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玻璃心

最近看過一個病人美美(化名),她在工作、家庭、社交上都很容易感到受傷害,別人稍微對她有點建議,便暴跳如雷,或是整個星期悶悶不樂。有朋友在她的社交媒體上留言,讓她不爽,就直接把對方刪除。這種情況我們俗稱為「玻璃心」。

「玻璃心」是什麼意思呢?「玻璃心」源為網絡術語,顧名思義,是形容一個人內心異常脆弱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好像玻璃一樣容易弄碎。有「玻璃心」的人,當他們接收到別人的回應時,他們傾向以一種非常個人的方式來感受,容易把它看作對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直截他們的自尊心。

舉例說,上司提點美美的工作報告需要改善的地方,她一下子就覺得世界崩塌下來了,感到非常鬱悶和生氣。其實,箇中出現了什麼問題呢?原來美美把上司對工作報告的回應,看作是對她個人的評點。在她的眼裡,上司傷害了她的自尊心,並全面否定她的個人價值。

對於別人的回應,有「玻璃心」的人可能會有以下三種反應。 第一,鬱鬱不歡,覺得自己沒有用,甚至是個廢物;第二, 因著感到受傷害而產生自我防衛,變得憤怒;第三,表面上冷漠的逃避,實際上一邊自憐,一邊伺機反擊給他意見的人。當判斷事情的原因時,有「玻璃心」的人容易把事情的原因歸咎自己,而忽略考慮外在或環境因素。

為何會有「玻璃心」這種狀況出現呢?有學者認為「玻璃心」跟早年的成長環境有關。過度操控、溺愛、沒有準則地責罰,都剝奪了孩子健康地建立完整的自我認知的機會。孩子長大後,一般很難接受別人的批評或容易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形成「玻璃心」的情況。

「玻璃心」可以強化嗎?誠然,人們沒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或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仍然有方法讓自己成長。

一、察覺不舒服的感覺

察覺不舒服的感覺並分析當中的處境,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反應往往超過對方說話的比重。

二、避免把事情個人化解讀

別人提出意見,並不代表他否定你。對方可能只是以事論事,或提出事情可改善的地方。

三、避免妄下結論

別人給你意見,並不一定代表他故意攻擊你。別太快下結論,或否定別人給予的意見,盡量保持開放的心態。

四、換個角度看事情

可以嘗試問自己:「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朋友身上,你會怎樣安慰和幫助他呢?」

五、學習如何溝通

嘗試停一停、想一想:對方的說話究竟對事情有沒有建設性的幫助?就算當刻想不到怎樣回應,也可以說一句:「多謝你的意見,我會好好考慮一下。」避免感情用事而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如何跟「玻璃心」的人相處?面對「玻璃心」的人,溝通上要有一些技巧。例如:一、盡量先讚賞或肯定對方,然後再給予建議;二、盡量以事論事,並時常提醒對方這跟個人的價值/人品/特質沒有關係;三、觀人於色,如發現對方的神情有異樣或開始發脾氣,則盡量安撫對方,並建議或許在其他時間再傾談。

為了讓彼此得益處,我們需要學習與人溝通相處的技巧。使徒保羅為讓人得到福音的好處,也是這樣,「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人,好贏得軟弱的人。對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救一些人。」(哥林多前書9:22)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