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壓力滿瀉的青少年

若你是作父母的,踏入家門看到兒子沉迷在打機,你即時會有甚麼反應?會不會因覺得他在浪費時間、不懂自律而氣憤呢?有這感覺亦正常,因為青少年所困擾的情緒壓力有時是家長們看不到。以下兩個認知扭曲,真真實實地讓青少年與外界接觸時感到異常的壓力及侷促不安。

 (一) 想像中的觀眾 (imaginary audience) ﹕青少年覺得周遭很多人在關注著自己而感到壓力。曾有讀中一的女孩子,因臉上長了一粒暗瘡,便跟媽媽說﹕「我今天不去晚宴了,其他人看到我的暗瘡,會覺得我很醜!」作為成人自然明白,晚宴這麼多人,沒有人會特別注視她的暗瘡。於是媽媽不斷嘗試去說服女兒,但是女兒確信別人專注自己是不爭的事實,因而彼此產生角力。

 (二) 個人預言 (personal fable)﹕青少年覺得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是很獨特的,他們所經驗到的是別人沒法明白,例如失戀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經驗是與眾不同,無人明白自己,繼而倍感孤單、自憐。

若然家人沒明白青少年的成長困難,或理解他們自我專注的特性及內在的壓力,作成人的便覺得青少年像暗瘡事件般小題大做,亦會嘗試把他們從不現實中拉回現實,親子關係便產生矛盾張力了。曾有青少年表達對父母親婚姻關係的張力;看似自己買樓無望;身邊朋友同學全用I-phone,自己卻仍用android 機等困惑而感到痛苦。事實上,自我身份及朋輩間的認同、讀書壓力、學校課程不斷地改制和家人對自己的期望等等,全都是青少年吃不消的擔子。若你想與家中的青少年同行,可嘗試以方法﹕

(1) 父母先調節自己的心態﹕理解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他們期望別人以成人的角度及方式與他們相處。父母可以同行者的陪伴、聆聽及體會他們的困難及需要, 協助他們走過難關。

(2) 不要被他們冷淡的外表或態度嚇怕﹕受困的青少年傾向把痛苦壓力藏在心裡,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痛苦的感覺或向誰求助,所以傾向隱藏掙扎。同時,他們亦不盡然瞭解自己身陷甚麼的困難,及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很多時會說﹕「不知道!不要問!你好煩!」態度冷漠甚或惡言相向。

(3) 父母常在身邊作支持﹕青少年的內心深處希望父母可以求援,但同時,他們又認為父母無暇理會他們,即使有時間亦不會真正瞭解他們的難處,所以傾向不與父母分享。故此,讓青少年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優先,父母隨時樂意提供支援是最重要的。

(4) 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強項﹕父母與青少年在過程中一起尋找他們的優點特質,使他們對自己更有自信和能力向前行。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7〉

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別人喜歡跟你相處嗎?

每個人都想別人喜歡自己,身邊的家人、朋友喜歡跟你相處嗎?若果是,恭喜你!若然不是,你覺得怎樣的人才容易跟別人相處得舒服呢?假若今天孩子弄髒了校服,你會怎樣跟他說呢?答案一﹕「你做了甚麼,弄到校服這麼的髒呢?」 答案二﹕溫柔地問孩子﹕「今天發生甚麼事情?」想進一步了解及關心他。

不用說,大家已知道答案二是令關係提升和讓孩子感到被明白及了解。反而我最關心的是,為甚麼今天的你會習慣用答案一的方法作回應呢?會不會日常的你亦用這嚴厲的方式對待自己呢?想一想,若自己在工作上做得不妥當,會否習慣地自責﹕「我真沒有用,又做錯了!」又或是當自己不慎地說上不合宜的話時, 又會投訴自己﹕「真不夠醒目,這麼都講錯!」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上,習慣去苛責自己,對著孩子亦會同樣嚴厲地不放過他們呢!更神奇的事,有否對「又做錯了,真沒有用!」這句說話覺得似曾相識呢? 誰人以往曾經這樣跟你說過?是否在兒時父母或成長中的某個重要人物經常地用這些負面的說話去責罵你呢?當時的你可能年紀太小了,經常被責備沒有用。長大後,當見到自己做錯事,就算那責備的人不再在身邊,自己亦會怪責自己起來。

同樣地,當遇到孩子做錯事,怪責的說話自動地在嘴邊不假思索便說了出來,但是隨即心裡又暗暗地怪責自己﹕「即使孩子有不對,為何當時自己那麼兇狠地責罵他呢?」若這是你的情況,這便是我所關心的。

縱然自己頭腦上知道應心平氣和地跟兒子說話才是對的,但是一見到兒子的錯失,自己內裡的「批評和責備」自動機制又響起了,跟著就去嚴嚴地懲治他一番,這內在機制似乎一直影響著自己與身邊的人的關係。

正因為這是個習慣已久的內在機制,當外在環境遇到刺激而作出的自動反應,而不是靠理性分析後才做的行動,因而很難憑藉個人的決心去解決這個問題,結果,每次責罵孩子之後,又會不停自責。接著,又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重蹈覆轍,可惜事與願違地又不停地案件重演,繼而自己的心靈承受很大壓力。要去處理因牽涉了我們複雜的成長經歷,若你現在了解到背後的原因,亦作了多番的嘗試仍不得要領,鼓勵你尋找專業的輔導幫助。其實,每個人在成長或多或少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是正常的。只要我們願意鼓起勇氣去尋找幫助,作出自我的改變是可以令自己及身邊所愛的人活得更輕鬆自在呢!

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23-24〉

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P牌家長

作為家長,時常都為孩子操心,這是正常不過的。但是有時會否因過分的憂心而不自覺地拒絕了他們。直到彼此關係有張力,又會自責為何不對他們好言好語呢!

(一)角力場面﹕一個媽媽因希望兩歲的女兒早日戒奶,於是告訴女兒: 「奶奶沒有了,食這些(固體食物)都一樣呢!」但是女兒對早已習慣的食物仍念念不忘, 不停哭著說﹕「我要奶奶!我要奶奶!」媽媽急於女兒快些適應新的食物可以健康成長,就更嚴厲地向女兒說﹕「一定要食,奶奶沒有了。」於是一場角力就這樣地展開。

家長與孩子的角力場面其實俯拾皆是,彼此好像永遠站在一個對立的位置。  孩子因功課壓力去玩手機遊戲,作為家長看在眼裡,心裡不禁地憂心他荒廢學業, 忍不住對孩子嘮叨,甚至禁止他拿起手機。害羞的幼童,因為不習慣面對陌生人, 而產生緊張和退避。家長的立場卻擔心孩子過於害羞,影響他日後的成長及社交, 於是不停地催逼及推孩子快些去跟別人打招呼。

  其實,以上的例子都是出於家長們的愛子心切。 但是愈心急去解決問題,就愈難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只停留在成人角度,看到的全是孩子的不足。可惜的是, 若孩子內心的需要長期不被看到,緊張和不安的情緒會被積壓, 釀成情緒困擾。

(二)「順性成長」的理念﹕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提出「順性成長」。他指出當小孩子哭的時候,若果爸爸生氣地將小孩子丟在床上,不理會他 。這時小孩子情緒的腦會跟大腦發展皮質中間的線路會短了,而無法疏解自己的情緒。將來孩子就相對較難去了解自己的情緒,亦無法了解別人的情緒,EQ亦會受影響。當孩子哭時,家長先站在孩子的位置想一想。戒奶的過程中,可以按部就班逐漸去戒掉; 同時,嘗試花點心思把固體食物變得吸引,代替不斷地向拒絕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同樣地,當孩子打機時,會否想一想,有時自己不停在用手機,都是因為壓力或苦悶。自己亦希望別人去關心,而不是去投訴自己呢!害羞的孩子跟別人打招呼時,其實他內心早已充滿壓力和不安。可否跟他去玩一些「打招呼」的遊戲去放鬆心情,為下一次作好心理準備呢?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提議既不容易又花精力,這想法真的沒錯啊!但是要知道當孩子的情緒被疏導後,孩子內心會變得更有空間和柔軟,繼而較願意去接受教導,那時管教就變得容易和舒服呢!

(三)先體諒自己﹕筆者喜歡形容為人父母的像是新考獲車牌的P牌,因為作父母之前,大家都沒有上課學習管教,都是邊做邊累積經驗的新手。況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和不同,在管教上處理得不理想亦是可以明白。

正因如此,家長們亦可嘗試把「順性成長」的理念應用在自己身上。先去順著自己的情感疏理一下,代替以往親子關係有張力時的自責。首先去體諒自己, 其實亦是一個 P 牌的家長,只要不斷學習、反省和實踐,假以時日,P牌家長亦可以變得滿有經驗及智慧呢!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讓婚姻回復起初的愛

愛侶變怨侶

Ann和Bob (化名)結婚多年,育有一子一女。本來是小康之家,但後來Bob患上情緒病,失去工作,家庭逐陷入許多危機,包括漫長的復康過程、經濟問題、養育子女、姻親關係等,自此衝突不斷,夫婦關係跌進深淵低谷。

愛火可以重燃嗎?

在輔導室裡,他們提及最近的吵架,Ann擔心經濟入不敷支,便投訴對方不夠關心。身邊的Bob本想擁抱一下,但卻被她一把推開,頓感被拒絕而失望沮喪。我心裡先向上主禱告,如何改變他們的焦點,從負面問題看到正面出路,從抱怨指責看到付出貢獻?願上主的美善光輝穿透他們內心,引導他們前進。然後,我鼓勵他們安靜一會,接觸一下此時此刻的自己,內心有甚麼難處和需要?

Ann: 「這麼多年來,我實在很累,背著很多重擔,真的很辛苦。我很想放下,又好想有人擁抱和愛惜我!…」她邊說邊望著Bob,雙眼通紅。

治療師柔和一地回應:「啊,原來你裡面有很多擔子,真是很沉重困難的,謝謝你的真誠分享!而現在可否也讓Bob明白一下你裡頭有甚麼擔子嗎?」Bob點點頭,牽著她的手。

Ann: 「由他發病至康復,我撐著整個家庭,照顧他和子女,又要承受著親友的眼光和壓力,付出了許多,我覺得自己很寶貴、有價值的,但無人明白珍惜我,我覺得很孤單無助!」說著說著已淚如雨下。「不過,如果我只停留在煩惱問題上,我只會更痛苦,但如果我放手,讓關係重新開始,好像昔日拍拖戀愛的時光,讓我可倚靠他,被他珍愛,我或可過返開心的時刻!」

Bob十分專注聆聽她的分享,我便邀請他對Ann表達一下感謝欣賞。Bob鼓起勇氣﹕「Ann,其實我知道你在那段日子很辛勞的…多謝你付出了許多,你是我家之寶呀!…」氣氛一轉,Ann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治療師﹕「這段艱難的日子,大家都付出了許多,Bob亦努力嘗試康復改變的途徑,之後又堅毅地重回工作,賺錢養家,…」所以我也邀請Ann向他表達欣賞認可的話。Ann說﹕「Bob,我都看到你很努力為這個家,犧牲和付出了許多。其實你都好辛苦,很多謝你呀!…」Bob聽後,激動得飲泣起來…

在這黃金時刻,我邀請他們靠近一點,彼此擁抱,默默地感受一下大家剛才的對話,…看見他們滿臉陶醉、滿臉淚水,真是一幅很美、很感動的圖畫!這時,他們相互體會到被明白和肯定、被愛和珍惜,好像回到起初邂逅相戀時,那份甜蜜溫馨、親近安全的感受。

回復起初的愛

在輔導的歷程裡,他們真誠地互訴心曲,好像打開了一條「愛的秘密通道」,發現原來彼此都重視和需要對方,可以為了對方放下保護的盔甲,甚至表露自己的脆弱和期待。其實,婚姻成長之秘訣,不可缺少的,就是重拾起初為對方付出的愛,縱然經歷歲月的風雨,仍恆久堅持一起去培育滋養,使之歷久常新。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示錄2:4〉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10:24〉

朱紹佳 (Samuel Chu)
個人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疫」是美善

日前有一則新聞報導提及,一項香港人的「開心指數」調查發現,學童首度成為最不開心的一群,可能今年疫情令他們停課,以致社交機會減少。這調查也反映港人的「開心指數」是差了,精神情況令人擔心。然而,疫情下也出現不少「正面」的新常態,例如有些人在社交謀體分享,因為過往太過忙碌,又或沒有時間靜下來,但在疫情中,卻因多了些時間,有人學會了幫家人剪髮;有人學會修理水喉、通廁渠、更換水箱;有人學習通用多了不同的網上媒體作學習和溝通;有人令自己廚藝突飛猛進;有人持續每天運動已達170天;有人多了親子行山郊遊活動,從而發現香港的郊外地方可以那麼多;有人主動關心一些很久沒有聯絡的朋友;有人多了親子時間,幫助孩子們發掘新的興趣……真是有各種的不同得著,各式其適,實在是十分精彩豐富。

希望在明天

看完以上的兩則報導及分享,又令我想起青少年A的最近分享。他說,早前跟朋友青少年B一起到了某間公司做暑期工,但因為疫情的關係,那公司並沒有太多事情可給他們做和學習,基本上,每天不用半天時間便可以把當天的工作做完。那麼,青少年A每天完成那半天的工作後,用剩餘的時間學習中文打字,及上網作一些資料收集,用作預備下學年度的開課。相反,青少年B覺得反正有很多時間去完成那少許的工作,所以,每天回到公司後,不是先玩手機,就是先睡覺,結果很多時連半天的工作也完成不了,以至常常換來上司的斥責。當這個暑期工作完成後,青少年B總覺得這份工作是浪費了自己整個暑假的時間,也沒有學習到甚麼東西,反倒常捱罵。然而,青少年A卻感恩有那份暑期工的工資及一些公司基本運作的知識學習的同時,還可以趁著一些空檔,成功學習到中文打字,以及預備了很多新學年的課程需要。

從這個例子中,再次提醒我們,在同一個情況之下,無論當中看來是多困難、多辛苦、多無奈,我們若能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的發生,從而勇於去處理或面對,總能找到一些正面和有希望的動力,問題在於是我們會否願意去轉變這個角度,或是要停留在那死胡同中打轉。猶如從前有一個很熟悉的廣告講到,兩個男孩很想打波,怎料在期間遇上大雨,你願意相信「連個天都唔喜歡我」,來讓自己總是停留在失望和無奈中,還是想著「希望在明天」,來讓自己早些回家休息,預備好自己能更有精神和體力來作明天的球賽?!

幼苗的成長

近日來,感恩是疫情已經漸漸暫緩,無論父母及孩子們,已漸漸可以返到原本的生活規律中,但我們不知道將會還有沒有第四波、第五波,然而,相信每一個逆境學習的歷程,都會成為我們成長中的好肥料。倘若父母能發現自己曾經怎樣經過那不同的逆境,鼓勵一家人能多些一起分享這些不容易的經歷,如何害怕,如何踏出,如何有勇氣去經過,又或是上帝是怎樣陪伴我們經過戰勝的點點滴滴,讓我們各人都能靠這些好肥料而變得更強壯地長大,更有能力和動力去面對前面不知道的風雨。

劉潤嬌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如何向子女實踐同理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多人會理解為﹕大家見解相同,合情合理,但在我的心目中,此話有更深含意,那就是「同理心」。若家長能實踐同理心,可改善和子女的溝通,明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促進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很多人會混淆了「同理心」和「同情心」,同情心是以自己的觀點去憐憫人,同理心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明白他們的情況。同情心本身是很好的,但若以同情心去面對子女的困難,子女會覺得自己被放在較低的位置,感覺並不好受。但若以同理心去面對子女的困難,情況則會截然不同,因著父母以子女的角度去作出思考和感受,子女會覺得自己被明白和被尊重,會樂於和父母分享,建立良性的互動關係。

以關心作出發點

家長若要鍛練同理心,可從關心別人的需要和感受作出發點,多去思考別人背後的動機和意願。一般人都會習慣以自己的觀點看事物,這其實是十分自然的,但這卻會成為限制,會忽略了其中很多事理。家長若事事從自己觀點來評定子女,很多時因子女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會感到失望而「看不順眼」,但若能認出子女背後的良好動機和意願,內心的容納量也會隨之而擴大,有助增強對子女的同理心。

試穿對方的鞋子

要體諒別人的感受,其中一個很好的比喻是「試穿對方的鞋子。」若要試穿對方的鞋子,便需要首先脫下自己的鞋子,在過程之中,會先放下己見,再進入對方的處境,理解對方的感受。家長不妨多嘗試放下自己,進入子女的處境去思考和感受,定能更多了解和體諒子女的不足之處。

積極描述澄清

家長也要積極地表達,描述自己對子女所領會的感受和想法,因當中會無可避免地,或有不準確的地方,這便需要讓子女有機會作出澄清。當父母能認出子女的感受和想法,並能準確地描述出來,便可引起子女的共鳴,從而產生深入的認同感,這能拉近彼此距離,及促進和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

同理心並不是討好跟從

家長需要努力地以同理心去理解子女,但並不是表示需要討好跟從他們的行為和想法。家長需要明白事理,藉同理心認同子女的感受後,並情理兼備地對他們作出合適的建議和指導。

若子女經常得到父母以「同理心」對待,他們會更積極樂觀,亦會以「同理心」和其他人相處。若他們擁有這特質,不單在家中能與家人和諧相處,將來在社會工作上,也能懂得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教仔謎思(三)「他/她還小,長大便可以了!」

「嗯,怎麼說他也不明白,希望長大了會好一些!」「我小時候也差不多,或許不管他會好一些!」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面對小朋友不理想的表現,包括不整理自己的東西、無故鬧情緒、對別人沒有禮貌、對學習不投入等等;心裡都滿載無奈和沮喪。在找不著出路之時,上述的想法或許對平復心情是有幫助的,然而對實際情況未必有幫助,畢竟,從此時此刻至長大還需等候好一段時光,當小朋友的不理想的表現循環出現,只會增強了父母的無力感,甚至在教與不教的過程中,影響了彼此的關係。

上述提到的一些小朋友的表現,主要牽涉到小朋友的能力及學習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Lev S. Vygotsky, 1896~1934)提倡了一套認知發展理論,其中一個概念是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最近發展區是指小朋友現有的能力水平,以及在誘發後達到的能力水平之間的程度。換言之,若能準確地掌握這個程度是重要的,這也提醒了我們,小朋友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空泛地給予一個標準。以整理自己的東西為例,年紀幼小的小朋友,只能要求他們為目前的狀況整理,例如把玩具執拾好;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則需要為未來的事情預備,例如為明天上課的需要而執拾書本。

大家不要忽略,維高斯基強調的不單單是找出這個程度,重點是成長是經過誘發的,這些誘發主要是來自於成人或朋輩之間的互動。再以小朋友無故鬧情緒為例,首先我們要把小朋友的無故,變成為有故,即是幫助他發現觸動情緒的原因,例如:「我看到你因為弄丟了車子的遙控器而很生氣!」這是從小朋友的不自知,進而到認知的層面。「不如問一下哥哥,弄丟了東西時,可以怎麼樣。」這表示可以經過分享經歷而解決問題,而小朋友的情緒也獲得承接。

誘發除了人際的互動外,也講求支持的方式。維高斯基的追隨者,布魯納、羅斯及吳德(Bruner, Ross and Wood) 於1976年把支持的方式,以蓋房子時的鷹架(Scaffolding)作為比喻,表示初期給予支持的密度和深度,會隨著小朋友的成長要退減。以小朋友對學習的投入感不足為例,小朋友開始做閱讀理解時會出現困難,因為要全依賴文字的訊息答題。若家長開始的時候,明白小朋友的程度未足以應付,便可以用口語和書面語互換的方式陪伴閱讀,在一些關鍵點時加強語調,給小朋友推測的訊息,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增強。待家長發現小朋友對一些重覆出現的常見字有信心,便可以減少口語的投入,繼續以一個陪伴的姿態支持。這便是一個鷹架的產生和移除。

希望家長不要輕忽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借用一句中國人常用的典故﹕「萬丈高樓從地起。」小朋友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你我的一份。

陳小碧 
遊戲/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疫情下專注力的家中遊戲

疫情之下,父母同孩子多了相聚時間,大家可以在家溫馨地共同烹調佳餚美食,樂在其中。不過,若如孩子有欠缺專注力問題,以及面對的學習疑難,或許作父母的會遇到有點不一様的境況。

平日,專注力弱的同學會透過老師的課室管理及教學來調適,讓該同學小休、給予書面指示,或者配合視覺教材,在寧靜的環境下安排前排座位,令他們可以專心學習。但是,在視像課堂時,老師較難逐一去關顧所有上課的同學,此時,家長在家中的配合,便非常重要,剛才提及專注力弱的同學慣常安排的調節,便難以由學校「複製」到家中,演變成父母的難題。

其實,家長可以透過在家玩遊戲去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既可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效能,又可達到促進雙方關係的融和。正如個案中的陳太,讓7歲的兒子文仔在家中玩了四個遊戲,為兒子加強專注力,效果甚佳。

第一個是順序找數字的遊戲,用以訓練他的視覺和聽覺能力。陳太在一張有25個小方格的表中,將1-25的數字打亂順序,繼而以最快速度從1數到25,讓孩子按順序找數字,要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文仔平均用40秒完成。

第二個遊戲是「鏡子」遊戲,一個視覺和動作訓練的遊戲。陳太跟兒子一起玩時,讓他去模仿自己的動作,她同兒子面對面,坐在他的正前方,像照著鏡子般,他跟著母親的動作,重覆做多一次,母親摸頭,兒子就摸頭。陳太讓兒子模仿的動作簡單,速度放慢,等待他熟悉後,便互換角色,增加趣味性,文仔透過遊戲與母親一起將訓練融入愉快氣氛中。

第三個是促進視覺、聽覺和認知的能力。文仔被邀請在一張表中,用英文字來描述顏色,以最快速度,將打亂顏色的「英文字」照讀該英文字出來,例如:blue 用黃色顯示,red 用藍色顯示出來,文仔照讀英文字“blue”和“red”,雖然看到顏色不配合。

第四個是傾聽遊戲,鍛練聽覺、視覺、認知和動作的訓練,陳太向兒子提出3個連續指令:「請你幫媽媽拿蘋果、筷子、牙膏三樣東西過來,先拿筷子,後拿牙膏,最後拿蘋果。」並要文仔做出正確次序的動作,先專注,後理解。

這四個遊戲是陳太為加強兒子注意事物的細節,避免粗心大意,將學習時發生錯誤的機會率減低。遊戲後,文仔在陳太說話時 較以往留心傾聽、並速進即時思考力、加強時間觸覺、較易按時完成工作、調整焦慮情緖,既改善遺失所需的文具及書本的機會率,又可優化親子關係。

父母接納孩子的特質時,夫妻需互相支持,透過遊戲增強孩子自信心及專注力,孩子從成功經驗中,享受成功的果效,然後從中獲得自信,而自信又成為下一次成功的推動力。如果父母可以用愛心在家與孩子玩專注力遊戲,孩子學習的能力有可能比成人強。

康志敏Janet Hong
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疫境中的關係—親子關係

開學了!過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暑假後,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非常期待開學、回校上課的日子。的確,在疫情期間,很多父母要面對猶如「困獸鬥」的親子關係,再加上不少父母留家工作,一家人不單止「困獸鬥」,甚至家暴情況也比平時更容易出現。 

這大半年中,筆者遇見不少因此而出現關係問題的家庭。不過,當跟進深究下去時,發現這些問題早已存在,只是大家困在家中的這段時間,缺乏其他環境或機會去逃避或淡化,所以被催化而變得更嚴重,更難處理。

今天,我想從親子關係說起﹕

(1)為人父母或許是人生中最艱難、最容易產生焦慮及其他情緒反應,但又是最重要的角色。在上兩篇的文章中,提及怎樣嘗試從原生家庭所習慣了的自動情緒反應模式作出調較,父母在情緒上,要努力促使自己情緒冷靜和思想上的客觀,使自己能夠更清晰思考,以致言語和行動都更有建設性,也為關係中的情緒氛圍作帶來具體的影響。而孩子們在此情緒氛圍下成長,也可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2) 現代的父母都常常說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具有平等和開放的態度。但是,我們卻忘記了小孩只是一張白紙,他們是需要學習後,才懂得行出來,所以相互尊重是在家庭每一位成員,都應從小養成而又遵守的界線。若父母沒有從小幫助孩子學習彼此的尊重,那麼在他們成長後也不懂得甚麼是尊重他人的界線,最後會影響親子關係、社交關係或親密關係等。正如一些的個案中,父母總是不明白,自小把兒女養育得如珠如寶,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但升上中學後,卻與父母疏離,說不禮貌的說話或粗言穢語,甚至有身體的推撞,以致差點變成家暴,父母因此感到悲痛、無奈、難以接受。

(3) 跟孩子們的溝通中,開放的意思是願意向孩子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要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一定會明白父母在想甚麼;溝通是雙向的,父母要學習傾聽;隨著兒童和青少年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增長,以及時代的改變,作父母的更要嘗試以好奇心及興致去觀察和傾聽孩子們的生活和心聲。在我的臨床工作中,當問及家長﹕「你有沒有把剛剛告訴我的感覺或想法告訴孩子呢?」家長很多時的回答是﹕「他應該知道。」但孩子的回應卻是﹕「不知道。」在傾聽孩子方面,更是許多父母沒有學習好的技巧,因為很多父母都是很想盡快地把孩子的錯誤糾正,或不信任孩子們的做法,而忘記了去明白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孩子從來沒有獲得他人傾聽的經驗,又如何逐步增進以言語描述思維的技能?

事實上,為人父母確實是不容易,總要常常帶著一份恆久的忍耐和愛心,才能面對孩子們成長中的不同狀況。所以,父母自己都要常常察覺自己的身心靈的變化,才能健康和喜樂地跟孩子們一起成長。

劉潤嬌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聆聽子女的心聲

現代父母生活繁忙,不但要面對工作上的沉重壓力,又要兼顧子女的學業成長問題,很多時會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以至忽略了聆聽子女的心聲。但聆聽卻是和子女溝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若不懂得聆聽,便不能了解子女的感受、想法和期望,溝通便會出現障礙,亦會影響彼此關係。有效的聆聽,可促進子女多作表達,有助他們穩定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聆聽的態度

有效的聆聽,首要重視態度。若家長只注重聆聽技巧,子女會察覺到不自然,由於和平時的情況不一致,他們便會小心應對,不能真情流露。所以父母在聆聽時,要以真誠、尊重和接納的態度,減低子女的防衛機制,才能有美好的效果。

聆聽的環境

若父母能創造理想的環境,便能提升聆聽的質素。最好能擁有一個清靜和安全的環境,而且並不是急迫的狀態下,子女便能較安心地透露心聲。

聆聽的技巧

  • 開放式提問:提問範圍盡量寬闊,例如:「你今天的心情如何?」相反,若是封閉式提問:「你今天開心嗎?」如此便會收窄範圍,減少了傾聽的內容。
  • 引導式提問:提問不要預設指導答案,例如:「當下次遇到今天困境,你會如何應對呀?」相反,若是指導式提問:「根據我給你的建議,你下次遇到今天的困境,你會如何面對?」如此便會預定答案,減少了建立子女的解難能力。
  • 留意身體語言:因為有大部分訊息是來自非語言的,所以要細心敏銳觀察子女的身體語言,例如:語氣、表情、眼神、距離、手勢等等,才能作整體和全面的了解。
  • 好奇投入:父母需要對子女所表達的感到好奇和投入,他們才會有興趣去繼續表達。
  • 確認澄清:不要假設已完全了解子女所表達的情況,對當中細節,可藉柔和的回應去確認和澄清。若子女覺得父母已「先入為主」,他們會打消繼續表達的動力。
  • 善用同理心:在子女的表達中,可積極地站在他們的位置,去體會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待他們說完後,可分享自己相關的經歷和感受。
  • 恰當的姿態:在聆聽時,父母可維持和子女在相若視線水平,切勿高高在上,因這樣的姿態,會帶來壓迫感。而且身體可微微向前傾,表示很專注在他們的表達之上。
  • 言簡意賅:現今子女大都缺乏耐性,故此不要長篇大論地作冗長說教,在回應之中,盡量簡潔而完整,子女才會容易掌握重點。

積極聆聽的好處

若父母能經常聆聽子女的心聲,不但能拉近距離,更能減少誤會,化解衝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