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既表明了教師職業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教師工作的奉獻特點。當教師選擇了「校園」耕種,一粒種子必須撒在一片適合的土壤上,在充足的陽光雨露下,才可萌芽生長,繼而開花結果,最後有所收成。五旬節中學的羅錦城校長當上「園丁」經已近三十載,他不僅奉獻自己,付出日復一日的汗水,並心懷園丁的「憂思」去耕種「我們的花園」。
「先長苗,後吐穗,最後穗上結滿了子粒。」(馬可福音4:28)除了耕種,求學亦然;在求學的過程可能是困難重重及荊棘滿途的。羅校長憶述在教育學院讀書時,亦曾經歷學業上的挫折──數學考試不合格。「失敗的經歷」就像一面鏡子,令羅校長有很大領悟:切身經歷學習上的困難,明白學生學習時也遭遇的種種難題,從而幫助學生努力衝過難關的道理。只要謙卑地接受教訓,失敗就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羅校長持著自我反思,不斷改進的態度,保持「終身學習」,並以個人的人生經驗應用於教學上,帶動學生的學習氣氛。
年輕時,羅校長曾在屯門區一所Band 5學校任職教師;處理學生品行問題的時間和精力不亞於幫助學生提升課業成績和知識傳授。他更為這群孩子流淚、禱告,讓他發現:「原來不是我可以做什麼,而是神正在做什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故事。羅校長深明教師應了解、關注及體察學生,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師要接納和包容學生犯下的錯誤,在需要時輔導學生,又需建立一定的權威,並需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及善用附近社區的人力資源。在學生本質問題上,教師應要相信每個學生皆能教、可學,並以審美的眼光及遠見看出學生的希望。
熱愛長跑和行山的羅校長鼓勵學生多做運動,鍛煉頑強的鬥志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從比賽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追尋目標,不一定要獲得獎項或名次,那怕參與及完成比賽已是踏出重要一步。就像跑馬拉松,羅校長建議學生最初不要以全馬為目標,先完成三公里,然後五公里,最後十公里,讓自己逐步邁向終點。其校舉辦「歷奇學會」,讓學生參與較易掌握的行山運動,接觸大自然,使身心健康。過去有一位成績不俗的學生,平日很少與別人交往,參加「歷奇學會」後有很大轉變;透過與師生一同行山談天,舒展身心,現在更成為了一位老師。
信仰對羅校長的影響很大,心中認定耶穌基督就是最偉大的老師。他任職教師兩年後,便修讀基督教教育。羅校長認為老師就像牧人牧養羊群,先要認識羊,知道他們的強項和弱項;同時,其學校按聖經真理推行基督教教育,透過早會、團契和佈道會教導學生。此外,學校更將正向教育中的二十四項性格強項,如仁愛、公義、和平、感恩等融入聖經科,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學習這些強項,培養學生基督化價值觀,走那當走的路。
羅校長勉勵年青人:「不要輕易放棄,人生沒有失敗,失敗也是一種學習,如選擇了放棄便是真正的失敗。」每人在學習和成長之路上都曾跌倒,不應為學業挫折、比賽挫敗、未能升讀心儀中學或大學便感到絕望,阻擋自己的去路;應該積極地投入校園生活,把握各方面接受教育的機會,透過多元化活動發掘自己的興趣,保持好奇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正如聖經所說:「那些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126:5)憑著堅定的信念衝破障礙,只要付出辛苦的努力,終會取得成功。
黃智華校長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