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特兒特教 之 成人也有ADHD?

近年,港人對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認識有明顯增加,惟普遍仍以為此症屬於「兒童病」。其實,ADHD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不少是小時候已有徵狀,但未被發現的隱藏患者。

曾有一名30歲的男士,與交往多年的女友分開後,經常出現失眠,因而向筆者求醫。一番詳談後,始發現問題殊不簡單。原來,從事廣告業的他,每份工作都待不到兩年,雖然有舊上司認為他創意不俗,但他的工作卻時常錯漏百出,做事「虎頭蛇尾」,更曾因丟失重要文件而被開除。女友亦因他慣性遲到,而且為人「失魂落魄」及事業停滯不前而選擇分手。事實上,該男士多年來都感到力不從心。他幼年時常因欠交功課及騷擾同學等而被老師責罵,可是大家都歸根於他天性調皮搗蛋,忽略了這可能是一種病,直至30歲時才無意中發現。

上述個案絕不罕見,很多成年人都因情緒問題求醫,但了解一切後可能源於ADHD。針對此類患者,醫生會衡量他的狀況而制定療程,如當下情緒病嚴重,將以處理情緒病為先,皆因ADHD藥物或會令病人更緊張,故須留待情緒回復正常再採用藥物。經過治療後,該男士的工作表現有明顯改善,從中建立了自信,亦讓他明白到這一切並非性格的錯,抑鬱心情也就一掃而空。

九成患者的情況會於用藥後得到改善,惟成人ADHD多伴隨情緒問題,甚至可能因長年受挫,出現濫藥、酗酒等,治療上較兒童困難。故一旦察覺到自己有ADHD徵狀,就應盡快向精神科醫生求醫,早日戰勝心魔。

劉潔玲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成人ADHD會否容易患上情緒病?

30歲的伊藍 (化名) 現職美容,4年前開始看醫生。因為工作壓力,讓她常感到挫敗和氣餒。盡心盡力但常發揮不到應有的工作能力、時常出錯、在限期前無法完成工作,上司和同事也不諒解,導致出現了抑鬱和焦慮徵狀:失眠、失去動力,很多事情也開心不起來,更有心慌和胸口發悶。醫生處方了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服藥後情緒時好時壞,但工作效率仍沒有提升,感到非常困擾。

大部分成人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會有診斷和未被診斷的共病徵狀,令診斷和治療方案更為複雜。而伊藍最近因為和家人搬屋和情緒反覆更換了主診醫生。當醫生做了一次詳細的精神醫學評估,發現她自20歲工作起,職場生涯可謂崎嶇難行:室內設計、物流、體育教練、甜品師傅、接待員等等,但每份工都不能通過試用期,最長的只有6個月。同事對她的評價是:「有頭冇尾」、「魯莽衝動」、「易怒」、「五分鐘熱度」等等。

伊藍再向醫生透露,自小學時代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去到大專學校攻讀室內設計,情況更嚴重,如上課時常「遊魂」分心或忘記交功課,亦在上課時繪畫。經過臨床診斷,醫生發現她在小學階段已經出現了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徵狀,由於未能及早處理,這些徵狀延伸至成人階段。及後除了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之外,久而久之連番挫敗導致自信心會變得低落,亦出現了共病徵狀,包括抑鬱和焦慮。

成人ADHD容易患上其他共病症?根據在2017年世界衞生組織一項國際大型精神健康普查顯示,超過27個國家參與,訪問了超過26,000名精神病患者。當中585名是成年的ADHD患者。結果發現接近一成患者同時患上其他共病症,包括情緒病(9.3%)、抑鬱症(8.1%)、焦慮症(8.8%)、酗酒(9.4%)、藥物濫用(16.1%),而且這些共病症有八成以上都是繼發性的。而在2013年加拿大一項大型研究精神健康普查,訪問了498名成年的ADHD患者,發現接近六成至七成的患者曾經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而接近六成的患者在開頭時被誤診為其他病症。

在外國,有兩個超過十年的成人ADHD跟進研究 (Follow-up Study),發現患者曾經患上抑鬱症、焦慮症、藥物濫用問題,明顯地比起沒有患上ADHD患者為高,這些研究數據證實共病症在ADHD患者也是很常見。其實,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導致工作效率下降,魯莽衝動帶來生活上的困擾,同時亦引發了抑鬱和焦慮徵狀。這些困難應盡快尋求幫助,正所謂「病向淺中醫」,及早診斷和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和減少ADHD所帶來的影響,從而讓人生變得更加美滿。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藥物假期(Drug Holiday)

藥物假期(Drug Holiday),臨床治療定義為「結構化的治療中斷」,即意指故意暫停藥物治療。這個構思惹起關注,主要是由於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兒童及青少年,在夏季或長假期不需要學習,甚至更短的週末假期,部分父母會因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故嘗試讓孩子停服。但是,亦有父母持相反意見,他們害怕停服藥物,擔心孩子的行為問題會反彈,更難處理。除了副作用,有時,醫生亦會建議藥物假期,以評估孩子的進步,並確定是否繼續藥物治療。

對於是否進行「藥物假期」的嘗試,專家仍未能達到一致共識。部分專家認為,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不建議使用藥物假期,因有數據顯示,全年堅持治療計劃的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兒童,比有中斷治療的兒童,取得整體更好的治療及行為效果。這源於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不單影響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同時亦在其中活動中影響他們行為及情緒。

在暑假或長假期,兒童的社會行為和情緒仍在發展。他們仍然會與家人和朋友相處,並在課外活動和夏令營等團體活動中與人交往。臨床經驗也有不少家長分享,兒童的課外活動教練或導師,提議讓他們繼續服藥吃藥去參加活動,因為這對他的表現產生了重大影響。透過良好的行為及愉快的相處方式,兒童及青少年才容易產生的滿足感和提升自信心。亦有家長發現,在選擇週末停藥,星期一重新服藥時,會出現情緒反覆的狀況,令家長反而更為擔心。

進行藥物假期的考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藥物的副作用。曾經有研究顯示,長期服用神經刺激劑(興奮劑)藥物,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父母希望通過夏季藥物假期,來減輕這種影響。不過,過去十多年的幾項研究,對服藥後引致的影響,結論並不一致(Faraone et al. 2008)。近年的一項研究則表明,在10歲的兒童中,直到成年,服用過中央神經刺激(興奮)劑藥物的兒童和沒有服用興奮劑藥物的兒童之間的身高或體重沒有差異。研究發現:「延遲往往在約第一年最為突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Swanson JM, Arnold LE,Hechtman L,et al, 2008)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最令父母擔憂的,其實是體重下降,因為藥物會抑制食慾。如果孩子們吃得太少,這就成了問題,故在這種情況之下,建議停止服藥可能是合適的。總括來說,由於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發展和學習表現,避免干預規定的治療計劃仍然主流的治療意見。父母在決定讓孩子進行藥物假期時,應該與醫生商議及討論,充分了解藥物副作用的實際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停止服藥可能導致的行為問題,否則會將假期變成不愉快的體驗。

關家力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之ADHD家長疑問ABC (二)

個案二的欣欣今年9歲,由朋友轉介到我的診所進行HPV疫苗接種。欣欣來打針,很乖的坐著,看似沒有甚麼問題,但媽媽說欣欣是問題兒童,一向被老師標籤為懶散。她的學業成績很差,大部分科目都不及格;經常被老師寫手冊,投訴她騷擾同學、上課不專心、功課做事錯漏百出。在家裡每次做功課,媽媽需要一直坐在旁邊提醒他集中精神,若媽媽離開座位,欣欣也會跟著離開,或是坐著發白日夢。例如一般抄寫生字,普通小朋友可能只需用10分鐘,欣欣卻要花逾1小時。父母常教到動氣而責罵,因此和欣欣的關係變得十分惡劣。最近半年,欣欣對抗行為更甚,更經常發脾氣或哭泣。

欣欣可能患了ADD及情緒問題,當我將這懷疑告欣欣媽媽時,她很愕然,既覺得不專心並非病,更不信有藥物可以治療不專心。我提供有關ADHD的問卷和ADD的資料,提議她回去細讀,有需要就回來覆診。一星期後,欣欣父母再到診所,並認同欣欣似乎有ADD及情緒問題,但卻不想欣欣服藥,「有沒有其他方法治療?」「若不想服藥,可嘗試接受行為治療和環境治療。」ADD的病人通常需要一個安靜環境才能保持專注。欣欣資質不差,但被誤以為性情頑劣,加上學習上出現問題,才令踏入青少年期的欣欣情緒反叛及低落,這些對她個人成長或將來融入社會,都會造成很大的問題,所以不能諱疾忌醫。其實,大部分ADD病人需要服藥物治療,效果顯注。

兩個月後,媽媽稱欣欣情況有輕微改善,父母商量後,想嘗試服藥治療。服藥一個月後回來覆診,父母說欣欣情況大有改善,決定繼續服藥。後因長期服藥有經濟問題,要求轉介到政府治療。考慮到大部分ADHD小朋友同時有其他合併症,所以決定介紹欣欣到兒童評估中心,評估報告顯示她患有ADHD及手部小肌肉失調。

因此,有幾點值得我們重點反思 :

(1) 診斷學齡前(preschool-aged)兒童ADHD是困難的﹕很難區分過度活躍/注意力缺陷障礙和正常孩子行為,因為幼小的孩子容易分散注意力和非常活躍。孩子是否有過度活躍症,要醫生評估,需要時間跟進和縱向研究。隨著年紀增長多動/衝動行為會變得更明顯,衝動行為很突出例如危險的攀爬。但是,沒有任何藥物適用於這些年齡服用(哌醋甲酯未獲FDA批准)。

(2) 2007 Posner et al的研究發現,70%被轉介的學齡前兒童多動症的有合併症,需要進一步評估。要醫治ADHD同時也需治療其他合併症。

(3) 確定孩子患了ADHD後,醫生會展開多方面的治療,而首個對象是家長。教導他們對疾病有正確了解,學習包容及耐心處理孩子的問題;多肯定孩子,少批評及打罵;家裡學習環境要清靜專一,以及協助孩子處理及組織日常生活事情,安排時間,對孩子克服問題,幫助很大。

(4) 老師的參與亦很重要。不要害怕讓學校知道,老師了解情況,諒解之餘並提出協助,如讓孩子坐在前排,同時不停給予正面的提點,這才能幫助孩子。若老師不明白問題,把孩子定為頑劣,把他調到課室角落去,會令治療失敗。

鄺碧綠醫生
兒科及家庭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ADHD家長疑問ABC (一)

作為一位兒科醫生及家庭科醫生,執業45載期間,我經常被家長問及許多有關子女的問題,包括﹕

(一) 是否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學名是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它是甚麼?其實這是一組行為問題的統稱,3個主要特徵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衝動。從病人外在明顯徵狀,ADHD可分三亞型﹕第一亞型叫多動症,多發生在男孩子方面,主要徵狀是過度活躍或衝動,騷擾別人,易被老師投訴,家長也會較早尋求協助。第二亞型叫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多發生在女孩子方面,主要徵狀是專注力不足,不易受人察覺,所以通常較遲才被發覺。第三亞型叫綜合症,主要徵狀是過度活躍或衝動,兼且不能專注。

(二) ADHD患者長大後會否好轉或「斷尾」?ADHD會影響智力和發育嗎?

ADHD特徵和徵狀通常在7歲之前出現。智力和發育一般正常。在整個兒童時期,徵狀表現以及ADHD亞型經常發生變化,即使長大,學業、工作、人際交往都造成很大的問題,需要正視和接受治療。求診的孩子可分為兩組:

(1) 年紀較小 (3至5歲,幼稚園至初小階段的兒童):行為較明顯,如坐立不定,很活躍,不停地四處走動,一刻也不能停下來,仿如停不下來的摩托車。而且經常爭玩具、搶答問題,無法控制衝動及情緒,又不遵守規則,嚴重時被老師投訴為頑劣的學生。

(2) 另一群年紀較大 (高小或中學階段的兒童):外在表現徵狀集中專注力不足,因為他們沒有破壞性 因此被忽視,較遲才求診。這班孩子多有學習方面的困難,表現得不專心,經常發白日夢和犯錯誤;又會忘記帶這項或忘記做那項,時間管理不善;無論你講解得多麼清晰都不遵循指示,無紀律而受到批評為麻煩製造者,父母肯定又勞氣又憂心。

(三) 除藥物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治療?

先看看ADHD的其中案例﹕個案一的傑仔今年7歲,自懂得自己走路開始,他的媽媽經常投訴兒子好像一列脫軌火車﹕橫衝直撞、難以自控,更經常跌倒。傑仔媽媽感覺兒子易分心亦很難教導,挫折壓力十分大,常因兒子不聽話而痛哭,我懷疑她患了輕度抑鬱症,亦懷疑傑仔是否ADHD患者。於是,母子倆一起做ADHD問卷評估,但有好幾條問題媽媽的回答是不確定,未能確診傑仔是否ADHD。我理解在學齡前兒童中診斷ADHD是具有挑戰性,表徵不全,問卷幫不了,決定轉介傑仔去衞生署兒童評估中心 (Child Assessment Service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幾個月後,媽媽告訴我,評估中心尚未證實傑仔患有ADHD,但他們發現傑仔有動作協調障礙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簡稱為DCD) ,每週要做物理治療,訓練平衡力和控制肌肉力量。媽媽同時亦接受心理治療和育兒培訓。我也幫上一把,經常和媽媽討論育兒方法,提供父母精神上支援,媽媽的抑鬱情況也好轉了。傑仔在5歲時開始有好轉,變得可以平靜及專注。今天回來接種每年流感疫苗,雖然還是走來走去,但叫他安靜坐下來亦可以做到。媽媽說,兒童評估中心最後評估傑仔非ADHD,沒有給他服任何藥物間。

鄺碧綠醫生
兒科及家庭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ADHD患者的記憶力比較弱?

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可能會引致患者難以集中注意力,更經常忘記重要的事情。相關研究顯示,它的徵狀與大腦活動的異常有關,如大腦額葉會引致的衝動控制。那麼,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的患者,是否記憶力也是較弱的呢?要找到答案,可能要先了解記憶的基本運作。

記憶通常被理解為信息處理系統,由感官接收器、短期(或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組成。短期記憶,即工作記憶,是我們在努力完成任務時掌握的少量信息,它就像大腦中在撥打電話號碼時,持有電話號碼的一部分。當努力完成某事時,工作記憶會每次保存一點數據,從一個地方「複製」數據,然後在另一個地方「黏貼」,然後再忘記它是甚麼。

部分研究相信,專注力與工作記憶的關係密切,所以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的患者,工作記憶也受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不僅出現在兒童患者,亦持續到成年期。由於工作記憶與智力及學習障礙關係密切,患者可能會在學習能力的評估上,表現不理想。在沒有很強的工作記憶的情況下,培養患者要從小習慣強化腦功能,及相關的應對技能和替代學習策略,就變得尤其重要。

至於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對長期記憶力的影響,相對較少。有研究顯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患者也會出現較弱長期記憶的能力,但可能與患者本身的學習障礙有關,與對大腦構造或功能,未見有直接影響。

最後,許多人都會憂慮,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成年後,是否有更高的風險患上癡呆症,或其他記憶有關的認知障礙。有關研究文獻中,這仍然是一個不確定領域,暫時研究並未有顯示很直接關連。

總括而言,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的患者,常常予人的感覺,就是整體記憶力較差,但只要在吸收資訊上,強化他們學習動機及多給予鼓勵,也可以令他們成功掌握恰當的學習技能。這樣,他們長期記憶的能力,其實與其他人並沒有明顯差距,甚至在他們專長的技能上,可能更容易發揮創意及想像。至於給予大眾記憶力差的形象,就要透過適當的精神健康教育,才可以慢慢改變。

關家力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長期失眠會否影響ADHD兒童?

ADHD兒童長期失眠會影響學習和認知功能?睡眠問題是兒童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常見徵狀,長時間睡眠失調可以引致認知功能受損,影響學習甚至行為問題,情況不容忽視。

根據過往的不同的普查,接近25%至71% ADHD兒童患者也有睡眠失調問題。臨床經驗亦顯示ADHD兒童睡前思想也比較活躍,許多時候需要較長時間入睡,更容易早醒,而睡眠習慣比較不規律,導致睡眠不足。其他常見的繼發性因素,包括情緒、壓力、焦慮、ADHD藥物副作用,以及行為問題例如手機與遊戲成癮等等有關。

充足的睡眠對ADHD兒童成長也是很重要的,研究亦證實很多腦部活動都是在睡眠中進行,例如生長激素分泌、記憶鞏固和神經形成等等,有助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睡得好的兒童在言語學習上也有一定幫助。研究也發現,長期失眠也會導致兒童更多情緒問題,如易怒、反應遲鈍,更嚴重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反叛和其他激進的行為問題 。

根據港大和中大研究發現,認知功能測試研究(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連續性操作作業」簡稱CPT3)也發現,失眠的ADHD兒童在「持續性專注力 (Sustained Attention)」和「處理速度 (Processing Speed)」對比同年齡性別的,ADHD兒童也有比較差的表現,間接地引致自信心低落和學業上困難。

家長方面,亦會因為孩子的睡眠和行為問題而有擔心和困擾。其實,睡眠衞生管教和生活習慣改變也能解決以上睡眠困難,例如作息定時、注意飲食;日間適量的運動;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睡前聽一些柔和音樂或做一些放鬆活動;睡床只用作睡眠用途,以及舒適的睡眠環境等等。如果情況比較有挑戰性,最好和主診醫生商討。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孩子可以返教會嗎?

不少教友父母希望子女從小接觸教會,學習信仰中的人生道理。教會的常規活動,如主日學、團契、崇拜多數是靜態的,上主日學的小朋友要坐定定、專心地聽聖經故事。而崇拜聚會地方更大,人更多,小朋友更要安靜,以免影響他人。小朋友一般也怕悶、愛玩、愛說話,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的孩子,這些特質更為明顯,影響秩序!

ADHD孩子在服藥期間可有效改善徵狀。由於專注力失調除了影響課堂學習,亦影響生活規律及社交,醫生一般建議患者週末假日如常用藥。教會生活幫助孩子學習人生道理和待人接物,孩子在這種非課堂學習仍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注力和控制力,但部分孩子因為種種狀況,如經濟原因或是藥物反應,未有在週末服藥亦情有可原。

隨著精神醫學界及教育界對兒童腦部發展障礙的認識增加,有特殊教育需要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 (SEN)) 學生的數目有增無減,本地統計研究顯示,約有十分一的學生屬於不同程度的SEN。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教會生活,便成為教友父母和教會牧者的挑戰。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數年前,當時我參與某教會禮儀,一位母親帶著患有ADHD的幼子亦前來參與,孩子甫坐下不久便開始說話,看到甚麼便問甚麼,旁邊有位老太太溫柔地教導這個孩子說,禮儀舉行中要安靜,但當然不得要領。(ADHD徵狀不可能透過「勸告」而改善吧!) 老太太無奈之餘,孩子的母親漸見尷尬,幸好牧者並不沒表示介意,否則或會更難堪。數分鐘後,這位母親只好帶著兒子默默離開。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有關耶穌基督和小孩子之間的關係,在新約聖經前三本福音書皆有記載,當中馬可福音10:13-16 的敘述較詳細:「有人帶著小孩子到耶穌跟前,要他觸摸他們;門徒卻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了就生氣,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 神的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的。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是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 神的國的,絕對不能進去。』於是耶穌把小孩子抱起來,為他們按手祝福。」〈馬可福音 10:13-16〉為何有些人帶著孩子前來請耶穌觸摸(祝福),門徒卻責備他們?為何耶穌看見了會生氣,並強調「不要禁止他們」?

相信孩子的父母必然知道耶穌的慈愛和大能,才會請求耶穌給予祝福。第10章1-12節記載耶穌剛和當時有權勢的法利賽人辯論「休妻」之「大事大非」問題,門徒會否認為耶穌應該要「做大事」,不應花時間在微不足道的小孩子身上?小孩毫無權勢可言,SEN孩子更是弱勢中的弱勢:ADHD孩子容易在學業上屢屢受挫;ASD孩子的社交困難,與人情感疏離,難以感受愛,信仰給他們的關懷和支持更見重要。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除了思考:「ADHD孩子可以返教會嗎?」我們亦可反思:「ADHD孩子會喜歡返教會嗎?」

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孩子是「真」懶惰還是「假」懶惰?

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上,經常遇見有家長不理解學校老師或社工建議自己孩子作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評估之原因。其實,香港的孩子大多是從小和父母一起生活,儘管生活上需要長輩或家傭幫助照顧,父母(尤其是母親) 仍然是最了解孩子的,但為何未能發現孩子有ADHD徵狀?直至孩子在學校出現學習上的困難、情緒低落或是對學校和學業有極大的焦慮,嚴重的甚至會拒絕上學,家長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

隨著科學界對人腦神經細胞運作的研究及醫學界的統計學應用逐漸增加,我們已熟知ADHD是腦部發展的障礙,其主要徵狀可分為三大範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及控制衝動能力不足,並可以有效透過調節腦神經分泌的藥物治療。

沒有兩個ADHD小孩的徵狀會一模一樣,另外,共病(Co-morbidity) 亦很常見,ADHD 作為一種腦部發展障礙,不少患者同時有其他腦部功能的發展障礙,較常見的例子包括讀寫障礙(Dyslexia)和自閉症普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因此,一般家長,尤其是家中只有一個小孩的,沒有比較便更難認出家中孩子的情緒行為表現原來就是病徵。

每當遇上家長和學校老師意見不一的情況,更需要精神科醫生的客觀評估及分析。精神科醫生要細心聆聽,從家長方面了解孩子的成長生活狀況,家族成員的ADHD或疑似ADHD的病史;亦要從老師課堂上的觀察了解孩子的情緒行為及學習表現。真正的ADHD病徵必然在不同的環境也會出現,透徹地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的表現,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

父母和老師之間的意見不一,源於雙方對ADHD病徵的誤解。有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懶」、「無心向學」或是「頑皮」、「沉迷打機」,所以用嚴厲的管教方式去處理孩子的學習困難。但父母的打罵不但增加孩子對學習的壓力和抗拒,亦犧牲了親子關係,甚至是夫妻關係的和諧。ADHD的孩子並非完全不能專注,而是專注力不能持久,所以在學校(尤其是全日制的)問題尤其明顯,老師在課堂同時面對數十個學生,會較容易發現有疑似有ADHD的學生。父母多會發現孩子不專注的狀況:經常在家「發白日夢」,孩子亦經常遺忘日常生活的規律和指示,引致父母要生氣地再三催促才能完成。他們看似可以坐定定看電視、玩電腦、看YouTube,但其實心不在焉、心猿意馬,或許父母在孩子看完YouTube之後,不妨考問一下他看過甚麼!ADHD另一特性是不能抗拒令人分心的事物,「打機」正是要有「一心多用」「一眼關七」的能力,所以「打機」對專注力不足的人是相對輕鬆和容易之事。「捨難取易」是孩子的天性,或亦是人的天性吧,要把孩子的心力放回學業上,便要父母和校方同時配合,減低學習的難度。而透過合適的藥物亦可改善ADHD 徵狀,提升孩子的持續專注力,再加上學校配合該學生能力的調適作為的過渡措施,孩子必會重拾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以往的「懶惰」原來是假的!

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可以把所有「壞孩子」變乖嗎?

兒童及青年精神科經常要處理許多不同類型的心理、精神和行為的問題。相對成年人的精神科障礙,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障礙較為複雜:除了要考慮一般像成年人一樣因壓力而成的情緒問題,兒童及青少年亦會因發展障礙和其他生理上的狀況而影響其情緒及行為。他們被帶往見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往往是因為家長、老師或社工發現個案有異常的行為。

這些孩子可能被形容為「懶」、「曳」、「冇禮貌」、「大脾氣」,甚至有「暴力傾向」等等。然而,這些行為的背後,可以包括林林總總的腦部發展障礙的狀況,常見的包括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徵狀而言,他們可能呈現為衝動控制疾患(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行為規範障礙症(Conduct Disorder)、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或是其他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等。

在華人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三字經中亦有﹕養不教、父之過!在幼兒教育方面,更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小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已開始參與不同的遊戲活動小組(Play group),假如個別幼兒在腦部發展方面有甚麼障礙,便容易在學前時期已顯露出來,

香港自1993年起,小學教育推行全日制,一些腦部發展的障礙,尤其是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便在教育界及父母之間特別引起關注!根據醫管局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數字,自2000年起,ADHD的轉介個案大幅增加(Data source)。 以往孩子只需要上學數小時,功課也不多,興趣班也不普及,所以課堂以外其餘的時間都是自由發揮。假如有任何專注力或是過度活躍的問題,也因觀察時間短,對專注力的要求並不太高,一年復一年,孩子便長大了。

每個ADHD的個案的徵狀和行為問題也不一樣,亦有不少個案是伴隨其他發展或是情緒的問題,令ADHD的行為問題顯得嚴重,當中最常見共病(Co-morbidity)就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有些個案當初是因為衝動、暴力行為,被認為是ADHD。筆者後來發現原來個案的衝動行為背後,是因為對別人的情緒表現和行為錯誤地理解,把別人反應過分負面地解讀,他們不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情緒,而自己亦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致作出暴力行為。亦有些被認為是專注力失調的,原來是因為他們基於自閉症譜系的特徵,對某些事物有特殊癖好,以致難以專注留心學習,亦不懂留意老師的提示表情及語氣,即使老師已多番提醒,但仍未能叫這些孩子專注,所以,這些個案儘管使用幫助專注力的藥物,亦未能大幅改善行為問題。現時精神科專科治療ADHD的藥物療效可謂已達八成以上,故此,未能有效控制徵狀的話,建議要重新評估個案同時患有其他發展障礙的可能性。

另外,有些看似是ADHD的青少年,有機會是早發性的鬱躁症,所以,任何接受ADHD藥物後,仍未能回復正常行為模式及學習效果的話,必要再請教主診醫生,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