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十四位中小學校長參加由教育局舉辦「兩地校長交流及協作試行計劃(2017/18)」,我們一起在北京相處近兩星期,並與北京的中小學校長交流。其中,鄧鏡波學校周黎明校長一直熱愛教育工作,關心學生成長,亦遇過不少的難關。
周校長自小便立志成為一位教師,在就讀預科的時候,家中幼妹患上了癲癇症。由於父母從內地到港,語言不通,周校長作為家中的長子,需要經常陪同妹妹出入醫院。那時周校長既要努力讀書爭取考進大學,實踐教育夢,但又經常缺課陪妹妹出入醫院;面對學業和家庭的壓力,深感苦惱。他記得當時一位老師對他說:「人生會遇到很多抉擇,妹妹只有一個,讀書以後還是有機會的,但如果你能夠在兩方面都做好,你將來的困難便不是困難。」老師的慰問和提點,讓他振作起來,不但能好好照顧妹妹,更有效地分配溫習的時間;最後,順利升讀大學。
周校長憶述父親是一名鄉村的小學老師。當時農村人普遍認為孩子讀書沒有甚麼用處,倒不如在田裡幫忙耕種。兒時,父親會帶著他到學生家進行家訪,遊說家長讓孩子們重返校園讀書識字。這些經歷印象深刻,老師就像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周校長覺得教師是一項神聖的工作,自中二開始他便對投身教育工作感興趣;升讀中四時,已決心成為一位老師,立定了以老師為終身職業的志向。
周校長踏上的教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是幾經波折。在大學畢業後,為了一圓教育夢,他不惜放棄日資公司的高薪厚職。不過,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教席難求,他只可擔任代課老師。他明白自己沒有教育文憑,不會獲學校聘任,惟多次報讀教師教育文憑課程失敗,他只好嘗試申請報讀教育碩士,最終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破格取錄。居禮夫人說:「弱者等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面對迂迴曲折的教育之路,周校長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應對;從小立志成為老師,所以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努力爭取機會,而機會有時候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周校長在修畢教育文憑後,又不幸遇上非典型肺炎疫情,但他仍爭取到一間第五組別中學的教席。大學教授曾問他為何選擇這一間學校來任教,周校長就是持守教育信念。他從小在鄉村長大,經歷過貧窮的生活,因此特別希望藉教育幫助弱勢社群的學生。當時,他遇到不少家庭環境欠理想或支援不足的學生,其中有些插班生有情緒、成績欠佳及逃學等問題,但他從不嫌棄,並付出額外時間輔導他們。不時,有些舊生到校探望周校長,令他深感從前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學生還會感恩老師的教導。
挫折並沒有阻止周校長追逐夢想的腳步,歷程就如馬拉松賽跑,不管你做甚麼,都應該朝著目標而努力。朝著目標不斷努力的人,總比那些認為不可能實現目標而中途放棄的人距離終點更近。透過各種方式裝備自己,在機會來臨的時候,緊緊抓住;在沒有機會的時候,創造機會。正如聖經所說:「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彼得前書1:6-7)堅持不懈,水滴石穿,就是這個道理。年輕人應該要有這種拼勁,如果缺少這種拼勁,遇到挫折就氣餒,止步不前,就會失去很多機會。機會只留給那些勇往直前,敢於挑戰困難的人。
黃智華校長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多謝周校長感人的生命故事,只要不放棄,努力不懈,縱然不是直路,拐多幾個彎,成功在岸。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