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科研真善美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12月28
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他把北極鋪在空間,把地球掛在太空。」《聖經新譯本》〈伯26:7

今年五月是何建宗教授第十次前往北極考察。聖誕至新年期間,他又將會帶隊第四次去南極收集樣本。「神啊,你受的讚美,就像你的名一樣,達到極地。」〈詩48:10〉這是他從事極地研究24年的總結。

編輯﹕謝芳

海洋微藻,生態系統之本

微藻,一種單細胞、蘊含豐富葉緑素和其他色素的生物,正是何建宗教授嘔心瀝血研究所在。微藻研究之所以重要,因為它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可以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利用陽光作能量、透過複雜的生化過程,産生葡萄醣等細胞物質,是食物金字塔的基礎,也是生態鏈的起點。由於地球有七成半以上表面積為海洋所覆蓋,所以生活在其中的微藻,科學家稱為「初級生產者」Primary Producer),關鍵了環境和氣候的主要變化。南、北極雖然寒冷,但海洋深廣遼闊,也正正是因為溫度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極大,成為了全世界的碳滙Carbon Sink)。海洋微藻的數量甚多,靠著快速的細胞分裂繁殖,產生的能源和生物質透過層層獵食傳輸,支持了整個生態循環,舉足輕重!

極地海洋面對赤潮侵襲危機

赤潮(Red Tides)也是由微藻所促成。當海洋中的氮、磷等物質濃度升高,這些主要因污染而排放海洋的化學成分,會刺激一些飽含棕紅色素的生物,稱為「甲藻」(Dinoflagellates)的急速滋生凝聚,取代了一般青綠色的硅藻(Diatoms)成為「優勢種」,海水因而變色,也耗用了大量氧氣,令大量魚類死亡,嚴重打擊生態和影響經濟。有幾個品種的甲藻,如「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它的細胞能夠分泌毒素,引發「甲殼類麻痺性中毒(PSP)」,因此也造成了食物安全的問題。

根據何建宗教授研究所得,南、北極的海洋中也存有有毒甲藻,主因是它們普遍存在於輪船的壓艙水中,隨著全球海洋航運業的增長,很多已遠傳至南北極的海水中。三十多年來,全球污染增加、氣候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日益頻繁,藻華現象(Eutrophication)在全球各大洲擴散,除了影響了生態平衡,也令南北極海洋產生赤潮的風險日益提升。曾經有多次報導,在格陵蘭和亞拉斯加撈捕獲的貝殼類海鮮也含有大量麻痺性毒素,威脅了食品衛生。更有甚之,連企鵝也有吃了亞歷山大藻而中毒死亡的例案!

化害為用,天生我才必有用

何教授縱橫兩極,又是微藻和水質專家,他對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別有一番見解。「微藻充分展現了生物多樣化的特色,雖然品類繁多,彼此競爭生存、優勢種接相交替,但基本上每一個品種都重要,每一個藻類細胞都在生態系統中擔當了有用的角色。」經過科學化的數據分析,何教授發覺每次赤潮發生之後,水母類(Jelly Fish)便大量滋生,而更令人訝異的是: 污染了的水質往往因為甲藻衍生而受到淨化!「千古以來,所謂「污染物」不斷產生,但其實它們當中的氮、磷和維生素,正是較高層生物的營養物質;所謂水清則無魚,正是這個道理。而微藻在吸收了營養素之後,造成葉緑素和其他細胞質,藉著光合作用,既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了溫室效應,另一方面也支持物質循環和生態鍊、食物和能量金字塔,真是不能小覷。」赤潮的出現,同時也消耗了水中的污染物,所以會淨化水質。「道發自然,我們也不必對甲藻的滋生過分討厭。至緊要是維持生態平衡,關鍵是節制、關懷和有智慧的環境管理。」

何教授近年的研究重點,改為利用南北大洋的「碳滙」作用,去紓解全球溫室氣體增加、氣候變化問題。「重點是讓過剩的碳素重回食物鏈和能量金字塔的傳輸,這既可增加糧產和生物能源,又可令環境規律重回正軌。」何教授的團隊,正積極利用微藻去處理生活污水和廚餘汁,也正在努力開發微藻去生產生物柴油、魚糧、營養食品(如餅乾、巧克力)和藥品(如DHA、麻醉劑) 。最近,他的隊友正研究利用在極地採集回來的微藻去提煉「蝦紅素」(Astaxanthin),極具經濟價值呢。

地衣作指標,研究空氣污染和都市擴張影響

地衣(Lichen) 是單細胞藻類和真菌的複生物,分佈於全球各地,在南北極這麼空氣清新的地方,數量尤多。由於地衣的細胞直接與空氣接觸,若果空氣污染,就會嚴重影響它的生存、覆蓋面積和優勢品種變化。何教授每次去極地考察也關注到地衣的問題。

「地衣的生命力極強,只要雪一融化,岩石一裸露出地面,它就會欣欣向天空微笑,向飛鳥、白狐、北極熊和麋鹿招手!」何教授微笑,神情充滿藝術審美眼光。「它有多種顏色,由於極地寒冷,所以以黑色為主,因為能夠保暖。日子長了,黑色地衣展闊成片狀,漫山遍野,令棲臥在其上的生物感到溫馨。」地衣也有橙色的、白色的、灰綠的和紅色的;形態上,分成為膜狀、片狀、殼狀和絲狀等。「由於極地嚴寒,一年只有數星期冰雪融化,受陽光照射和細胞分裂繁殖的時間也頗有限;所以地衣的直徑長度增加,據統計每年只有0.05 mm,正因如此,我們每次踏足在極地的土地上時,都會十分莊敬珍重,因為每一小塊鋪在山上的地衣,可能都是「壽星公」,千萬不要「客家奪主」,破壞了他們的生活。」

何教授發現,極地中地衣的數量日益減少、分佈和優勢逐漸變化,主要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值得憂慮。「不光是污染和暖化,也包括了愈來愈多人去開發、旅遊和建立城鎮聚居。棲息生境急速縮小、合宜的氣候起了變化,交通工具增加了空氣污染,令人痛心疾首!」地球共一家,我們真的要著眼全球、本土入身;共同承擔、由我做起!

上帝掌管萬有,要讚美尊崇

《聖經》的教導,成為何建宗教授科研、環境教育和和極地考察的座右銘:

「神高深莫測之事你怎能查出呢?全能者的終極你怎能洞悉呢?」〈伯11:7〉

「他把北極鋪在空間,把地球掛在太空。」〈伯26:7〉

「因此,住在地極的人都因你的神蹟起了敬畏的心;你使日出和日落之地的人都歡呼歌唱。」〈詩62:8〉

「人探求黑暗的盡頭,查明在陰暗中的石礦,直到極處。」〈伯28:3〉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詩72:8〉

「地的四極,都要記念耶和華,並且歸向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他面前敬拜。」〈詩22:27〉

「所有航海的和海中所充滿的,眾海島和其上的居民哪!你們都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向他發出讚美。」〈賽42﹕10〉

2016dec28%e6%a5%b5%e5%9c%b0%e7%a7%91%e7%a0%94%e7%9c%9f%e5%96%84%e7%be%8e

 「家庭‧家情」不缺席晚餐 陪你們成長──何建宗教授

heading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1018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韶敏、韶博:

        自從你們升上大學,天各一方,大家已許久沒機會再在餐桌旁談天說地,議論天下人生了。真懷念那「陪伴你們成長、一同走過生命道路」的日子。

        那時韶博喜歡在廚房的圓桌上做家課,温習之餘,常常偷瞄媽媽如何做菜弄家務,結果「厨藝大進」;而媽媽在勞累之餘,適時給韶博加以提點,善用時間,大家樂也陶陶。韶敏愛獨自在房間中閱讀和做作業,她不用爸媽提醒便自動自發,坐言起行,頗像爸爸的處事風格。其實我和你們一樣,工作雖然忙碌,在社會的服務和教會中的事奉也多,但勞累之餘,寧花錢乘坐的士回家,也要趕及參加每天的約會 —─「晚餐時的互動」。

       想你們都明白:媽媽和我素來注重家庭教育,尤其看重家庭的氛圍和父母的身教。我和媽媽都認同:孩童們的教育,從你們出生的那一秒開始,而潛移默化甚至可遠朔至懷胎十月時家庭的和諧關係。可不是嗎?爸媽在你們幼兒時餵奶,眼睛一定會專注在你們的眼睛上,大家有眼神交流,你們既感受到爸媽的呵愛,也決不會嗆咳吐奶,大家自從哺育階段便建立起信任和溝通的關係了。爸爸喜歡看書和研究,所以你們最享受的也是閱讀的天空,平常並不追求功利物質,寧可過些優雅自然的生活。當然,我們更珍惜每個晚上在餐桌和床邊的彼此分享。有些父母喜歡「食不言,寢不語」,但這未免太肅穆了,對家庭教育沒有怎的幫助。也有些父親喜歡在飯餐時「訓話」,但這種灌輸又似乎太過單向,除了影響溝通,更對胃口和消化不好。所以,我和媽媽喜歡在用膳的時候提出一些社會、時事、人際關係和具趣味性的知識問題,鼓勵你倆自由發表意見,在無拘無束和互相尊重的環境裡討論,彼此聆聽。媽媽和我更可以從中多理解你們的生活感受,在適當時候便給予恰當的提點和總結,幫助你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一回韶敏的外籍大學教授問:「怎麽妳的思想比一般同學深入和獨特?」我真高興韶敏懂得立即回答:「這是我家庭教育的結果!」感謝主,就在你們不知不覺間,上帝給予媽媽和我那份愛心和智慧,培養出兩個具思考和批判力的兒女,這才是真正的「通識教育」!

       近年很多家長既焦急又迷惘,兒女們還在嬰孩階段便大費周章,為的是部署一個「優質」的育兒計劃。望子成龍,父母的精神可嘉,卻千萬不要太過功利,只看短暫,忽略了兒女們的「可持續發展」。家長對兒女們的緊張栽培,有時效果適得其反,因為「家長的日子如何,兒女們的力量也如何」。扭曲了的摧谷往往扼殺了兒女們的潛質和自然成長,而過分的鋪排也令一家人充滿壓力,彼此活得不健康和不愉快。重要反是以身作則,以家庭為園圃,先為兒女建立適當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注重家庭生活的質素。父母們應開明開放,耐心地啟導他們的潛質,讓他們做個有智慧、有見地的「整全人」,懂得尊重別人和自我欣賞。

       逝去的韶光已不可能重回了,慶幸我們一家人仍擁抱那份濃情厚意,現在你們除了致電回家通報平安,遇上有趣味的話題,還常常透過電話和電子網絡彼此討論,不受地理和時差的阻隔。想當年我們在餐桌畔拼出的火花,如今互相增益,在彼此的事業和學業中燃點光亮,真是其趣無比、其樂融融!願你們珍惜每分每秒,掌握你們自出生以來的每點每滴家教,求知立己,無悔青春!

爸爸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知名紅潮研究專家
極地探險家

mingpao-18oct-output

四十紅潮淨水環保路


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對於你手裡所作的一切事,都已經賜福給你;他也知道你怎樣走這大曠野;這四十年來,耶和華你們的 神常與你同在,使你毫無缺乏。」《聖經新譯本》〈申2:7〉

今年是何建宗教授從事環境保護和研究40周年,他的學生和朋友特別為他舉辦了一個60壽宴。我們走訪了這位熱心的基督徒,特別有興趣知道他從事河流生態、食水水質、藻華和赤潮、環境規劃和評估、生態神學、綠色學校,以至足跡遍及南北兩極的奇妙人生經歷,真是「四十年飄洋兼披雪 紅潮淨水春風化雨」!

編輯﹕謝芳

輝煌成就 全是恩典

「我並不算是很有成就,較我聰明和有貢獻的人比比皆是。」何教授以一貫的陽光笑容輕鬆地回應我們的嘉許。「全是恩典!我們從未出娘胎時,上帝已經為每一個人賜下了祝福和應許,無論是知識、學歷、財富、家庭、名譽和地位,原本都是上帝所準備的,藉著我們對祂的信靠和奉獻,只為成全造物主對宇宙的美好設計和安排、造福社群。」

何建宗教授在中學尚未畢業便接觸到環保團體,當年曾參加「長春社」舉辦的地衣與空氣質素關係調查,因而加深了對一些香港早期環保領袖,如:胡秀英博士、杜華教授夫婦、溫石麟博士等的仰慕。「大學時住在中文大學宿舍,由於主修生物和副修生化學,在一些有學養的老師如黃銘洪教授和麥繼強教授的指導下,對吐露港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興趣。」完成學士本科課程以後,何建宗聽從老師們的勸說,負笈英國曼徹斯特的University of Salford修唸環境資源學,此後人生便與生態和水質結上深厚縁份。

「英國是最早年推動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由於工業革命以後,經濟發展令生態保育受到忽視,所以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嚐回了苦果,對環保科特別重視和有專長。」返回香港後,何建宗經過大約一年在出版社的工作,順理成章便獲當年香港政府剛成立的環境保護處聘請。「真意想不到,在環保處任職於『水質政策組』,工作便是監測和管理如吐露港、將軍澳和西貢海的水質,因此又與當年頻頻爆發的紅潮(內地和日本稱為「赤潮」,英語是Harmful Algal Blooms, HAB)結緣。」何建宗綽號「紅潮王」,數十年科研和環保便是在上帝這個引領下展開。

視野遼闊 腳踏實地

在環保處工作了約五年,何建宗見證香港環保工作的啟蒙和成長,其中最大里程碑,莫如當年政府和立法局通過實施水質、空氣、噪音和廢物傾卸的四大污染防治法例,而且把一個原本只有十數人的「環保處(EPA)」升格為現時共有逾一千六百人的「環保署(EPD)」。「搞環保,起初『神憎鬼厭』,政府其他部門、工商企業、鄕村代表、漁農和地產商,只覺得環保是奢侈品,不切實際,『有錢就做啦,甚麼?需花錢投資,我要想想。』『算了吧,反正已賺夠,我可以移民投資美加和澳紐,那裡好環境!』」他慨嘆,當年一般港人的心態都十分自私短視,所以環保工作寸步難行,「他們沒想過環保與健康和氣候變化原來是息息相關。」

目睹社會因為教育和政策成功,環保意識日益推廣,「現在連幼稚園也教環保;貨物品牌、食物等都標榜環保的好處;大公司亦自詡企業環保責任…環保在今天,更是優質生活的條件和一門充滿機遇的大生意哩!」何建宗無悔把青春投放在環境保護和研究中,至今仍充滿熱忱和幹勁。

「研究紅潮的形成機制和管控方法?這𥚃不是大學呀!政府不會搞研究,只有做支撐政治的調查!」正因為當年英籍上司的調侃,何建宗一怒之下自己去信香港大學植物系,結果獲導師Prof. John I. Hodgkiss 接納他的自薦,獲准以公餘進修方式在香港大學修讀博士學位,而且以三年的驕人速度,完成了研究論文和答辯。「一生中多次遇到良師,除了中文大學的教授外,在英國唸碩士時的老師也很關鍵。他教導我,搞環保不可以住在象牙塔內,要配合實際經驗和應用,那世界才會因你的研究而得益。」何博士想不到日後也為人師表,「你回香港工作幾年後才唸博士吧,而且中國和香港需要你這類人才比英國急切得多!英國的老師真的是胸襟廣闊和卓有見地!」「香港大學的韓國章教授(Prof. Hodgkiss)更是我人生的導航者,他分析力高、辯才好、文章鏗鏘有力、對世界有期望和承擔,難得的是對『徒弟』如子女般殷殷愛切,先教做人,再教學問。」「我有一次告訴他,多得您啊,我的『徒弟』今天竟然又用這番說話形容我!『師父』興奮地握著我雙手,大喊說: “Ha ha! That’s education!”」

在博士畢業典禮的翌日,當年的「公開進修學院」(香港公開大學1997年獲政府升格前的名稱)召開面試,結果甄選了何建宗成為當年香港大專界首創的「環境學學位課程」的主任。「我毅然放棄了公務員的穩定職位,當時很多人都說我衝動,因為以我的年資和閲歷,『論資排輩』也該升職至首長級了。哈!幸得我爸爸充滿靈感的一句勸勉: 『鴨仔不越換池塘不會長肥的!』我勇敢地接受挑戰,走進學術界,再因縁際會地投身環保社運,還有機會藉此常受傳媒採訪,更多時間做研究和教育,真是改變了我一生!感恩!」

不亢不卑 廣施恩澤

何教授是污水處理專家,又熟悉政府的運作,人脈關係也好,自不然就成為傳媒的紅人,有甚麼關乎政策的問題都急忙找他解釋和評論。「曾經有記者向主管滙報:何博士雖然很有個性,但他對環境狀況瞭如指掌,仿若百科全書;他說紅潮高峰期將臨,紅潮果如所料爆發災難;他批評政府甚麼政策,不久政府便修改法規推行新政;有時政府官員也介紹說最好先找他解說原由…,我們不先去採訪他才怪呢!」他以一貫的幽默語調輕鬆細說。果然是「紅褲子」出身,而且平易無架子!

二十年前最哄動的環保新聞,莫如一群專家學者聯合起來炮轟前港英政府的「策略性污水排放政策(SSDS) 」。何建宗能言善辯,更是前公務員,評論一矢中的。「不去建好污水處理廠,反倒準備花費一個建赤臘角新機場那般大的價錢,去造一個污水網絡和長水渠,把維港兩岸的污水排出南中國海,這是甚麼的環境專家呀?何況,排污渠雖仍在香港海域,卻鄰近珠江口的漁場,我們每天吃的魚蝦海產,大都是從那裡採捕回來。回歸了,受苦的通通都是中國人吧!」聞說港英政府知道有人從中作梗,一班前高官向下屬打聽:為甚麼市民一下子對環保這麽專業?有人乘機告狀: 有一個人從前在環保署沒法升職,跑到大專界去『食碗面、反碗底』作反了。」「唉!『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是從中學開始信仰基督教後,我從《聖經》中學習到的做人大原則。何況,當年還是我放棄高薪厚祿,主動去大專服務的啊!」結果,暗箭攻擊接踵而來,甚至乎有暴力恐嚇和干擾學術自由,「我有兩年多時間下班後立即打的士回家,不敢行燈光陰暗的路,這事情當年我一句也從未提起。因為我不只『愛惜自己的手腳』,更愛護我家人的平安,不想他們替我擔憂。」難怪何教授每年都向他的畢業生提醒:「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極地深情 人間不老

何教授另一學術研究領域,就是極地生態與氣候變化問題。迄今,他已經去過九次北極圈、三次經歷南極海的狂風噬浪了。「說來也是上帝的奇妙安排!九三年六月我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青年環境論壇』,很榮幸獲安排成為開幕式三位演講貴賓之一。我在『人民大會堂』發表主題報告之後,突然有一位語氣堅毅的女士走前來,站在我和日後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現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解振華先生的中間,說:『你有興趣去南極考察嗎?那裡正需要你這樣的香港科學家!』自此,我便追隨李樂詩博士曾經步過的足跡,縱橫地球兩極冰雪之間,成為香港僅有的幾位極地研究學者之一。」

何教授在極地考察旅途中,多番遇險,據他說,生死一線間的經歷三次、如遇到鯨魚、冰塌和北極熊之類「中度危險」約五次;而一般危險如大浪顛簸、霧𥚃迷失之類,至少也十次以上吧! 「你出你入,耶和華神必保護義人。我每次都戰戰兢兢地出發,歡呼歌唱返家,因為我相信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帶領人生,抱著我們走路。反之,極地考察培養了我的堅毅力、決斷力和自控力,也壯濶了我的人生理想,再不拘小節。湖海洗我胸襟,這幾個領袖訓練歷程,深刻地改變了我的一生!」真是說來容易行時難,多麼灑脫!

何教授把他的環保經歷,化成為春天的雨露,滋潤和耕種了萬千心田。「為甚麽有人稱你為香港『綠色學校』之父?」「不敢當,其實也是上帝的厚賜安排!」原來,憑藉著教會的推選,他獲委成為多間中、小學和幼稚園的校監及校董。「每服務於一間學校,我就努力游說全體師生積極關注環保,不只是放放回收桶、買幾個太陽能板做擺設,更不止是綠化校園和天台種植。我親身陪伴老師參與課程建構、教材統整和課業剪裁,期望『綠色思想』走入教育的核心,結成網絡,把科學、文學、藝術、經濟、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甚至乎體育和通識科等結連起來。因為環保是一門多元共濟的學科,最好作為一個公共平台,化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有何建宗的「下海」領導,難怪多所最早期的「綠色學校」獲取冠軍。他還是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綱要的表表者,至今孜孜不倦。

家國情懷 可持續的發展

「何教授多才多藝,真是上天的恩賜。但您是如何管理時間?如何能夠永遠都精力充沛的?」「我喜歡體育,尤其是田徑運動的中長跑和跳遠,它們既注重耐力,也需要速度和爆炸力。鍛練好體魄,理想才有機會達成。餘睱我喜歡看書、思考、寫作和發表,從中過濾智慧和發展思維。我除了科技,更學懂了欣賞美術和音樂,不看電視便去繪畫和習寫書法,這樣平衡了腦袋,更為人生添加了樂趣。令我驚訝的是: 哲學和詩歌,往往為科技和環保帶來啟發,我很多有關紅潮和水資源管理的學術理論,都取材或總結自運動、行山、寫新詩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難怪何教授除了科技,既出詩集、漫畫集,又寫了很多「生態神學」、「環境倫理」和「就環保對比基督教與佛教和道教異同」的論文,原來是「一個中心點,配合成網絡,綜合成學說」的奇妙結果。

「今年六十歲了,頭半生多姿多釆,餘生還復何求?」「老兵不死!我希望再展新章,成立一個推動新時尚綠色生活的基金會,集合社會同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建設美好的21世紀。香港人要重整核心價值、改變功利的價值觀,立足本土、影響中國、改變世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新文明!」何教授眼望前方獅子山巔,以寬容的笑容和自信表白:「每個人都應該如此:無悔青春,無負於家國社會,無愧於天地穹蒼,更無懼於任何時間重見造物的主宰!」

2016Aug_17四十紅潮淨水環保路(高清).jpg

《談天說道》香港環境論壇﹕峰會之後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4月1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你們要仰觀天空,俯視大地;因為諸天必像煙雲消散,大地要像衣服漸漸破舊;其上的居民必像蠓蟲死亡;但我的拯救卻永遠長存,我的公義也不會廢去。《聖經新譯本》〈賽51:6〉

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以及《京都議定書》第11次締約方會議,簡稱「COP 21」或「CMP 11」,已於巴黎舉行。是次巴黎氣候峰會達成歷史性協議:各國不僅認同要控制全球暖化溫度遠低於攝氏2度,並致力限制升温不高於工業化前1.5度,同時承諾於2020年開始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適應氣候變化及低碳經濟發展。作為亞洲發達城市香港,難以置身事外。今年夏天和冬天,世界各地出現異常炎熱或寒冷的天氣,香港亦難以倖免。到底巴黎峰會之後,香港應如何應對氣候的變化的問題?

文/圖﹕謝芳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聯同「香港減碳及能源管理專業學會(HKICEREM)」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主辦的香港環境論壇已於日前舉行,是次主題為「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之後又如何?」。出席的有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以及低碳亞洲行政總裁及巴黎氣候峰會香港民間代表團團長黎廣德博士、中電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董事吳芷茵博士、香港氣候變化論壇創始人及前任主席潘樂陶博士、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香港減碳及能源管理學會會長林運財先生、香港綠色策略聯盟副主席曾錦麟先生;以及逾百名專業團體、學術界、NGO、智庫和社區組織的代表等,大家期能為香港和大中華地區未來的減碳節能和環保策略提供意見,促進可持續的發展。

首先發言的黎廣德博士重申,氣候變化的問題,正在影響著我們,再不能坐視不理了。「以今年為例,夏天好像特別長,而秋天長,好像遙遙無期才到冬天,但是冬天一到就即時非常寒冷。」「去年12月份在巴黎簽署的協議,是92年地球高峰會之後,一個環保界的重要的里程碑。這次巴黎氣候峰會達成協議,中國也踏上減碳列車,全球發展轉型已成定局。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產值名列全球第十位,創新減排不僅是克盡國際責任,更可以開拓綠色商機,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根據環境局公佈的數據,從1990至2012年間,香港碳排放量從每年3500萬噸增至4300萬噸,但這還未計算香港入口貨品的隱含碳足迹 – 以每年人均9噸高據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盧森堡。他重申,倫敦、紐約、雪梨等17個城市組成了「碳中和城市聯盟」,定下「80×50」目標,即在2050年前減低碳排放量80%以上,直至變成零碳城市。

他說,針對特區政府政策,香港民間代表團提出了幾點,包括﹕政府要設立一個多方的平台,依靠政府、商界、公民社會的一同努力,商討如何去落實巴黎協議,現時香港的減排指標2020年減少五至六成是完全不足夠的。

他又建議政府設立一個高層次的委員會,一個多方平台推動不同界別去做低碳的經濟,推動綠色及低碳經濟,如法國、德國,會製造很多就業的機會。「政府應全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參考德國及內地,如果自己能夠提供再生能源,可以在電網上出售。」

黎廣德表示,在巴黎,有些零碳的社區,設有風車和減廢的系統,廢棄物由一個管道直接通過減廢的系統再循環再做。「我們參觀了一間公司,在巴黎設有3000個電動車站,數千架電動車自由在巴黎行走,人們只要以手機挑選車輛,付款5元半歐元便可行駛半個小時,再在下一站放下停泊就可以了。這模式如果成立,就可以取代私家車的觀念。為何不在香港試行呢? 我們已於08年向環境局建議公用單車概念,除了巴黎,亞洲很多城市也實施。」

黎廣德博士強調,巴黎協議的談判是在「恐佈襲擊」之下進行,參加的195個國家中,每一個人都有否決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今次的談判是採取由下至上的方式,每國都有不同的展覽和活動。整個談判有三萬五千個代表左右,其中近一萬個是觀察員,就如我們,包括公民社會,及商界觀察員。亦有很多非國家級的政府層面參與,全地球400多個市長也是出席,扮演較重要角色。」

他說,談判最後有結果,是有賴東道主法國的外交手腕,令到談判相當成功。而馬紹爾群島一位女詩人,也是推動這次談判的建功者之一。「她寫了一首詩給七個月大的女兒,說家園很快被海水吞噬,但她在沙灘上劃一條線,要盡力為家園讓海水不上那條線。即使是2度的升溫,這些群島包括好的家園,都會被淹浸了,所以強烈要求將1.5度升溫加進去了。」

黎廣德說,要做到1.5度,意味一個翻天覆地的改革,即在35年後,我們要做到一個零碳經濟,「到時香港的60萬車輛,包括現有的汽車巴士,全部都要消失,市面上的只有4000部的電動車。我們由現在就要開始做減排計劃,否則是沒有可能做到1.5度的目標。

他說:「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即使是兩度升溫,香港也有三成的居住地都會被水淹沒。不要小看這三成,淹浸了其中一個港鐵站也會帶來很大麻煩。我們現在需要一個大刀闊斧的時代,否則沒有辦法應對到現在和將來所面對的挑戰。」

而余遠騁博士則指出,在是次峰會上看見各國的決心,以及中美之間合作的突破。但香港又如何看天氣變化?我們探訪劏房時,室溫高達48度,天氣炎熱非常。而且我們要如何應對災難的來臨,如強颱風導致的低窪地區嚴重水浸;如遇上地震,我們是躲在桌子之下,還是衝出去?雖然香港現在不需要這些防震的知識,但我們在建基的系統裡,如電力公司、水生態等,應該考慮災難的防禦能力或衝擊究竟會去到怎麼樣的程度。

同時,作為本港主要能源提供者之一中電歡迎《巴黎協議》,中電可持續發展委會董事吳芷茵女士,在研討會上介紹中電邁向《氣候願景 2050》的進展,當中包括於2020 年,可再生能源佔集團發電組合20% 的目標。她表示,中電相信巴黎協議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確立了最基本的期望,讓社會更容易確定和預測各國的低碳發展計劃。

林運財先生在談及中國的碳排放和交易問題前,首先介紹香港減碳及能源管理學會的工作。他說,學會成立至今的6-7年時間,工作焦點都是提倡能源管理及減碳的概念及在相關學術領域上的發展與推廣,包括在中小學裡進行碳排放的教育和推動「綠足印」減碳教育及實踐計劃等,向市民大眾推廣環保訊息,提供簡單有效的方法,鼓勵市民微調生活習慣,珍惜資源,「每人只要出一分力,就有70億個效果,足以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母親。」

同時,他提及深圳碳排放交易所,「內地在2013年6月18日推出首個碳權交易試點─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隨後發展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湖北及重慶等共7個碳交易試點,交易品種主要是強制性的碳排放權配額。29元人民幣一噸,根據市場的需求,低過配額可以在市場上去賣;超過的話就會罰款。目前已1400間公司參與了。」

香港綠色策略聯盟副主席曾錦麟表示,大家很高興回望巴黎的國際協議,但香港的又能如何參與呢?中國曾在2009年表示,計劃可在2020年達到40%-45%的減排目標;而在2010年,香港也說可於2020年減少50%-60%的碳排放。去年6月,中國方面再表示將於2030年減至60-%-65%,即有10年之後再減20%,但是香港卻沒有再訂定目標,所以我們的政府一定要盡快再設立減排的目標。

最後,何建宗教授以「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之後又如何?就是要坐言起行,團結就是力量!」作為論壇的總結。

2016April13香港環境論壇﹕峰會之後.jpg

《綠洲忠言》功成事遂我自然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經過漫長拉鋸,「巴黎氣候變化高峰會」終於達成協議,只待超過50個國家的確認,公約宣告生效。

協議的重點如下:

  1. 各國盡自身最大的努力,共同協作,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不單如此,各國還須繼續把這目標往前再推,積極控制令全球增溫低於攝氏1.5度。
  1. 按各國現有的情況,盡快令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達到最高峰,此後便不許再增加。各國且要合力,在2050年至2100年之間,令全球溫室氣體在「排放」與「沉降」之間彼此平衡,追求總碳的「零增長」。
  1. 每五年覆核一次各國的減碳進度,不許空言。
  1. 最遲在2020年實現,由「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援助,貧富合力應對氣候變化。「已發展國家」亦承諾,在日後國力情況好轉後會加大財政支持。

各方對協議的評價,毀譽參半。無論如何,經過近20年的互相謾罵、推諉,今天有一個框架出台,總比沒有時進步,它也將成為日後前進的里程碑。令人擔憂的是:協議只是一個「方向圖」,不是「路線圖」,日後依舊有不少艱苦的談判須進行,前路依舊不夠清晰。何況,協議沒有訂定對違反或不能達標國家所作出的懲處,猶如「紙老虎」般欠缺誠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協議並不抽象離譜,各國是可以透過本身的產業結構改良、經濟指標調整、科技研發、社會教育等工作,早日達成這個關乎人類存亡的環保公約的。若説重大障礙,不外乎利益和私心而已!為了地球的福祉,尊崇造物的奧妙,願上帝的國早日降臨,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綠洲忠言」專欄自五年多前起首撰寫,內容和訊息十分明確,就是載述環境保護的近況,宣提我們要愛護地球;而且鼓勵社會承傳使命,各盡其職!隨著「談天說道」版的編排改換,執筆至今,亦到了緣結之期。隨著全球的新環保里程確立,依隨編委會的意見,日後再不是逢星期在右下角的專欄撰稿,反倒變成為每6星期以「特稿」形式、集中較大篇幅與各讀者分享環保的時聞和評論。歡迎大家不綴支持!

綠洲忠言
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天地消逝,律法的一點一畫都絕不會消逝,直到一切都發生了。5:18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環保果效, 由心而發

IMG_1018

氣候變化高峰會在巴黎舉行的同時,印度新德里和中國同時出現嚴重霧霾,既諷刺應景,亦帶來正面的催促影響。

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可謂同根同源。持續性的污染,根源自含高雜質的化石燃料、科技落後的發電方式、急速增長的機動車數量,還有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引致的都市不良規劃和工業排放。當然,本土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狀況是推波助瀾的關鍵,而近世的氣候變化亦激起了極端和異常的現象。

解決之道不外乎合理規劃、善用集體運輸系統、節約資源、清潔生產、發展可再生能源、生態保育和綠色生活。要成就這些外在的條件,必須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公眾參與和公義管治。

管理地球之道,在儒家是「有所不為」、「擇善固執」和「中庸厚物」;在道家是「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基督教的思想中,乃要尊崇上帝、愛人如己和愛鄰舍,尋求和好和救贖之道;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

願各國領袖明悟大局,再加把勁,超越艱辛的雪嶺,重拾地球的祥和。

綠洲忠言
你們要仰觀天空,俯視大地;因為諸天必像煙雲消散,大地要像衣服漸漸破舊;其上的居民必像蠓蟲死亡;但我的拯救卻永遠長存,我的公義也不會廢去。賽51:6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大道廢,智慧出

IMG_0867

雖然巴黎進行的「氣候變化高峰會」仍在談判拉鋸狀態,不過,就達成協議方面,氣氛是歷屆以來最樂觀的。主因是會前的外交準備工作充份,而且意見紛攘多年,世人普遍都很不耐煩了。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現有和潛在災難,令人不寒而慄,豈能不及時同心合力,嚴肅地愛護和管理這個已經飽受煎熬的地球?

春夏秋冬,按時候結果子,有條有序。有些事真是心急不來,但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努力去幹,踏實而堅毅,終會有水到渠成的日子。

今次高峰會的亮點,除了各國就本土減排達成共同確認的「框架圖」和「路線圖」以外,可說是成立了一個由中國等新興國家所倡導的「南、南發展基金」;意即發展中的「南方」國家,不再完全倚賴已發展但近年經濟逐漸萎縮的「北方」國家所支援(甚至支配)實行自相幫助,彼此扶持推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在唇齒相依的氣候變化問題上「同撈同煲」。配合中國「一路一帶」的構思,這一著棋子真是妙絶!

在共同的災劫挑戰中齊心,在共同的絶望困境中尋活;矛盾和鬥爭之後往往就是融合和解答!

綠洲忠言看哪!弟兄和睦共處,是多麼的善,多麼的美。詩133:1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怒雲 (Final)

2015年的環保大事,聚焦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開的氣候變化國際高峰會。

中國古籍《孟子.告子上–孟子見梁惠王》篇最能點明箇中之理:「…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設若國家領袖只顧「何以利吾國?」社會領袖、精英和商界只顧「何以利吾家?」而普羅大眾只顧「何以利吾身?」上下交相征利,地球生態和人類的命運危矣!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最近走訪西非洲的肯尼亞,特別到聯合國的地區辦事處參觀並發表演講,他非常關心即將在巴黎召開的氣候變化國際高峰會:「…氣候變化嚴重影響到環境、社會、經濟、資源分配和政治,牽涉及全世界,所以,全人類無分強弱國家、個人或團體,都需要優先關注,及時應對挑戰,否則災難堪虞!」

過去二十年來,氣候變化日益明顯,國際會議談了又談,始終不能達成合一的行動方案,核心問題仍在於自私自利!發達國家不肯履行歷史責任率先減排,更不願慷慨落實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而落後國家也不見得真心支持,總要想些藉口去推卸或減輕承擔;更有甚者,就是打算坐享其利。很多NGO又何嘗不是?總之大家都有個如意算盤!

環境保護,始終要「從心做起」!

綠洲忠言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謹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箴4:23〉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情寄山連水_筆求河落天 (Final)

「氣候變化高峰會」在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十月後召開,全球目光注視在巴黎的會議桌上,希冀各國領袖摒棄成見,達成共識,及時遏止生態環境的惡化。

過去幾次「氣候變化高峰會」均是鬧劇收場。人類「偏行己路」,在各懷鬼胎的氣氛下,結果往往是互相卸責、彼此攻擊、言詞閃縮、各走各路。「生態神學」的觀點一針見血:生態失衡皆是「罪」的惡果;綠化環境,從心做起!

「政治」就是處理「人與人」和「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學問與手段;「環保」就是處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睿智行動。撲滅怨毒和忿恨,用的不是罔顧後果地同歸於盡或濫殺無辜,更不應該是如虎撲兔的霸權報復;反之,解決問題應該從根源做起,平等地以愛去包容和尊重,一舉撃中焰心,不容火舌隨風蔓燎,愈弄愈糟。同理,環保必須從愛心教育做起,我們須提倡同舟共濟的意識,以仁義和智慧去正常化我們和大自然間的親密連繫。

綠洲忠言﹕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使人和睦的,心中喜樂。〈箴12:20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願我們平安!

FullSizeRender

巴黎發生了慘痛的恐怖襲擊,謹向死難者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但願連串政治事件不會影響下星期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高峰會,否則,除了籌備經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因而延誤了要處理的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可能更加生靈塗炭,影響子孫,哀鴻遍野!

隨著人類活動在過去幾十年的勃興,氣候變遷之逆勢不易扭轉。根據我八次前往北極、三次前往南極進行科研觀察所得,地球兩極地帶關鍵地影響著氣象、洋流、生態和棲存生境,環境變遷帶來的破壞尤其令人擔憂。

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包括極地冰雪融化引致海平面上升和厄爾尼諾現象的激化、生態鏈受到干擾而產生連鎖斷落、食物金字塔和能量轉移系統損壞淆亂、更多外來入侵品種對生物多樣化的威脅等,環境現況真是岌岌可危。單靠政治不能解決種種問題,由科技發展帶來的環境災難,關鍵仍在於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務實地創新和改革科技。期待各國投入更多資源、培訓人才,製造社會風氣,在多個學術領域,如工程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綠色生產、環境評估和管理上鑽研,落實可持續的發展,補充現代文明的缺欠,力挽狂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抹去苦痛,迎向人類生存前所未有的險況,靠的是熱誠、合一、遠慮和坐言起行!

綠洲忠言﹕
水流因冰塊融化而混濁,有雪隱藏在其中;天氣一暖溪水就消失,氣候一熱就乾涸。商隊順溪而行,結果偏離原道,走到荒野之地而死亡。〈伯6:16-18

願賜忍耐和安慰的 神,使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5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