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阿Q精神

阿Q這個人是中國著名作家魯迅在1921年末與1922年初寫的連串散文《阿Q正傳》中的主人翁。故事描述一位一窮二白、農村社會的小人物的遭遇。他這個人自尊心很重,在每次遭遇不幸的事情都會找一些似是而非的藉口來安慰自己。作者藉著這個主角來諷刺社會現象,影射當年辛亥革命未能真正帶給農村改善,反而透過人物關係映射出人性的劣根性;甚至暗示中國人在外國列強入侵及毁壞的時候仍然自滿,甚至自欺欺人。後來文章被收入作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吶喊》。

阿Q個人的心理及表現,後來的人稱為「阿Q精神」或「阿Q主義」。根據心理學家對他的性格分析,認為有幾方面的特點:

一、心理失明(psychological blindness):無論發生什麼事情, 阿Q似乎並不清楚看見,總是找個藉口自我解說。例如:在第二章,他被別人打傷的時候,他還用手自摑,認為自己勝利了;又例如:他被米飯班主趙太爺欺負的時候,他還說自己能與這鄉紳扯上關係,感到驕傲。這種視而不見的心態,與另一種心理「鴕鳥政策」非常相似。

二、自我陶醉(self-absorption):阿Q通常不理會其他人如何看他,反而沉醉於自己的幻想中。例如:在第四章,他調戲一位尼姑的時候,被對方咒罵;反而令他陶醉在娶妻的念頭。結果他對趙太爺家中的女傭吳媽出言不遜,要求與她同寢。當然引起風波,甚至被人勒索及被其他婦女遠遠避開,但是他仍然毫不醒覺。

三、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由於他藉著各樣心理藉口安慰自己,不理現實,終於成為代罪羔羊被判處死刑。在行刑的時候,他仍然欺騙自己,認為自己有責任做一場好戲去娛樂旁觀的市民。

由於阿Q的人生這麼不濟及有淒慘的結局,很多時被用作反面教材。不過,後來仍然有一些人非常欣賞他這種精神。雖然相當消極,但是他至少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樂觀心態;甚至有人認為假若他不是有這種心理特徵,很難去面對這殘酷的社會。唯有這樣自我沉醉及欺騙,方能避免出現憂鬱或自殺的情緒。

確實在今時21世紀競爭劇烈,人與人互相爭奪的社會裡,間中仍然聽到一些叫人「阿Q一下」的勸喻;重點是叫人看開一些,不要斤斤計較。也許在特殊的情況下,是短暫適用的。

聖經經常提醒信徒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在約翰壹書一章八節:「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自欺,真理就不在我們裡面了。」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