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有人把大大小小的物資送來,期望教會把它們送給有需要的人。這些捐贈的背後,當然是單純的一顆善心,卻之不恭。但是接受了這個委托,我們就必須認真思考,甚麼叫做「有需要的人」。
例如口罩,現在的情況是,捐贈愈來愈多,派發到「有需要的人」手上愈來愈難。在教會門口擺個攤,四個大字「免費口罩」,肯定半小時就清倉,但他們是「需要」還是「想要」,根本無從分辨。消息靈通的街坊,轉發再轉發,為免「執輸」蜂湧而來,可能連自己也沒有時間想清楚自己是否「需要」。
如果將「需要」看成是願意付代價去取得,那情況就會變成一個市場學的課題:如何尋找願意付代價去取得這些物品的人。代價不一定是金錢,登記的手續,預約的等候,提供地址電話等個人資料,都是代價。在這公共信任崩潰的年代,提供個人資料實在需要很大的信任。
為了解決這個市場學的難題,我們把派發口罩的海報,貼在唐樓梯間,只有住客才會看到的地方。因為我們知道,唐樓鄰里關係薄弱,會轉發消息給他們的街坊不多。結果來登記的,絕大部分還是非唐樓住戶,因為海報貼完,馬上就有人將海報拍攝轉發出去,結果消息靈通的人,還是能夠搶佔先機。
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打電話來登記的街坊中,私人樓宇住客為數不少,而且是住戶平均入息較高的那類。這讓我們意識到,吸引他們的,可能不止是到處都能買到的口罩,還有別的隱藏需要。在電話裡和他們登記,他們並不急於收線,來到派發現場,他們樂於分享生活點滴、家庭關係。也許,打那通電話,和義工們真人對答,這本身已經是一個需要。
除了口罩,還有其他物資。替它們尋找「有需要的人」,是更大的挑戰,這些人背後,可能是更多隱藏的需要,其中一種需要,可能是不再被隱藏、被聆聽、被看到。
何明禮
大埔浸信會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