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編 號:TDW063
國際書號:978-988-77523-9-4
售 價:HK$98 (購書請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或登入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主題是「人的心理」,看目錄便知道所涉獵的範圍廣泛,於世界、社會及日常生活,以至個人身上都容易發現這些心理形態及行為,例如投訴文化、排隊、羊群心理、敵我分明、種族恐懼、說謊、婚外情、父母偏心、後悔、失望、感恩等等。但是大多時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許,沒有時間作深入的探究吧!是次,作者以淺白的文字論述各個主題,令讀者容易明白內容及掌握要點。作者以其對心理學的知識及豐富精神醫學經驗,加上博覽相關研究報告及參考專家意見,對應社會現象及個人行為作出剖析,寫成這本《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
人的心理相當複雜,仔細考究出來的學問非常有價值和意義──能夠使人快樂。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別人的言語行為背後的動機,便能夠多給體諒,減少磨擦、紛爭。當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包容、和睦的互動關係,生活便健康、愉快得多。這是作者對本書的期許、對讀者的祝福。
(作者溫馨提示:切勿隨意把相關內文指向別人,特別是在不太了解前因後果及環境情況之下。)
作者簡介: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關注大眾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理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心理的書籍;也有以婚姻、情性為題的著作;又於報章及網上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與性等專欄。曾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譽教授,現在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推介文: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中國人說: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人的一生,基本上離不開這些情緒。所謂「心理健康」,不在於「擺脫」或「去掉」這些情緒,乃在於不受它們的羈絆或轄制,不成為它們的奴隸。讓我打個譬喻:「七情」就好像七匹馬;心理健康的人仍然有「七情」,但不是任由它們像七匹野馬般把人胡亂拖行,人要像個受過訓練的騎師,能夠好好策騎這七匹馬,使之帶他去到目的地。
麥基恩醫生不單是位資深的精神科醫生,也是一位很人性化、情理通達的長輩。他撰寫的這本《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深入淺出帶出後工業社會及現代科技帶來種種的精神健康課題。不論是兒童抑或年輕人,以至中、老年人都承受著一定的壓力,以致「七情」受到相當程度的困擾。這書本不單令我們「認識」問題,更加學到應對和舒緩的方法。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牧養總監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顧問
《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這本小品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好些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不含批判,如實引述了不少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實驗結果,閱讀起來簡單明快、容易消化吸收。這書亦提出了在個人層面上,思想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健康,例如:完美主義就是一個已知的影響精神健康及降低抗逆力的高危因素。相反,感恩的心卻是一個有效的保護因素,能夠促進創傷後的成長。
希望這書能夠廣傳開去,在這後社運及疫情反覆的年代,幫助大眾反思個人及身邊親友在這段時間的經歷;繼而逐漸重整價值觀及核心信念,踏上復和及復康之路。
李詠茜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顧問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實務副教授
麥醫生憑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時代敏銳的觸角、心理學精闢的灼見、文獻廣博的涉獵,切合時宜地寫成此書。其中對社交媒體、社會運動、社會暴力、假新聞心理學、敵我分明的心理現象等等有深入淺出的分析,最後以聖經真理為依歸。我有幸率先拜讀此書,讀後獲益良多。有感亂世正需要這書如清泉般洗滌心靈,以正視聽;讓讀者洞悉各種心理現象和盲點,希望有助社會重回正軌。
願上帝祝福這書,引導基督徒在主裡化解分歧,合而為一。本書取名《萬花筒》(kaleidoscope),甚有深意。智慧的亮光能把萬千的不同融合,成為一幅幅美麗和諧的圖畫,這就是希臘語字根“kalos”(漂亮)的原意。
張建良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試 讀
I. 社會‧萬象
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
在很多組織(政治、宗教、社交等等)的活動裡,當一位有魅力的領袖提出要求,就算不是偉大目標,甚至是傷人不利己的行為,仍然是一呼百應,有很多人跟著領袖指示去做。很多時候,這些人(不是所有人)並沒有深入思考,單憑感覺就依從,甚至有所犧牲亦無異議。雖然日後有可能發現做錯了,但是很少人作出投訴。
為了分析這個現象,我們要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
首先,要看看魅力領袖的特色。一個沒有魅力的領袖就算如何忠厚勤力,也實在很難吸引一班跟隨者。有分析指出,「魅力」其實有一些特徵,其中包括非常自信、有遠見、有想像力、有夢想、有排除萬難的決心,當然也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不過,有上述特徵並不等如他一定會成功。反過來,也可以帶領他人走向失敗,甚至傷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希特拉」,他帶領德國人屠殺猶太人及引起世界大戰。
接著我們要問:「為何有一班人能夠甘願放棄自己的自主能力(autonomy),甚至個人的理想(ideality),不假思索去跟隨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呢?」這就需要談談「羊群(跟隨者)心理」了。在族群的社會歷史演變中,跟隨別人是生存之道。藉著一位有能力的人帶領,其他人聽從或參與往往就能應付外敵或其他災禍;另一方面,個人的弱點也會被群體所淡化,甚至遮蓋,不至被淘汰。例如有野獸來侵襲,自己不能單獨應付,但是藉著群體的團結則戰勝有餘。反過來,不合群的話,就往往缺乏支援而要單打獨鬥,對個人的體力要求及心理負擔是非常重大的。不過,若果個人真的能夠應付自如,那人便有機會成為有魅力的領袖了。
心理學者認為跟隨者的動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理性」的跟隨,就是期望藉著一位領袖的影響力,幫助自己得到回報( 特別是金錢、名譽、地位);若不跟隨,反而擔心失去機會。另一種是「不理性」的跟隨,就是無意識地盲目跟隨,可能就是將自己潛意識的渴望(例如美好形象、得人愛戴、生活享受等)投射在領袖身上。著名的心理分析家弗洛伊德把這解釋稱為「轉移」transference)心態。不過,現在的社會心理學家則認為這種跟隨是由一種社會身份認同(social identity)的心理推動而已。在這理論之下,個人的身份會受群組的道德行為及價值觀同化;例如個人不喜歡唱歌,但是因為加入了教會,便漸漸唱起歌來,後來更加入詩班。
不過,「羊群心理」不是永恆的。當發生危難、恐慌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本能就是各人單單顧及自己的安危,再不理會領袖的指揮或群體的需要。這就是名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意思。然而,在逃命期間,跟隨者也大多會依照其他人的方式或路線前行,很少人會自創出路。WD Hamilton稱上述恐慌時的現象為「自私性群體」反應。當然也有少部分狂熱的跟隨者好像那些服從軍令指揮的人,至死不渝地跟隨領袖。
這種行為與真正的羊群似乎不一樣。絕大部分的羊在危險關頭,也會一路跟著領頭的羊(或牧羊人)逃命,橫沖直撞,甚至跳進深淵之中。
由此可見, 大部分人都有跟隨者的心態。但是,應該小心選擇,不要單靠領袖的魅力,也要小心察看他有沒有真正關心、愛護跟隨者的心態。
耶穌在聖經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II. 人性‧心聲
婚外情的社會心理
外國的研究指出, 至少10% 至20% 的已婚夫婦曾經出軌(即是有婚外性行為),而且有增加的趨勢。當然,不同國家的統計有所分別。若婚外情也包括沒有性行為的關係,比率會增加。近年流行網上情緣,雖然沒有性行為,但是有性引誘及性語言,令婚外情的數字增加不少。此外,婚姻出現第三者是普世性的情況。即是不分文化、種族、地區等,而且是自古以來都會發生的情況。有解說,原始民族因嬰孩夭折機會很高,而懷孕時期很長;故比,較需要濫交才能延續後代,甚至改良物種的遺傳因素。不過,不同時代的接受程度實在有分別。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例如帝王可以多妻妾、有少數民族容許一妻多夫等;婚姻以外的性愛還是不為大多數社會所接納。
有些研究發現,婚外情的發生率並沒有男女之別;這有別於傳統思想,認為主要是丈夫不忠。這感覺(錯覺)似乎是由於不少社會對男性出軌比較忍讓或接受,而女性則有隱瞞婚外情的需要,以及比較小心,避免被發現。另外,女性因為愛與性很難分開,故多數與第三者產生感情,一旦出軌便很難與對方斷絕關係。因此,她也會對配偶不忠的反應更為劇烈;因為她肯定丈夫與第三者產生感情而捨棄自己。
為何妻子會出軌呢?有分析指出下列一些因素:
一、她們感覺不被尊重或被丈夫忽略了, 丈夫只是當她們是家務負責人或子女的母親。
二、她們渴求親密的感覺, 包括親吻、擁抱、關懷、尊重、交流分享意見及珍惜特別的日子等。
三、她們在家感覺無聊及孤單, 特別是子女已成長或離開, 而丈夫毫不浪漫或長時間在外工作。
四、她們並沒有感覺到被珍惜及愛護
雖然這些因素反映妻子注重自己的感受, 但是很難消除她們浪漫的幻想,特別是大眾媒介強調近乎不現實的愛情。不過,這也反映出不少丈夫確實不懂妻子多心理需要。可是,也有不少男士利用這些女性心理,製造網上情緣的欺騙陷阱。
另一方面, 偷情是一件緊張, 甚至興奮的事情,特別對男性而言更有新鮮感覺。中國人的名句:「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有點反映這種心理。由於男士可以把性與愛分開,故此「博愛」(即同時有多位第三者)的機會較多;還有一點,一旦墮入婚外情而不被察覺,就很容易繼續下去。若能得到性滿足,更會盲目沉迷下去。
要避免婚外情, 最重要是預防它發生。首先要明白人感情上的脆弱,提醒自己出軌的危機,避免受引誘的機會。此外,更要明白配偶的身心靈(包括性愛)需要,並加以滿足,令夫妻更恩愛。有人認為少少妒忌心理有助減少婚外情,但是過分猜疑則會破壞感情。
假若真是被配偶發現婚外情, 坦白道歉及誠心悔過乃是最好的求寬恕方法,比用其他藉口或詭辯更有效。當然要有行動證實自己會改變,不再犯錯,方能長久有效。因為這心理創傷深入記憶,需要長時間才能復原。
對某一些人來說, 特別是那些有被他人背叛過的經歷或對創傷有過分反應的人(包括不能想像有被人欺騙的可能的自負者及有報復心的人),會很難去原諒他人。故此,在困難時間,應該勇於接受輔導,甚至調解。
聖經十誡裡說明「不可姦淫」, 希伯來書第十三章4 節說得更清楚:「人人都應該尊重婚姻,婚床也不要玷污,因為神一定審判淫亂的和姦淫的人。」
文章目錄:
I. 社會‧萬象
1. 網上遊戲的治療作用
2. Z世代
3. 社交媒體與心理健康
4. 假新聞的心理學研究
5. 閑言閒語與惡作劇
6. 投訴文化的心理和偏見
7. 投訴的心理健康
8. 排隊社會心理
9. 社會運動與心理健康
10. 社會運動與精神健康
11. 社會暴力行為
12. 羊群心理
13. 敵我分明的社會心理
14. 貧者愈貧的社會局面
15. 魅力領袖的社會心理
16. 操控面面觀
17. 選舉有關心理健康
18. 雙重標準的社會心理
19. 權力的社會心理
20. 權力鬥爭的心理
21. 移民與心理健康(一)
22. 移民與心理健康(二)
23. 移民與心理健康(三)
24. 種族恐懼症與「定型」偏見
25. 恐怖主義
II. 人性‧心聲
1. 完美主義者的認知思維
2. 完美主義是最佳的缺點?
3. 先入為主的心理
4. 欺騙的心理學
5. 說謊的心理
6. 謠言的心理剖析
7. 信口開河的心理
8. 信任的心理剖析
9. 跨越紅線的心理
10. 婚外情的社會心理
11. 情人眼裡出西施──一廂情願的心理偏見
12. 父母偏心的心理
13. 後悔的心理健康
14. 埋怨的心理健康
15. 袖手旁觀的心理
16. 報復的心理健康
17. 筒倉心理
18. 舒適區
19. 仇恨罪行
20. 失望的心理健康
21. 被出賣的心理感受
22. 虛偽的心理剖析
23. 買家懊悔的心理
24. 魅力的心理剖析 25. 感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