同學、好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壓力,悲傷、焦慮或產生歉疚,因為自以為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自殺者親友患上抑鬱症或其他情緒障礙,甚至自殺意向都要比其他人高很多倍。在這一段日子,家庭、校園和朋友圈子裡需要額外的支援,讓自殺者親友能好好過度哀傷,情感得到承載,以致能從傷痛中慢慢走出來。避而不談或佯裝沒有事情發生,只會延長哀傷期或令哀悼者的復原變得困難和複雜。

不再等到失去了才去嘆息,每一個年青的生命縱然有多少尖刺、軟弱或瑕疵,都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勿讓他未到期而夭折,生命本不該如此。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新譯本)信靠那位賦予人能力的主,衪能賜人盼望去穿越眼看的困境,在試煉中憑著愛尋得出路。

鍾吳麗娟

                                                 臨床心理學家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http://www.cmcg.org.hk/

Mingpao-output-19Sep2017

參考

何定邦(2008)《為自殺把脈》,花千樹出版社

與你同行 #We Care網頁(2016)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www.csrp.hku.hk

 

「家庭‧家情」─「我感到快樂的事…」全港小學徵文比賽2017

HEAD01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8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鼓勵孩子們用文字把快樂的人生經驗記下來,成為他們美好的回憶。習慣記載快樂的人,心情多數較開朗,思想多偏向積極、樂觀。

冠軍

姓名:吳恩陶

年級:六年

學校: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

快樂,是甚麼呢?對我而言,它是我十分要好的朋友。每當我細心地觀察,用心去感受,便會發現讓我感到快樂的事就在身邊……

每一天看似平凡的校園生活,卻被有趣、溫馨的點滴塗上快樂的色彩。不管是老師自製可口的甜點給我們吃、帶給我們驚喜,還是同學們在課堂上輕鬆地說說笑笑、搞氣氛,乃至大家同心合力地為「啦啦隊班際表演」綵排,排出合拍的動作,及為做好專題研習而竭盡所能;這些都是充滿笑聲的片段,都滿滿地為我的心填上快樂,為我掛上微笑。

一踏進家門,溫馨的氣息撲面而來,關心的言語也隨即在耳邊奏起。這不是甚麼特殊的關顧,而只是媽媽為我端上課後的茶點小吃,樂意聽我分享校園點滴,給我鼓勵支持,便使快樂與溫暖的感覺湧上我的心頭。我也喜愛吃晚餐的時光,一家人在餐桌前分享每天發生的事,分享有趣的笑話,分享心裡的愁煩。遇到困難、背負重擔時,有家人與我分擔;感到愉快、興高采烈時,有家人與我分享,是何等快樂的事!

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天父非常愛我,我不但每天經歷祂的看顧和恩典,也被祂激勵,學習作祂喜悅的事。我的生命因著祂而變得有意義,而且更豐盛、更安穩!難道我不該為這些事情感到快樂嗎?

快樂的事常伴我左右,就是因為每天看似平凡卻美好的事情,讓我每天都感受到從心而發的快樂!


亞軍

姓名:黃雋曦 

年級:六年

學校: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

《聖經》教導我們「要時常喜樂」,到底甚麼是「快樂」?怎樣去尋找「快樂」?有些人縱使大灑金錢,不斷地追求物質享受,卻不能換到半點開心,但在炎炎夏日裡享受一杯冰凍的冰淇淋,就能令一個小朋友開心半天,所以要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我就是這麼簡單的人。由於我天生「貪吃」,所以我有許多快樂事都和「吃東西」有關,讓我和大家分享我幾件快樂事。

我最愛吃自助餐,能到酒店吃就更興奮。因為餐廳內佈滿了中西美點,形形色色,琳瑯滿目,目不暇給。我偏愛甜品和雪糕,而朱古力噴泉,更令我樂而忘返,只要肚子有能耐,就能吃過開心滿足。平心而論,自助餐的食物並不算得十分美味,那裡沒有營養標籤,也沒有均衡飲食的法則,所以快樂源於我有「選擇」。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只要不太過分,父母都讓我享有這份罕有的「自由」。但其實我細心想清楚,真正值得快樂而感恩的,是我由小至大都不用「捱餓」。試想很多戰亂國家,面對着饑荒,那裡的小孩子沒有一餐溫飽,甚至要餓死,所以倍感到自己多麼幸福!

我亦很享受能和友好的同學或朋友一起吃東西,不論是小休買零食,互相分享食物,或是放學後一齊吃下午茶,然後各自去補習,並在佳節時一起家訪聯歡吃火煱。當中我們開心地玩耍和吃東西,互相捉弄,但又彼此鼓勵扶持,純真的友誼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沒有被污染的友誼是多麼珍貴!

最後要分享的快樂事,就是和媽媽一起參加教會的「義工送暖行動」。我媽媽的廚藝了不得,中西美食都難不到她。除了我享盡口福外,每逢佳節媽媽就親手製作應節食品,例如過年糕點、復活蛋和中秋月餅等,然後送給教會,並和教會朋友一起送給露宿者和安老院的老人家。媽媽常教導我說:「如果能令一些孤單的朋友感受到那些食物所帶給他們的愛和關懷,那樣快樂就更有意義。」所以我現在都會幫媽媽搓麵團和刨蘿蔔啊!

其實快樂並不複雜,不論是個人喜好、友情分享及關懷社會,只要「珍惜」和「知足」,就能夠「常樂」。坦白說,這刻我也很快樂,因我正享受著親愛的爸爸買給我的美味雪棒啊!

閱讀其他得獎文章,請登入「彩虹世界」:

http://www.rainbow.org.hk/rainbow/fun/creations_writings.asp

 

Mingpao-Output-01AUG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