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是社交技巧中的重要一環。「抑制控制」是指一種認知能力,可以在一個行為的過程中,隨意停止或取消這行動(Logan等人1984),而這種能力與大腦某些特殊部分活動有關連(Cortese 等人2012)。
有研究指出,不少有專注力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DHD)的人,會出現自我抑制上的困難。雖然並不是所有病人都有此問題,而且每人困難程度也各有差異,但若能及早發現而加以矯正,可以影響深遠。此外,其他精神障礙,例如行為障礙,焦慮症等,也有類似問題。根據研究,抑制控制會影響親子關係、社會功能、甚至是對藥物的反應。
若要確定這抑制控制困難,有多種方法,最常見的就是照顧者(特別是家長)的觀察,但發覺這種評估方式並不太準確。而較為客觀且被經常採用的,就是「停止信號」的測試(Stop-signal test),即是要求參與者跟從一個「去」(Go)的訊號進行一種活動,但當「停止」(Stop)訊號(通常是聲音)一出現,就要盡快停下來。在這測試中,理論上ADHD 患者需要多一些時間(即是慢了一點)才能夠停下來。但近年一個研究卻發覺,他們與正常兒童沒有統計上的分別(Fosco 等人2019)。而另一頗為客觀的「聽覺持續表現測試」(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就是讓參與者聆聽一段錄音,每當聽到一個目標詞語就舉起拇指,研究發現ADHD障礙者犯錯機會明顯增加(Jacobson等人2017)。
由此可見,抑制控制能力可以輔助ADHD的診斷,但最好採用較為客觀的測試。要矯正這方面的缺陷並不容易,主要是認知功能訓練,而傳統方法集中在專注力的訓練,例如「專注力過程訓練」(Attention Process Training),但結果並不太理想。在近年,開始有針對工作記憶,似乎較為有效;目前也有一些借用電腦程序,例如CogMed,更為方便,若能用電腦程式來訓練注意力加工作記憶,會有最佳效果(Meyer等人2020)。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