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主持過的EQ小組學生訓練的經驗中,發現學生的進步能力遠超過成年人數以倍計,因只要你懂得掌握開啟孩子自我能力感的鎖匙,即讓他在參與任務時享受感覺自己比人快樂的輕鬆感,具體地體驗自己有突破力的潛能和相信自己有勇氣來成就未來的事,這孩子便會立即脱胎換骨成了高自尊小孩。但我要澄清一些謬誤,就是高自尊的人不是天生所擁有的氣質,而是後天刻意常被激勵及訓練的結果。高自尊小孩常見的行為包括﹕能與人有輕鬆自在的眼神接觸,坐姿和聲音都是帶有「能力感」,常說:「我可做到。」
有一次,一位媽媽問我:「我真不明白女兒已是一個小學四年班的學生,為何她的思維仍是那麼幼稚,例如看完報紙後,忘了洗手才進食,這樣會否中毒?」她認為女兒有很多的不明白也是普通常識,所以未能接受她這樣無知。我終於明白為何當我接見她女兒時,她一開始就一定答「唔知」,但當我每次也肯定她能回應問題的能力時,她總是也能講出一個很獨特的看法。我很想讓這位母親明白為何小孩有常常説做不來的藉口,或只看重改變後有可能所產生的負面事物,是因為她在生活中收到很少自我激勵的語言,所以,當她面對不肯定的情況下,又不敢對父母講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久而久之,她把這種不被看好的無力感累積下來後,成為深信不疑的信念﹕「我就是一個失敗者。」最後,我教這位媽媽可以如何回應女兒:「我很欣賞你能努力思考那些不明白的事,並勇於向人請教,不如我們一起上網尋找答案,好嗎?」
從以上對談中,我反省到愈有經驗的人,就愈容易主觀地看事物,當人以為自己對某事某人已有既定的了解時,那就更應提醒自己常保持好奇心,對熟悉的情境及人物嘗試用第一次去看及認識的想像力,來重新解讀在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有助保持適當的興奮度及好奇心。
「每天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實多麼廣大!」〈耶利米哀歌 3﹕23〉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