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ADHD特兒特教》(非賣品)

作  者:《亞洲精神藥物學醫學會》Asian Association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李耀基醫生、張逸和醫生、莊勁怡醫生、麥基恩醫生、
劉潔玲醫生、賴子健醫生、鄺碧綠醫生、關家力醫生
(按姓氏筆劃排序)

出       版: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編  號:TDW081

頁  數:123頁

國際書號:978-988-76225-6-7

封面插圖設計意念:

「爸爸媽媽,我知道我有很多缺點,我並不完美,但我會努力,我會成長。

長大後的我,會用我最愛的汽車載你們到處遊玩,我能夠承載你們,並會建立自己的家庭,延續屬於自己的人生。請不用擔心,我愛您們!」

郭瑋珆

內容簡介:

承蒙《亞洲精神藥物學醫學會》的委托,在過去一年,把學會的一個特別研究ADHD的專家小組組員的文章,交由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在「談天說道」版面上的專欄(逢星期三刊登)發表,內容既介紹有關科研進展,又提供一些有效專業方法去幫助患者調適,以及為他們身邊教養或照顧之人士提供正確信息和教育,為關懷有特殊需要的群體作出不少貢獻。現將各專家的文章彙集成書﹕《大器晚成—ADHD特兒特教》,以饗讀者。

藉此期望此書能起「拋磚引玉」之功用,讓社會更能重視有關問題的同時,願意主動投放更多資源去幫助這群有特殊困難及需要的人,並提供合適的服務。祈望他們能夠活得更愉快、學習更進步,以及日後在工作上發揮所長,回饋社會。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香港總幹事

作者簡介:

李耀基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張逸和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莊勁怡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香港大學社區精神醫學深造文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麥基恩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大學醫學博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倫敦精神病學文憑、香港精神科學院院士。

劉潔玲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賴子健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鄺碧綠醫生

執業兒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兒科文憑、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兒科)、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學院內科榮授院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職業醫學文憑。

關家力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大學社區老年醫學深造文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英國威爾斯大學醫學院實用皮膚科文憑、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深造文憑、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老人學理學碩士。

推介文:

我總覺得過動症的患者在現在的社會是被委屈了,若在過去,他/她可能是雄霸一方的將軍、馳騁沙場的戰將,又或許是商場上奮力一博的掌門老闆。可惜的是,現在的社會卻要求他們「硬繃繃」地坐在課堂上學習他們不是太有興趣的課程,又或者在框架窄小的辦公室不情願地幫別人賣命。

在許多不管是被霸凌或者是霸凌者的校園的故事裡,你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你可以在蹺家中輟的人影中瞥見他們,或在嗑藥或者是幫派的電影裡面也看見他們;甚至開始自暴自棄、放逐自我,走向憂鬱自殺一途。但是,我必須告訴你,這些都不是他們甘願成為的樣子。

葉啓斌醫師
三總精神科主任
三總基隆分院院長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時至今天,因應這數年對ADHD學童的挑戰,孕育出這本和ADHD不同範疇有關分享的新書,覆蓋範圍廣泛,包括有關共病、新冠病毒、電腦和電子產品、藥物治療、理財能力和家人壓力等等,亦照顧到一般市民對於ADHD關心的問題,書內各篇文章都能夠深入淺出地把各主題帶出來,引起讀者共鳴和討論,本人能夠獲邀為這本那麽有意義的書寫序言,心感非常榮幸!這是近年難得一見全方位探討ADHD的參考資料,相信可增加市民對ADHD這個病症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從而減少對患者的標籤影響。

葉啓斌醫師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目錄:

序言

1. 葉啓斌醫師

2. 葉啓斌醫師

(一)兒童篇

  1. 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DHD) / 李耀基醫生
  2. ADHD的類型 /李耀基醫生
  3. 「羅生門」踢人事件(一) (媽媽篇) / 李耀基醫生
  4. 「羅生門」踢人事件(二) (老師篇) / 李耀基醫生
  5. 「羅生門」踢人事件(三) (希希篇) / 李耀基醫生
  6. 可以把所有壞孩子變乖嗎? / 莊勁怡醫生
  7. 孩子是「真」懶惰還是「假」懶惰? / 莊勁怡醫生
  8. ADHD孩子可以返教會嗎? / 莊勁怡醫生
  9. 藥物假期(Drug Holiday) / 關家力醫生
  10. ADHD患者較易感染新冠病毒?/ 賴子健醫生
  11. 兒童ADHD與語言發展 / 麥基恩醫生
  12. 樂觀的ADHD  / 莊勁怡醫生
  13. 「我不要調適!」— 細聽ADHD學生的心聲 / 莊勁怡醫生
  14. 兒童ADHD會在成長中消失嗎? / 麥基恩醫生
  15. 長期失眠會否影響ADHD兒童? / 張逸和醫生
  16. 的共病問題  / 李耀基醫生
  17. 疫情下的ADHD: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學習 / 莊勁怡醫生

(二)成人篇

  1. COVID-19疫情對專注力不足(ADHD)學習影響 / 麥基恩醫生
  2. 衝動、易怒、多言 = ADHD?/ 張逸和醫生
  3. 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 麥基恩醫生
  4. ADHD與受傷和意外的關係 / 劉潔玲醫生
  5. ADHD患者的理財困難(Money Management Problem) / 賴子健醫生
  6. ADHD與電腦遊戲成癮/ 李耀基醫生
  7. ADHD患者的共病困擾(Co-morbidity Problems) / 賴子健醫生
  8. ADHD與在囚人士 / 麥基恩醫生
  9. 治療ADHD最重要的地方是甚麼?/ 李耀基醫生
  10. ADHD家長疑問ABC / 鄺碧綠醫生
  11. ADHD患者的記憶力比較弱? / 關家力醫生
  12. 成人ADHD會否容易患上情緒病?/ 張逸和醫生
  13. ADHD患者母親的挑戰 / 莊勁怡醫生
  14. ADHD對工作的影響 / 劉潔玲醫生
  15. ADHD藥上癮?/ 莊勁怡醫生
  16. 成人也有ADHD?/ 劉潔玲醫生
  17. ADHD與情緒失控 / 麥基恩醫生

結語:麥基恩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成人的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診斷

很多人都有一個印象或誤解,以為ASD是兒童及青少期的問題。這誤解部分源於整體社會在二、三十年前,家長及大眾對ASD的有限認識,加上教育資源及訓練亦不足,所以不少ASD患者,尤其是較輕微或學習能力較強的,自閉徵狀未被察覺,或被誤認為是性格孤僻和有奇怪的社交習慣。其實,ASD患者的徵狀,雖然隨著訓練或年齡漸長,行為變得較成熟,但仍有不少患者有某程度的自閉症的跡象。

在成人精神科的臨床工作,偶然會遇見一些有情緒困擾的個案,訴說在人際關係中遇到的種種挫敗、被人誤解或拒絕的情況,感到十分沮喪,甚至憤怒。(由於較多患者為男性,所以以下的討論會用「他」來代表患者。)

其中一種典型的「碰壁」案例,就是一位外觀看似正常的年青男士,語帶憤慨地訴說他如何向一位女同事表達有追求之想的誠意,但卻被她斷言拒絕了。後來從家人的口中,得悉自己當時的表現太直接和笨拙,未察覺對方含蓄的表達方式,例如婉拒;而且面對被拒絕時出現近乎粗暴及纏擾的行為,實在把女方嚇怕了。

很多時候,他對於一些人際之間的溝通,尤其本為暗示或細緻的表達方式,但在社交文化上已成為慣例的行為模式,特別感到難以理解。這類病例,細問之下,通常父母會告知,當事人自小已有一些 ASD的表徵了,只是學習成績還算跟得上,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記憶力、美術都有較強的表現,所以並不被界定有病態情況,或只視為社交技巧生硬或個性上有點偏執而已。

一般來說,成人自閉症的常見徵狀包括:難以理解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對社交情況感到非常焦慮,亦很難結交朋友 (或者更喜歡獨自一人);在社交行為上表現得生硬、粗魯,或對他沒有重要性的人不感興趣。患者通常較難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只能從字面上理解別人的說話,甚或不理解一些暗示、含蓄 (例如諷刺、幽默) 的表達方式。而且較傾向每天都有相同的作息,若有調動便會變得十分焦慮。同時,患者還可能有其他跡象,例如不了解社會「規則」,會避免目光接觸;與他人太接近時,或者如果被人觸摸,會非常不安。他或會注意到別人沒有留意到的細節、圖案、氣味或聲音;有時候對某些主題或活動非常感興趣,甚至去到相當執著的程度。

至於女性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相比男性患者,比較安靜、隱藏自己的感受和能應對社交場合,這意味著更難判斷有這類障礙的女性是否患有自閉症了。

如果你擔心兒女或某位認識的人可能有ASD,可向家庭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並且評估時,作父母的或曾自小觀察當事人成長之人士,需提供多點行為上的觀察;若有童年時的學校行為記錄或心理學家的評估報告,就更有幫助了。

賴子健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ADHD患者的共病困擾(Co-morbidity Problems)

家俊(化名)今年25歲,他自小脾氣很大且容易暴躁,上學時很難集中精神學習,既不守課堂秩序,又經常頂撞父母及老師,大家都把他看成一個頑劣及無心向學的孩子。後來,他總算完成了機械維修的訓練,亦找到工作,但情緒仍然不穩定及暴躁,和同事合作不來,又經常和女友吵架。他的父母也觀察到,他的情緒有些日子高漲,不但社交活躍、說話多、睡眠少,而且更暴躁及喜歡花費。但過了一陣子,他的情緒又變得低落,做事和工作沒有動力,常有缺勤。另外,他多了抽煙和喝酒,而且身上散發的煙味有些奇怪,家人擔心他有「不良嗜好」,更擔憂他的精神狀況……家俊到底有甚麼問題?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呢?

如果我們回顧及分析當事人自小的行為及情緒狀態,會發現他有不少 ADHD的徵狀。ADHD的患者,除了這個疾患的核心/主要病徵外,也有很大機會患上其他精神上的「共病」,即Co-morbidities。常見的共病包括:對抗性行為症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焦慮症、抑鬱症、躁鬱症/兩極型情緒病、物質濫用等等。可以說,患上共病,對ADHD 的患者來說,是常見現象,亦是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在每個ADHD病人身上都會觀察和尋找的。

那麼,對ADHD患者和家人來說,同時要面對和治療兩、三種精神疾患,不是很悲觀嗎?誠然,問題是複雜的,而共病的原因仍需很多科學研究。但是,以目前治理ADHD及相關的共病問題,可以有以下的向導:

(1)要教育、宣傳 ADHD 及共病的現象,令患者、家人,以致大眾都明白這些情況的普遍性,並能提高警覺,及早分辨及診斷,在治療的策略上作出應對。

(2)治療時,醫生會按ADHD及共病的嚴重性,一般會先處理較緊急和嚴重的,例如不穩定的躁鬱症要先行使用有效的情緒穩定藥,有物質濫用的話要盡快控制,然後再處理較「輕微」(不那麼緊急)的。

(3)藥物治療方面,患者或家人會憂慮治療ADHD的藥物,與及治療共病的藥物,例如血清素調節藥、情緒穩定藥,會否有衝突呢?一般來說,經過醫生的分析及檢視藥物的相互影響後,安全性方面問題不會太大的。有不少研究顯示,如果   ADHD得到有效的治療,共病的治療效果會更為理想,故兩者的治療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4)當然,除了要留意精神健康上的共病外,身體的整體健康,如體重、代謝綜合症、睡眠健康等都十分重要,不能忽視。

賴子健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 特兒特教 之 ADHD患者的理財困難 (Money Management Problem)

志明(化名)自小成績不錯,頭腦靈活,只是較難集中,缺乏耐性和容易暴躁,亦喜歡購買各類玩具。大學畢業後,志明很快就找到一份入息不錯的工作,每月按父母要求拿出部分薪金作家用外,其他生活開支有限。當踏入社會工作將兩年後,志明陸續出現財政問題﹕經常購買貴價衣服、電子產品,同時亦忘記或遲交信用卡款項等,引致大小債務和各類罰款。當父母察覺他所收取的信用卡賬單愈來愈多,繼而查問之下,才驚聞他已欠下巨額信用卡款項,高達月薪的數倍…

專家分析及意見

理財上的困難,確是ADHD 患者較易被忽略的問題。個案中的當事人或許自小已有ADHD的徵狀,但由於行為上不是那麼明顯,加上他能應付學習和考試,父母和老師都只認為他只乏耐性和有脾氣問題。

其實,除了較外顯的活躍行為,衝動魯莽和專注力不足,對患者都有重要影響。年紀還小,而財務上較受父母管控,問題可能不大;但當踏入社會工作而有不錯的入息,再加上信用卡的使用及方便的網上購物,情況便變得明顯了。

在理財方面,衝動購物是ADHD患者常見問題。如志明,發現喜歡的東西,便會衝動地購買,享受即時的滿足感。但是,由於缺乏專注和耐性,對每月的收支平衡不加理會,賬單混亂和不理會還款期;當單據太多和引致利息和罰款時,他更加不想處理、或感到焦慮而逃避,形成了惡性循環,最後難以收拾。如果再加上其他成癮行為,例如物質濫用或賭博,情況便會更嚴重了。

要預防及處理與 ADHD 有關的理財問題,可以有以下的向導:

(1)理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和學習的,亦是一生的功課,對 ADHD 患者來說,更是持續的挑戰!患者要建立健康的金錢和物質價值觀,要學習量入為出、定期檢視自己的戶口及信用卡狀況,以及養成儲蓄及審慎投資的習慣等。他也可為自己定下短、中,及長期的理財目標,在這過程中,網上一些 Budgeting apps 可能會有幫助。當然,家人(或將來的配偶)的協助、忍耐和提醒都會給予當事人更大和持續的動力去改變。

(2)具體一點,健康的理財習慣包括:有條理、及時地處理各種賬單,分門別類;亦可在記事簿或手機上記錄重要的繳費日期,例如供款、交稅,作為提醒。如果經常有衝動購物的行為,建議可減少或棄用信用卡、避免到訪「高危」的購物地方或購物網站。購物前,可先行預備購物單,盡量避免偏離原先的目標。此外,發現喜愛的消費品,亦可給自己一、兩天的冷靜期才決定是否需要。

(3)如果當事人經專業評估後,發現有明顯的 ADHD 徵狀,應尋求適切和有效的治療,以減低衝動魯莽行為和專注力不足的影響;如有其他共病,例如焦慮症或情緒病、成癮行為等,也需要一併處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會有幫助,而治療的重點應是如何控制衝動購物的習慣,和學習有條理地應付繁複的財務數字或單據等。此外,藥物對成人患者也有相當明顯的療效。

(4)如果情況較為複雜的話,除了上述的治療外,或許要考慮諮詢專業而中立的財務顧問,又或向專為治療成癮行為而設的服務求助。

賴子健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家庭‧家情》少年十五、二十時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較常見的問題

青年人過了反叛期,仍有不少壓力及成長問題要面對。首先,在讀書方面,進入社會或專上教育前,仍要面對公開考試的挑戰。中學文憑試(DSE),雖然沒有以往高級程度會考的艱深,但對大多數未有公開考試經驗的青年人來說,仍然是漫長及富壓力的考驗。在這成長階段,他們亦偶然遇上戀愛、感情問題等,可能令他們不能專注學業;處理不好,亦會引致身心受傷。

在個人習慣方面,這階段較易出現沉溺行為,例如:上網、電腦遊戲、智能手機等長時間使用,影響學習、休息,以及身體健康。至於更嚴重的成癮行為,例如:藥物或物質濫用,雖較少出現,但由於危險及遺害更大,所以家長及學校亦不能忽視,要保持警覺。

近年,青年人的精神、情緒問題愈來愈令人憂慮。每當見到中學生或剛開始接受大專教育的青年人發生自殘、自殺的新聞,實在令人感慨不已。在這階段,某些已經出現的學習障礙、專注力問題,在較艱深的高中課程更明顯,呈現學習上的困難。各種焦慮症,例如:經常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及強迫症等,亦有可能陸續在十多、二十歲開始出現。近年,常見的情緒病,例如:抑鬱症,亦愈來愈多見於青年人。至於較嚴重的精神病患,例如:思覺失調、躁狂抑鬱症等,不少亦在青年時期發病,更要小心處理,及早診治。其他精神健康問題,例如:進食失調、創傷後壓力症等,雖不算常見,但亦不容忽視。

基本態度

一般來說,香港的家長都較看重物質上的供應及青年人在學業上的發展,對身心的成長相對忽略。但是,學習是一生的功課,不急於三、五年之間完成。反而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助於學習及面對壓力和逆境。有關幫助青少年面對壓力,不少輔導工作者、教育及臨床心理學家,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個人認為在應用這些方法去幫助青少年時,前提是:

一.    對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視──著重實際效益、經濟發展,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智,其他方面的發展難有穩固的基礎。

二.     在個人、家庭,以至社會層面──放下避忌、逃避面對精神問題的態度。如能及早進行評估及治療,便能減低造成的影響或損害。

給青年人的建議

很多人希望專業人士能提供「如何處理壓力、提升抗逆能力,及防止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實在難以詳述,事實上亦難有捷徑。對青年人來說,我有以下建議:

一.   基本心態──包括:培養正面及積極的人生觀,對現實有適切的期望,定下恰當的人生目標。

二.    應接受自己可能有成功和失敗。若未能掌握高中或大專的學習策略,成績可能未如理想,要知道,一時的挫折不等於失敗。有負面情緒時,可向人傾訴,讓人分擔。

三.    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定時的飲食;恆常、定時、適量的運動;充足、定時的睡眠。

四.    有效的時間管理,及個人發展:按事情重要性和急切性,分先後次序,並在學業和發展個人興趣方面,均衡發展。

  1. 參與紀律團隊的訓練、義務工作,及探訪弱勢社群或貧窮地方,可學習分享、助人,及培養感恩的心態。
  2. 在學校內外,建立朋輩之間的支持系統。

家長們的建議

同樣重要的,就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態度。父母對壓力及逆境的處理方法、有沒有健康及平衡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以至對學習新事物的態度等,對青少年人來說,都有很重要的示範作用。例如:父母用運動作為減壓方法,或者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在遇到負面經歷、苦難和逆境時,父母表現出如何從中尋找正面意義。即是說,身教,作榜樣。

言教同樣重要,父母在言語上的鼓勵,加上行動上的支持,有助青年人建立自信及穩定情緒。另外,子女對父母的心態是相當敏感的,我們要避免將未完成的願望投射到兒女身上,壓抑了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

如父母本身有情緒問題,那便要先認清問題所在,尋求治療。如有婚姻上的衝突,應及早積極處理夫妻之間的關係。畢竟,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而穩固的家庭是青年人最大的支援。

當子女漸漸長大,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們計劃自己的將來,並學習負起責任。與子女相處方法也要有所調整,包括:尊重他們的的私人空間和私隱。同時,要保持適度的關懷及聯繫──在智能手機的普及下,我們已有很多方便的通訊方法及社交媒體,與他們保持溝通、聯絡,及分享生活的點滴。鼓勵子女把握不同的學習機會,擴闊視野,例如:參與學生會組織及海外交流等。

沒有心理及精神健康,便難有身體健康。父母要先關心青年人的身心狀況,多於他們的學業或成就。當察覺他們有心理、情緒、或精神上的困擾時,應鼓勵他們盡早求助,並一起面對。父母是兒女生命的同行者,假若本身有一套能令兒女更豁達看得更高更遠的人生觀或宗教觀,亦可作為青年人靈性上的導師,協助他們擴闊視野,展翅上騰。

賴子健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MingPao-15Dec-outpu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