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旅客,你們接待我;」
《聖經新譯本》〈太25﹕35〉
回看三十五年前,睦福的前身木福 (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的成立,是源於一群大專基督徒看見幾千名木屋區居民因連場豪雨而頓失家園,心靈被上帝所感動,決意走進木屋區與他們同行,並與各界友好攜手關懷和尋找資源幫助他們。「宣揚基督仁愛,顧念貧困家庭,建立和平之子,同盼和睦之城。」是睦福的使命,多年未變。走到今天,面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睦福更要肩負使命,因應瞬息萬變的情況,作出關懷行動。睦屋PEACEQUARTER和寄居者關懷計劃因此應運而生。
文﹕鄭子遴(城市睦福團契拓展主任)
編輯﹕謝芳
貧窮戶的避風港——睦屋PEACEQUARTER
這是睦福社區房計劃,在上帝的預備下,我們認識了好幾位業主,願意以低廉的租金,開放給有需要的貧窮戶租住,由我們管理單位,再聯同夥伴教會的弟兄姊妹,一起關懷入住的街坊,向他們提供身心靈的支援。我們服侍的街坊之中,有很多都因為業主濫收租金或電費,致令他們難以應付基本的生活開銷,節衣縮食的程度令人聞之鼻酸。街坊婦女阿善(化名)平日要趁街市收檔前,在檔口平買一些開始熟得有點爛的香蕉。一次,她跟稚幼的孩子走過街市附近,孩子遙望到垃圾箱上有一些爤香蕉,一臉天真地問:「媽媽,那裡有爛香蕉啊,我們快去撿吧。」阿善看見途人向她投以的奇異目光,心中十分難受。
阿君(化名)是單親媽媽,帶著孩子入住庇護中心,生活艱難不在話下,更大問題是,他們很快就需要離開中心,自覓地方租住,面對高昂的劏房租金,阿君怎會租得起呢?感恩的是上帝讓她在這時候跟睦福遇上了,睦屋PEACEQUARTER就成為她一家的「避風港」了,孩子從睦屋到學校上學更加近呢。我們為阿君感恩之餘,亦盼望睦屋能成為更多貧窮戶的祝福。
一起奉行禧年原則
「睦屋PEACEQUARTER應用『禧年原則』:財富和資源重新分配。機構回應神的心意,夥拍教會,為貧困者締造居所,使他們重拾基本的生活條件,並有福音可聽,更可成為門徒,作時代的見證。」睦福總幹事劉旭東盼望有更多業主參與這個計劃。他說﹕「跟傳統的慈善捐獻不同,良心業主不用捐出物業或現金,反能繼續持有物業保值,有點像低回報的保本投資工具。睦福與教會攜手關心貧窮人的需要,亦會教導他們提升理財能力。」
秉承鄰舍精神——寄居者關懷計劃
這計劃是睦福一直以來的重點關貧項目,從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屯門及元朗中轉屋,以及附近的寮屋區,到現在錦田一帶的漂流式貧窮戶,都從無間斷。在2018年,我們推行的寄居者關懷計劃,將更加深入社區,用基督的愛轉化貧窮人的生命。
我們認識在屯門中轉屋暫住的單親媽媽 LILA ,她是少數族裔人士,因為言語不通,又欠缺支援網絡,所以未能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只能做些兼職來養家。兩母子每日上班上學都要花幾小時乘公車,既耗時又花車錢,生活異常拮据。睦福為他們提供了緊急的食物援助和交通費支援,幫助他們暫時過渡;與此同時,嘗試協助她在區內尋找合適而穩定的工作,幾經波折,始終因為不諳中文,只好重操以前的兼職。
關心社區,貢獻社區
現時香港有26萬非華裔居港人士,當中不少是貧窮戶,他們面對的不只是物質上的匱乏,還有別人的歧視。在上帝眼中,他們跟我們沒有分別,都是鄰舍。像LILA的例子不勝枚舉,睦福的寄居者關懷計劃,不僅聯同地方堂會直接與他們接觸,瞭解他們的需要,從而提供支援,而且希望藉著不同類型的社區活動,例如嘉年華、興趣小組、工作坊等,幫助他們重投社區,建立人際互助網絡,重塑社區的鄰舍精神。我們亦正在招募義工,擔任錦田社區報記者,計劃訪問當地長者及有關人士,搜集錦田地方歷史。透過製作社區報,讓街坊認識自己的社區,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學習關心社區。
有興趣者可聯絡睦福同工李文輝弟兄
(電話:2416-9169;電郵:manfailee@peacemaker.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