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畢業營的故事──只因為愛

由於疫情放緩,學校隨即於今年一月為小六學生安排畢業營。本來預計只能進行日營的活動,也終於可以回復三日兩夜的畢業營。營會對於我來說,是一件滿有回憶又奇妙的事情。因此,只要有機會,我總希望參與一下,探望他們,順道回想自己小學畢業的時光。

那年我是小六生,第一次有機會離開家庭,參加畢業營。那時家中貧窮,並沒有太多機會參加戶外活動,除了上學,假期閒時就做「街童」,赤著腳在街上走。所以那個畢業營會,印象特別深刻。我們一班男孩一早約定到超級市場購買一些日用品。我還記得我們除了買些零食準備來個晚間大食會外,還買了同一款浴巾,說是作紀念。但為甚麼要這樣?現在想起也不禁莞爾。

到了營地,我記得玩了猜燈謎遊戲。那時並不是中秋節或元宵佳節,但我們也玩得不亦樂乎,百多人就在場地走來走去,盡快解開謎題。過程當中自然偶有參考他人的答案,最奇怪是我最後竟然勝出,得到獎品;甚少得獎的我一直把那張相留著,到如今還不時拿來緬懷一番。後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到了中秋節或元宵節,都會猜燈謎或出謎題讓人們猜一猜。直到某一次中秋節,我才想到了自己喜歡出謎題或猜謎的原因,原來種子早已埋下。

埋下的除了猜謎種子,還有信仰種子。當時有一位導師,他晚上跟我們一同睡在「碌架床」;他跟我們談天,談升中(學),談信仰……然後帶我們決志。我記得那時並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有信主,但我和幾位較親密的好友就這樣開始上教會,參與團契活動。後來,我在教會中成長。營會成為了我信仰生命成長很重要的一部分,從被關顧,接受栽培,到自己開始負責、籌備、帶領小組活動等;我漸漸由接受者成為付出者,但同時學習到很多事情。

時間過得快,到我第一年成為校長的時候,因為學校是新校,很想為學生舉辦一個營會。但一般要半年前申請營地,我們的學校剛開始運作,又怎會預先訂下宿營的日期呢?這時與學校合作的教會為我們出力,竟然找到了一個營地,可以供我們進行活動,最奇妙的地方是這個營地就是我六年級那年決志的營地。當我重回舊地時,不禁感謝神的恩典;祂顧念到當年的無知小孩,如今能夠有這樣的福氣。我心中默禱,希望這次參與的孩子也能夠有這種福氣。

後來孩子們一屆一屆畢業,到了今次,看見同事們十分努力為孩子籌備,曾經思考會否安排部分活動在校進行?會不會在校留宿?還是以兩天日營取代?到內容、人手安排,著實花了老師們很多心思。到了同事們為孩子安排了敬拜隊跟他們唱詩歌時,我頓時憶起,過去自己成長的那些年,又是誰為我去預備?是誰為我在背後花那麼多心思?他們又為甚麼去做這些事?心中不禁感恩不已。

於是,活動後我跟孩子們來個總結,要他們想一想,為甚麼老師們這麼艱難也要為他們舉辦營會?為甚麼要付出那麼多,拋開了自己的親人、家庭,來跟他們相伴三天兩夜?有老師要照顧年老的雙親,有老師要照顧年幼的孩子,但是他們把這段時間、這段空間都給了他們。原因很簡單——只因為愛。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9)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教學人生:救,還是不救?

學校飼養了不少烏龜,嚴格來說是有不同品種的龜,例如盾臂龜、豬鼻龜、側頸龜和巴西龜等。由於養了不少年日,現時已經有30多隻了。除了不同種類的龜外,我們也飼養了其他動物,如變色龍、守宮、錦鯉、角蛙等。由於飼養的地方開揚,容易讓坊眾欣賞。有時候,家長會帶著年幼的孩子到我們的「海洋世界」欄外觀看;有時候,有些鄰里由於放生或不想繼續飼養了,就直接將他們的龜放置在龜池;這讓我們每天都要仔細觀察龜池狀況。同事擔心如果有不明來歷的龜隻,可能會引起打鬥,或者傳染疾病。

後來,小動物愈來愈多了!我們決定增聘人手,專職管理「海洋世界」的環境,好讓動物們在合適的環境繼續「安居樂業」。如果曾經有飼養小動物的經驗,大家都知道我們不但要跟動物玩耍,也要當他們是自己的孩子那樣照顧。除了餵飼,也包括清理排洩物;除了玩耍,也要留意牠們的健康和成長情況。很慶幸有不少孩子願意成為動物們的「清潔大使」,協助處理及清潔牠們的居住環境,用行動表達對動物的愛護。

當然,龜隻有時會感染疾病,需要醫治。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猶豫,帶牠們看獸醫,用藥水等等。假如診金太高時,我們又怎樣抉擇呢?牠可能只是途人放生,放進龜池的一隻棄龜……。那時,我想起創造生命的主,也想到同事把每隻龜命名,如同亞當管理伊甸園的時候,替每隻動物命名和管理牠們一樣。我們既然常說人類是神委任的管家,究竟這個管家要怎樣做才算稱職呢?

那天,同事發現其中一隻變色龍狀態不好,於是帶牠去看獸醫。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較多人飼養的動物,這些寵物只能到珍禽異獸診所方能獲得治療。同事把變色龍帶到獸醫那裡,一看便知道情況不妙,需要即時決定救,還是不救。救,所費不菲;不救,牠肯定死亡。當時同事心中略有猶豫,因為治療費用可能足以購買數隻變色龍。最後仍然不捨得就這樣放棄,於是決定讓變色龍留醫治療。過了數天,變色龍略有起色,可以出院了;同時間我們再看看小動物居住的環境可以作甚麼調整改善,讓牠們生活得好一些。

可是,過了不久,變色龍最終抵抗不了疾病,離我們而去了!同事自然難過,但是回想起這件事,至少我們盡力讓牠得到醫治,不會後悔。如果當初沒有讓獸醫嘗試醫治的話,我相信我們心裡會感到很不舒服。如果計算這些小動物的價值,以及對比治療所花的費用,實在很不值得。不過,如果我們重視創造,重視生命,重視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那就並非價錢可以衡量;而且我們知道在某些地方,動物的生命並未得到尊重,更甚是人的生命也未曾得到尊重。我們有能力讓生命得到應有的看待,這是我們的福氣。

我想到主耶穌願意走進弱勢社群,了解癱子、妓女、長大痳瘋的人、稅吏、寡婦、被鬼附的人,總之每一個人的價值在祂面前都得到肯定;我相信所有受造物也是一樣。因為自從彼此認識、相處、建立了關係之後,就不能不愛。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教學人生:積極等待.充分準備

文章刊登之時,絕大部分學校已經復課,我也終於能夠站在校門前,再次與學生見面。見到他們第一句說話除了「早晨!」之外,就是「做咗檢測、填咗手冊未?」

再次復課,對於學生來說,差不多和九月開學的情況相似,有點壓力,有點期待,又有一點不知所措。學生可能長高了,校服好像縮小了;而且在特別假期中,孩子很多時很晚睡覺,初期回校時定必精神略為渙散,需要時間讓他們恢復過來。其實,不但是孩子,整個社會也需要時間恢復過來。

復課第一天,實在不想好像監察者那樣,只是不斷檢查這樣、那樣做妥沒有。心想:不如營造一下快樂氣氛吧!同事也很好,設計了「復課打氣包」派發給學生。包裡面有學校心意卡、防疫提示小貼紙、健康零食等,為孩子在這個復課天帶來好心情,好讓他們開開心心地展開充滿活力的校園生活。同時,我們通過不同途徑,為每位學生預備了足夠取用一個月的檢測劑,減少家長和學生的煩惱。

回到學校,老師最掛心肯定是學習進度、學生交齊功課、評估測驗考試等。失去的時間大家都很想追回來,好像工廠停頓重開一樣,須即時加班、加速完成生產。不過教育並不一樣,我們需要讓孩子先習慣和適應,掌握回到學校上課的模式和節奏,才能事半功倍。小朋友不像成年人,成年人可以在歐洲旅行完回港,第二天就上班,能充分利用假期及隨時切換悠閒與工作模式。不過孩子不行,他們的狀態比較像一個焗爐。在烹調美食之前,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時間預熱,事前又要將食物調味醃好,放一段時間,才可以開始烹煮。如同主耶穌用了三年時間培訓門徒,還要等五旬節聖靈降臨,門徒才得以充分發揮。

因此,復課前我跟老師們說:「當學生回校後,儘管大家都十分心急,很想進行很多事情,但是需要先留意學生各樣的狀態,要熱熱身,給予時間逐步調整。」在這個特別假期前,我們預先告知家長復課後的測驗會轉為評估;定下兩周多的適應期,給予溫習範圍,讓他們預先有所準備,減輕他們回校後承載的壓力。

更甚者,在疫情期間,不少家庭有家庭成員或長者離世,而在基層家庭中,他們可能是主要照顧者。因此,這些情況學校也需要了解,提供協助,讓學生在這一大堆的轉變下,能夠順順利利地回復正常的校園生活。

幸好,在校門前迎接學生和家長時,他們都是歡天喜地的。在社交距離放寬的第一個主日,剛巧筆者擔任崇拜主席,看見一張又一張的臉,儘管戴上口罩,也掩蓋不了他們的愉悅。在讀經和唱詩歌的時候,自己也不禁激動起來──原來面對面相見,一同崇拜是那麼重要。晚上,在回家的街道上,也有別於過去的限制日子,不少車子停泊著,不少食肆燈火通明,店舖門外又再次排滿人,似乎一切又回復「正常」。

這樣的景況,令人想到主再來的日子,又想到十個童女的比喻。這個疫症,教會我們真是要做好各樣的準備,教會我們隨時有轉變,教會我們珍惜相見。希望大家在社會逐步回復正常之時,學生也能夠順順利利地完成學業,健健康康地參與各類活動。祝大家復課順利、身體健康!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教學人生:我是誰的鄰舍?

那天下著微雨,令寒冷的天氣更冷。我和孩子到佐敦廟街、油麻地等地派發物資給無家者。我們買了一些暖包,朋友預先煮好數十隻熱騰騰的雞腿,用錫紙裹好保溫。一行人(包括:三個成人、兩個小朋友)背著有點重的物資,冒著雨,有點狼狽地出發。內心剛剛感到有點煩厭,隨即就想到:假如我們覺得麻煩,那麼在冷雨夜下工作的清潔工人、棲息在橋底路旁的無家者和拾荒長者就更狼狽了!

一念及此,心中羞愧,只好加緊腳步尋找目標人物。按照以往經驗,我們走向一些小巷,應該不難發現他們。可能雨天關係,走過了不少街道,才見到一、兩位無家者。在過程中,有些情景實在令人深刻。其中有一位坐在港鐵站口附近的露宿者,當我們把保暖內衣送給他,他竟然即時穿上;明顯地,他根本不夠衣物保暖。在這些寒冷的日子,真不知他怎麼度過?比較多遇見是街頭的清潔工人,很多是外判工人,工作時間長。他們很多時推著垃圾車,走得很急,好幾次我們要跑過去截停他們,才能夠跟他們交談,送上物資。有幾次,當他們知道有溫熱的雞腿時,表現得十分高興,重複又重複地說了很多次「多謝」。有時我們已經走到老遠了,還聽到他們道謝的聲音。

我們最後到了橋底一處地方,那裡一直住了無家者;旁邊就是公共廁所,自然是居住的「好地方」。當我們對著一堆紙皮和雜物叫喊,問:「你們需要保暖衣物嗎?有多少人在裡面呢?」他們會反問是甚麼衣物?似乎對於他們來說,不缺這些。遇到這個情況,我心想:他們是否有需要呢?我們就派發快餐店的禮券、雞腿和暖包給他們。有人僅僅露出半張臉,我們看不見實際上有多少人在裡面。當我們派發完物資,正要離開,有一位年輕的女士走出來,她詢問我們還有沒有快餐店禮券?我就把手上剩餘幾張都給她了。

歸途時,女兒問:「爸爸,剛才那人好像不似露宿者,都不像有需要,為甚麼要幫她?」孩子問得十分好,她真是懂得觀察,至少她有疑問。行善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有一顆智慧的心,要明白應該盡量把物資交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上,而自己不會被騙或受到傷害。一來孩子見到那位女士比較年輕,而她一直接觸的關心對象主要是婆婆或清潔姨姨,因為有出入而心生疑竇;二來很少人那麼主動走出來向人要求更多的東西;而究竟為甚麼?我們不知道。我讚許女兒觀察得很仔細,我告訴她:「我們不會知道原因,除非我們願意繼續和這群人接觸,持續地和他們交往、溝通。如果我們未能付出這些時間,我們就只能以現時的方式給予他們關懷;待其他人和機構來協助。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喜歡這樣待在街上,他們在這裡出現,已經是我們應該給予的一群。這是我們這一刻所能夠做到的事。」

「他(約翰)回答:『有兩件內袍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這樣做。』」(路加福音3:11)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陳章華校長

教學人生:我們的「即時需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乘搭港鐵時,本來安靜的車廂忽然有些聲響,可能是電子遊戲機的聲音,可能是播放影片的聲音,也可能是正以電話談天的聲音。每當發生這些情況,附近的人們都會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很多時,我看見聲音來源都是小孩子,年紀可以很小,甚至我有一次見過還在嬰兒車上;媽媽把電話當成了電子奶嘴,讓孩子聽兒歌,而她自己玩自己的電話。我也曾經看見過一些小學生在放學的時間玩電子遊戲機,有些是三五成群的,沒有手提電話的也在一旁觀戰,高談闊論。青少年和婦女多是看戲劇,題材自然是不同的。成年男士很多時候從電話彼此呼喊,或是責備對方,或是大談生意。有些老人家因為看不清、聽不清而把聲浪調高了。

其他乘客在做什麼呢?大家也在看著手提電話,不過沒有發出聲音,或是戴上耳機,進入自己的音樂世界。回想起,不過是十多年前的車廂,令人厭煩不是手提電話,而是那些旁若無人把報紙大大地攤開的人。那時候的車廂似乎也靜一些,而現時多聽到電話發出不同的聲音。

當我看到小孩子在玩手提電話時,有時真想跟家長說一聲心底話:「為什麼不跟孩子聊聊天呢?為什麼不讓他看看圖書呢?」後來想一想,自己有時候帶著女兒外出,她只要嚷著要電話,作為父親的我很多時也投降了!我也回想自己,有多少時候沒有在乘搭交通工具的時間看書?每當想把書拿出來的時候,還是被手提電話吸引過去了。吸引,是因為手提電話能夠滿足我們的即時需要。

有些時候,我以為是青少年的情況比較嚴重,只顧玩電話,不跟人溝通。後來才發現,其實各個年齡層都有這種情況,大家都在不經不覺間,被操控了。就算在工作或在主日崇拜,不少人也在滑手機。只要畫面彈出一個訊息,我們就即時反應,那怕是一個廣告,我們也一看再看。

說實在的,我們又豈只被手提電話操控?現今的社會,講求快速高效,服務要體貼到位。只要一有欲求,就必要即時滿足,例如:網上購物,各大供應商都在比運送速度、比價格低;推出各式各樣的優惠,很多時候我們就被那季節限定的優惠、VIP特價、多買多送的標籤吸引,繼而一再消費。有時候,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真正需要什麼了!

經歷了接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些孩子因長時間在家,已經發展成上網成癮;加上復課也只是半天課,如父母需要上班的話,根本沒有能力監察孩子使用電腦的情況。然後,演變成隱蔽青年,無故曠課,這是現代家庭的悲劇。我想到聖經經常提醒我們要等待、節制、忍耐,也提到「『所有的事都可以做』,但並非都有益處。『所有的事都可以做』,但並非都造就別人。」(哥林多前書10:23,《環球聖經譯本》)

因此,我們不妨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學習放下虛擬世界和電子產品。既然科技令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不如看看有什麼郊遊好去處,無論是博物館,或是藝術館,又或是坐在咖啡店,與友人談天說地,節制自己的「即時需要」,讓我們可以在真實的生活,也學習聖經教導我們的功課:「有了知識,又要增添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增添堅忍;有了堅忍,又要增添敬虔。」(彼得後書1:6,《環球聖經譯本》)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教學人生:給老師的音樂會

在將要開學的時候,我校與幾所辦學團體的屬校一同舉辦了一個正向音樂會,特別的地方是這個音樂會的對象不是家長也不是學生,而是二百多位老師。

司儀首先以老師的身份講述自己的工作,提及到在疫情下教學的苦況。不少老師都說對著那小小的螢幕,面對一大堆的功課,需要追趕的進度,以及每節都可能有家長觀課,壓力可想而知。當司儀把這段話說完以後,老師們已完全投入其中。

感動人心的音樂開始了,原來是著名音樂家Howard McCrary。他是享負盛名的音樂家,出生於一個基督徒家庭,他與兩位兄弟及兩位姊妹組成 The McCrarys,以福音音樂出道。在70年代初期,已經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演出,屬於殿堂級人物,曾與他合作的,包括人們熟悉的Michael Jackson和其他著名歌手。Howard McCrary一身畢挺亮麗西裝,典型的爵士樂手架式坐在鋼琴旁邊,以《What A Wonderful World》作為開始,聽到那句I see friends shaking hands saying, “How do you do?", 就如同朋友般的見面問候,態度親切。老師們在下午,本來都帶點疲乏,聽到這溫暖的問候便登時放鬆下來。後來他又唱出《Only You》,《You raise me up》等耳熟能詳的金曲。但是當轉換了獻唱歌曲的對象時,感覺截然不同。前者本來是一首情歌,如果是當作學生向老師唱的話,就是說出老師能令世界改變,能使黑暗變光明,更能使孩子的夢想成真。《You raise me up》是一首讚美詩歌,換了以老師作為歌詞的對象,實在是上佳選擇。老師不是與學生同行的人嗎?沒錯,就是老師無論在孩子遭受挫折或是人生上的風浪,都與他們一同經歷,使孩子能夠站在老師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成就更多。

進入高潮的是Howard邀請了他的學生對著二百多位老師唱出《The Greatest Love of All》,在獻唱以前,Howard說了一番令人感動的話。他說:「每位老師都是獨特而寶貴,選擇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行業——教師。所有的行業都有老師,就是老師本身,也有他們的老師影響他們。」接著他對他的學生說:「現在坐在台下的老師們給予你4分鐘的時間,這個時間非常寶貴,是他們坐在這裡聽你唱出這首歌,請你為老師們送上這一份禮物。」然後,這位十多歲的小女孩就唱這首經典金曲,唱功固然了得,但信息一唱之下就變成了因為老師所給予的愛,讓孩子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念,能夠有力量前行。以學生的身份向老師來唱這些歌曲,實在是給予老師們最佳的禮物。

音樂會過後,有幾位老師不約而同跟我說,他們哭了好幾次,整個音樂會很動人和令人振奮。活動中沒有刻意加入福音信息,但是我卻感受到很深的愛和關懷,是那種對老師的尊重、感謝的心意,更可貴的是整個活動他們是甘心樂意的奉獻,並沒有任何報酬。Howard本身亦患有柏金遜症多年,卻堅持不懈,在台上表現出眾,願主親自報答。

我曾與老師分享,保羅也十分重視老師這個職份:「神在教會裡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其次是有醫病恩賜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各種方言的。」(哥林多前書12:28,《環球聖經譯本》)當時的教師和現代固然不同,但主要也是教導的工作。願老師們能帶著這份正能量,踏進新學年。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