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育工作不覺已接近三十年,見過不同類型的學生,有資優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有守規受教的、有特立獨行的。老師要在課堂照顧天資、賦性各異的數十位孩子,實在不容易,但這也是教書育人的樂趣。
大家一定聽過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Gardner認為人有不同天賦智能,如音樂、邏輯、律動、語文等,反對單一地以測考成績來評鑑孩子的表現。一直以來,在重視考試的華人社會裡,父母也好,老師也好,往往對表現優異(尤其學業或體藝方面突出)的孩子份外欣賞,卻忽略了那些文靜、學業成績一般的孩子。學校大大小小的獎項都由班上極少數的學生囊括,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踏上頒獎台的自信,更遑論有領獎的機會。有見及此,我校早前舉辦了「全港小學生潛能挑戰賽」,鄭重地拜託小學老師推薦一些很少,甚至從未獲獎的學生組隊參與。他們要完成8項不同智能任務,彼此要協商、溝通,爭取殊榮。大會按他們預賽的表現,分為盃、碟、碗、盾四個組別,各組設冠、亞、季、殿軍,得勝者可從頒獎嘉賓手中接過獎盃和證書。活動吸引了超過100位小學生參加,也有傳媒朋友來採訪。有受訪學生直言,從小至今從未獲過獎,因此非常開心,且增加了自信。
現代對教育的普遍看法均認同正向教育、讚賞文化,努力建立學生自信、自尊,好成為他們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來追求進步。以前中國人教子女也好、學生也好,深信「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不輕易稱讚,反而傾向批評、責備。誠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均有價值,但是要因材施教,按受教者的性情而採取合適策略。你看耶穌教導門徒也有運用不同的手法,同樣是彼得,耶穌多次責備他急躁冒失(馬太福音第十六章21至23節);但祂被釘死又復活後,在海邊卻鼓勵彼得重新振作,牧養群羊(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15至17)。曾三次不認主的彼得,在那次海邊的早餐後脫胎換骨,不單成為初期教會使徒之首,努力傳道,更甘心為主受盡逼迫,最後殉道。彼得作為門徒,其潛質在主基督的引導下,終於發揮得淋漓盡致。
回想活動當日,我見到很多小學生興奮雀躍地接受挑戰,他們要動腦筋、要嘗試,更要學習面對失敗,最終他們都可以完成任務,獲得榮耀,獲得自信。執筆至此,想起保羅勉勵當時教會年輕的領袖提摩太:「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而要在言語、行為、愛、信心、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訓勉,內裡蘊藏了保羅對提摩太的期許和肯定。我們也應該這樣祝福孩子──因為他們各有不同的潛能,同樣是神所喜愛的。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