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從一場陸運會看生命傳承

執筆之時,兔年伊始,在此祝願各位教育同工、讀者兔年蒙福、事事順利!

隨著疫情放緩,多項防疫措施陸續取消,特別是全港中、小學可以恢復全日課堂、舉行實體活動,實在是學界的喜訊。校長、老師們不用為上課模式、學生疫苗接種率、活動人數及場地安排等等煩惱,可以將心思、時間放在如何令學生的校園生活盡快復常之上。需要「復常」的,不只上課時間表、學習模式、生活習慣等具體範疇,同時包括了一些「軟實力」。

我校早前舉行了陸運會,有一連兩天的比賽,數百名運動員(學生)進行五十多項比賽。全校教職員、學生都期待這停辦了三年的盛事。體育老師最忙碌,既要加緊指導學生掌握田賽、徑賽的技巧,課後還有額外訓練;又同步處理報名、賽事編排等事宜。

當一項活動停辦了數年,加上數年裡人手更替,可以想像復辦這大型活動的難度。以本校來說,新晉體育科科主任四年前大學畢業後加入本校,沒有參與統籌陸運會的經驗。好在有幾位資深、具經驗的老師協助這名「新丁」。另一方面,老師們大多擔任賽事工作人員或裁判。大家不是專業裁判,相隔三年「重操故業」,真有點擔心自己應付不來。雖然體育科同事開過一次培訓會,但那是紙上談兵,老師們上「戰場」便已「刀光劍影」。我知道有些老師在比賽前夕,在教員室忙著看視頻「備課」。至於協助裁判的服務生,情況不言而喻。

除了老師,陸運會的主角是學生。這三年學生少活動,經常上網課,體能應付得來嗎?比賽技巧掌握到多少?還有比賽壓力、面對勝負的心理素質如何呢?對此,我和同事不太樂觀!結果報名人數比往年少了,也有運動員在熱身時受傷,甚至缺席比賽。最終整體表現如何?查看一下大會紀錄,便知道進步空間永遠是最大的空間。

我特地去看台看看觀眾的情況。除了邊看比賽,邊聊天的學生,各社的「啦啦隊」呢?我原本想像各社都有一批學生穿戴特色飾物、手持「啦啦球」為自己的社員聲嘶力竭地打氣、吶喊別出心裁的口號……社長卻一臉無奈說,低年級同學不肯加入「啦啦隊」了,社幹事也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難怪氣氛不甚熱烈了!

我不清楚其他學校是否也有類似情況,但我相信三年疫情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實在太大了。我上文所述的「軟實力」包括校園文化、學生領袖素質的承傳。今年的高年級學生在過去三年沒有機會向師兄師姐學習領導一個社、學會或組織「啦啦隊」,也缺少站出來演說的機會;而運動員缺少了恆常操練、比賽、交流的平台,表現也難免受影響。一所學校的學生有部分素養、特性來自校園文化、生命承傳,即所謂「傳統」。聖經中,像摩西和約書亞、以利亞和以利沙、保羅和提摩太,都是師傅影響徒弟,一代承傳一代,似接力賽中交棒的選手一樣。

學校已經踏上復常之路了,最後謹以保羅一番話勉勵學生:「當兵的人沒有一個讓日常生活的事務纏身,是為了討招兵的人喜歡。再說,如果有人要參加競賽,除非他遵守規則競賽,否則就不能贏得冠冕。勞力的農夫應該先有分於享受成果。」(提摩太後書第二章4至6節《環球聖經譯本》)我盼望學生能像士兵般心無旁鶩、專心一致;又像運動員般律己以嚴、克己自勉;也謹記像農夫般勤奮,他日享受美好收成。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生命充滿挑戰 潛能也是無限

從事教育工作不覺已接近三十年,見過不同類型的學生,有資優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有守規受教的、有特立獨行的。老師要在課堂照顧天資、賦性各異的數十位孩子,實在不容易,但這也是教書育人的樂趣。

大家一定聽過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Gardner認為人有不同天賦智能,如音樂、邏輯、律動、語文等,反對單一地以測考成績來評鑑孩子的表現。一直以來,在重視考試的華人社會裡,父母也好,老師也好,往往對表現優異(尤其學業或體藝方面突出)的孩子份外欣賞,卻忽略了那些文靜、學業成績一般的孩子。學校大大小小的獎項都由班上極少數的學生囊括,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踏上頒獎台的自信,更遑論有領獎的機會。有見及此,我校早前舉辦了「全港小學生潛能挑戰賽」,鄭重地拜託小學老師推薦一些很少,甚至從未獲獎的學生組隊參與。他們要完成8項不同智能任務,彼此要協商、溝通,爭取殊榮。大會按他們預賽的表現,分為盃、碟、碗、盾四個組別,各組設冠、亞、季、殿軍,得勝者可從頒獎嘉賓手中接過獎盃和證書。活動吸引了超過100位小學生參加,也有傳媒朋友來採訪。有受訪學生直言,從小至今從未獲過獎,因此非常開心,且增加了自信。

現代對教育的普遍看法均認同正向教育、讚賞文化,努力建立學生自信、自尊,好成為他們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來追求進步。以前中國人教子女也好、學生也好,深信「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不輕易稱讚,反而傾向批評、責備。誠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均有價值,但是要因材施教,按受教者的性情而採取合適策略。你看耶穌教導門徒也有運用不同的手法,同樣是彼得,耶穌多次責備他急躁冒失(馬太福音第十六章21至23節);但祂被釘死又復活後,在海邊卻鼓勵彼得重新振作,牧養群羊(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15至17)。曾三次不認主的彼得,在那次海邊的早餐後脫胎換骨,不單成為初期教會使徒之首,努力傳道,更甘心為主受盡逼迫,最後殉道。彼得作為門徒,其潛質在主基督的引導下,終於發揮得淋漓盡致。

回想活動當日,我見到很多小學生興奮雀躍地接受挑戰,他們要動腦筋、要嘗試,更要學習面對失敗,最終他們都可以完成任務,獲得榮耀,獲得自信。執筆至此,想起保羅勉勵當時教會年輕的領袖提摩太:「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而要在言語、行為、愛、信心、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訓勉,內裡蘊藏了保羅對提摩太的期許和肯定。我們也應該這樣祝福孩子──因為他們各有不同的潛能,同樣是神所喜愛的。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學校也是人生教室

有一位中四學生跑來找我,詢問可否讓他的弟弟轉來本校就讀。細問之下,原來他的弟弟剛升讀中一,同儕關係不太理想(哥哥用了「被欺凌」的字眼),因此想轉校。

哥哥很擔心弟弟的處境,我表示諒解和欣賞他愛護弟弟之心。只是開學短短一個多月,來自不同小學的中一同學都在適應新環境,按理彼此之間不會有很大的衝突。追問之下,才知道他的弟弟沒有向老師反映情況,家長也沒有聯絡班主任或社工協助,便直接想到「轉校」這方法。因此,我建議哥哥跟媽媽商量,詳細了解弟弟在校情況,並向班主任、社工求助;而弟弟也應該反思、學習與同儕相處的溝通技巧。假如情況仍然不理想的話,才考慮轉校也未晚。最後,我告訴哥哥不要擔心,學校會盡力幫助弟弟;哥哥點點頭,放心地走了。

常言「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一群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有緣成為同窗,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其實是很美好的事;讓人可以突破自身家庭的框框,和更多人相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從朋友身上有所學習,不論是學問、品格、才藝,只要能虛心求教,一定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何況跟三五良朋有共同興趣、分享心事、談談夢想,令彼此的成長過程有更多色彩,不是很美好嗎?

不過,人際相處又豈會只有快樂呢?遇上合不來的人的機會也不少,知己難求!特別是年青人,比較率直,不掩飾喜惡,不像成年人般世故練達、面面俱圓。中學生喜歡形成小圈子,原也無可厚非,只要不排斥、攻撃別人便可以了。學校就是一個社會教室,學生從家庭模式走向學校模式,是另一種社教化;他們慢慢懂得守規知禮、相處溝通之道,也從中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儘管來到人工智能、網絡發達的時代,但人與人相處這成長歷程中重要的一課,絕非網課、資訊科技可以取代。

聖經提醒我們「因為,正如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部分,而且雖然部分很多,身體卻是一個;基督也是這樣。」(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12節)保羅所指雖然是教會,學校何嘗不是一樣?各人天賦不同、角色不同,卻組合成為一班、一級、一校,學校才會多姿多彩。保羅又教導門徒「做任何事都不要自私自利,也不要妄自尊大,倒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腓立比書第二章3節)。同學也應該是這樣,存心謙虛、溫柔相待,群體生活才能更愉快。教學這麼多年,處理過不少學生之間的衝突事故,導致衝突的原因很多,造成的傷害程度各異,而共通點就是雙方的言行、態度帶來了衝突。畢竟大家沒有血海深仇,但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因為你我各不相讓而變得複雜起來。藉著聖經的教導、基督的榜樣,老師也可以幫助年少氣盛的青少年慢慢學懂控制自己、與人共處。如此推廣下去,社會應該可以變得更美好。

希望那位弟弟能夠勇敢面對和處理事件,與同學建立友誼,享受愉快的中學生活吧!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人生的成績表

學年結束,同學們都會從班主任手上接過成績表。

按學校慣常的做法,校長要審閱全校每一張成績表。作為校長,我很難很細緻地認識每一位學生。當我閱讀每一張成績表的時候,從學生的姓名、班別、班號來看,我不能知曉他們是怎樣的人。但是,當我閱讀到他們在每個科目的成績分數,我便大約知道該學生在哪一科目較擅長、哪一科目仍須努力;下學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當我看到某學生的缺席和遲到數字,便可以推論他有沒有守時的觀念、有沒有責任感。成績表上還可以看到學生獲得幾多優點缺點、小過大過。咦!學生的形象漸漸清晰了。

不過,剛才提及的都是一些數字,成績表上最精彩的地方在哪裡?我認為是班主任對每一位學生的評語。班主任與學生相處了一個學年,如父母、如朋友,對每一位學生有深刻的認識(肯定比校長對他們的認識來得深刻細緻),包括品性、能力、態度、心志、人際關係、專長、要改善的地方等等。班主任在成績表上寫下對學生的評語,薄薄的一張成績表盛載著老師的提點、勉勵、期許和關懷。

在班主任的筆下,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希望學生不要匆匆讀過班主任的評語,便將成績表扔在一旁;須知道這是他們一年來學習的總結(包括學業、操行、活動、服務),豈能視之等閒?做得好的方面要讚賞自己、慶祝一下,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好好檢討、立定心志,追求進步。在儒家經典《大學》裡,有「止於至善。」就是提醒人們要不斷追求,做到最好。聖經也提醒我們要「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第三章14節上)今年如果大家覺得自己做得未夠好,不要緊,那就加倍努力前進吧!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課程,要學習的科目、要做的功課很多。在整個人生課程中,我們都會收到很多張成績表。填寫成績表的人,就是認識我們的人。在父母眼中,你是怎樣的兒女呢?在朋友眼中,你是怎樣的人呢?將來你成家立業,你的配偶、你的子女又會如何評價你呢?在僱主、同事眼中,你又是怎樣的員工呢?俗語說「蓋棺定論」,到了人生的終結、課程畢業的時候,天父也會給我們一張成績表,總結我們一生的功過得失。如果我們想獲得更輝煌的成績,那就要用心學習好人生課程的每一課了。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回到原點

5月,學校開始招聘新老師,以彌補退休、離職老師的空缺。招聘廣告一出,應徵信如雪花紛至,行政同事忙著審閱應徵信,安排合適而又合意者到校面試,首輪面試後再篩選表現突出者進入次輪面試,最後與校長面談……

你還記得第一場面試的情景嗎?相信每一位新老師寄出很多求職信後,都忐忑不安等候回音;收到面試通知後,又興奮兼緊張地準備;最後,戰戰兢兢地參與面試;過關斬將後終於獲得教席,成為教育界的「新丁」。二十多年前的這一切景象,我仍然歷歷在目。當年的片段偶然也在忙碌工作中浮現出來,成為我在疲倦、沮喪中的力量。

經過幾輪的面試,決定聘請哪位應徵者的重責落在校長身上。那年,新任校長的我初嚐這種滋味,可能有人以為校長很有權力,喜歡聘請誰都可以,而我卻只感到肩負很大的責任和壓力。因為我要為學生、為學校請最好的老師。眼前這一位資歷出眾、文質彬彬、恭恭敬敬的應徵者在發表自己的教學心得、回答提問,的確令人眼前一亮,但對方是否就是適合我校的好老師呢?恕我經驗尚淺,我認為甚至安排試教,仍然不能保證請了對的人。畢竟,接下來的工作表現才能見真章。如果不慎選了一位虛有其表的人,我一定會自責不已。雖說試用期後可以不跟對方續約,但是若對學生帶來了損失,要補救也非易事。

我很想跟教師團隊之中未來的同工交流學校的辦學宗旨、自己的教育願景,於是在簽約後繼續跟新同事傾談,我也讓對方多談自己對教育的看法,這環節往往花上一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我覺得很值得。我誠懇地請老師面對後進的學生時,一定要有加倍的愛心,願意為學生的好處花心思去改變教學策略……我將學生交在你手上,你就要像父母般愛護他們……

是的,為人師表要「傳道、授業、解惑」,看似都是頭腦上、學問上的事,但是沒有愛,這老師不過是「教書匠」。基督教尤其重視「愛」,例如大家都熟悉的經文:「現在存留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13節)我覺得「如果我用人和天使的方言說話,卻沒有愛,我就成了嘈雜的鑼、刺耳的鈸。」(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1節)也很適合老師斟酌;空有知識,卻不關愛學生的老師,還算不上是好老師!有時候,繁重的工作、頑皮的學生、重複的會議都會令老師們感到挫敗、沮喪,可能會懷疑自己,甚至想放棄離場。如果我們可以靜一靜、停一停,回到入行的起點,重拾那份使命感,重燃對學生的愛,相信我們很快便能振作起來,繼續教學的工作。

耶穌的門徒在他被釘十架後出現信心危機,彼得帶頭重操故業打魚去。結果耶穌再次出現,為他們顯出捕魚的神蹟、預備早飯,令門徒回憶起當初被呼召的一幕。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比這些人更愛我嗎?」然後吩咐彼得「牧養我的羊」。最後彼得重回被召的起點,踏上傳福音、帶領教會、為主殉道的路(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教育也是一份使命,但願老師們都記得自己當初入行的抱負,懷著愛心去教養孩童。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沒有藉口的人生

親愛的中六同學:

時間過得很快,再過幾個月,我就要稱呼大家為「校友」了。相信大家的心情是很複雜的:既為即將畢業而興奮,又為離開母校而不捨;也會對前路充滿憧憬,又有擔憂的情緒。

你們這一屆中六很特別,三年高中都是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中度過,長期實體面授課和網課的混合模式令你們的校園生活大受影響、黯然失色,少了很多與老師、同學相處的時光,或者未能參與其他學習經歷,諸如:學界比賽、境外交流團。來到了應考文憑試的最後階段,竟然又遇上來勢洶洶的第五波疫情!曾聽見同學抱怨:「為何偏偏是自己這一屆如此不幸呢?」

幾個月前,網絡上有一條上傳僅僅一周便突破千萬點撃率大關的影片。究竟是甚麼驚人的記錄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這麼多人注意呢?原來是一位天生殘障的運動員Zion Clark(翻譯:錫安‧克拉克)打破用手跑20公尺最快的世界紀錄。他於1997年在美國出生,患有「尾部退化綜合症」(又稱「美人魚綜合症」)。他天生沒有雙腿,一出生就被母親拋棄,輾轉經歷了7個寄養家庭,徘徊在生死邊緣。最後,他在16歲時被一位充滿愛心的女士收養,才得以活下來。

雖然成長過程中因為特殊的外表被許多人取笑、欺凌、歧視,但是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人生。中學時期,他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加入摔角隊。

沒錯!天生沒有雙腿的Clark要跟四肢健全的對手摔角。聽起來,覺得匪夷所思。你一定疑惑這小子怎能取勝呢?實在是太過不自量力了!可是Clark沒有認輸。先天條件不足,Clark就用後天彌補。自從踏入摔角場那天起,Clark每天進行兩至三次訓練,努力提升自己的體能、力量和技巧。從一個總是被取笑殘缺、缺乏自信的男孩,漸漸成為全隊最強、全州最強;最後,甚至成為美國國內的摔角明星。他贏得了教練、隊友,甚至對手的尊敬。

Clark的座右銘是「沒有藉口」(No Excuses),並將這話紋在背上。他用他的故事激勵著所有人,最近就以4.78秒打破用手跑20公尺最快的世界紀錄,再一次令所有人震驚。

各位同學:聽過Clark的故事,你有甚麼反思呢?論條件,你一定比這位天生沒有雙腿的Clark優越吧!Clark的經歷提醒我們:不要為自己找藉口,也不要抱怨。儘管有時際遇不太好,或者我們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但是要成功,便要改變、要突破,那就盡力去做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競技場、個人的優勢、個人的限制,而成功的路徑也是人人不同。對於中六同學來說,文憑試是你們目前最大的挑戰。我期望你們在疫境中能夠立志:奮力、盡心去完成考試。好像Clark一樣,不為自己找藉口,而是學懂為自己的學業負責、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願主給你們信心和能力,踐行校訓:「學以致用、榮神益人」。

願主祝福大家!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教學人生:疫情下的校園仍然滿有喜樂

新一波疫情來勢洶洶,令原本憧憬回復正常生活的香港社會大失方寸。隨著確診個案遽增,出現隱形傳播鏈,接二連三多所中學有學生確診,教育局終於在一月二十日宣布繼幼稚園、小學外,中學也實施在家學習的措施。不過,由於文憑試在即,不少學校都準備舉行中六級畢業試,教育局也容許學校有彈性安排。這不失為一種靈活變通的權宜之計。

再來一次網課,很多人都擔心對學生的學習、身心、社交都帶來負面影響。有老師說最不喜歡就是上網課,因為「學生無反應」。

經過了兩年來反覆的面授課堂和網上課堂的交替,專家也好,教師也好,連家長和學生也能說出兩者的優劣利弊。雖說現在已進入人工智能(AI)的時代,但是網上課堂仍然不能取代面對面的課堂,機械人更不能取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老師。電子教學科技日新月異,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全班一起誦讀課文的樂趣、師生互動的親切關懷,才最令人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活力和感染力。上學真的不是只求知識,作為校長,我期待同學們能夠珍惜在校園學習的每一節課。

跟同事們談起,大家都說長期在疫情下,人人戴著口罩,要記著新同學、新同事的樣貌、姓名都困難了!偶爾見到某某脫下口罩,竟有陌生之感。或許,就是這種陌生之感,令我覺得同學們欠缺了昔日的熱情,對人冷淡了,例如:跟他們打招呼講「早安」,有些人只是輕微的點頭,有些人只是「嗯」一聲回應,更有些是視若無睹,冷對我期待的眼神。當然,有禮回應的也為數不少,只是整體而言,校園的溫度漸漸下降了!這情況同樣發生在課堂上,當老師提問,以往學生會踴躍回應,現在只聽到牆上時鐘秒針跳動或空調機喘氣的聲音,大伙兒都靜靜的;兼且在疫情下,教師都減少了小組討論、戲劇教學之類的教學活動。課堂的活力都跑到哪兒去了?

年青人應該充滿熱情、動力,不過長期在疫情下,四周也瀰漫著沉重的空氣,好像怎樣也不能令人歡樂起來。聖經常常教導信徒要喜樂,「你們要在主裡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4:4)「我心裡充滿憂慮的時候,你就安慰我,使我的心歡樂。」(詩篇94:19)希望大家都能得著從神而來的喜樂。另一方面,我覺得這次疫情正好教導學生明白到:人世間有太多事物不能由人自己掌控。在知識急速發展的新世紀,人類大大提升了對大自然的認識,有些人甚至以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主宰。但是今次的世紀疫症,再次提醒我們要學習謙卑,我們所知的,仍然是很有限。我盼望同學們努力追求知識,為人類謀幸福,但是也不要狂妄自大到以為可以操控世界。

我常常鼓勵同事,雖然教學工作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有灰心喪志的時候,但是只要我們學習謙卑,承認自己不是萬能,只要盡心盡力去教導學生,已是對專業最大的持守。神會給我們喜樂、愛心、智慧去陪伴學生成長。

疫情總有過去的一刻,到時大家又可以見到孩子在陽光燦爛的校園裡跑跳,跟你互道早安了。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