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珠璣集〜2023 環保「熱話」

新冠疫情陰霾之下,香港剛渡過了近二十年來僅有的嚴寒聖誕節。受「北極環流」南下影響,2022年底的北美內陸,風雪竟在零下45。C低溫中肆虐。諷刺的是:儘管今年歐洲人都恐懼能源短缺和保暖困難,荷蘭、丹麥、德國、波蘭、捷克、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等國,偏錄得了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1月1日,令很多著名景點和滑雪場不得不基於「雪塌」的安全而關閉!

氣候極端化的例子近年可謂不勝枚舉。我們應該深切理解:「氣候變化」不單是夏天要多開空調那麼簡單。它其實複雜而影響深遠,既造成了糧食供應緊絀、洪澇和天災頻繁,更關係著人類歷史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場生死之爭!

去年十一月底在埃及舉行的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7)終於在紛亂爭議中草草閉幕。會議最令人深刻的印象是:「巴黎協議」中要求全球在21世紀末達至降溫1.5-2.0。C這目標,從今已不再聚焦於「是否要去做」的討論。各國正積極探討「如何做」和「儘快做」。遺憾的是:「中西」雙方和「南北」兩個向度的爭議,竟是「誰該去做多些」和「你為甚麽不做多些」等自私自利理據的拉鋸!終會協定是設立所謂「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由較富裕的國家去補償並援助那些正飽受氣候變化影響、貧窮而落後國家。可惜,協定沒寫出機制,兼且各說各話,細節條款要留待隨後召開的細碎會議中繼續磋商云云,一切押後在兩年後再算。協議徒是「交差」和「演戲」,令環保組織和學術界十分失望。然而,在政治舞臺上,中國和針對它的西方集團國可絕不含糊,暗底下正積極角力,期望利用經濟利誘,外交合作項目投資,扭曲貨幣政策、操控「綠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場亅等等遊戲方式,各自牟取自身利益,兼且主導外交的發言權。總括而言,各國領導妄顧了生態平衡和人類生命的安危,各式言談只是「演好一臺戲」〈哥林多前書4:9〉罷了!

我們至終要向上帝交賬,亦要為「人與大地關係破裂」徹底負責!如何做好「大地管家」的職責,工作應與一般傳道和牧養等量齊觀。環保逼在眉睫,「眾目睽睽下的教會亅豈能再坐視輕忽?「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的 神面前叩拜,當獻上甚麼呢?…世人哪!耶和華已經指示你甚麼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甚麼;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6-8〉

何建宗教授
編輯 : 謝芳

環保珠璣集~綠色投資經濟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下月舉行,大家自然關注到COP26簽訂《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後各國的減碳排放的進度,以及各國在使用可再生能源取締石化燃煤的情況。減少使用高碳排放量的污染能源,無疑是減排最直接的方法,然而運用科技,例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 (CCUS) 、提升發電效率和能源轉換、終端能源轉換等等、亦可以幫助減排從而緩解全球暖化。

可是,運用和研發這些科技,包括使用再生能源的技術,需要大量的金錢投資。除了各國政府直接注資外,如何將商業的資金以及企業投資引導至綠色項目,都是減碳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發行綠色債券,例如與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鈎的貸款,或者其他金融工具,都是其中的方法。此外,協助企業在核心業務、物流運輸、 供應鏈等事情減排,亦有關鍵性作用。

促進綠色投資讓投資者獲得更全面的企業減排資訊,協助企業設定減排目標和披露可持續發展準則和實行情況是必需的。今次COP27會議的其中一個焦點就是檢視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實行情況。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在COP26宣佈有意建立一套幫助企業披露可持續發展資料的準則,所以今次會議應該有更多細節落實,讓投資者獲得更全面的企業減排資訊作參考,從而作出有利環保的投資。

現行的氣候資訊披露準則大部分採用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的核算標準;根據源頭,排放分成三個範圍,包括範圍一:生產過程中直接排放;範圍二:所購能源的間接排放;範圍三:源自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活動 (包括投資)的排放。香港是財經型社會,金融機構對碳排放的影響大部分來自向經濟活動提供資金,其投資、貸款和承銷活動所產生的排放量遠遠比企業本身的直接或採購能源的間接排放量高。經濟型的社會,要有效減排,將重點放在範圍三,把資金投放在綠色項目、減少對污染項目的放貸、並多運用綠色金融工具是很合理的策略。

「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21〉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環保珠璣集~環保:後天下而憂樂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日發表報告,四個關鍵氣候變化的指標,即: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熱量和海洋酸化;它們在2021年均創下了歷史性的痛苦紀錄。舉例而言,去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1.11% (+0.13°C);格陵蘭的冰架融化速度達到了推算之至高點;澳洲大堡礁的珊瑚今年夏天91%白化。而當前全球人口的40%已納入在氣候變化的「最高受害風險區」,這些都是人類活動不顧環境代價而帶來的後遺症。

水資源的自我循環受到干擾,至為核心。雲、雨、霧、露、霜、雪、雹和洋流、氣旋、風暴,全都與水的形態轉換、流動相關,由於地球表面積72%被水(特別是海水)所覆蓋,而水又是生命和文化的根本,所以水資源的管理十分關鍵。點滴的熱能反映於溫度的變化,因此,能源的開發、消耗和再生,正是「綠色生活」的焦點。

任何人類活動都耗能,所以簡樸的生活有利環保。任何工程項目都存在效率和利益的計算,所以環評、環境管理和環境審計不可或缺。任何產出的廢物,若不能回收或循環利用,均會造成生態系統的損擾,因為「垃圾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嘛!所謂「道發自然」、「天人合一亅、尊重上帝的創造…各種宗教的向處,甚至乎現代科技上所追求的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科技主義),其實都是從悠久、深邃的大自然規律中支取智慧。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一定要採取果斷行動,抓住能源系統轉型的『低垂果實』,走出化石燃料的死胡同。」目前,全球對環境破壞的補貼,每分鐘高達1100萬美元!

現代人不也是太抑鬱了嗎?新冠病毒疫情、經濟不景、戰爭令生靈塗炭、社會和家庭問題,每天都紛擾不堪。氣候變化問題十分沉重,但「答案總比問題多」,在人類歷史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可得明證。聖經腓立比書 4章6-7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 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所以,綠色生活至緊要常常喜樂;實踐的方向是隨身做起、由我做起,用生活力行去「公眾參與亅。「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約伯記8:7〉只需「不住的禱告亅,必可「凡事謝恩」。願我們平安,願我們同心!

何建宗教授
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主任

環保珠璣集~生態旅遊

在新一屆立法會第一次會議,行政長官首場答問會提出擴大「環境局」職能至「環境及生態局」重組政府架構,並提到「北部都會區」的發展。2021年10月的「發展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中,提出「三圈一河」,生態康樂旅遊圈就是其中一圈,當中包括在框架內,締造高景觀價值的戶外生態及旅遊空間,又期望在地區發展過程中,防範違規的發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合理彌補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環境破壞,避免無序的生態康樂旅遊活動,對人文及自然資源的破壞。

「北部都會區」中,有很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自然保護區、海岸公園、地質公園,此外還有很多漁塘、濕地等,生態環境價值很高。香港的生態及生境資源比外國毫不遜色;國際著名旅遊指南書《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在2016年把荔枝窩選為「亞洲十大最佳旅遊景點」。香港擁有全世界最壯觀的六角柱石,而米埔自然護理區更早於1995年,獲《拉姆薩爾公約》 定為「國際重要濕地」。

生態旅遊並不是單單戶外行山這麽簡單,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指出生態旅遊本質是以自然為本。它提出三方面意義,其一是提供與市場掛鉤的長期解決方案,為保護和增強生物文化多樣性提供有效的經濟激勵措施,並有助於保護地球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其二透過增加當地建設和就業機會,幫助貧困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其三通過分享體驗和環境意識,促進大眾對自然、社會和文化更多理解和欣賞。

推動綠色生活及旅遊,有助減廢減碳、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方面的工作。聖經中,上帝六日的創造很精彩,第七日就安息。我們可以趁著日常的休息日,進行生態旅遊康樂活動,禆益身心,欣賞上帝美好的創造。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環保珠璣集~ 從「碳達峰」和「碳中和亅說基督徒靈命

「碳達峰」和「碳中和亅二詞近日說得沸沸揚揚,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 ) 上,各國達成了首個明確計劃減少煤炭用量的氣候協議,真是震撼 — 因為很多政客、經濟學者,甚至綠色團體也預先估計不到談判如此「暢順」!煤炭是目前發電和重工業的主要燃料,但其產生溫室氣體的數量亦最糟糕。該協議由中國和美國這世界二大經濟體牽頭,與會各進步國家元首並承諾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支援資金,幫助全人類適應氣候影響。氣候變化已發展成人類生存的關鍵,大家必須拋開成見,共同協作,若不在本世紀末前把地球氣溫的升幅限制在1.5。C內,子孫的命運堪虞!

話雖如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卻不那麼樂觀,他說:「我們脆弱的星球正命懸一線,未來幾年我們仍將面臨不少氣候災難。」激進的環保團體也不滿意,因為協議的初稿是「各國承諾逐步淘汰煤炭的使用」,可惜,因為印度帶頭反對,才弄出了現今這個空泛而沒有清晰指標的妥協性方案。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而在達峰之後將逐步下降。「碳中和亅是指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具體說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碳達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條件,先要實現碳達峰,才能實現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的時間愈早,達致碳中和才有希望。而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手段,當然不是希求停止工商和農業不再增長,反是求諸高科技和高效益的生態管理,當中彼此的利害關係和利益盤算,錯綜複雜,各懷鬼胎!說到底,各國領袖必須有理想、有責任、有共同承擔(不是單邊主義!)和仁濟之心,而確保有效的政府管治(governance),至為關鍵。說到底,還是漫長而令人不感樂觀的國際(inter-national)和國内(intra-national) 政治鬥爭,是「人心比萬物都詭詐」的問題!

可持續的發展,綜合了當代社會、經濟、教育和環保等議程,本質上,就是文明和文化發展如何持續的問題。沒有發展,而且是優質的發展,就不必議論「可持續的發展」了。

對基督徒而言,發展就是生命進深。詩歌:「進深,進深,入主仁愛深淵,每日更進深;登高,登高,學主完全智慧,更知主恩深!」沒有生命的集體更新,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的發展,我認為是沒有出路!

何建宗教授
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主任

環保珠璣集~資源循環藍圖

環境局自2013年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 2022》,八年後再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這八年來,香港先後實施了3條環保法例;塑膠購物袋收費、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對相關廢物棄置或回收的環保工作確實有些進展。在此期間,亦建成三項大型廢物管理基礎設施,增強了香港廢物分類工作及廢物資源化的能力。

可是整體來講,2013年所定下目標包括2022年前將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由每日1.27公斤減至0.8公斤,不降反升到2019年的1.47公斤。香港每日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1年 9,000公噸,升至2019年的15,637公噸 。至於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 2011年為48%,由於國際市場回收價格大幅下跌,內地收緊其進口限制,回收率降至2019年的29%。2013年定下的目標落空,新一份資源循環藍圖無奈地重覆上一份藍圖的目標。

在「惜物、減廢」的基礎上,新一份藍圖中提倡「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當中有两個較進取方向,其一就是投放更多資源加强減廢及回收的工作;其二是零廢堆填,跟其他先進國家走循環經濟路綫,轉廢為能、轉廢為材。

為達至「零廢堆填」的目標,香港需要更多轉廢為能、轉廢為材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多支持環保業界。香港回收行業營運十分困難,政府可考慮提高回收費用,聘用回收商提供服務,以避免回收行業式微。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社群要逐步建立減廢又減碳的綠色生活文化,推進低碳生活及邁向碳中和的目標。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環保珠璣集~無懼荒言,成就環保使命

11月4日,當全世界的眼球都落在美國大選誰勝誰負之際,另一場勝負之爭已經進入黑暗的埋身「肉搏亅!去年今日,特朗普總統的政府正式知會聯合國:美國將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根據規定,退出需要在一年前通知,這意味從今開始,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再難繼續與其他協約國「同舟共濟」!

《巴黎協定》希冀:各國各地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威脅,期望在2050年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且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看作奮鬥的目標。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建設支援,以幫助後者推動更大更多舒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可惜,在協簽定後,很多國家元首暗懷鬼胎,不斷挑戰和抨擊條文細節,更甚者視其約束力為無物,甚至倡議退出。

美國是全球排放最大量溫室氣體的國家,其人均排放量也名列榜首;雖然「增長率亅不及中國,惟氣候變化的連鎖破壞全球,大家理應共同承擔,不甘後人。遺憾地,《巴黎協定》對美國經濟所產生的挑戰,至為政客所擔憂。特朗普總統毫不掩飾,多番抨擊《巴黎協定》是「騙局亅,不滿它違背「美國為先亅的政治立場。此番言論無視今年美國連綿不熄的山火、美東幾次特大颶風、美中河流洪水泛濫…竟在美國本土很有選民基礎。

受美國退出協定影響,各國原有的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必會有所修訂。同枱吃飯,各自修行;憂慽之餘,正面或刺激各國加快在開發創新能源、綠色產業、抗衡性基建投資、預防和防報的科研,並環境教育和社區參與之上。環保之路極不容易,亦刻不容緩,可惜從來都是在痛苦的跌撞中茁壯成長。「所求於管家的,是要忠心!亅我常常向學生規勸:我們何需以性命為念,把它看成寶貴?我們不單不要氣餒,反要忠誠地完成「榮神益人」的使命,證明上帝恩惠的福音!〈使20:24〉互勉!

何建宗教授
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主任

環保珠璣集~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

香港交易所從2016年開始,規定在港上市公司遵守「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指引」進行報告,其原因是投資者對於社會及環境議題日益重視,亦會在選擇投資組合時考慮企業在ESG的表現。上市公司除了履行其企業ESG責任,亦要使其具有高透明度。為著進一步擴大環保的範圍,由今年7月1日之後的財政年度開始,公司必須就氣候變化對其自身影響作出披露。

在ESG概念中,「社會」方面強調一連串的議題,如勞工權益、平等機會、防止貪污、職安健、法律責任等。「管治」方面著重一間企業如何被帶領、管治及管理,並且協助企業實踐其既定目標及提供監管的方法。「環境」方面則留意著將環保概念融合至業務當中,如減排減碳、減少空氣污染。

將環保概念融合至業務運作上面,除了保護環境,很多時都提供經濟效益,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能而節省電力,減少用紙,減少廢物並提高循環再用及回收比率,可節約成本之餘,亦為環境作出貢獻。在業務創新、設計及開發過程中,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例如定期監測能源和水資源的使用,更能夠令整個社會受惠。對環境負起較強社會責任的公司,更可建立良好聲譽及形象。

現在很多大型企業和機構,都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EMS)標準認證 。其主要概念是引導企業或機構按照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 (PDCA)來建立環境管理的自我約束機制,從最管理層到各員工都主動地處理好企業發展與環保的關係,以至持續改善環境效益;對保護環境管理和貫徹企業環保的責任有很大幫助,都值得採用。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環保珠璣集~疫情之下的環境衛生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疫病防控期間,不僅給醫護工作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給很多環保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處理供水排水、廢物等等問題。尤其是在某些COVID19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陽性COVID19病毒核酸,引證到病者糞便中有活病毒存在的事實。2003年沙士(SARS) 時淘大花園的慘痛經歷,香港市民仍記憶猶新。經過沙士一役之後,很多香港人都認知到排水渠管的U型隔氣管必需長期儲水以防病毒從污水渠進入屋內,及沖廁前必須蓋好廁板的做法。

很多人關心病毒會否通過飲用水傳播。世界衛生組織(WHO)編寫的《飲用水水質準則(第四版)》中表明,流感病毒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不屬於「通過飲用水傳播的病原體」。香港在食水處理過程中加入氯氣,除清除水中的病原體外,亦讓經處理的食水含適量的餘氯,能確保在供水過程中衛生而不受病原體污染。濾水廠出來的食水中餘氯含量,一般為每公升1毫克。因應近期COVID19病毒疫情,水務署採取了審慎的措施,將出廠的食水中餘氯含量,由每公升1毫克提升至約每公升1.2毫克,以加強保障;而餘氯的含量在提升後,仍遠低於世衞建議等於或低於每公升5毫克的標準指引值,所以是適合安全飲用。

疫情之下,令我聯想到病毒產生與環球暖化的關連。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的增多,加劇了物種變異,從而滋生出新的病毒,亦加劇了病毒的蔓延,在一定條件下通過野生動物而傳染給人類的機會。同時,氣候暖化導致世界各地的冰川加速融化,有可能使多種本來被困在萬年冰層裡的原始病毒釋放出來,從而威脅人類。我們沒有證據證明今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產生和傳播與氣候暖化有關,但近幾十年來,全球氣溫加速變暖,而全球發生重大病毒的疫情亦較頻繁,這樣看來,病毒產生與環球暖化亦不無關係。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環保珠璣集」~ 環保政策

地球的氣候變化、生態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愈趨嚴重,這使到保護環境的需要刻不容緩。環境保護可以說是廿一世紀人類的最大挑戰!除了科技層面外,我們有甚麼措施可以有效地落實環境保護呢?

首先,政府有很多地方可以直接管轄,例如立例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堵截污染源;禁止污染物的排放,而規定某些生產的設備裝置;訂立產品環保責任條例有助生產者負起生產的環保責任。

其次,我們也可以運用市場的功能,達致減排減廢,例如對某些行業發牌監管,甚至對污染者徵收稅項;對於一些環境污染的設備和物料,可以發放許可證限制使用;政府或者私人企業作為社會責任亦可資助一些環保工業或者服務公司,使到他們可以生存及發展,並幫助一些污染者減低他們排放少些污染物;而政府亦可收取一些作為環境保護的徵費,如四電一腦的徵費就是此類措施。

政府在環保方面亦可以大量投資在基建或者環保項目上面,例如污水處理廠,綠化市容,也可以進行一些研究、宣傳、推廣和教育的活動。屯門T · PARK [源 · 區] 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它不僅是一座污泥處理廠,並透過其休閒和教育設施,提供一個學習和體驗綠色文化。

以上所說的都屬於理論框架,實際上還要考慮很多經濟、民生和政治上的因素,若要妥善處理為環保引申出來的問題,這些因素不能忽視。可是最重要的還是一般人的道德、信仰及價值觀的取向。倘若人人都重視環境保護,對生態的災難有很強的意識,其實比任何的政策都有效。筆者是基督徒,相信大自然及萬物都是上帝美好的創造,我們應該珍惜愛護,以展示愛上帝、愛人的德性。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