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編 號:TDW068
頁 數:146頁
書籍系列:社會精神健康叢書
點擊收看作者推介:https://fb.watch/bGilo1BXIO/
售 價:HK$70 (購書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 登入 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內容簡介:
COVID-19在全球爆發,各國各地的衞生部門積極抗疫,救治染疫病人及進行各種各樣的防疫工作。惟病毒感染力強,病人染疫後出現不同的免疫反應及器官受損,令人憂慮。防疫最重要一步就是社交隔離,而這措施大大影響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截斷了社交接觸,令人出現情緒不安。疫情影響經濟,無數人的生計受影響,甚至失業,以致生活壓力百上加斤;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特別是激化了精神情緒問題。COVID-19除了使身體患病,同時衍生社會心理障礙;COVID-19因此被提升為「協同疫症」(Syndemic)。
作者是非常資深的精神科醫生,關心疫情發展之餘,更深切關注人們在此時的心理及精神健康。他期望藉著文章,從多方面介紹與COVID-19相關的精神健康知識、應對建議,以及敍述疫情下某些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和實際需要。本書分成四部分,包括:I.COVID-19與精神健康、II.COVID-19與疾病、III.COVID-19 與各類人士、IV. COVID-19 雜談
讀者能夠增添知識之餘,也能從書中找到應對疫情的建議;在心理層面上,通過獲得的知識能減少憂慮。讀者於此時了解到疫情下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及需要,鼓勵大眾向有需要的人士伸出援手,給予關心及支援;守望相助,共同度過難關。
作者簡介:
作者麥基恩醫生為執業精神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
關注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講「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的書籍。此外,過往也
有以婚姻為題的著作;又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性」的專欄。曾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現在
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
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 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推介文:
麥基恩醫生是我的醫學院同學,他對香港社會的心理健康非常關心。他今次的作品探討了COVID-19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以及對醫療人員、某些社會人士的心理影響;他亦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對策。這本書對現時的香港非常有用,我極力推薦這本書;並感謝麥基恩醫生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寫了這本有用的參考書,保障了我們香港市民的健康。
何仲平醫生
香港醫學會前任會長
麥醫生一直是精神醫學和社區康復領域的先鋒及倡導者,過去數十年為業界倡議過不少重要課題,推動業界及公眾關注精神健康。本書的內容是麥醫生結合多年個人及臨床觀察的心得,簡潔地引導讀者認識COVID-19對人們的精神健康在不同範疇的影響。書中涵蓋的範圍廣泛,除提供很多國際研究資料和數據分析,也探討COVID-19對不同群組各方面的挑戰,分享他的體會和獨到見解,有助讀者更深入了解相關課題。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值得向大家推介!
何惠娟女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前總幹事
麥基恩醫生是專業精神科醫生,也是教會的長老。他綜合信仰與專業知識,以嚴謹的分析、精神科的專業及實用的方式,在疫情期間不斷與讀者分享COVID-19與精神健康的關聯,對各行各業和不同群體(例如:新冠病毒康復者、前線醫護人員、精神病患者、殘疾人士、家庭及病人照顧者等)面對的衝擊和挑戰,作出建設性的分析及建議。麥醫生除了從醫學角度帶出疫情影響身體和心理的觀點及提示,他在每篇分享文章之中引用了聖經對該題目相關的指引及教導,鼓勵人反思;帶給讀者身體、心理、靈命的幫助和正能量。
雷建華牧師
宣道會康怡堂榮譽顧問牧師
我認識麥基恩醫生多年,很羨慕他有無窮的活力,永遠不停地學習,擴闊自己的境界,又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貼地」應用在生活上;他寫的書都能夠對普羅大眾以至專家們有幫助。此書闡述這疫症對社會和心理範疇的影響,內容非常豐富,可以擴張我們的視野、加深我們的認知;由個人以至醫療系統,都提出重要的提示。盼望這書能使大家更深了解和更好應對這個世紀疫症。
鄺保強醫生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基督教得生團契董事會主席
當我看到麥醫生這本書後,我便後悔當初多此一舉,特別是蒐集新冠病毒與精神健康有關的文獻。因為這書已經條理分明地整理妥當,並用簡單文字表達清楚。麥醫生更分別分析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如何大體地影響人類社會,以及怎樣對個人心理和腦部造成破壞。我更欣賞他引用聖經經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疫情種種不明朗因素,加上年年月月的抗疫措施,總會導致我們心境不暢。這書可以給讀者看見大一點的圖畫,經過增添知識,對未來有多點把握。
鍾維壽醫生
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顧問醫生
=============試讀============
I. COVID-19與精神健康
COVID-19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
新冠病毒疫情出現及其防疫措施,對已經患了精神疾病或高危人士產生不良影響。在疫情之前,大概有20% 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是由精神疾病引起,而且負擔牽涉衞生、教育、職業、社交、法律問題。由於疫情影響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很多人精神疾病發病或復發,特別受影響是醫務人員及醫療照顧者、長者及在護理院中的人、囚犯和難民。
根據 Jonathan Campion 等人(2020 年 6 月 9 日,醫學期刊《刺針》)所描述,COVID-19 疫症帶給社會公共精神衞生服務三大挑戰:
一、如何預防精神疾病發病率增加
二、如何保護精神病人免受疫情打擊帶來的不良後果
三、如何提供合宜的公共精神健康干預支援
因此,他們針對個人、社區,以及整個社會中,特別是高危人士提出一連串改善建議。如下所述:
一/預防精神疾病:
1. 原發性預防:評估因疫情而出現的高危因素,包括:社會經濟不均、貧窮及欠債、失業及食物不足、父母有精神問題、兒童在不良環境中、工作壓力、身體健康及活動限制、社交隔離等。
2. 繼發性預防:發病時及早治療,並處理那些特別與疫情有關影響。
3. 三發性預防:對於患病的人所帶來的殘疾後果加以處理,包括:與疫情有關的身體健康、社會經濟,甚至被歧視標籤等問題。
二/提升精神健康:
1. 好的開始:注意嬰孩健康生長,以及為父母而設的身心健康培養。
2. 好的成長:在各級學校中提供精神及身體健康培訓課程。
3. 好的生活:鼓勵身體運動及社交活動,盡量接觸綠色空間、藝術文化、創作及靜觀活動。
4. 好的工作:鼓勵健康工作環境,包括:彈性工作時間、工作培訓及網上心理支援。
5. 好的晚年:提供健康社會心理服務,特別針對退化的感官、聽覺及視覺。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需要培訓對衞生及疫症有認識的工作人員,並且提升大眾對心理健康及疫症的認識。在疫情持續期間,科技可以大大協助推行這等工作,減少人際間的身體接觸,但是須注意:避免長時間面對螢幕。除個人關心之外,也鼓勵群組參與(包括:在學校內及工作場所內)。若整個社會能夠積極配合,疫情對精神健康的不良影響應該會大大減少。
聖經也提到有關疫症的問題,通常與其他天災人禍一起討論。雖然疫症可能因天災而起,但是往往也因人為錯誤等行徑而導致擴散。故此,上主一方面教導祂的子民要祈求上主保守(見列王記上八章三十七至四十節),另一方面也提醒他們要審查自己的罪,繼而悔改(見耶利米書二十五章四節及二十九章十一節)。
II. COVID-19與疾病
COVID-19 與強迫症
精神障礙中的強迫症其中一項特徵就是過度緊張清潔,例如:重複洗手及消毒物品。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清潔衞生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政府也鼓勵市民多洗手,消毒可能污染的物品及地方,特別是貫通樓層的渠道。除了清潔方面,有強迫型性格或強迫症的人也不斷尋找有關衞生健康防疫知識,而且對疫情給民生的影響過分擔心,因而囤積各類應急物品。如果過度收藏不會使用或用不著、無價值的東西,也是強迫症的病徵。他們又不敢外出與人相遇,擔心被感染或感染他人,甚至認為快要死亡或世界末日。這是由於他們通常高估疫情的危險性及染病機會,卻低估自己的適應能力及自身的抵抗力。不過,有這種心態的人確實比普通人受感染機會低一些,可惜付出的代價確實太高。有人認為這種病的遺傳因素可能基於病者的祖先確實遭遇過大災難,靠著過分的小心而存活下來。這理論目前未曾有確定性的證據。
因為這樣,本來是不正常的潔癖行為,在疫情期間可能被別人接納為正常小心謹慎的表現。故此,在這個時候斷定一個人有沒有強迫症並不容易。不過,若以病徵及功能一起來評估,或許能夠比較確定。因為精神障礙的條件就是明顯出現負面的日常社會功能性的影響,例如:因不斷清潔及消毒家居用品,導致睡眠不足或影響家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可能有些尚未發病的強迫症病人,就是因這疫情而變成病態性的強迫症。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些本身已有相當多強迫症狀的人,因為疫情變得更嚴重及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
有研究指出:強迫症在疫情中的過分表現,其中一個重要認知原因就是未能獲得清楚而肯定的相關消息。由於希望獲取最新、最準確的資料,強迫症病人會不斷從各方渠道搜集有關(甚至未必有關)的消息。由於負面的消息一般比正面消息更吸引,故此令人更焦慮。假若沒有肯定正確的資訊,強迫症病人很容易作出最壞打算,小事化大,大事化成災難,結果作出最壞的準備。
假如要在疫情下預防強迫症出現或發作,政府實在要提供最新及準確的疫症消息,而且要有高透明度,最好也有專家解釋實際情況。此外,也要教導市民不要隨便相信流言蜚語,對未肯定的新聞要作事實檢查(fact check),而且只留意信譽良好的消息來源。對於強迫症患者,要指導他們不要過分(例如:一日最多兩次)閱讀關於疫情的新聞。因為對他們來說,愈找尋資料會愈緊張,停不下來。最後,要鼓勵他們,如果日常生活受到明顯影響,要有勇氣外出尋求專業幫助。(參考文章:Raz Shafran 等人,2020 年 7 月,醫學期刊《刺針》。)
聖經在舊約時期,早已對傳染病(當時出現的麻風病)患者實施隔離、潔淨,甚至消毒方法;且要讓祭司(當時的醫生)作身體檢查,要等痊癒以後,才能解禁(利未記 13 章)。故此,聽從指引而行事,較自把自為、過度緊張反應,更為有效。
目錄:
序言
1. 何仲平醫生序
2. 何惠娟女士序
3. 雷建華牧師序
4. 鄺保強醫生序
5. 鍾維壽醫生序
6. 作者序
I. COVID-19 與精神健康
1. COVID-19 疫情下的憂慮
2. COVID-19 疫情下保護個人精神健康
3. COVID-19 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
4. COVID-19 對全球健康及功能的影響
5. COVID-19 與預防精神疾病
6. COVID-19 與精神病藥物
7. COVID-19 疫症與預防自殺
8. COVID-19 隔離政策對心理的影響
9. 全球精神健康科技研究與 COVID-19
10. 宗教信仰對 COVID-19 危機的心理影響
II. COVID-19 與疾病
1. COVID-19 疫情與精神障礙
2. COVID-19 與「第二海嘯」─創傷後壓力精神障礙
3. COVID-19 及精神疾病─「併發性流行病」
4. COVID-19 與強迫症
5. COVID-19 與「腦霧」
6. COVID-19 與睡眠問題
7. COVID-19 與飲食失調
8. COVID-19 與道德創傷
9. COVID-19 與違禁藥物上癮行為
10. 長新冠綜合症
III. COVID-19 與各類人士
1. COVID-19 對前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影響
2. COVID-19 下醫護人員應付焦慮的訴求
3. COVID-19 與精神病患的家庭照顧者
4. COVID-19 下的殘疾人士
5. COVID-19 對懷孕的影響
6. COVID-19 疫情對專注力不足(ADHD)的學習影響
7. 誰是 COVID-19 下情緒障礙之高危人士?
8. 疫苗與精神病患者
9.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一COVID-19被忽略的一群
10. 防疫措施增加精神病患者入院
IV. COVID-19 雜談
1. COVID-19 與信仰關係
2. COVID-19 適宜戒煙
3. COVID-19 與性行為
4. COVID-19 與性犯罪
5. COVID-19 與針對性別暴行
6. COVID-19 之「疫苗猶豫」
7. 青少年對 COVID-19 疫苗接種躊躇的社會心理
8. 提升 COVID-19 疫苗注射的「心理擁有權」策略
9. 英國運用「助推理論」訂立 COVID-19 抗疫措施
10. 疫情封城與戰爭封城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