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老師的新年立願(二)

在上一篇文章,我鼓勵老師為自己訂立新一年的成長目標,並以聖經彼得後書第一章5至8節經文提供八個成長方向;前文提及了信心、德行、知識、節制,而本文繼續討論餘下四個方向。

「忍耐」並非對艱難處境無奈地苦忍,而是個人擇善固執的堅持。在這個價值觀紛亂的世代,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持守專業,做到不人云亦云,不趨炎附勢;能做到確實需要我們心存「忍耐」。然而,要做到擇善固執,也得看我們對「善」的理解。別以為大多數人接受的價值觀就是普世價值,當中有可能出於種種考量,或是羊群心理。基督徒老師可多作信仰反思,特別是如何於現今世代實踐聖經真理。若能以聖經真理和信仰反思為基礎,我們就更有信心對「善」執著和堅持了。

「虔敬」是對神心存敬畏。沒有信仰的老師們,可視之為謙卑的操練。誠然,老師設計和帶領課堂,一方面要充滿自信;與此同時,又要操練謙卑。學海無涯,我們學懂的只是滄海一粟,極其微小。這種對「虔敬」的追求,在信仰上讓我們能夠「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箴言第三章5節);在追求知識的態度上要學習謙虛,明白我們懂得越多,就越知道我們不懂得的更多。

「愛弟兄的心」就是對熟悉的人表達愛心。別以為老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疑惑為甚麼要參與愛心行動?其實老師是生命工程師,以生命影響生命。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多麼希望能為他們培養出對人的關愛之情。我們在學習對不認識的人表達愛心之前,先學習對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學生表達愛意。愛心的表達方式並不需要多麼偉大的行動,只要一句問候、一通電話、一張帶有鼓勵字句的小書籤、一個擁抱、一起祈禱,已能夠表達你對「弟兄」的愛心。

「愛眾人的心」就是對不認識的人也能表達愛心,這種愛心行動已經超越了人際關係,且不求回報。神既然叫太陽普照好人和不好的人,又降雨給義人和不義的人,就為我們立下了榜樣,叫我們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因我們的愛心行動而得著好處。老師可以身體力行擔當義工來操練愛眾人的心,也可以組織義工活動,帶領學生一同參與。

總結兩篇文章分享的八個成長方向,我並不認為要比重均等,個別老師可按自己的情況訂立優次和輕重;我也不認為一年時間就能操練完成,反而每年都可按著這八個方向訂立新的行動細節。如此,我們就不會「閒懶」和「不結果子」了!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老師的新年立願(一)

兔年伊始,我們除了彼此祝賀外,還會為新一年立願,訂下新年目標。老師也經常帶領學生一起訂定目標,那麼老師有否為自己訂立新一年的成長目標呢?我希望借用聖經彼得後書一段經文,為我們提供八個成長方向,鼓勵我們「殷勤」作工和多「結果子」。

「信心」是八個成長方向之首,特別是初職老師,進入課室,有時真會膽戰心驚;就算是年資較長的老師,在面對種種教學轉變,也難免自信心受打擊。我們應當知道建立信心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經過許多磨練才能逐步累積而成。我在這裡提供三個增強教學信心的小錦囊:(一)備課充足,進入課室時,就會信心大增;(二)運用新的教學策略,特別是電子教學應用程式,必須要進行預演,減低出錯機會;(三)課堂要有兩手準備,隨時採取後備方案。作為基督徒老師,也要多為課堂教學祈禱,求神賜下信心。

「德行」對老師來說至為重要。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所以老師對自己的言行應有較高的要求。年青老師與學生年齡比較接近,容易掌握年青人的喜好和文化,因而深得同學歡迎;正因如此,老師更要謹言慎行,切忌因為投其所好而以不合體統的方式與學生溝通。若要培養良好德行,恆心讀聖經最有幫助;因為「全部聖經都出自 神的靈,對教導、指責、使人歸正、培訓人行義都有益處」(提摩太後書第三章16節)。

「知識」增長是老師畢生的追求。有些老師的本科知識停留在大學畢業那一刻,沒有與時並進;備課也只是運用教科書提供的材料,課程範圍以內的倒背如流,課程範圍以外的就不聞不問。這樣的老師終會被學生唾棄,被行業淘汰;老師必須緊貼學科發展,帶領學生站高一線。教學不是單純為公開考試服務,而是要幫助學生培養好奇心,從而進深追求學問,有尋根究底的動力。況且,老師的學習態度往往成為學生的榜樣;學生眼見老師努力追求增長知識,便會更加努力了。

「節制」是指為求達至更高理想和目標而採取的自我約制,就如運動員的鍛練。除了在技術上艱苦訓練外,在飲食、作息上也要節制,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因為要在學生面前展現更好的狀態,也要自我約制,包括有足夠休息和睡眠。我曾聽說,有老師因觀賞球賽而徹夜不眠;這樣對翌日的教學工作必定有影響。老師更加應該戒除傷害身體的習慣,如暴飲暴食、酗酒等,最好有適量運動,以保持最佳的精神和健康狀態。

篇幅所限,我暫且先談這四個成長方向,下期再續。祝達成目標!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不自由的自由

「自由何價?」自古以來,皆有人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而不惜離鄉別井,移居外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民間更流傳一句話:「不自由,毋寧死。」願為自由付上代價的價值觀溢於言表。然而,我的信仰卻叫我反思另一種自由,就是「不自由的自由」。

「這是我的自由啊!只要我喜歡就是了,你不要管我!難道我不可以運用我的自由嗎?」我反問:「這是自由,抑或是打著自由之名的放縱?」《聖經》說:「你們將會認識真理,真理將會使你們自由。」(約翰福音第八章32節)原來自由是與真理掛鉤的,沒有真理的自由可能是自我、自私,甚或是放縱私慾的借口。以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為例,若沒有「真理」的規範,言論自由可以變成惡意散佈假消息,作謀取私利的掩飾,又或是肆意對不同意見的人作人身攻擊的擋箭牌。自由並非為所欲為,是要被真理規範的。

真正的自由除了以真理為標準外,還須通過另一項檢視,就是愛的原則。《聖經》說:「『所有的事都可以做』,但並非都有益處。『所有的事都可以做』,但並非都造就別人。誰都不要尋求自己的好處,而要尋求別人的好處。」(哥林多前書第十章23至24節)聽到「所有的事都可以做」,我們可能很開心,因為這就體現有些人心中的「自由」;但經文重點在於後面,以是否有益和造就別人為檢視的準則,再將「益處」分為兩項:自己的益處和別人的益處;然後,以別人的益處為依歸。即是也許真理在你這一邊,你也深知和確信你所行的並無不妥;也須知道別人要通過教育才能認識真理,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學會,所以或會誤解你的言行。堅持真實的道理,還是實踐愛人的道理?在這兩者之間,保羅就選擇了後者。這就是愛的原則!

最後,耶穌是實踐「不自由的自由」的最佳榜樣。祂捨尊降卑,甘心取了奴僕的形象,自限於天地之間,體貼人的需要,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第二章6至8節)耶穌這種自由地選擇不自由,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在我們爭取很多權利和空間時,我們必須細心思考我們所爭取的是否合乎真理?縱使合乎真理,在行使權利和自由時,是以自己的益處為考慮,或是以別人的益處為重心?最後,我們有沒有基督耶穌的心腸?甘願放棄屬世的自由,為要成就天父更美的心意。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老師「八福」(二)

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論述的「八福」,是論及天國子民的特質與所承受的福氣。如今我借用這八項特質,以鼓勵老師們持守這些特質,叫自己和學生同蒙恩福。上期講述了首「四福」,今期繼續講述另外「四福」。

「憐恤人的老師有福了!」神恨惡罪,卻憐恤罪人。同樣,老師要懲處違規行為,卻要用神的憐憫去愛犯錯的學生。很多學校把訓導和輔導的工作交給兩組不同的老師,以免角色混淆;然而,若處罰的目的在於挽回,輔導的目的也在於挽回,「訓輔」合一更能體現這種愛。當老師憐恤學生之時,也承認我們需要神憐恤,因為我們也有犯錯的時候,也會得罪神;正如主禱文所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第六章12節,《和合本》)老師雖然沒有赦免罪債的權柄,卻可以憐恤那些犯錯的學生,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清心的老師有福了!」追名逐利的人就不要當老師了,因為老師這培育人的專業難以讓你名成利就。老師的生活一般都比較單純,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已叫老師們耗盡心力,哪有精神夜夜笙歌?清心的老師可以把精力用於陪伴學生成長之上,多做於學生有益的事,不計較回報;用心教學,卻不須為公開考試成績賣力;用心帶領活動,卻不須介意獲獎與否;只求上主一句稱讚:「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21節,《和合本》)。

「使人和睦的老師有福了!」學校是大家庭,到處總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當然也少不免產生磨擦和不協調。老師要調解學生之間的紛爭,責無旁貸;也要協助緩解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張力,特別是初職老師在課堂管理上未能拿捏得準,經驗豐富的老師可以伸出援手;最棘手算是幫助老師之間化解矛盾吧!願以聖法蘭西斯禱文為我們的祈禱:「主啊!使我做祢和平之子;在仇恨之處,播下愛;在傷害之處,播下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為義受逼迫的老師有福了!」這裡的「義」與先前述說的「飢渴慕義」的「義」互相呼應;老師因著遵行主道而有所虧損,算是為主受苦吧!老師若能忠於主道,不走捷徑,不陽奉陰違,不同流合污,寧可得主喜悅,也不求取悅於人。這樣的老師必得從神而來的賞賜──今世得百倍,來世得永生(馬可福音第十章30節)。

親愛的老師,我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第二章5節),明白為人師者這培育人的角色,再輔以種種技巧的鍛練,必能成為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好老師,榮神益人!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老師「八福」(一)

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記載,耶穌上了山,坐下教訓門徒,以「八福」為登山寶訓的序言。今天,老師若能持守這八種特質,則不單自己蒙福,更是學生之福!

「虛心的老師有福了!」老師所教的學科知識雖然說不上日新月異,但是若怠慢輕忽,不進修學習、更新認知;又或者所用的例子過於陳舊,不合時宜,則會窒礙學生學習,難以引起學生共鳴。故此,老師必須在已有的知識上不斷虛心學習,與時並進,切忌一成不變,固步自封。除了學科知識以外,在教學法上更新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疫情下,學習運用科技教學,對很多資深老師衝擊頗大。科技推陳出新,我們不單鼓勵學生終身學習,還得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榜樣,借助科技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哀慟的老師有福了!」假如學生說你很「酷」,請不要開心太早,可能是你較少表達你的情感,喜怒不形於色。聖經教導我們「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第十二章15節)這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為師者並非單純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與他們同行,同哭同笑,產生共鳴。多年來我作為班主任,陪伴過多少學生經歷自己或家人患病、親人離世、父母離異等,我所能做的事就是為他們找個安全的角落,聆聽他們心中的苦澀,替他們祈禱代求。

「溫柔的老師有福了!」請勿把溫柔誤解為懦弱、怕事,這樣的「溫柔」難有福氣。聖經形容耶穌「柔和謙卑」,但是祂義憤填膺潔淨聖殿,卻又能束腰帶,俯下身子為門徒洗腳。溫柔是一種力量和勇氣,當有事情發生,溫柔的人會以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用合宜的方式展現這種力量。溫柔的老師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叫學生成長的機會;若學生頑皮違規,溫柔的老師絕不會視而不見,也不會一味責罵,而是指出錯誤,讓學生反省改過,進而引導他們勇於承擔後果,接受懲處。

「飢渴慕義的老師有福了!」這裡所說的「義」,並非世人所指的公平正義,而是「神的義」。簡單來說,假如老師渴慕更像主耶穌,在待人處事上以祂為榜樣,那就是飢渴慕義的福了。然而我要問:「老師你信主了嗎?你與神的關係如何?你可有透過讀經祈禱聆聽祂、認識祂?」渴慕更像主的人就應該愛慕祂的話,並且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第一章2節,《和合本》)。老師渴慕主的話,以主的話作為行事為人的準則,就會以主的話言教身教,叫學生也愛慕神的話。

總結以上「四福」,老師要能虛心學習,與時並進;以同理心與學生同行;絕不放過可以引導學生成長的機會;並且渴慕神話語。這就是老師的福氣,也是學生之福。篇幅所限,還有「四福」,下期再續!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誠信何價?

「最近忙著些甚麼?」「忙著聘請的工作吧!」三、四月間,校長們碰頭時,總離不開這個話題,尤以近年老師離職者眾,校長不知耗費多少心力去挑選有志之士,填補教師空缺。「最氣憤是有老師應聘,並已簽妥合約,轉過頭來一通電話或一封電郵,拋下一句『對不起』,就把已簽妥的合約取消。學校又要重新招聘,而擬定好的規劃又得再修訂了。」校長朋友滿腹牢騷地說。

商界朋友可能覺得這不是甚麼稀奇事,從來「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可是我們對老師的道德標準、誠信價值的要求總是比一般人高,因他們為人師表,是青少年學習的典範。學生若承諾出席某活動,卻輕率爽約,為師的當嚴詞訓斥;如今為師的視一紙合約如無物,怎能期望他們將「信守承諾」這高尚價值言傳身教?

作為基督徒老師,我們的期許又再進一步,因我們不只是向一紙合約交代,也不只是向學校及我們的專業交代,我們也要向神交代。「誠信」並不是單單指道德價值,也是聖經的教導;「信實」是聖靈所結果子的特質(加拉太書第五章22節),基督徒並非聖人,卻要追求成聖。上主喜悅正直人,並應許「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箴言第十章9節)。持守真誠和信實的價值,可能在世人眼中是愚笨,卻蒙神喜悅並賜福。你信神的應許嗎?聖經又告訴我們:「因正直人的祝福,城就升高;因邪惡人的嘴巴,城就傾倒。」(箴言第十一章11節)這經文告訴我們,行事正直與否,並非只影響個人;若一家正直,全家都蒙福;若一校正直,校譽就昌隆;若一國正直,國家就富強。

在三月份《靈命日糧》靈修篇章中,記述了這樣的故事:一位肯亞選手在一場艱辛的比賽中一直領先,卻因誤會了賽道上的標示,在終點前約十米處停了下來,還以為自己已跑過了終點;隨後跑到來的西班牙選手並未借機超前奪冠,反而提醒肯亞選手繼續衝前以取得錦標。比賽完結後,有一篇報道指出這西班牙選手選擇了誠實而非勝利。原來誠實是一個選擇,甚至是一個有所犧牲的選擇!若問誠信何價?就要看你願意為它犧牲甚麼。篇章中還提出了幾道反思題目:「你的誠信目前正受到甚麼考驗?」、「在你面前有哪些選擇?」、「這些選擇又如何提高(或減低)你的誠信?」這些反思題目正有助我們三省吾身。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為師──為父為母

最近面試一些應徵新學年教席的申請人,當中不乏今年大學畢業或教育文憑畢業的準教師,不禁勾起我當初入行時的種種回憶。

尤記得大學畢業時,我並未立志走上教育路,卻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研究生的工作除了做研究、寫學術文章外,還得擔起本科生的實驗課和導修課,教學體驗由此而起。此外,我在教會團契也扛起事奉,做青少年團契的導師,在屬靈追求上與青少年同行。那時無論在年齡、資歷和經驗上,充其量我只是這班年青人的兄長;在他們遇到學習困難時,做他們的救生圈;在他們需要找個傾訴對象時,借出我的耳朵,聆聽他們的心事;在靈性追求上與他們同行,一起參加讀經運動和傳福音的行動。就是這種「為兄」的心腸,吸引我以教育為職志,當上中學教師。

當年,一班學生有四十五人,在繁重的教擔和批改工作的煎熬下,我深深體會為人師表並非如想像中浪漫。我很想多抽時間與學生聊天,分擔他們的壓力,自己卻面對備課和追趕進度的壓力。我曾想過放棄,但是感恩我堅持下來。

為兄之心是一種浪漫,為父為母之心卻是一個呼召。聖經中的使徒保羅是我們作為基督徒老師的榜樣。在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有兩段很感人的記載:「我們身為基督使徒的,雖然有權利受人尊敬,但我們在你們中間卻是謙和的,就像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我們這樣疼愛你們,不但樂意把神的福音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樂意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所愛的。」(二6-8)「正如你們知道的,我們是怎樣好像父親對待兒女一樣對待你們各人:勸勉你們,鼓勵你們,叮囑你們,要你們行事為人,配得上那召你們進入他的國和榮耀的神。」(二11-12)

正如我們當老師,雖然可以叫人尊重,卻沒有向學生和家長求榮耀;只在學生中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一般,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們,把成長的養分供應他們;凡與他們成長有益的事,我們都會義無反顧去做,凡事以他們的好處為先。不單是他們在學時期,就算他們畢業後,當知道他們遇上困難和挑戰,都會竭盡所能幫助他們。為師者,除了如母親疼愛兒女般愛著他們,也擔起父親的角色,勸勉、安慰和囑咐他們。世途險惡,老師生怕學生誤入歧途,常勸勉和囑咐他們,指導他們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在他們遭遇挫折時,及時扶一把,幫他們拍拍身上的塵土,安慰一番;祈禱守望,再鼓勵他們繼續朝著目標進發。

我慶幸當初並未因困難而放棄,假如給我再選一次,我也會選擇以教育為職志。我立志以使徒保羅為榜樣,學習他為父為母的心腸,完成主所托的使命。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福音戰線上的伙伴

親愛的信華:

從華叔、華嬸口中得知你計劃回香港度歲,探望家中長輩;我的心情萬分興奮,心想一定要找個日子與你促膝夜談,分享我這「留守宣教士」和你這「隨走隨傳宣教士」的事奉甘苦。怎知疫情瞬息萬變,特區政府收緊了防疫措施,你回港的計劃打亂了!我相信失望的人不只是你們一家,還有華叔、華嬸和你的一眾戰友(當然也包括我)!

感恩你在英國的教會生活已經穩定下來,並開始了事奉工作,專門接待從香港和內地移居英國的家庭;透過你們的服事,讓人切切實實地感受神的愛。你是「過來人」,必定能夠更深體會移居者的心路歷程,讓服事工作對正焦點,深盼你的服事能祝福更多人。

我想繼續與你分享我對「去」與「留」的反思。上次談到「留守宣教士」和「隨走隨傳宣教士」的角色;而我在最近的反思中看到兩者的角色雖然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分工合作,是福音戰線上的重要伙伴。

分工方面,留守信徒成為教會的中流砥柱,要裝備自己承擔因移民情況而留下的事奉;教會也可借此契機精簡組織架構,從而精簡事奉人手。在宗教政策有重大變異之前,教會應投放心力重點培訓信徒領袖,一則裝備信徒,二則可隨時將教會化整為零。愛鄰如己的友誼,是信仰生活的實踐,亦是吸引人羨慕福音的有效方法。對已移民的弟兄姊妹來說,我甚願他們作雅比斯的祈禱(代上4:9-10):求神賜福,擴張境界,常與之同在和保佑不遭患難和艱苦。須知道隨走隨傳者可以從福音廣傳的角度擴張福音的界限,而離鄉別井者所遇到的艱難苦困,真是不足為外人道;所以去者、留者更要互相扶持代禱。

合作方面,香港教會對移居外地的信徒持續關顧,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縱然兩地分隔,但是因為科技進步,天涯若比鄰。故此,與移民信徒保持緊密聯繫,確立他們在聖靈帶領下成為隨走隨傳宣教士的角色,是他們重要的伙伴。回想早期教會的發展,隨走隨傳者跟耶路撒冷教會保持緊密聯繫,接受教會差遣;在重要議題上尋求教會的指導,這一切彰顯了一個教會、一個身體,互為肢體的屬靈原則。留守者對移居信徒的持續關顧就像對差派到福音工場的宣教士的關顧一樣,不要看為負累,而是福音戰線上的同工!在初期教會時代,耶路撒冷教會藉差派保羅、巴拿巴周遊佈道,成立教會,且在屬靈的事上指引這些外邦教會。後來,當耶路撒冷教會遭遇饑荒之時,這些外邦教會就捐獻援助,體現主內一家之情。所以,移居者一方面「落地生根」,在本土社區和鄰舍中為主發光發熱;另一方面,亦不要折斷與香港教會的聯繫,說不定有一天會回饋香港教會靈命培育之恩情。

信華,我們是福音戰線上的好伙伴、好戰友。移民分散本來傷感,但是從屬靈的眼睛看,這可能是上帝祝福香港、英國,甚至整個世界的契機。端視我們如何領受,又如何回應。來日方長,就此擱筆。說不定我們很快就見面,不用再透過書信傳情。

你的戰友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

教學人生:立志成為門徒宣教士

親愛的信華:

上次跟你視像見面,見你和明心精神飽滿,我也放下心中掛慮;只是跟孩子們分別了短短幾個月,他們好像突然長大了,談吐成熟了,相信你和明心也感欣慰。我答應了將最近一些查經和學習的反思詳細寫給你,好讓我們彼此在信仰上繼續交流,像昔日在教會主日學時一樣。

因你們一家和我的幾位好同事移民,最近讓我在思考「留守」和「分散」的聖經教導;留守和分散的人如何定位自己的召命,又如何看待彼此的關係?於是我翻開使徒行傳第八章,看看早期教會在司提反殉道後,教會領袖和信徒的留守與分散。

聖經並沒有說這些領袖的分散是為了逃避逼迫和殘害(8:1,3),只把焦點放在他們分散下所作的傳道工夫(8:4),以及他們事奉的果效(8:6-8)。假若我們相信《使徒行傳》就是「聖靈行傳」,記載聖靈在早期教會如何引領福音廣傳,我們就得相信神藉教會所遭遇的逼迫與殘害,叫傳福音者分散,叫福音廣傳,叫信者得救,叫福音所到之地大有歡喜。

當我在網上搜尋這段經文的資料時,我竟找到1981年戴紹曾牧師在「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的培靈信息。他透過使徒行傳第八章指出有三種宣教士:第一種是留守本位者,當逼迫臨到教會,門徒四散,大部分人不能留在耶路撒冷;唯有使徒們仍然留下來,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他們覺得留在耶路撒冷是他們的本分,雖然面臨危險,仍持守本位。戴牧師說:「那些使徒就是宣教士,在聖靈帶領之下,忠心守住神給他們的使命,面對危險,靠著聖靈,不懼怕,他們成了中流砥柱。」第二種是隨走隨傳者。當逼迫臨到,這班人覺得不能留在耶路撒冷,不得不離鄉別井;但是逼迫並沒有攔阻他們傳福音,所以他們隨走隨傳。其中有腓利的見證,路加描述得最細緻。腓利如何在撒瑪利亞傳福音,如何被聖靈引導下到曠野之路向衣索匹亞的太監傳福音,並且施洗。腓利是隨走隨傳的宣教士,他是「傳福音的腓利」。第三種才是我們比較熟悉,就是奉差遣到未得之民中傳福音的宣教士。

在今天的處境,我們仍會問移民是否缺乏對上主的信靠,轉而投靠制度上的保障;離開是為逃避患難,為何不夠信心迎向艱難?留守者是不敢離開安舒區,迎向更大使命,抑或不懂審時度勢?這段經文沒有交代,只把眼目放在留守的人如何忠於托付,分散的人如何忠於大使命,叫腳掌所踏之地蒙救恩,受服事、得喜悅。

信華,我們都要成為宣教士,只是我這留守者和你這分散者各自分工,在所到之地傳揚福音好信息。好了,下次再跟你分享吧!期待你的回應和指教。

你的戰友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

教學人生:在狹縫中播送真理

親愛的信華:

前兩天收到你的回信,我感到興奮不已,沒想到我用這老舊的方式與你通訊,你竟也陪我懷舊一番。我上次說你是在逃難而非移民,用字不夠仔細,牽動了你的情緒,真是萬分抱歉!然而,感恩是你也認同要在異地尋找不一樣的召命,我會繼續以禱告守望你和明心,並兩個孩子的生活。

你在信中提及已開始為社區內的香港孩子和中國內地移居的孩子補習,也替你感恩;一則能幫補生活費,二則能繼續發揮你的教學恩賜。我相信你能為社區內人與人之間搭建橋樑,守望相助,祝福社群。

我在上一封信提到我跟你有一點不同看法,就是你判斷今天香港的政治氣氛和教學環境未必能讓你踐行召命,而我卻相信我們能在狹縫中播送真理。在教會二千多年的歷史中,見證基督徒遊走於政權對宗教的開放與收緊下如何生活。不看遠的,單看近百年香港社會在英治時代對宗教的開放,信徒都「習慣」了星期日早上返教會做禮拜,教會彷彿成為一個社交場所,崇拜、團契、小組等聚會也不乏參與者,可是靈修、祈禱等屬靈操練或傳福音、社關等行動,參與人數卻寥寥可數;崇拜人數達三、四百人的教會,祈禱會都不過二、三十人出席。可見政府相對開放的宗教政策並不一定帶來教會復興;反之,在歷史中也不乏對基督教充滿敵意的政權。然而,教會也不會因此停頓下來,反而越見興旺。教會不是人的事工,是上帝的工作。

在教育方面,我相信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有像高中通識那種以明辨性思維討論社會議題的科目出現;然而,也不代表我們不可在其他學科教學上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掌握正反論據,作理性的決定。你告訴我擔心在教學上紅線處處,容易誤墮法網;我倒覺得只要持平專業,一切也可光明磊落。況且,在價值觀紛紜的世代,更需要有心有力的老師與學生同行,陪伴他們成長。信華,我認識你的為人,知道你是一位甚有要求的老師。可能你會覺得既然未能暢所欲言,不如不說;我的意見是,縱使我不能暢所欲言,我仍有很多話要說,我的學生仍有很多課題需要學習、思考、探討。希望你不會認為我思想太簡單和幼稚吧!

說了這麼多個人的想法,希望你不嫌冗贅。話說回來,那天在教會長者團契見到華叔和華嬸,他們看起來精神飽滿,只是口中常談及你們在英國的生活,言語間流露著不捨之情。我答應下星期帶備手提電腦,讓他們跟你視像交談。我也可以順道看看我的老朋友是否真的健碩不少?

好了,視像再談吧!請代我問候明心和孩子們。

你的戰友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