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亞裔同學,你好!

筆者多年來都在香港教育大學任教。一直以來,我都留意到學生群體中,有一些南亞裔的學生。他們有不少人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中有回教徒,也有印度教徒。另一方面,受惠於香港特區政府所提供的一帶一路獎學金,大學校園裡近年也出現一些來自中亞地區的學生,而他們多數信奉回教。我有機會和這兩大群體的學生相處,使身為基督徒老師的我,對他們的所思所感和信仰有較深刻的體會和反思,值得分享。

這些亞裔學生的英語水平良好,但是大多不掌握廣東話,所以他們都傾向於自成一群,與本地的主流學生較少往還。我的理解是:基於語言障礙。

南亞裔學生主要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來自孟加拉等國。我會用和而不同但又旗幟鮮明來形容他們。曾經有一位南亞裔學生作自我介紹的時候,她強調自己是錫克教徒,乃是有別於印度主流的印度教徒。

我又記得曾經在一堂教育社會學的課堂之中,提及教育的課題往往是人言人殊,觀點紛陳,就好像喀什米爾地區究竟主權誰屬的問題,往往是十分敏感。頓然,有印度裔學生高聲說:「是屬於印度的」,但另外有一位巴基斯坦裔學生同樣大聲說:「是屬於巴基斯坦的。」我相信這次我是錯誤地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吧!我除了中止這敏感話題的討論之外,我提醒自己要很有智慧地處理敏感課題。

南亞裔的女學生大多鍾情於自己的傳統,在上課時以傳統服飾裝扮,大多數都戴頭巾。不少社會學者時常強調,硬性地要求婦女戴頭巾是加給婦女的枷鎖,但她們卻異口同聲表示,戴頭巾純屬自願,而且也看為合宜。這也讓我了解多了她們對所屬文化的看法。

此外,有一些講法指出,有許多南亞裔女學生在中學階段之時,父母往往會著令她們放棄學業而回到家鄉結婚嫁人。她們承認有此現象,但現時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不再普遍。

我所接觸的中亞裔學生,許多是來自信奉回教的哈薩克斯坦。我透過和他們接觸,對回教有了較為立體的認知,對回教徒的印像也大為改觀。好些回教徒學生篤信獨一真神,並且持之以恆地一日禱告五次,逢星期五也到清真寺禮拜。他們給我的印像是潔身自愛,有著很高的道德標準。

早前我接受了一位哈薩克男生的邀請,在齋戒月之時到他所居住的地方探訪他,一同吃飯,並且深入溝通。傾談之下,他說他不會在香港尋找女朋友。除了因為難找到回教徒女生之外,更重要是日後結婚的話,妻子若不能操哈薩克語,那就不能與他的父母溝通了,這是不理想的狀況。我欣賞這一份孝順!

作為基督徒老師,總想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信仰,尤其是這些學生可能很少機會了解基督信仰。我相信自己宜先多了解並尊重他們。若總是掛在口裡說基督信仰以外宗教的意見,根本就不能開展對話。我得承認,要接觸和認識他們也不太容易。對我而言,他們的名字其實也很難記誦,但他們都是我禱告記念的對象!

「亞裔同學,願你們都平安!」

倪紹強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教學人生:面對別人,面對內心

2023年3月1日,政府宣布解除《口罩令》。我原已預備了一篇講稿,考慮在翌日早會上向全體同學分享這個苦等了三年的好消息;腦海已不斷預演:「各位同學,由於疫情放緩,今後同學無需再佩戴口罩……我們終於可以用真面目示人,大家將有更良好的溝通……」。

萬料不到,當晚,我竟收到來自各方的輔導員、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傳來海量的電郵和訊息,提醒學校要謹慎處理學童在解除《口罩令》後的心理狀況,以及學生的情緒需要。專家們指出,年青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或會因要展露外貌而感到不安,又或因為與朋輩對佩戴口罩看法不同而感到焦慮;更甚是面對轉變,有些學生會感到壓力或困擾而產生負面情緒。我得出的結論是,佩戴口罩與否,已漸漸與防疫沒有太大關係,取而代之,是學童的心理適應及社交壓力問題。

誠然,在過去三年,我們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全球疫情令我們不得不佩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也深明疫情縱使放緩,生活漸趨復常,但病毒終究仍未消散,部分市民仍以健康為由而戴上口罩,實在是無可厚非。然而,若果不是為了防疫的原故,而是如那些輔導人員、社工或心理學家所言,是顧慮自我形象,擔心朋輩的意見,因而不敢貿然除下口罩,我就覺得有點惋惜了!

天父賜予我們每一張臉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人溝通時,我們的臉部表情可以將我們的情感、個性和特徵表露無遺。但我們戴上口罩時,面容被隱藏了,我們的情感某程度也被遮掩了,我們的溝通也變得有隔膜。

因此,每當我走到校園較空曠的地方,如走廊和操場時,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我便會主動除下口罩,讓學生見到我的真面目,我要曲線告訴那些擔心自我形象的同學:校長那麼老,也不介意展露外貌,也敢以真面目示人。希望年輕的學生,如非防疫需要,除下口罩,學會坦然面對自己,展現真正的自我。

很多人覺得某人眼大、鼻高,臉尖又窈窕便是漂亮。但如這人自私、沒有責任感,甚至心腸惡毒,便立即變醜了。相反,只要那人心腸好,樂於助人,不諸多計較,無論容貌如何,這便是美了。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7節:「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看到面貌,耶和華看到內心。」在安全的環境下除下口罩,不單面對這個世界,更能面對自己的內心,能更自信地和別人連繫,建立友誼。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教學人生:考績評核

「學校今年推行教師考績制度,張老師需要評核一些科任教師,而其中一位是張老師的好朋友馬老師。在評核的過程中,張老師要填寫一份評估表格,然後與接受評核者會面討論,再將表格交給校長。張老師認為馬老師某幾方面表現不濟,在評估表中他應該如實填報。但馬老師曾向張老師說:『我們是好朋友,我想你也不會評我太差吧!』張老師不知如何是好。」

以上只是一個虛構的個案,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然而,學校每年都會為同事進行考績。究竟如何發揮考績制度的功能,達到它的預設目的?又如何防止制度被濫用或製造不良辦公室文化?這是創建和守護制度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很多公司和機構利用考績制度成為衡工量值的工具,以衡量續約、加薪、花紅、升職等待遇,上司的評價舉足輕重。然而,在學校可以是不一樣的,考績可以是發掘同事的強項長處,加以肯定;同時又查找進步空間,釐定目標,化為行動。當然,考績在衡工量值與查找發展方向的兩個功能上並非相生相剋,反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考績制度應該包含這兩方面功能,只是輕重有別;倘若學校考績多強調發展性功能,則可減低制度被濫用的情況。

誠然,以考績制度衡工量值也有其必要性。評價老師的工作表現必須有客觀標準,而非憑評核者主觀感受而籠統評定;同事手執這些標準也可知道何謂優良,何謂差劣,被評價時也知道評核準則。然而,若評核者只在考績工具上打分數,沒有具體評語,會使被評核者茫無頭緒,不知評分的立足點。所以,評核者必須透過日常觀察與合作,積累對受評者的了解。以上述個案為例,張老師認為馬老師某幾方面表現不濟,不應只在考績過程在評估表中表達,而是日常合作中已提醒指點同事,讓他知悉自己的弱點,而加以改善。

考績制度要發揮它的發展性功能,必須從考績工具著手。以往考績工具大多數由上司填寫,猶如老師給學生的成績表一般。考績工具如能加上被評核者上年度訂定的計劃達成狀況、受評者的自評、反思、下一年度計劃及實踐策略,再由評核者評價,才真正發揮到考績制度的發展性功能。再以馬老師和張老師為例,若在日常合作中,張老師已點出馬老師在工作上須加以改善之處,而馬老師在考績工具上又能自我反思並且訂定改善策略,那麼考績會面就來得更有建設性了。

有人認為成功的領袖必須表現卓越;依我看來,能協助下屬表現卓越,才算得上一位成功的領袖。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真正的自主學習

感恩曾有機會在公立醫院內,為病童提供教育服務。工作期間,我有機會接觸及服務一些「家居學生」,他們主要是患上嚴重或長期疾病而暫時未能正常地回學校上課的學生,例如一些患癌症的學生。他們接受治療及在家中休養期間,醫院學校老師會到其家中上課。感恩我曾參與此類家居教學工作,能讓我到病童的家中或醫院去探望他們。每次探訪都為我在教育路上,對長期病患孩子的特殊學習需要及情緒支援方面多了一些知識及技能上的磨練,更增添了我對特殊教育方面的一份堅持及使命召喚。

我很懷念長居醫院的銘仔(化名),四月份剛好是他離世兩周年。記得2019年曾與銘仔有兩次會面,預備第一次探訪時,最令我苦惱就是帶甚麼禮物才合適及如何打開與這孩子的話題。於是,我細閲孩子的個人檔案,了解他的背景狀況,向有任教他的老師了解他的性情及喜好──做孩子工作的人,需要有敏銳的觸覺及靈活的應變能力。在老師們的分享中,我發現銘仔怕熱的特點,我決定買風扇作為「見面禮」。再多想了一會,因他需要長期臥床,我決定買兩把可插USB供電的小風扇。

到了銘仔病床前,自我介紹完後,我便拿出一把風扇給他。他看了我一眼,表示謝意。我說還有一件禮物,他的眼睛瞪大了一點,不作一聲看著我,我送上第二把風扇。他這下裂開嘴巴,可愛地笑了!問我為甚麽兩個禮物是一樣的?這種小心思,給他非常意外的「驚喜」。我説:「因為知道你最怕熱,所以送上雙份一樣的禮物。」接下來一個小時,我們聊得不亦樂乎,沒有一秒冷場。這位大男孩真使我感到驚訝,他堅強而風趣幽默,還會精靈地取笑我;他令我忘記了自己身處醫院病房中。離開前,我有個感召,自覺應該繼續跟進他的學習及情緒上的需要。我大膽地問他會否接受我再次探訪?他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我追問他下次希望我帶甚麼東西來探望他?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要跟我學習STEM。我離開前,我們已經商量好下次學習活動的大概内容,就是透過電子學習工具,一起砌模型。

五個月後,我再次造訪他。雖然帶上了學習材料,但我非常掙扎,因為銘仔手脚活動能力有限,如何跟他一起完成呢?最後,我不再猶豫,索性放開忌諱,直接問銘仔想如何完成這學習活動?他也沒有半點猶豫地答:「我會用嘴巴指揮身邊人協助完成呀!」在那乾脆俐落回答的瞬間,我感到銘仔比我勇敢多了,堅強多了,也樂觀多了!我思想這大男孩對生命到底是怎樣想的,面對困難的態度為何如此樂觀?

原已跟銘仔約定第三次探訪,他的生命鼓勵了我。可惜一個疫情,醫院停止了探訪活動。我未能遵守我對孩子的承諾!直至收到他離世的消息,我知道原來他指揮了長期照顧他的醫生及護士,跟他一起完成了STEM的作品。我站在他的靈堂前告別時,我感謝他在沒有老師的「督促」下,他都努力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一份功課。

我至今仍非常懷念這年輕的小伙子,他是如此單純熱愛著生命,沒有抱怨,沒有訴苦,沒有放棄,他活得豐盛而燦爛。銘仔成為我們作為基督徒的提醒,我們不知道在世日子有多久,哥林多前書第十章31節鼓勵我們:「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和合本》)

黃麗婷校長

教學人生:突如其來的最後一課

近年的新冠疫情及2003年的「沙士」對於學校,以至整個社會都帶來極大的衝擊。在這兩種疫症之間的2009年,曾出現過「豬流感」,同樣為我及我的學生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

2009年6月11日,正當我的六年級學生忙著寫紀念冊之際,突然傳來噩耗──教育局宣布因豬流感而提早放暑假。那天便突然成為他們小學生涯的最後一天。當時,我鼻子一酸,腦海中湧現那兩年的校園生活片段。我心想︰我與學生的關係不能無聲無息地消逝,不能隨便説句「再見」就分開。於是,我將餘下的課堂改為「惜別會」,安排了「最後一課」。我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其中最令我動容是一位形象粗豪的男學生的分享︰「我要多謝林Sir!沒有林Sir,我就沒有今天!」他説了這一句話後,就哽咽,無法再繼續説話。聽罷,我熱淚盈眶,哭成淚人。我的反應不是被現場氣氛煽動所致,而是我們的確真真實實地一起生活過,見證過彼此的失敗、彼此的成功和彼此的成長。

猶記得在他們五年級時,我以班主任的身分踏進「他們」的課室,猶如外人一般。我試過以各種方法與他們建立關係,都未見突破。對於這種不被接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及後我得悉上一學年他們換了八次班主任後,才明白箇中因由;無怪乎一早已有同學問我何時離職。之後,我與他們逐一面談,以建立安全感,並落力推動班級經營。其中,以前文提及的粗豪男生的改變最明顯。從起初我搭著他的肩跟他説話,他把我推開;從每一次對話都是處理他的行為及人際問題,而他啟動了防禦機制;到後來他與我説話時自然靠近,流著淚向我細訴內心的掙扎,我就知道,我們的關係昇華了,我成為了他的同行者。在群體方面,他從一個發放負能量、憤世嫉俗的人,蛻變成為團結同儕的積極分子。最令人安慰是學校舉行班際歌舞比賽,他們雖然實力明顯不及另一班,但仍毅然報名參加。及後,那男生每天午膳後,召集眾人排練,而我則從旁支持、打氣!由於實力有限,士氣自會有起伏,我常以「我見過你成功,見過你失敗,但我未見過你放棄!」一句作勉勵。比賽完結了,他們如預期一樣獎項落空,但我卻以他們為榮。因為他們樂於尋求突破,擁抱希望,團結克己,這在人生跑道上的收穫遠比獎項寶貴。

在「突如其來的最後一課」後,這班學生偶爾返母校探望我。隨著日子逝去,次數逐漸減少,直至完全絕跡於母校。惟在畢業四、五年後,這位粗豪的男學生主動約我共晉午膳。膳後,當然由有收入的老師付款,但他堅決要以他兼職得來的報酬回敬老師。雖不是吃山珍海味,但卻是我一生中最滿足的一頓飯。

聖經説︰「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記2︰7)換言之,人包含了「靈、魂、體」這三個元素,缺一不可。現今的科技一日千里,或者能取代老師部分的教學功能,為人帶來謀生的能力,解決了肉體(生存)的需要,卻未能滿足到「靈及魂」的需要。只有老師與學生情感的連繫能建立健全的心靈,造物者與人相通才能滿足靈性的需要。

林逸龍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

教學人生:書法在校園

學校於剛過去的星期六舉行了一場規模頗大的「全港小學書法比賽」決賽。初賽收到800多份作品,經過初選後,超過150名來自全港40多所小學的同學晉身決賽。大會邀請了多位本地重量級書法名家擔任評審之餘,眾「書法家」更即席揮毫,為來賓寫下勵志格言,如「學無止境」、「謙受益」、「篤志」,喜獲墨寶的小學生雀躍不已。

書法,是孔門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實用性及藝術性兼具。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重視書法,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蘇軾……都是家傳戶曉的大書法家。所謂「字乃人之衣冠」,歷代書法名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寶,將個人性情、氣韻以筆墨、線條呈現出來,實在值得每一個華夏子孫欣賞、學習。

我記得讀小學時,每星期必然有「習字」的功課,初小是描紅,高小是臨帖,有大字、小字,都是抄寫一些成語、格言。不過,那時同學們都不太喜歡寫毛筆字,一則難寫好,二則麻煩費時;當然也有同學寫得很工整漂亮,老師便公開誇獎、將課業貼堂,供大家欣賞。我的毛筆字一般,印象中從未給老師誇獎過。升上中學後,「習字」便悄然消失了!學校提供書法班讓學生課後參與,報名的人也是寥寥無幾。

我服務過的中學都沒有將書法列入常規課程之中,不知道小學如何?我女兒就讀的小學在高小才有書法的「家課」,老師沒有在課堂上教授,只好由家長從旁指導,但未必有很多家長熟諳這門藝術。有時見到女兒像填顏色般臨帖,持筆手勢也不正確,而字體大小、筆劃粗幼深淺失度,不禁令人啼笑皆非。我忍不住親自「示範」。女兒看後,不服氣地說:「爸爸的字一樣不漂亮啦!」

我想想也是:在資訊科技普及的時代,人們習慣打字、語音輸入,少了很多提筆書寫的機會,學校也忙著大大小小的教育工作,有多少人仍然重視字體是否秀麗?問問中文老師,學生交來的作文、課業,字體工整已經難得,更遑論寫一手令人賞心悅目的好字。至於老師,除了有豐富的專科學問,如能寫出好字,讓學生上課時多一重視覺享受,更因此見賢思齊,那肯定是相得益彰了。希望政府和文藝界多辦活動,推廣書法藝術,讓愛好書法的朋友有更多切磋交流的平台,鼓勵更多人在書法多下苦功。眾所周知,學習書法確能陶冶性情、訓練專注和耐心,對於求學做人皆有裨益。

如果學校結合書法藝術,寫出聖經金句,如「為了鄰人的益處,使他得到造就,我們每個人都要使鄰人喜悅」(羅馬書第十五章2節)、「一切勞苦都有功用,嘴上空談只會貧窮。」(箴言第十四章23節)在校園張貼,除了弘揚中華學藝,也是讓神的話語祝福每一位觀賞者,我覺得也是很美好的事。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校長兼職做「看更」

我事奉的教會位於九龍窩打老道,是一座富麗而宏偉的座堂式建築物。教會的開放時間為早上九時至晚上十時,開放時間較一般教會長,其用意是方便弟兄姊妹隨時前來崇拜、祈禱、團契、參與教會活動……座堂式教會的大門口當然要有保安員(俗稱「看更」)值班。可惜早前保安員離職後,教會一直聘用不到合適的人選。有見及此,教會唯有招募弟兄姊妹暫時分擔這一份差事。我──毫不猶疑地自薦參與,負責逢星期六晚上六時至十時這一更。

第一天「上班」,首要任務是認識每一條鎖匙、每一個冷氣遙控、每一張表格和宣傳單張,更要認識全教會數十個電燈開關、冷氣開關及各道門位置等。事關十時後,我便要去關燈、關冷氣和關門。那時,我始知要牢記每一個位置、每一個步驟也有點兒壓力。倘若離開時,某煤氣爐未熄火,某一道門未鎖上……後果堪虞!

擔任教會保安一職還得應付一些突發事情,例如:有精神紊亂的流浪漢或會睡在教會門口,阻礙教友出入;甚或有陌生人來捐獻已損壞的殘舊電器。我要絞盡腦汁,才能應對和處理。

回想我當初答允做「看更」時,先是知會家人,但是他們都表示反對,還薄責我不自量力。他們認為,我平日在學校工作繁重,而且年紀也不小,周末時間何不用來休息,反而自薦去做這「任何人也能做到的工作」呢?

我深明家人的好意,他們擔心我,也關心我。然而,我更明白,很多時有一件美事,很多人也懂得做,很多人以為其他人會做,很多人以為就算自己不做,應該總有人會去做……結果這件事往往是乏人問津的。

其實為主作工,何須計較工種?何須計較身份?若與幾百年前冒著生命危險,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傳教士相比,又或與今日選擇偏遠落後地區、往敵基督地方傳教的宣教師相比,我擔任「看更」這差事算得上甚麼?趁自己還有體力,還有人信任,讓我做事奉的工作,我除了感恩,已沒有其他了。正如聖經說:「熱心不可減退,要心靈火熱,常常服侍主」(羅馬書第十二章11節)。

後記:第一天上班,離開時,遺漏了一部冷氣沒有關上,十分自責。幸好牧師和弟兄姊妹體諒我,感恩!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教學人生:代課

教師因為進修、生病和產假等原因暫時未能執教,學校便需要找代課教師。但是,怎樣找到合適的校外代課教師呢?

首選自然是曾經在學校任教的教師吧!因為本校為特殊學校,不同於主流學校,即使教師在主流學校任教的經驗豐富,但若對特殊學校學生不熟悉,可能隨時一籌莫展。尤其是自閉症學生固執於習慣,若不了解本校的常規,更難開展教學。代課教師甫就任便要展開教學,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接受在職指導和培訓。因此,特殊學校找代課教師便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近年面對教師流失,學校遇到另一個問題,就是長期聘請短期代課教師,往往需要花費很多聯絡時間才找到適當人選。合適的代課教師又有可能恰巧在該段時間外遊,或者已在其他學校代課;甚至在一段代課時期內,因事而不能於全段時間代課,也包括未能與代課工作同步開始;又或中間有數天不能代課,或是在尾段未能完成。因此,又會出現「代上代」(找人代替代課教師)的情況。此外,有人又會因某些原因,到任一兩天後,便表示未能繼續工作等情況。

寧缺勿濫!很多時候,即使學校找不到合適的代課教師,都不會貿然起用沒有經驗的應徵者,而是迫不得已暫時由校內教師分擔工作。自閉症學生對頻繁轉換教師難以適應,會對於課室常規無所適從。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影響,由於一時間聘請不到穩定的代課教師代替請假教師的工作,學校只能安排不同的教師代課。

總而言之,尋找代課教師不是想像般容易,當中的苦況實在不足為外人道,其中耗費的心力不少;不但加重了負責招聘同工的額外工作量,亦有深怕找不到代課人選的精神壓力,種種不確定性在代課教師到任前後,筆者往往未能好好安寢。原來編配代課教師的同事(副校長)亦會首先任教較難編配的課節,俗語所謂「先哽豬頭骨」。若不是編過代課工作的同工,不易理解當中的難處。

代課教師的工作亦不穩定,負責任的代課教師雖然明知是短期代課,也會花很多心力去教導,但若未知原任何時復工,亦難以作長期課堂規劃。若代課教師甫被告知原任復工而不用代課了,原任卻只復工一兩天,又再缺課。若再請人代課,代課老師又會否有「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感覺呢?我認為,代課教師的付出不應被忽略,更應受到高度尊重。

最後,讓我以一位老師的聲音作結:

「其實老師(至少我)大部分生病時間也不敢請病假,因為知道編代課者的難處,也明白老師額外代課的辛苦。很多時帶病回校,除了吃藥後身體和精神難以支援一整天的工作(因教特殊學校,處理學生問題需用很多精神和體力,而且要裝作精神,以免有些學生「作反」)……

我患病後,醫生說我需休息一段時間。但基於以上原因,也不敢請假太久,只是出院後請假一天。其後的上班日子也很擔心病發作,精神壓力很大……」

關心自己的工作,為學生著想的真正教育工作者,絕不易為。共勉之!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教學人生:為應屆中六學生打氣──生命沒有疆界

來到三月,繁花爭妍鬥麗,鳥鳴蝶舞,處處盡是攔不住的盎然春意,叫人驚嘆造物主的偉大。不知應屆文憑試考生有沒有閒情欣賞都市中的奼紫嫣紅?此刻,大家應該忙著備考了。經過多年的努力,好似馬拉松選手終於來到最後一圈了。《戰國策》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指出百里長途,走了九十里路才算走了一半,因為另一半是最後的十里路;行者已經疲憊不堪,需要非常的體能、心力、意志才可完成。我盼望各位文憑試考生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永不言棄。

相對之前幾屆畢業生,你們算是幸福了。不是嗎?至少你們可以再度經歷全日面授課堂、參與停辦了三年的全校旅行、陸運會、謝師宴……在中學生涯最後的日子,你們能與老師、同學在一起,留下最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可以成為你們在準備文憑試過程中的力量,推動你們在疲倦甚至想放棄的時候,展現出無比鬥志、勇氣和毅力,好去打完這場人生戰役。

人生旅途中,各人的起步點不同,這是無可否認的。你生在哪個時空、哪個家庭、是男是女、賢愚高矮……我們都沒有選擇。從事教育以來,我常聽到學生抱怨自己不濟源於不幸,例如生長在單親家庭、從小沒有學習樂器、自己記性不好……在某些人看來,有些人是天生注定失敗,有些人則是「人生勝利組」組長。這樣,令我想起一位人物。她天生只有3根完整手指(兩隻拇指和右尾指),其餘7隻手指皆呈短粒狀。她從小就要每年進出醫院接受外科矯形手術,吃了不少苦頭。那些辛苦日子,她坦言已淡忘,倒是別人的冷言冷語仍記憶猶新。後來,她因為信耶穌了,生命得改變。自小熱愛音樂及彈鋼琴的她,赴美深造,完成民族音樂碩士及博士學位。她不單有高深的音樂造詣,更熱心教導手指殘缺的孩子學習彈琴,又常常獲邀演講,以自己的生命故事感動聽眾。你或許聽過她的名字──「三指鋼琴家」黃愛恩。

從正常人的標準來看,黃愛恩是殘缺的,自然受局限,但大家可上網觀看,她如何以殘缺不全的手指彈奏出動人的樂章,可見她沒有因先天不足而令生命被局限;正如她在個人面書上說:「只要用心去演繹,那怕是一點點的瑕疵,也能奏出動人的樂章。」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完美,在生命不同層面總有不足之處、不如人之處,可能是外貌身材不如人、不夠別人聰慧出眾、家境出身不夠亮麗……但我們不應該被局限,生命沒有疆界。關鍵是我們願不願意突破自己?同學們,請謹記文憑試、青少年、中學生……都只是人生眾多階段之一。若考試成績未必是最理想,不要氣餒,努力去發掘自己的潛能、追尋自己的夢想,好似黃愛恩一樣,努力奏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通過我,沒有人能到父這裡來。」(約翰福音14:6)許多人的生命因為神的愛而突破原來的境地。盼望神的恩典、大愛幫助你們越過生命的障礙,我也相信你們身邊有許多愛你們的人,會一直支持你們。加油!願主祝福大家!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畢業營的故事──只因為愛

由於疫情放緩,學校隨即於今年一月為小六學生安排畢業營。本來預計只能進行日營的活動,也終於可以回復三日兩夜的畢業營。營會對於我來說,是一件滿有回憶又奇妙的事情。因此,只要有機會,我總希望參與一下,探望他們,順道回想自己小學畢業的時光。

那年我是小六生,第一次有機會離開家庭,參加畢業營。那時家中貧窮,並沒有太多機會參加戶外活動,除了上學,假期閒時就做「街童」,赤著腳在街上走。所以那個畢業營會,印象特別深刻。我們一班男孩一早約定到超級市場購買一些日用品。我還記得我們除了買些零食準備來個晚間大食會外,還買了同一款浴巾,說是作紀念。但為甚麼要這樣?現在想起也不禁莞爾。

到了營地,我記得玩了猜燈謎遊戲。那時並不是中秋節或元宵佳節,但我們也玩得不亦樂乎,百多人就在場地走來走去,盡快解開謎題。過程當中自然偶有參考他人的答案,最奇怪是我最後竟然勝出,得到獎品;甚少得獎的我一直把那張相留著,到如今還不時拿來緬懷一番。後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到了中秋節或元宵節,都會猜燈謎或出謎題讓人們猜一猜。直到某一次中秋節,我才想到了自己喜歡出謎題或猜謎的原因,原來種子早已埋下。

埋下的除了猜謎種子,還有信仰種子。當時有一位導師,他晚上跟我們一同睡在「碌架床」;他跟我們談天,談升中(學),談信仰……然後帶我們決志。我記得那時並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有信主,但我和幾位較親密的好友就這樣開始上教會,參與團契活動。後來,我在教會中成長。營會成為了我信仰生命成長很重要的一部分,從被關顧,接受栽培,到自己開始負責、籌備、帶領小組活動等;我漸漸由接受者成為付出者,但同時學習到很多事情。

時間過得快,到我第一年成為校長的時候,因為學校是新校,很想為學生舉辦一個營會。但一般要半年前申請營地,我們的學校剛開始運作,又怎會預先訂下宿營的日期呢?這時與學校合作的教會為我們出力,竟然找到了一個營地,可以供我們進行活動,最奇妙的地方是這個營地就是我六年級那年決志的營地。當我重回舊地時,不禁感謝神的恩典;祂顧念到當年的無知小孩,如今能夠有這樣的福氣。我心中默禱,希望這次參與的孩子也能夠有這種福氣。

後來孩子們一屆一屆畢業,到了今次,看見同事們十分努力為孩子籌備,曾經思考會否安排部分活動在校進行?會不會在校留宿?還是以兩天日營取代?到內容、人手安排,著實花了老師們很多心思。到了同事們為孩子安排了敬拜隊跟他們唱詩歌時,我頓時憶起,過去自己成長的那些年,又是誰為我去預備?是誰為我在背後花那麼多心思?他們又為甚麼去做這些事?心中不禁感恩不已。

於是,活動後我跟孩子們來個總結,要他們想一想,為甚麼老師們這麼艱難也要為他們舉辦營會?為甚麼要付出那麼多,拋開了自己的親人、家庭,來跟他們相伴三天兩夜?有老師要照顧年老的雙親,有老師要照顧年幼的孩子,但是他們把這段時間、這段空間都給了他們。原因很簡單——只因為愛。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9)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