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兒科醫生及家庭科醫生,執業45載期間,我經常被家長問及許多有關子女的問題,包括﹕
(一) 是否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學名是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它是甚麼?其實這是一組行為問題的統稱,3個主要特徵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衝動。從病人外在明顯徵狀,ADHD可分三亞型﹕第一亞型叫多動症,多發生在男孩子方面,主要徵狀是過度活躍或衝動,騷擾別人,易被老師投訴,家長也會較早尋求協助。第二亞型叫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多發生在女孩子方面,主要徵狀是專注力不足,不易受人察覺,所以通常較遲才被發覺。第三亞型叫綜合症,主要徵狀是過度活躍或衝動,兼且不能專注。
(二) ADHD患者長大後會否好轉或「斷尾」?ADHD會影響智力和發育嗎?
ADHD特徵和徵狀通常在7歲之前出現。智力和發育一般正常。在整個兒童時期,徵狀表現以及ADHD亞型經常發生變化,即使長大,學業、工作、人際交往都造成很大的問題,需要正視和接受治療。求診的孩子可分為兩組:
(1) 年紀較小 (3至5歲,幼稚園至初小階段的兒童):行為較明顯,如坐立不定,很活躍,不停地四處走動,一刻也不能停下來,仿如停不下來的摩托車。而且經常爭玩具、搶答問題,無法控制衝動及情緒,又不遵守規則,嚴重時被老師投訴為頑劣的學生。
(2) 另一群年紀較大 (高小或中學階段的兒童):外在表現徵狀集中專注力不足,因為他們沒有破壞性 因此被忽視,較遲才求診。這班孩子多有學習方面的困難,表現得不專心,經常發白日夢和犯錯誤;又會忘記帶這項或忘記做那項,時間管理不善;無論你講解得多麼清晰都不遵循指示,無紀律而受到批評為麻煩製造者,父母肯定又勞氣又憂心。
(三) 除藥物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治療?
先看看ADHD的其中案例﹕個案一的傑仔今年7歲,自懂得自己走路開始,他的媽媽經常投訴兒子好像一列脫軌火車﹕橫衝直撞、難以自控,更經常跌倒。傑仔媽媽感覺兒子易分心亦很難教導,挫折壓力十分大,常因兒子不聽話而痛哭,我懷疑她患了輕度抑鬱症,亦懷疑傑仔是否ADHD患者。於是,母子倆一起做ADHD問卷評估,但有好幾條問題媽媽的回答是不確定,未能確診傑仔是否ADHD。我理解在學齡前兒童中診斷ADHD是具有挑戰性,表徵不全,問卷幫不了,決定轉介傑仔去衞生署兒童評估中心 (Child Assessment Service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幾個月後,媽媽告訴我,評估中心尚未證實傑仔患有ADHD,但他們發現傑仔有動作協調障礙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簡稱為DCD) ,每週要做物理治療,訓練平衡力和控制肌肉力量。媽媽同時亦接受心理治療和育兒培訓。我也幫上一把,經常和媽媽討論育兒方法,提供父母精神上支援,媽媽的抑鬱情況也好轉了。傑仔在5歲時開始有好轉,變得可以平靜及專注。今天回來接種每年流感疫苗,雖然還是走來走去,但叫他安靜坐下來亦可以做到。媽媽說,兒童評估中心最後評估傑仔非ADHD,沒有給他服任何藥物間。
鄺碧綠醫生
兒科及家庭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