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之 我點都唔可以忘記我個仔!

曾經診治過一位身世非常淒涼的女士,她年青守寡,獨力撫養一個兒子,後來兒子得熱心教友資助,去了美國讀大學,22歳取得大學學位回港。本來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好開始,誰知兒子回港兩個月,便因急性血癌離世!如此遭遇確令聞者心碎,幾位好朋友亦盡力協助她走過這個極大的哀傷。過了好一段日子,這個不幸的母親仍然深深困在愁雲慘霧之中,出於好意,有人勸她放下過去,忘記兒子而重新上路,但她對這個說法極之反感,恨恨地回說:「我點都唔可以忘記我個仔!」之後,她拒絕再見這班朋友,時常留在家中,抑鬱狀況隨著時間過去,變得愈來愈嚴重。鑑於以上的背景,我與她談論兒子的往事時,說話很小心,避免有冒犯之處,而病人也願意繼續見我,接受輔導和藥物治療,情況開始稍為改善了。

「哀傷」(grief),是人生難免會遇上的事。當親人或好友處於這情況中,我們都希望能作出安慰,但不當的說話卻往往是「幫倒忙」。曾閱書一本,由一位記者陳曉蕾撰寫的書,名為《生死教育》,內中有提到如何恰當地對喪親者作出安慰,例如不要叫人「節哀順變」,因為好像說哀傷是不應的,要節制和減少,更好的講法是「接哀順便」,要喊便喊,情緒是要抒發的。與其循例送上RIP(rest in peace) 的WhatsApp「行貨」信息,不如作出一些實際行動,支援在哀傷中的親友。有些人以為人走了,千萬不要講及死者,不要觸及「要害」,可是很多喪親者會覺得完全不再提起,會好像已忘記了死者。若喪親者提起死者,我們可以放膽談論,不過不要提死時的事,而是生前、健康快樂之時的片段,談一些你記得死者的好事,讓回憶的內容變得較平衡和正面。

也有專家提示我們甚麽是不應說和應該說的東西,如避免直接問﹕「你怎樣啊?」因為哀傷中的人可能禮貌地答﹕「還可以!」並沒有表達和抒發真實的感受。比較好的說法是﹕「這段時間對你真的很艱難。」這樣就不會把傷痛淡化。不要輕率把自己的經歷等同喪親者此時的感受,說:「我完全知道你的感受。」因為當事人的感覺他人未必能全盤掌握;也不要說﹕「我看到你真的很堅強。」因為這可能只是表面裝出來的平靜。當然,不同人經歷哀傷有不同的心路歷程和需要,我們要留心自己所表達的,加上真誠的關心,便可以說出合宜和造就人的說話。

「喪親為甚麼會傷痛?因為你愛那個人。」這句說話對我很寶貴,因為傷痛是源於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我自己亦曾經因至親離世而哀傷,也陪伴過別人行過哀傷,這個認識給我莫大的安慰。上文所提及的母親,她不能亦不應忘記她的兒子,但希望她的記憶是開心和充滿愛的,又永遠留在她的心中。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1﹕4〉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