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作父母的,踏入家門看到兒子沉迷在打機,你即時會有甚麼反應?會不會因覺得他在浪費時間、不懂自律而氣憤呢?有這感覺亦正常,因為青少年所困擾的情緒壓力有時是家長們看不到。以下兩個認知扭曲,真真實實地讓青少年與外界接觸時感到異常的壓力及侷促不安。
(一) 想像中的觀眾 (imaginary audience) ﹕青少年覺得周遭很多人在關注著自己而感到壓力。曾有讀中一的女孩子,因臉上長了一粒暗瘡,便跟媽媽說﹕「我今天不去晚宴了,其他人看到我的暗瘡,會覺得我很醜!」作為成人自然明白,晚宴這麼多人,沒有人會特別注視她的暗瘡。於是媽媽不斷嘗試去說服女兒,但是女兒確信別人專注自己是不爭的事實,因而彼此產生角力。
(二) 個人預言 (personal fable)﹕青少年覺得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是很獨特的,他們所經驗到的是別人沒法明白,例如失戀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經驗是與眾不同,無人明白自己,繼而倍感孤單、自憐。
若然家人沒明白青少年的成長困難,或理解他們自我專注的特性及內在的壓力,作成人的便覺得青少年像暗瘡事件般小題大做,亦會嘗試把他們從不現實中拉回現實,親子關係便產生矛盾張力了。曾有青少年表達對父母親婚姻關係的張力;看似自己買樓無望;身邊朋友同學全用I-phone,自己卻仍用android 機等困惑而感到痛苦。事實上,自我身份及朋輩間的認同、讀書壓力、學校課程不斷地改制和家人對自己的期望等等,全都是青少年吃不消的擔子。若你想與家中的青少年同行,可嘗試以方法﹕
(1) 父母先調節自己的心態﹕理解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他們期望別人以成人的角度及方式與他們相處。父母可以同行者的陪伴、聆聽及體會他們的困難及需要, 協助他們走過難關。
(2) 不要被他們冷淡的外表或態度嚇怕﹕受困的青少年傾向把痛苦壓力藏在心裡,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痛苦的感覺或向誰求助,所以傾向隱藏掙扎。同時,他們亦不盡然瞭解自己身陷甚麼的困難,及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很多時會說﹕「不知道!不要問!你好煩!」態度冷漠甚或惡言相向。
(3) 父母常在身邊作支持﹕青少年的內心深處希望父母可以求援,但同時,他們又認為父母無暇理會他們,即使有時間亦不會真正瞭解他們的難處,所以傾向不與父母分享。故此,讓青少年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優先,父母隨時樂意提供支援是最重要的。
(4) 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強項﹕父母與青少年在過程中一起尋找他們的優點特質,使他們對自己更有自信和能力向前行。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7〉
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