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信箱~拆夥拆帳上有爭議

問﹕

兩人合夥做生意,但意見不合要拆夥,大家在拆帳上出現了爭議,怎樣才可以解決問題?

答﹕

合夥做生意是一項商業投資同時也是一種關係的投入,雙方起始為了共同的生意理想和目標,從朋友變成了生意夥伴,同心合意緊密地合作,集合雙方的資源和才幹,傾出心血精力,期望一起共創偉業。

隨著時日過去,營商環境轉變,雙方的心態和歷練也有所轉變,也許有一天彼此的初心、理想和期望都不再一樣了,雙方的節拍步伐分歧了,發覺原本合夥的基礎已經褪色甚至不再存在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拆夥也是無可厚非的結局。

拆夥連帶的問題就是「拆數」,如何把資產和負債公平分配,理論上是按照起初合夥時所訂立的比率分數;若然在雙方同意下也可以按照清算時的財務狀況重新訂立分配方式;甚或可能一方頂讓另一方的份額,把生意繼續經營下去。

當合夥人之間感覺自己所付出的與回報不成正比,自己受了委屈,彼此之間的誠信成疑,怨氣和怒氣都一併爆發,要得來個玉石俱焚,把生意結束。他們會聘請專業人士來翻查過往的帳目,試圖尋找內中可有欺詐的交易和中飽私囊的缺漏。接著就是把目下的資產和負債清算結業,由於帳面上的淨資產價值與實際變賣套現所得的款項總會有相當的折扣,甚至是強差人意,至終的分配都會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甚至要訴諸法律。這樣,在保障雙方利益的前提下,不妨考慮先用調解方式商討,找出彼此共同接受的解決方案,總比「對薄公堂」更為實際。

在調解會議中,合夥人可以開門見山地傾心吐意,把各自關注的問題說出來,有人看重誠信和商譽,有人金錢掛帥;有人想勇往直前,有人卻裹足不前。「合夥」本來就是互補不足、互惠依存、彼此配搭的關係,大家本身都各有強弱,如何理順和協調彼此之間經營的步伐和價值取向,才是合夥的核心關鍵。這樣,在調解會議下或許至終合夥生意還是結束了,但能修復合夥人之間的對立關係,冰釋前嫌,有出人意表的另類結局亦未可知也。

昔日大家是一同闖天下的好夥伴,今日不如來個「好頭好尾」的胸襟;行業圈子是窄的,他日必定有再遇上交手的機會,何不在「山水有相逢」的時候,再見亦是朋友呢!

平和
認可調解員

基督教調解中心
WhatsApp及電話﹕6996 1159
網址﹕http://www.tdwwcm.org

2021年7月份_總幹事問安信

親愛的弟兄姊妹,疫情期間身心平安!

過去半年,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一查經小組,我和同工及幾位義工每月查《以斯帖記》。由一位牧師帶領,獲益良多。我們看到以斯帖在非常嚴峻的民族及政治環境下,勇敢地迎接挑戰,並且有智慧計劃去化解危機。透過上主的祝福,加上其他人懇切祈禱,結果機緣巧合地轉危為機;且能把成就延至後世,成為慶典。我認為今時今日,實在需要有以斯帖(或末底改)這類基督徒。

近日,有些關心「傳基」的弟兄姊妹提醒我們在大眾媒介的各種活動;要有智慧發表(或不發表)意見,免被誤解。在此,我衷心感謝他們的關心,並且會小心謹慎,不偏不倚,按著聖經的原則,用各樣的智慧傳揚身心靈全人福音。當然,要完全避免任何主觀偏見,並不容易。求主賜我們屬靈眼光,能夠「像蛇一樣機警、像鴿子一樣純潔」(馬太福音10章16節)。因此,敬請主內肢體為我們代禱,並繼續提出寶貴意見;好讓各項事工在上主的保守下,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能夠榮神益人。

在上一封家書中,我提及的兩場公開講座,反應相當滿意。求聖靈膏抹講者的口與心,說出合宜的話,讓參與者得著認知及靈性上的幫助。

在此先向大家宣佈,今年的異象分享會將於8月31日(禮拜二)晚上在九龍尖沙咀YMCA舉行。假若因疫情未能實體聚會,將會改為網上進行。感恩當晚我們邀請到「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曹偉彤博士分享信息,題目為「新常態下的更新變化」。敬請大家預備時間及踴躍支持,並且及早報名參加!

由於防疫措施而擱置了一段時間的「基督教調解」事工,因疫情緩和而重新啟動,服侍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及群體。在此再一次感謝參與的調解專業義務律師。期望能夠幫助香港教會及社會中破碎的人際關係,期望能彼此體諒及和諧共處。

讓我們繼續一起為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祈禱,並盡上我們市民的防疫責任,以致疫情受控,使嚴厲的隔離措施得以解除,好使弟兄姊妹能無限制實體參與聚會,並面對面交通分享。

你的弟兄
麥基恩醫生
義務總幹事

~~~ 感動回應表 ~~~

「調解信箱」:理論篇

問﹕

最近公司出現了嚴重的人事糾紛,作為公司持分者的我們決定邀請專業的調解員介入處理。只是坊間的調解機構眾多,大家在選擇上各持已見,雖然有同事提出「基督教機構的糾紛最好以基督教調解去處理。」但大部分人對基督教調解卻是一知半解,所以希望有更多了解之後才作決定。

答﹕

從定義上來看:

基督教調解是以神的話語、基督的榜樣及聖靈的引導為本,並以寬恕和復和為目標的一種調解模式。它亦採納坊間一般的調解工具和技巧作為有效的處理衝突方法。參與基督教調解的人士,透過調解員的介入,以聖經的話語來看衝突處理原則的重要性,學習基督寬恕的愛,並透過不斷的默想和禱告順服聖靈的帶領,用屬靈的角度再次審視衝突帶來的意義。期望參與基督教調解的人士能心意更新而變化,離開過去衝突所引起的傷痛,重新上路,踏上信心的道路,重新尋找各人最初被神創造的本意。

衝突處理﹕

  1. 明白人的罪,帶來關係的破裂,雙方需修補並回復正確的關係,朝向「真正」的復和,最後神的恩典和榮耀被彰顯。
  2. 要達致「真正」的復和,雙方需要明白各自行為錯誤的地方,怎樣導致別人受到傷害,在過程當中承認責任、悔改,最後,互相寬恕和接納。
  3. 不單是處理爭議的事情,而是透過調解的過程,將衝突的經驗轉化為一個屬靈更新的機會,發掘深層的傷痛和需要,在神的面前尋求醫治和滿足。

如何看寬恕?

當人與人之間出現誤會並發生衝突的時候,心裡總有不快。如果情況沒有被適當地處理,縱使雙方表面上沒有異樣,誤會會加深,造成彼此互相不滿和仇恨。如果其中一方有明顯的犯錯,受傷害的一方會要求犯錯的一方必須道歉,才可寬恕對方。這是人正常的反應。故此,坊間的調解有以下的先後次序:(1) 向對方就其所作的行為提出對質;(2) 使對方明白事實的真相及其行為所帶來的傷害;(3) 犯錯的一方承認錯誤、悔改道歉;及 (4) 受害一方接納道歉繼而作出寬恕。

但是,基督教調解依照神就寬恕的教導,有著不同的先後次序﹕在犯錯的一方未承認錯誤及悔改道歉之前,受傷害的一方已願意向犯錯的一方作出寬恕和原諒。耶穌教導我們要寬恕別人,因為我們已被神無條件寬恕,這是神的恩典,也最愛的表現。聖經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學習寬恕是困難的,是一種屬靈的召命,特別是當對方仍然未願意悔改道歉的時候。寬恕不是一個自然過程,乃是一個屬靈的旅程,過程可能很漫長,當中經歷不少的掙扎、迷惘、傷心、失望等不同的情緒,一點也不容易。我們需要從神而來的勇氣和力量,並懷著謙卑順服的心才能一步一步踏上寬恕的道路。

蔡培偉律
調

2019Dec 31 調解信箱

調解信箱:教會篇之牧師只關顧新來的朋友?

問﹕

教會牧師被投訴不理會教友,有弟兄姊妹感到不滿,認為牧師在牧養上忽略教會某階層的會友,例如夫婦、青少年等群體,甚至現存恆常上教會的大部分會友,只熱衷照顧新來的朋友。牧師對此不認同,並投訴會友的指控,指責他們不成熟。最後,此爭議上到執事會要求處理。

答﹕

參加教會聚會的人士通常來自不同的層面,從信主的角度來說,他們包括未信主及慕道的朋友,初信栽培甚至信主多年的弟兄姊妹。教會內也有不同年齡層的人士,包括兒童、青少年、職青、成人、伉儷及長者等。由於來自不同的背景,他們的需求,無論在靈命和關顧上,也有所不同。很自然地,他們來到教會也帶有不同的期望。

至於教會方面,除了某些規模比較大的教會外,大部分的香港教會都是中小型的,地方及資源相對比較有限。另外,不同宗派的教會有著不同的傳統和敎義,不同的教會基於種種的原因和限制,在服侍的方向和重點也有所不同。

在本案中,現存的會友投訴教會牧師只是顧及新來的朋友,而不理會及忽略教會其他階層會友的需要。不過,被投訴的牧師卻不同意現存會友的看法,反而認為他們做法不成熟,結果最後鬧到執事會來處理。

由於本案並没有明確表明現存會友的背景,筆者嘗試假設現存的會友大多是信主多年,亦有穏定的教會及團契生活,亦相信他們都同意遵從基督的大使命,即是將福音傳給未信主的人。同時,筆者亦假設新來的朋友大多是未信主慕道的朋友或初信主的弟兄姊妹,他們需要教會幫助他們明白福音的真理或在信仰上扎根成長。

透過調解,基督徒調解員可以協助及促進雙方進行溝通,澄清誤會。基督教調解員在調解的過程當中的角色是中立的,他會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幫助雙方將各自的立場轉化為關注。另外,當人在爭議之中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有時候在一時衝動下,會說出一些傷害人的話。調解員可以幫助調解的一方或雙方紓解他們的情緒,平心靜氣地將事情表達出來,有需要的時候,調解員可以透過說話重整的技巧,以正面的角度表達雙方的關注。

現存會友的立場是指牧師只著重新來的朋友,而不理會現存會友的需要。透過雙方真誠的溝通,現存的會友可以使牧師明白,除了新來的朋友有需要外,信主多年的會友也有其他不同需要,如果牧師能多了解及體諒他們,他們不但不會加添教會的負擔,反而可以成為教會一股強大的後盾力量,為主的福音扎根而爭戰。同樣地,牧師也可以藉此表達他重點關顧新來朋友背後的原因,期望現存的會友能體諒;在有適當的時候,令會友們更加明白教會的難處。

教會是一群跟隨主的人,他們聚集在一起是實踐聖經的教導和真理,亦是代表耶穌基督的身體,在世上作好見證。

蔡培偉律
調

2019Oct 29 調解信箱

教會中的矛盾 ~ 檸檬薏米水 「和而不同」

教會中的矛盾 ~ 檸檬薏米水 「和而不同」講座已完滿結束,當晚全場滿座,反應非常熱烈,多謝大家支持!有關講座錄音,承蒙「和諧頻道」合作攝製,歡迎收看!

雷競業博士訊息:

譚日新博士回應:

承蒙基督教週報特派記者現場採訪,文稿刊載於 [基督教週報] 第2875期。
歡迎登入網頁瀏覽。[基督教週報~檸檬薏米水「和而不同」特稿]

花邊底線圖案

近來社會中的嚴重撕裂和怨氣,也影響了弟兄姊妹之間的交誼。
怎樣去疏導與理解這些問題:

教會內可以談政治嗎?
如果要表達,應用甚麼方式去討論?
如何能化爭議為成長的過程?

~~~ 歡迎參加講座,一起探討和學習 ~~~

日期:2019年9月9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溯人生命堂(九龍尖沙咀寶勒巷25號三樓禮堂)
對象:教牧同工、信徒

講員:雷競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
回應: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報名請按此網上登記

 

poster-Sep9_revised

「調解信箱」:教會篇 寬恕的藝術 ——還原基本步成為一生的操練

有關寬恕的藝術之還原基本步成為一生的操練,試從過往臨床經驗及自己的親身體驗得出以下三點體會:

(1) 寬恕確實是很困難的事,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
(2) 我們沒有權要求別人寬恕人包括自己在內,因我們總不能完全了解別人所曾受的傷害;
(3) 寬恕是人性與靈性完美的配合,當中100%是人的努力,亦100%是上帝的恩典。

現引用教會一個塲景作為討論的焦點,那是關於一位教友被另一資深教友當眾無理批評,他分別向朋友、傳道人及慈祥的牧者伸冤,但都不能撫平心中的不忿。藉著這個案討論一些普遍的迷思﹕(1)憎恨別人確實會影響身體健康。(2)心靈創傷並沒有大小之分,好視乎個人的主觀反應。(3)二元化思維(dualistic thinking) 會令人容易批判及難於寬恕。(4)外顯(explicit) 及內隱(implicit) 記憶在心靈受傷害到寬恕的過程,是重要的心理因素。(5)認錯、賠償、悔改,繼而寬恕往往不是如此理所當然地發展,即使對方真的認錯,我們亦不一定會立刻寛恕對方;相反地,在現實生活中亦遇見不少寬恕是先於對方認錯悔改。其實,在愛與憐憫中,人更容易卸下防衛,深入反省自己的過錯。

最後,值得一談的是寬恕重要的三步驟:

(1) 講述故事:

當我們受到心靈創傷時,很容易會自我壓抑,久而久之會令事件的真相模糊了,只留下負面情緒反應,所以在安全合適的時間下,要把所遭遇的傷害坦誠及真實地講述出來,這正是寛恕的開端。

(2) 明白所受之傷害:

我們很容易會把童年成長的不幸往事,或者別些的人際衝突糾結起來,甚至把對自己的怨憤投射出來,所以我們要清楚明白當下我們所怨恨的真實原因,去除那些不真實的主觀感覺。

(3)重建或釋放關係:

真正的寬恕不能忽略關係上之重建或釋放,這並不是要重返昔日的關係,而是建立新的關係,彼此有更深之了解及新的期望。我們無需刻意批判這新的關係,這是一段更成熟的關係,是上帝所重視的。假若當事人已離世或其他原因不能再接觸,那麼我們便要依靠上帝把這破碎了的關係釋放出來,無需再被纏繞。

這寬恕的三步驟,是需要不斷重複操練,把當中的人和事有更深切的了解,從起初獨自憤怒仇恨的心態,藉著聖靈的轉化,孕育出純潔憐憫之情,以謙卑的心逐漸寫成一個彼此憐憫寛恕的故事。

陳玉麟醫生
精神專科醫生

2019July 30 調解信箱

行公義的調解先鋒


世人哪!耶和華已經指示你甚麼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甚麼;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 神同行。」《聖經新譯本》〈彌6﹕8〉

身處於高壓力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大家為了自身利益,無論富貴或貧窮訴諸於法庭,調解員的角色,如何幫助當事人去中止爭議?

文﹕謝芳

這天,走訪了蔡培偉律師,談律師的工作、基督教與調解的關係。蔡律師坦言﹕「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矛盾時常出現,基督徒之間亦不能倖免。」他在律師行業已逾20年,看見不少當事人因著爭拗或爭取自己的權益而付諸訴訟,花上許多金錢、精力和時間,有官司甚至長達數年,大家所受的折磨比之前的糾紛更大。「最終不論官司贏或輸,雙方都是輸家,簡而言之,是勞民傷財。」他說,政府提倡利用調解為先來處理各樣爭議,是令人鼓舞,「近年法庭亦要求雙方先以調解來解決爭議,如仍未能解決才訴諸訴訟,希望雙方在調解過程中,不再將紛爭升級的同時,慢慢縮窄彼此的分歧。」

事實上,在調解的過程中,調解員會協助爭拗雙方就所爭議的議題進行溝通和瞭解,期望最後能達成協議。「律師也可以代表其客戶參與當中,故其擁有基本的調解概念是有幫助的。」

最棘手的兩類案件

蔡律師也是一名調解員,這些年來處理過不同種類的個案。他告訴記者,最棘手的是牽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係,雙方打官司並非只為爭取權益,而是因「心有不甘」。「與最親的人有衝突,如夫婦、兄弟姊妹,關係愈親密,彼此之間的恩怨就愈深,大家傷害得也最深。曾記得處理一宗涉及兄弟姊妹金錢糾紛的案件,牽涉到他們之間多年的不和,源自父母偏私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所致,他們爭取的原因不單是為了金錢,而是出於對家庭的不滿,或曾受不公平的對待,希望透過官司取回多年所認為的公道。這樣的案件相當難處理,牽涉太多恩恩怨怨。」

「同樣棘手的是夫婦離婚案件,爭奪財產及子女管養權等。在此類的爭議中,很多時候子女都是處於夾縫間的位置,備受折磨,爭奪也再不是以子女最佳利益作前提,而是擁有子女管養權的一方可得到最大的利益,如誰擁有子女管養權的一方,很多時候所居住的公屋也同時歸於這方等,這些都是一些實例。在爭議中,或許也包括擁有子女管養權的一方不容讓另一方探視子女,藉此將自己的不滿和怨恨發洩…。」他說,管養權誰屬的問題加上背後的動機,比起原先官司或爭議的內容,複雜得多。近年,除了父母的權利外,社會開始討論有關父母責任的概念,期望子女的利益能真正得到保障,但有關的成效仍有待觀察。另外,他也看見過有些基層的離婚人士,在成功申請了法律援助之後,不惜為數百或數千元的贍養費,長期與另一方在法庭上進行爭拗。

對雙方要公平、公正

作為調解員,如何剔除一己的喜好、心存謙卑、不對人先作論斷的大前題下,作出公平、公正的調解工作?「喜惡的感覺是一定會存在的,當參閲個案的資料後,調解員可能會對某一方是『忠』或是『奸』心中有一個看法,但直斥其非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調解員主要目的是給雙方營造一個溝通的空間(communication space),無論任何情況,也不宜加進自己的價值觀或主觀判斷,反倒要瞭解導致某一方如此行徑的原因,這需要耐心聆聽。若能明白他來自甚麼地方,何以有如此的想法,有甚麼想不通的地方等,透過彼此坦誠溝通,令他感到調解員是跟自己走在同一道上,他便會更加願意聽取不同的聲音,或會進一步重新思想所執著要走的路是否正確。

這正正是神如何看罪人,會不斷給予機會。單以指責或認定他做的不對,這其實與一般人無異,反會啟動他的自我防護機制(defense mechanism),令紛爭變得更激烈。試想想,倘若對某一方產生了一些偏頗的態度,事情將會談不合攏,最後令其中一方離場,拒絕繼續商議,喪失了一個寶貴的和解機會。所以,調解員有責任對雙方公平、公道。

調解工作除了可以幫助雙方解決爭議外,有時候還可以藉此對調解員自己增加個人的瞭解。在調解過程當中,調解員或許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源自調解員個人成長中的傷害,因透過調解過程誘發出來。調解員需積極正視這些負面情緒,否則,除了不能幫助雙方解決紛爭外,還會對各方包括調解員自己造成傷害。故此,調解員可定期與有經驗的前輩分享個人的掙扎,請教他們的心得。如果問題持續的話,調解員亦可透過輔導過程,找出被牽動的原因,瞭解因何種事件的誘發,引致如此的反應。要成為一位有效的幫助者,調解員首先要好好處理自己的需要和盲點。

遇見人生的生命導師

入行20多年,蔡律師笑言律師這行業是誤打誤撞之下加入的,但回看今天,這是神的安排。「我畢業後加入律師行業,在處理許多案件時,發覺很多事都不是人所能控制。當時的上司是基督徒,他教導我為所處理的檔案祈禱,為客戶祈禱,我從來都沒想過可以如此做。付諸實行之後,事情真的便奇妙地慢慢改變,雖未必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結果,但見到有些事非自然地發生了,故深信不疑是經過神的介入才有此結果。」

「神的介入是一次又一次的,比如接到案件,一看便發覺贏面不高,爭取改變的空間也不多,一切的努力看似是徒然,也浪費金錢。但經過禱告後,又發現原來對方非想像般強硬和執著,於是大膽地爭取多些,結果對方又願意…,有些事情並非如表面所展示的情況,亦有些案件今天談不合攏,冷靜過後對方又會改變主意…真是無法甚至用法律去解釋的轉變。」

他說,在人生中,遇見的數位基督徒的律師前輩,除了傳授法律上的知識外,也讓他看見如何演繹基督徒律師的典範,最重要的是生命如何影響生命。「人都會有低潮,很慶幸有基督徒的律師前輩,願意主動關心,聆聽我的問題,與我傾談,令我不感覺孤單,因只有行內的人才明白當中的壓力和掙扎。」「現時參加的基督徒律師團契聚會,逢星期五午飯時間,我們便會一起讀《聖經》,藉以提供交談和減壓的空間。」

基督教調解的迫切和重要性

十年前,蔡培偉辭掉律師工作,去美國一所神學院進修臨床心理學與神學的綜合課程,「當初進修目的是讓自己更多認識神,也多認識人性。返港後除回歸律師行列,也從事調解及輔導的工作。」在多年從事調解工作中,他覺得基督教調解是十分重要,「聖經教導是要寬恕和復和,當弟兄姊妹之間遇上不愉快的事情時,大部分人害怕被標籤為「不屬靈」而選擇沉默、『不了了之』,但未解決的問題仍是心中的刺。」他說,在教會裡越高地位的牧者就越難開口分享,他們很孤單,年日愈久,能與人分享分擔的便愈少,後果是可以想像到。

蔡律師指出,基督徒不比一般人優越,在教會內人與人之間存有負面或不愉快的情緒是正常的,要提供空間讓他們表達,學習如何在神的愛中彼此包容接納。「基督教調解與坊間的調解最大的分別,是坊間調解只集中處理事件本身,雙方達成協議便可畫上句號,我們作調解員的,也可功成身退。但基督教調解最大的分別,不單看事件本身,也看事件背後的根本原因,導致出現如此的情緒問題。其實很多都與成長、經歷、傷害有關,而某件爭議只是冰山所暴露出來的一角而已。透過基督教調解,是希望讓人意識到更深層的需要,在過程中,希望透過神的愛和寛恕,令當事人有勇氣、有力量去正視更深層而不只是已暴露的問題,也真真正正地讓生命更新和改變。在神的幫助下,自我省察、彼此尋求寬恕,人與人之間達至進一步復和,或是真正的復和,不希望只是表面解決了事握手言和,但心中仍留有鬱結和不快。」

故此,他認為在政府正大力推動調解工作的同時,基督教團體亦能鼓勵及幫助弟兄姊妹認識基督教調解的意義,做好這未雨綢繆工作,解決人與人之間問題的根源。

2017July26行公義的調解先鋒.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