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哪種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好模式?

對這議題作出立論並不容易,因為父母採用的育兒模式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父母的成長經驗、社會和民族的文化及信念、研究趨勢等等,並且觀點和信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近年,有提倡正向家長教育方式(Positive Parenting)的趨勢。這育兒理念主張通過明確的期望和賦權予孩子,引導孩子達到現實的標準,是基於精神科醫生Alfred Adler和Rudolph Dreikurs的「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理論與信念。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 特殊教育顧問

父母的期望

那麽,父母應該如何訂立合理和明確的期望呢?當被問及他們對孩子有甚麽期望時,父母第一反應通常說:「希望孩子快樂!」但他們採取的行動似乎與這個目標往往不一致,反而使父母和孩子都不快樂,甚至沮喪,更可能令孩子在學習和情緒上出現問題。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入讀一所「好的學校」或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這些是父母通常有的期望。那麽,目標是否錯了?關鍵在於如何界定「好的學校」或「好的學業成績」!

有些父母每天為年幼的子女安排了滿滿的學習和課外活動,期望他們能夠擁有百般武藝,繼而順利入讀一所理想的幼稚園、小學或中學,可以贏在起跑線。但這些安排或選擇是否需要與孩子的個人發展匹配呢?每個孩子的特性都是獨一無二,即使在同一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也不一定相同。適合大兒子/女兒的學校不是意味著該校適合小兒子/女兒入讀。若是聽說别人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學習活動便模仿,那就是一種冒險的行動。一般家長認為,入讀一所好學校能幫助孩子美好地成長,而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就是希望他們能考進一所好大學;將來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從而有好的生活。這些都是父母為孩子好而設想出來的,由於孩子年紀小,不懂打算或作決定,作為父母就當為他們作好規劃。但父母需要明白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考慮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這些特性在孩子之間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使用同一種安排來套用於所有孩子身上。除了孩子有個別差異,父母同樣有個別差異啊!指導家長如何適當地引導自己的孩子成長,也必需了解父母的信念、能力和個人過去的成長經驗等。

父母如何選擇一所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也是一門學問。有些學校的教育模式偏重背誦及非常著重考試成績,許多父母便為孩子爭取好成績、為日後考上大學鋪路。結果孩子除了做學校功課,還需要上補習班及操練模擬試題等,有時要溫習至深夜。若孩子的成績未符合家長的期望時,有些家長便把關心變成責備。在這情況下,有些孩子出現厭學及精神健康問題,小小年紀便需要排期約見精神科醫生,情況令人憂慮。

「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面對家長過高的期望,加上沈重的學業壓力,與疫情持續影響正常學習,隨時年紀輕輕已壓力爆煲。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過去5個年度的新症預約每年逾萬宗…大量非緊急的例行類別個案,即使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求診者減少,平均輪候中位數亦達64星期(5年4個月)。有精神科醫生指出,受疫情影響,學校的授課模式『變來變去』,停課、網課、半日課到恢復全日課堂,令不少學童難以適應,不但影響學習,情緒亦受牽連。」

 [香港01 , 5/10/2021 ,
www.hk01.com/article/68890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

孩子的特性發展需要和賦權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特性和學習、行為、情緒等方面的發展需要。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不理想的情況時,父母要能敏銳地覺察到,並及時帶孩子去接受評估、輔導或求診;而父母明白孩子的第一步,一定是「多多與孩子交談、溝通」。若孩子已經上學,可以向老師查詢和了解孩子表現不理想的狀況背後的原因,務求盡快提供適切的支援並好好矯正問題;待問題發展至較嚴重的狀況之時,那就不容易處理了。

一位10歲的女學生來尋求幫助的時候,她的情緒已經出現問題,並且有自殘行為。媽媽告訴我,孩子從小就拒絕合作,不聽導師的指示畫畫,只是坐著直至課堂結束,一筆都不願意跟老師的指示來畫;導師和父母對此束手無策。經過評估,發現這個女孩的視覺感知接收和組織能力都很弱。在她的小學教育中,她不願意在功課手册中抄寫功課項目或進行抄寫式的任務。媽媽和孩子在功課督導上,經常發生磨擦。孩子不願意抄寫可能與她的視覺感知接收和組織能力弱有關,這方面可以通過訓練她的「認知能力」來糾正。如果她早點得到幫助,她的學習和情緒問題就可以避免。

那麽,作為父母會不會真是很累或壓力太大了?香港教育局自2001年開始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旨於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提升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以達至終身學習。「認知能力」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運用認知能力,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和「知道學甚麼」,從而達致「學會學習」及學會解決困難。以色列的霍思坦教授及其團隊從50年代至今,研究及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Feuerstein Instrumental Enrichment Programme) 是一套經過無數研究驗證為有效提升「認知能力」的課程(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當孩子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學懂正確地思考、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做出適當的決定,以及好好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時候,便可以快樂地學習和生活,父母就能大大減輕壓力了!這就是賦權(empower)予孩子的好方法。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專注力不足」

注意力對於學習和工作都很重要。導致專注力不足的因素有多種:先天因素如遺傳;大腦的認知功能出現缺失;疾病引發的後遺症例如COVID-19、濫用藥物的後遺症;心理因素如壓力、情緒低落、缺乏興趣、感到學習任務太難而產生「學習阻力」;環境因素如嘈吵、有分散注意力的物品或事情,等等。

如何診斷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沒有單一的評估測試可以診斷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許多其他問題,如睡眠障礙、焦慮、抑鬱和某些類型的學習障礙,都可能有這類似的病徵。也有專注力不足但沒有過度活躍的學童,他們的需要很容易被忽略,因他們在課堂上通常較安靜,但又跟不上學習進度或不懂回答老師的提問。由於他們沒有行為問題,很容易被錯判為乖但學習能力弱的學童。老師通常會要求父母安排學童在課後補習,以關顧他們不理想的學業成績,因而忽略了及早訓練,幫助他們改善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相反,過度診斷或輕率用藥也是一個問題,這可能會令學童不必要地服藥及承受藥物的副作用。曾有一名精神科醫生在個人facebook分享所見所聞,指出不少名校生服食AD/HD藥以提升專注力,望取好成績。坊間稱這類提升專注力藥為「聰明藥」。路德會青欣中心在2018-2019年度訪問了1147位在學的年輕人,了解他們使用一些所謂聰明藥或健康補品的情況。結果顯示有些家長可能在未經醫生處方下安排子女服食「聰明藥」(專注力藥)及健康補品,以提升子女的學習能力 (路德會社會服務處,2019)。媒體Netflix在2019年推出了一部名為Take Your Pills的紀錄片,揭露了美國中學生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取勝,流行服用名為「聰明藥」的阿得拉(Adderall)藥丸這一現象(每日頭條,2019)。除了香港和美國,其他地區的學生如歐洲國家,也有服食「聰明藥」以提升專注力的情況。然而,醫生和藥劑師都明確指出,阿得拉雖能在短時間內讓人提升精力和專注力,但並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大量或者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對於人的身體健康會有害處。

也有父母分享學童被確診有AD/HD,服藥後感到不舒服,學童不願意繼續服藥,但又未能專注學習和預備測考,功課欠債累累,他們對測驗考試感到很大壓力及極之無助。學童可能會出現逃避行為如寄情於打機,也有因壓力太大而出現失眠或情緒低落等問題。 

如上文提及導致專注力不足的因素有多種,用藥可能只是治標或是短暫方法,若能找出導致專注力不足背後的原因如大腦的認知功能出現缺失、心理因素或環境因素,我們便能治本 — 運用合適的策略來幫助學童。就是先天因素如遺傳或因疾病引發的後遺症例如COVID-19,被確診有專注力不足或AD/HD的學童/成人,接受「導引學習」技巧的培訓後,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和提升,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問題便可得到改善。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特殊教育需要」與「學習阻力」(下)

學童抗拒學習或出現「學習阻力」的現象很常見,可以出現在每層教育階段﹕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採取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名中二ASD學童常因玩電動/網絡遊戲的問題與母親吵架。他可以一整天7至8個小時的玩電動遊戲,累積了很多欠交的功課。母親勸兒子不要玩電動遊戲太久,要求兒子做作業,而且考試快到了,她敦促兒子花時間為考試温習。雖然兒子答應了,但當家中沒有人看管的時候,兒子仍然花很長時間玩電動/網絡遊戲。作母親的試圖設置WiFi密碼,但兒子能夠解開密碼。於是母親把WiFi無線路由器帶回辦公室,確保兒子不能玩網絡遊戲,專心温習。最後,兒子在考試期間將所有試卷留空、一字不填。母親很生氣,她不明白兒子發生了甚麼事。當我會見這年輕人時,他說自己生母親的氣,不做試卷是抗議母親控制他的行為。

「為甚麼學童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根源是甚麼?」根源可能在於各種心理、教育和社會因素的交織,這些因素還要聯繫到學生、老師、家庭或環境等層面進行分析,才能了解學童的需要/困難。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除了需要面對其特殊需要所引發的困難,他們還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在心理、教育和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需要。

從這個案,我們可以從學生、家庭及老師/學校等層面進行分析:

(1)學生層面:學童有自閉症譜系障礙,不善於與母親溝通(認知功能缺失),也難以理解母親的想法和感受(認知功能缺失)。他對學習缺乏興趣,也缺乏自制力(認知功能缺失),電動遊戲把他從學習拉走。

(2)家庭層面:學童來自單親家庭,缺乏父親的管教。母親需要工作,學童在家缺乏監督。母親擔心兒子的學業成績,但兒子並沒有分享母親的擔憂,二人的價值觀非一致。母親把WiFi無線路由器帶回辦公室,期望控制兒子不玩電動/網絡遊戲。兒子表面上鬥不過母親,但他在考試期間將所有試卷留空作為還擊,母子關係陷入權力鬥爭的境況。

(3)老師/學校層面:學童對學習缺乏興趣,他經常在課堂上睡覺,當年中一班的班主任很關心他,當時的欠交功課沒有中二時期那麽嚴重。現在中二班的班主任告訴母親,她需要照顧班上30個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她的兒子。學校社工在收到老師的投訴時會召見學童,但這對改善學童的學習和過長時間打電動遊戲的行為並沒有多大幫助。

當兒子和母親都能夠平靜的坐下來,由輔導員導引他們進行溝通,明白雙方對學習和玩電動遊戲時間的期望,訂立共同改善的目標。兒子接受改善其認知功能的訓練,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也嘗試從母親的角度看事情,協助母親做家務。母子相處的情況逐漸好轉,衝突減少了,兒子學習面對他沒有完成考試而面臨留班的後果,學習以協商的方法解決問題。

當學童出現「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現象時,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層面分析情況來幫助他們。及早尋求專業輔導,可避免學童和家長都陷入無休止的爭鬥,弄得雙方筋疲力盡。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特殊教育需要」與「學習阻力」(上)

一位老師問我:「有個6歲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上課時不願意學習,跟我對著幹,我該怎樣做才能令他學習?請他做思考題他不願意,獎懲的方法都用過,都不奏效,他就是逃避做題目/任務。我該怎麼辦?上課的時間有限,我應否把答案告訴他,讓他完成任務就算了。」

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為甚麼學童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根源是甚麼?」「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情況出現在每層教育階段。在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抗拒學習的行為採取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在幼稚園,當全班學童圍成一圈聽老師講課,一個孩子總是跑去玩玩具;在小學,當全班學童全神貫注地做堂課,一個孩子卻盯著窗外;在高年級,當面對任務時學童未經思考便回話說「我不知道」或「我不懂」;在大學階段,學生可能是常遲到或缺席,或者避免參與小組討論等。  

若認為學童「抗拒學習」或出現「學習阻力」的現象完全是學生或老師的錯都不正確。根源可能在於各種心理、教育和社會因素的交織;這些因素還要連繫到學生、老師、家庭或環境等層面進行分析。

這個6歲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上課時不願意學習,跟老師對著幹的背後原因可以是:

(1)認知功能缺失﹕學童的認知功能可能有缺失,感覺任務很困難,不懂向老師表達困難,採取迴避策略,避免做任務。老師沒注意到學童的困難,或沒有運用合適的「導引學習」技巧教導學童解難,錯誤判斷學童不願意/避免做任務的行為是與她作對。

(2)獎懲方法運用不當﹕老師說獎懲的方法都用過,都不奏效。教師經常使用貼紙或糖果等獎勵來鼓勵學童工作。事實上,學童喜歡貼紙和糖果,尤其是年幼的學童。若學童認為任務很困難,他將永遠無法完成任務,即使想得到獎賞也拒絕合作;但老師若未能明白學童的困難,把任務細分減低難度,或運用合適的「導引學習」技巧教導學童解難,只是堅持要學童完成任務後才獲得獎賞。學童會拒絕合作,告訴老師他不要獎賞了。老師誤以為獎勵方法行不通,若切換運用懲罰方法,例如告訴學童,如果你不合作,你就不能在遊戲時間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直至完成任務才可以離去。學童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但被老師阻止參加遊戲時間。學童會因此討厭老師,想贏過老師,更加不合作,師生關係可能陷入權力鬥爭的境況。

一般學童經歷的「學習阻力」,SEN學童也會經歷,更甚的是他們也需要面對其特殊需要所引發的困難,這也可以是「學習阻力」的其中一個根源。當學童無法完成任務時,我們需要仔細分析情況來幫助他們。不然,孩子、家長和老師都陷入挫敗/氣餒或權力鬥爭的境況,不知如何是好。下一篇文章將對此主題進行更多分析。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自閉症譜系障礙」(上)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核心困難顯現於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領域。每位ASD兒童的表現都不相同,可以有很大差異。一般較常見的臨床徵狀包括:

(一) 語言及溝通困難:詞彙貧乏或誤解,因而影響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

(二) 非語言溝通困難:較難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例如缺乏適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也會給人一種沒有禮貌的感覺。

(三) 社交交流與互動困難:社交表現可以是冷漠、被動,或過分熱情。與人相處時欠缺技巧,較難與朋輩建立友誼;也欠缺同理心,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亦較難理解社交上的「潛規則」,以至行為未能配合當時的處境,例如面對陌生人或師長時不懂忌諱。

(四) 重複及固執行為:如轉動車輪、排列物品、反覆觀看同一影片、重複詢問同一問題等。較難適應生活上的轉變,例如行走路線、食物種類、及對於生活上的小改變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等。

(五) 狹隘興趣:如喜愛背誦巴士路線、地鐵站名、汽車型號、日曆、動植物等資料及數據。

專家對ASD的診斷標準隨著時間而改變。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s Diagnostic & Statistical Manual, DSM-V) 於2013年更新了診斷ASD的標準。在香港,ASD兒童的診斷也是依據DSM的標準。美國兒科學會於2020年出版了一份「識別、評估和管理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臨床報告,作為臨床醫生提供兒科護理的指引 (Hyman & Levy, et.al. 2020),報告描述AS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據報導,在美國的普遍率為每 59名兒童中就有1名(約 1.7%)。報告指出,ASD的兒童和青少年在行為、教育、健康、休閒、家庭支持和其他方面都有服務需求,因為ASD在18個月大時便可以在初級保健(primary care)的過程中被診斷出來,故建議可以及早運用「實證為本」的干預措施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來幫助改善其功能。

與任何其他認知訓練相比,霍思坦教授(Prof. R. Feuerstein) 的方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半個世紀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它在學習潛能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Feuerstein et al. 2006)。ASD學童在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的領域均出現困難,現把部分徵狀從「認知功能」的角度來分析﹕

(1)接收信息不清晰:由於ASD人士所專注的範圍較為狹窄,可能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影響其視覺、語言和聽覺信息的接收。因而影響其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和社交交流與互動能力的發展;

(2)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除了因(1) 接收信息不清晰而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ASD人士較難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或指示的含意,未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相關的知識,也影響了口語和文字上的表達。學童會在作文或涉及分享感受這類題目出現困難;

(3)缺乏擬訂計劃能力:ASD人士有重複及固執行為的情況,影響其訂定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內容和安排生活作息時間規律等能力。

霍思坦教授認為,ASD人士的「認知結構」是可以通過「導引學習」(Mediated Learning) 的技巧來矯正其缺失的「認知功能」,克服因其神經發育障礙引發的困難。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認知功能」與「學業成績低落」(上)

認知學習(cognition)理論中的「認知信息處理」楷模(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把學習過程分為3個階段﹕輸入(input)、處理信息(processing)、輸出(output)。以色列的霍思坦教授(Prof. R. Feuerstein) 剖析這3個階段,發現當中涉及多達28項「認知功能」。若在這些「認知功能」中出現缺失或發展未夠穩定,將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表現或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會顯現出來。先天或後天的因素均可導致「認知功能」出現缺失。先天的因素包括:遺傳性問題或有機性紊亂導致神經損壞、智能低落、發展成熟程度延遲等;後天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教養方法、成長環境缺乏刺激、父母的教育水平及經濟條件不足等。

霍思坦教授提出,不管導致「認知功能」缺失的原因是甚麼,只要使用「導引學習」(Mediated Learning) 的技巧來教導專為增強「認知功能」而設計的課程,便可修改個人的「認知結構」及提升其「認知功能」。當中涉及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信息的連繫以至知識的建立能力、推理及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自我控制力等。

在眾多特殊教育需要(SEN)或學習困難的類別當中,「學業成績低落」是其中一項非常困擾孩子及其父母的項目。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從幼稚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從找學校到找工作,都涉及篩選。學業成績在篩選過程中是一項重要決定因素,影響著孩子各個成長階段。學生的成績亦影響到學校的排名,因此老師、孩子及其父母,均不得不重視。  

導致學業成績低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和後天的因素。3月9日的文章提到「低成就的資優生」及期望有好的學業成績,不是光靠高智能,還需有一籃子的能力,其中包括組織、訂定目標、自律、盡責等的能力,這些能力都屬於「認知功能」中的核心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從「認知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看,現把「學業成績低落」的部分徵狀連繫到「認知功能」作舉隅。由於篇幅有限,以下只是一些「認知功能」缺失的例子:

(1)接收信息不清晰:可以包括視覺、語言和聽覺信息,例如抄書也抄錯或漏筆劃,好像視而不見;上課的內容或指示聽不清楚,功課或測考的指示看不清楚。這樣接收信息不清晰,會影響學習的記憶和準確性;

(2)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不理解學習內容或指示的含意,在學習過程中欠缺概念來建立新知識,也影響了口語和文字上的表達。因此,孩子會害怕作文及回答需要書寫很多文字的題目;

(3)缺乏擬訂計劃能力:不懂訂定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內容和安排生活作息時間規律等。

就是智能優異的學生,如果他們的「認知功能」出現以上的缺失,他們的學業成績也會低落。因此,若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是需要分析他/她的「認知功能」在那方面出現缺失,才能對症下藥,提供適切的支援/培訓。若是藥石亂投,只會令孩子經歷更多挫敗感。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我有SEN=我不正常?

當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被評估確診後,其父母經常會有一些疑惑或擔憂:「我應該讓他知道嗎?」「我該怎樣跟他說?」「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會如何想或有何感受?」「會否感到自己不正常或覺得自己與朋輩不一樣而感覺傷心?」「讓他知道對他有幫助嗎?」「我應該讓學校的老師知道?」「如果老師知道了孩子有特殊需要,會把孩子標籤並對他有不公平的對待嗎?」「若老師知道了,孩子的朋輩也會知道,他們會拒絕孩子作為朋友或欺凌他嗎?」

這些擔憂不僅僅關乎那些能力較差的孩子,也關乎那些資賦優異(資優)的孩子。一般孩子或成人都希望自己屬於「正常」的一群;就算是能力較高的孩子,也需要懂得如何平衡因自己及他人的期望所引發的壓力,否則也會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有一位就讀中一的男孩,因上課不專心、學習態度散漫、學業成績落後,被老師要求父母帶他做智能評估,結果發現他的智能屬資優類別。而男孩本人不能接受自己擁有優異的智能但卻感到讀書學習十分困難;老師們亦不明白男孩的智能屬資優但卻讀書成績這麼差。其實,這男孩屬於「低成就的資優生」。

孩子要有好的學業成績,不是光靠高智能,還需有一籃子的能力,包括組織、訂定目標、自律、盡責等的能力,才能成功。Kappe & Flier在2012年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出版的學術報告「預測高等教育的學術成就:有甚麼比聰明更重要?」,發現盡責性是最佳預測學術成就的因素,是智力的五倍。有組織能力和內在動力的高度盡責學生可升任更具挑戰性的課程。組織、訂定目標、自律等的能力都屬於「認知功能」中的核心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特殊教育需要的含義:除明顯的肢體和感覺障礙(視覺障礙、聽力障礙、肢體傷殘)外,其他類別的特殊需要在不同國家或人類文明發展階段的定義略有不同,主要是他們在某種功能上有不理想的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SEN的類別被視為是一種「社會建構」。香港教育局「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家長篇」(2021年11月更新版) 提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一般都會在學習、溝通或社交方面遇到困難,較同齡兒童有明顯的差異。

一些富爭議性的類別其表徵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社交障礙、語言及溝通障礙、行為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注意力渙散、活動量過多、自制力弱,一般孩子也可能會出現這些困難。讀寫障礙是否在農業社會中不存在?這些孩子只要移居到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環境,或從事非文字性的工作,他們的障礙便消失了。把孩子貼個標籤對他們有幫助嗎?困難是沒有標籤分類,政府不會給予學校額外的資源。但從兒童為中心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的關鍵應該是確定孩子的需要/困難,尋找適當的專業導師,給予適切的訓練來幫助他們,而不是給他們貼個標籤呢!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結構變更」與「潛能」發展

學習關係到每個人,而不僅僅是學生。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和健全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與智能的高低有直接的關係。傳統的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固定」(fixed)的,Feuerstein教授卻認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Mediated Learning)和他與其團隊從60年代至今研究及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提升的(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

何謂「認知結構變更」?

Feuerstein教授認為智能應該被視為一種動態結構。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靈活的,而不是固定的。他與他的團隊發展了「認知結構變更」理論和「導引學習」(MLE)的技巧。由於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認知結構」可以通過「導引學習」的技巧作出改變。無論個人的特殊需要挑戰程度如何,都能夠通過適當的「導引學習」技巧,修改其認知結構(Feuerstein, Rand, Hoffman, & Miller, 1979)。從80年代至今,Feuerstein教授本人及數位學者/研究員均進行了很多研究,証明學習者通過教授者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學習「認知能力優化課程」一段時間後,他們在智能和學習行為上均有顯著的提升(例如,Blagg, 1991; Howie, 2003; Feuerstein et al. 2006)。智能和學習行為相關的能力可以包括閱讀、邏輯思維、資料分析、發問、創意思考、評鑑、注意力及情緒控制力等等。這理論及其相關的技巧為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人士及其家人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和希望。

何謂「導引學習」技巧?

教授者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教導學習者,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教授者會因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轉化他在環境中體驗到的刺激。「導引學習」的技巧必須最少有以下三個元素﹕

(1)有學習意向和給予回應 (Intentionality and Reciprocity)

(2)明白學習的意義(Mediation of Meaning)

(3)學習超越當前所學的(Transcendence)

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在其「認知功能」上通常有某程度的缺失。家長、老師或教授者可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克服他們的特殊學習需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學習潛能和個別差異

上帝賜予我們不同的「天賦」,有些是顯露的,有些是隱藏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輪廓(profile of abilities),取決於遇到的機會和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經驗,我們的「天賦」得到發展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典型的渠道是通過學校教育﹕學業成績。因此,如果孩子的學業成績好,通常會被視為是聰明或醒目的。我教過的孩子中,有些擅長視覺藝術、音樂、體育等科目,但不擅長語文、數學或科學等學術科目,故學業成績平平或偏低,這些孩子通常被認為不聰明,會被要求參加額外的補習班。若從學習表現的角度來看,孩子會被視為有學習困難。

香港教育局有不同的方式來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童。對於那些學業成績落後同齡兒童2年的學童,他們會獲得額外的課前/課後加強課程或被安排在不同的教室學習語文或數學課程。主流學校的教室內也有孩子的智商分數落在輕度智力障礙的範圍內;有些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有困難;有些是在行為和情緒適應上有困難;有些是專注力不足及/或有過度活躍的困難;有些是有自閉譜系障礙的情況等等,這些孩子都歸類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SEN),他們往往因這些障礙而感到不開心或自卑。實際上,他們可能有很多其他尚未展現的能力或得到發展的「天賦」。

從認知發展和學習的角度來看,這些孩子的「認知功能」可能沒有發展好或有缺失。「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連繫到的認知能力有:資料分析(information-processing)、理性思維(reasoning)、發問(enquiry)、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及評鑑(evaluation)等。

早期的心理學家例如J. B. Watson, I. Pavlov, E. Thorndike及B. F. Skinner都認為,學習是通過重複練習及得到恰當的回饋 (feed back),其能力便得以提升,因此學習是較為被動及受回饋和經驗的影響。但從80年代以後,流行的觀點為心理學家維哥斯基 (Vygotsky, 1978) 的理論﹕學習是通過學習者在過程中主動的建構/發展知識(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但學習的產生是需要在過程中持續地與教師(或教授者)互動及由教師有系統地引導。而霍思坦教授 (Prof. R.Feuerstein)的學習理論與Vygostsky的相近(Kozulin & Rand, 2000),他認為學習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學習,適當的引導對學習者非常重要。霍思坦教授更發展以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功能」。往後的文章會闡述如何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能力」及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學習,發展他們的「潛能」。

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沒有困難嗎?不!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一個人可能擅長學科學習的領域,但在音樂智能、藝術/空間智能或身體動覺智能領域薄弱或不發達。我教過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語文和數學成績很好,但在體育、音樂和視覺藝術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些孩子在這些課程中有可能會感到自卑。因此,均衡發展對所有孩子都很重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啟動孩子的學習潛能

父母一般都想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情況,擔心孩子的「潛能」未能充分發展而浪費了天賦才能。因此,除了上學,父母傾向為孩子從學前階段便報讀很多課程,特別是受到「市場趨勢」影響的課程。例如,學界談及「多元智能」或「STEM」(即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們亦一窩蜂趕潮流,紛紛送孩子去上「多元智能」課程、「STEM」課程。但何謂「多元智能」和「STEM」核心理念?他們大都不甚明瞭,把孩子送去上課的動機,只是害怕孩子慢人一步,失去了先機。

何謂「天賦」?何謂「潛能」?

「天賦」詮釋為上帝賜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過於努力就能做得很好的領域。「潛能」詮釋為在上帝賜予我們的能力中,沉睡在自身的潛力,可通過教育或適當的導引,使之發揮出來,但關鍵在於甚麼是適當的教育或導引方法。

有些人會以智力測驗分數「智商」(IQ)來評定孩子能力的高低。智力測驗主要評估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言語理解能力、知覺組織的效率及整合性,包括非語言推理技巧,使用視覺影像的能力及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等。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時,往往會讓孩子接受智力評估,期望找出原因。其實,影響學習表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測驗涉及的能力外,孩子的情緒狀況、學習習慣、能力傾向等都是影響孩子學習的一些重要因素。動態評估(Dynamic Assessment) 便是評估和瞭解孩子在學習過程必須有的能力中,他呈現出有和缺失的部分,這是聚焦於學習過程來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和潛在的能力。若要明白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需要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和潛在的能力。

人最少有8種「智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教授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最少有8種「智能」,包括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在這8種「智能」上都有不同強弱的表現,未有機會發展的「智能」領域,也可算是「潛能」。值得商榷和討論的是,我們是否應該或需要去發掘和發展孩子所有的「潛能」?

這位10歲的男孩,學業成績極不理想及專注力弱,我是專責訓練他的「認知能力」及專注力。男孩父親是經營飲食業的。有一天,男孩的媽媽問:「大提琴的老師告訴我,兒子有完美的音調辨別能力,但他就是不喜歡練琴,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我問男孩:「你喜歡音樂嗎?將來打算做一些與音樂相關的職業嗎?」男孩堅定回答說:「我不喜歡音樂!最討厭練琴,將來我想跟爸爸學做生意。」聽見男孩的心意,為何仍要強迫男孩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呢?

往後的文章將會闡述何謂「認知能力」,以及如何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和發展他們的「潛能」。「孩子漸漸長大,強壯起來,充滿智慧,有 神的恩典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40〉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