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展見聞~尋找隱藏物主

不時有人把大大小小的物資送來,期望教會把它們送給有需要的人。這些捐贈的背後,當然是單純的一顆善心,卻之不恭。但是接受了這個委托,我們就必須認真思考,甚麼叫做「有需要的人」。

例如口罩,現在的情況是,捐贈愈來愈多,派發到「有需要的人」手上愈來愈難。在教會門口擺個攤,四個大字「免費口罩」,肯定半小時就清倉,但他們是「需要」還是「想要」,根本無從分辨。消息靈通的街坊,轉發再轉發,為免「執輸」蜂湧而來,可能連自己也沒有時間想清楚自己是否「需要」。

如果將「需要」看成是願意付代價去取得,那情況就會變成一個市場學的課題:如何尋找願意付代價去取得這些物品的人。代價不一定是金錢,登記的手續,預約的等候,提供地址電話等個人資料,都是代價。在這公共信任崩潰的年代,提供個人資料實在需要很大的信任。

為了解決這個市場學的難題,我們把派發口罩的海報,貼在唐樓梯間,只有住客才會看到的地方。因為我們知道,唐樓鄰里關係薄弱,會轉發消息給他們的街坊不多。結果來登記的,絕大部分還是非唐樓住戶,因為海報貼完,馬上就有人將海報拍攝轉發出去,結果消息靈通的人,還是能夠搶佔先機。

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打電話來登記的街坊中,私人樓宇住客為數不少,而且是住戶平均入息較高的那類。這讓我們意識到,吸引他們的,可能不止是到處都能買到的口罩,還有別的隱藏需要。在電話裡和他們登記,他們並不急於收線,來到派發現場,他們樂於分享生活點滴、家庭關係。也許,打那通電話,和義工們真人對答,這本身已經是一個需要。

除了口罩,還有其他物資。替它們尋找「有需要的人」,是更大的挑戰,這些人背後,可能是更多隱藏的需要,其中一種需要,可能是不再被隱藏、被聆聽、被看到。

何明禮
大埔浸信會傳道

外展見聞~婚前分後

在輔導室常常聽見受助者說:「…現在才知道原來婚姻那麼複雜,如果早一點知道,也許就不必走到離婚這一步…」可惜,這個頓悟就是遲了那麼一點點。認識很多人,當他們進入婚姻時,只是抱著到了適婚年齡,人有我有,於是為了結而結,為了有個伴的心態,就草草結婚;可惜婚後,又發覺原來婚姻不似預期,於是又匆匆選擇離婚。然而,從結婚到離婚,我們是否真的預備好進入或離開?

婚前,其實很多人都不怎麼認識自己和原生家庭,我們帶著很多成長中未被滿足的期盼和未處理好的傷口,還有「父母的婚姻」就貿然進入婚姻;同樣地,我們對配偶也缺乏瞭解,大概自己嫁/娶的,可能只是那個根據自己喜好、期望度身訂造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婚後,發覺對方「貨不對版」,於是又錯將焦點投放在改變對方成為心目中的那個他/她,而非接納對方的本相和經營婚姻關係上。

輔導室也常聽夫婦彼此埋怨對方未能滿足自己的需要。用一個簡單例子,先生問太太晚餐想吃甚麼?他給了很多建議都不得要領,原因是太太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想吃甚麼。婚姻也是如此,當我們連自己也未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甚麼,生命在尋索甚麼,那配偶又如何能取悅自己呢?結果只是徒添雙方的失望而已。婚姻是件複雜的事,千絲萬縷,「剪不断、理還亂」,當婚姻問題愈滾愈大,就會愈糾結,若夫婦未能好好處理,最終,只會讓婚姻變成不堪一擊,甚至離婚收場。

從醞釀離婚到分開,當事人那種天崩地塌、失序失控、撕心裂肺的傷痛,絕非外人可以體會,更不像坊間形容般輕省。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也同樣深遠,特別當他們進入親密和婚姻關係時就會慢慢浮現問題。婚前分後,其實都需要謹慎考量,進入婚姻,更需要努力學習和經營,有需要時,就要趁早尋求專業輔導協助。

馮小珏姑娘
風雨同路人基督教單親家庭事工總幹事

外展見聞~~奢侈的休息

自從幼子出世後,我能夠安靜及休息的時間愈來愈少,這也許是作為父母必然面對的情況。踏入九月,長女升讀小一,一天二十四小時更是不夠用,每天放工忙著替長女核對功課、溫習、看圖書及處理通告,便要催促她上床睡覺;接著還要安頓幼子,陪他玩耍、餵奶、講故事,令他能安然入睡,這時才能處理家務及其他瑣碎事項。近年頸椎及腰痛加劇,有時劇痛難忍需要針灸時,我發現自己能騰出一小時去針灸的時間也沒有,甚至認為佔有這段時間是奢侈的,沒有陪伴子女而獨自外出確感到內疚。

認為個人的休息是奢侈,我漸漸察覺這種想法只會扭曲休息質素,每當自己可休息時便感到不配,因缺乏足夠休息而身體變差、情緒亦容易動怒,直接影響親子關係。本來想減少個人休息時間,來換取照顧孩子及家庭,希望讓他們有更舒適及妥貼的照顧,相反因欠缺精神而沒有耐性,常常對孩子發脾氣,這更是得不償失。

偶然的機會下,我學習了一套源自美國的繪圖創作方式,由線條和圓心等基本圖形構成。我利用簡單的線條,配合呼吸,在高度專注的繪畫過程中,能達致自在心靜的效果。每天給予自己十五分鐘的寧靜時間,彷彿重新得力及注入心靈營養,在教導孩子時亦能平心靜氣。有質素的休息及獨處時間並非奢侈品,而是個人的加油站,稍為的停頓是讓自己充電及行更遠的路,生活愈是忙碌,更需要忙裡偷閑,為自己製造安靜時間。

 聖誕及新的一年將至,祝大家能為自己找到心靈的滋養泉源。

外展見聞 ~「波」勢不可擋

香港特區政府自2003年7月通過足球博彩規範化條例,容許18歲或以上的人士堂堂正正在馬會投注站賭波後,賭波之風勢不可擋。除了馬會賭波投注額由03年的160億急升至16年的867億外,政府的足球博彩稅收亦水漲船高,由03年的10億急增至16年的57億。可是,如此龐大的足球投注額和稅收背後「培育」了很多的足球賭徒,特別是青年人。

根據明愛展晴中心的求助資料顯示,近五年前來中心尋求戒賭輔導的足球賭徒已超越賭馬、賭場和打麻雀的賭徒,進佔賭博種類的第一位,成為最普遍和受歡迎的賭博方式。中心最近一項足球賭徒的研究,310位25歲以下的足球賭徒幾乎全為男性,他們有93.3%在20歲前便參與賭波,欠債20萬以下佔64.6%。除了賭波,他們有59.7%賭馬,42.6%往賭場。研究一項重要和憂慮的發現是,有一半人在五年內成為問題和病態賭徒(www.gamblercaritas.org.hk)。過往製造問題和病態賭徒是需要約10年的時間,但賭波的盛行和參與的多是年青人,直接縮短了形成的過程,令人憂慮。

年青人賭波的原因除了是朋輩影響、好奇心、行成人禮、喜歡踢波外,賭波的特性亦大大增加他們賭波的意欲。他們普遍認為賭波比其他賭博更易贏錢,因只有兩隊球隊作賽,不是A隊勝,就是B隊勝或打和。因此,他們認為贏錢的機率是一半,不像賭馬,每場13隻馬,勝出的機率相對較低。賭波容易使人沉迷是基於「容易贏」的迷思,此外,賭波有各樣的方式,如主客和、入球、角球大細、首名入球、波膽、讓球等供賭徒選擇。如此多花款的賭博,年青人又怎能抗拒呢﹗事實上,賭波的賠率普遍很低,如墨西哥對洪都拉斯的賠率是1:10對9:75,因此,下注大才能感覺贏錢。中心的賭徒稱一場波,他們會下注最高是五萬元,但正如已故的足球評論員伍晃榮所說﹕「波係圓嘅」,賽果是不能估計的。

面對賭波的來勢洶洶,參與賭波的人數有增無減,問題和病態賭徒極速形成,作為戒賭輔導服務的提供者感到心力交瘁,困難重重。為了預防青年人過早進入賭博世界,中心多年不斷呼籲政府提高合法賭博年齡至21歲,唯訴求至今仍未能成功。願上主垂鑒﹗

鄧耀祖
香港明愛展晴中心高級督導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