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非賣品)

作  者:
鄺保強醫生、鍾維壽醫生、
盧德臨醫生、王曦中醫生

非賣品 (送完即止)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產品編號:TDW067

書籍介紹:

四位資深精神科醫學專家,每週於「談天說道」版面上,從醫學專業的層面,輔以臨床上的經驗,以專業而淺白易懂的文筆,為大眾提供有趣味的精神健康知識,探討的內容範圍包括甚廣,很多時與社會每天發生的事件環環關連,例如COVID-19疫情、自殺事件等。現將文章匯集成書,願上主藉著這些專業而「貼地」的文字,讓讀者們充實已有的精神醫學常識的同時,更能將之正確地「學以致用」,在精神健康領域上助己助人!(麥基恩醫生/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重閱這四位資深精神科專科的基督徒醫生撰寫的文章,代表了他們多年行醫的經驗與智慧。不要被專欄的標題「趣談」所「誤導」,相信作者們是期望以輕鬆的筆觸去撰寫每篇文章,深入淺出地將一些精神病之中的奇難雜症清楚解碼;更將一些普羅大眾誤解與偏見的心理學與病理學揭露出來。本書的可讀性來自它「趣味人生」寫作的手法,包括一些趣味的案例及文藝的觀賞,令讀者在複雜的精神醫學議題之中仍能笑看人生!另一特色乃在每篇文章都以聖經的慧言結束,令我們謹記人的盡頭乃神的開始!(李耀全牧師/博士/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國際總幹事(義務))

新書雖是由四位精神科專家所寫,但內容並非艱深和嚴肅的精神病知識和說教式的勸勉,單看文章的題目便足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四位作者皆以各自的行醫經驗、風趣的小故事或疫情下的城間熱話帶出精神健康的訊息,內容涵蓋精神問題的小知識和誤解、抗逆能力的要訣、有趣的心理學解讀和好人好事的窩心小故事;加上每篇文章之後皆附上聖經的金句,就如為心靈良藥加上藥引一樣,提升了文章的可讀性。(程志剛/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

四位作者都是基督徒的精神科專科醫生,他們無論在醫學的專業領域,或者在社福機構及教會的服侍之中,都有很多貢獻和美好的見證。文章中的故事,清楚看到他們有一顆「醫者父母心」,對病人的關愛帶著基督的精神。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坦承醫生在專業的層面上,對病人的了解和表達有時也存有限制和誤解。書中每篇文章篇幅不長,容易閱讀,並且附以相關的經文,看到上主的智慧和心意。在此我誠意向大家推介!(陳康博士/香港浸信教會主任牧師)

精神健康趣談 之 讓腦袋休息 (二)

一覺好眠可以活腦醒神,但究竟要睡多久才足夠呢?國際不同的睡眠權威機構有各自的指引,基本上人愈老,對睡眠的需要就愈少。初生嬰兒需要大概十四至十六小時睡眠,成人需要七至九小時睡眠,老人需要大概七至八小時睡眠。這些都是平均數,實際各人的睡眠需要因人而異,視乎各人的生活習慣和職業需要而定。基本上,一早起來如果覺得精力充沛、情緒穩定、不用喝咖啡也可專心工作,睡眠大概就足夠了。那為甚麼有人堅稱他每天只需要睡四小時就夠?全球大約有1-2%的人屬於「先天少睡體質」(naturally short sleeper),他們真的只需要睡四至六小時就可以回復體力。

有研究顯示,九成香港人有睡眠不足的問題。睡眠不足的不只辛苦工作的成年人,學生也是睡眠不足的重災區。求學時期的腦袋正在發育中,睡眠的需要尤其重要,所以通宵挑燈夜讀其實很無謂,因為腦袋缺乏精力和時間整理記憶,根本不能吸收所學習到的。為甚麼那麼多人有睡眠不足問題?除了城市生活分秒必爭,一日廿四小時根本不夠用之外,現代人生活的壓力也造成失眠的問題。

香港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失眠問題,不光只有「睡不著」才算是失眠,若果入睡沒有困難,但時醒時睡,長期早醒,也算是失眠的一種。成年人正常地應該在半小時內睡著,若果半小時內沒有睡著,就算是入睡困難。時睡時醒是指晚上醒來的次數較多,而需要較長的時間才可以再入睡。正常人一晚不應醒來超過兩次,就算需要去夜尿,也應該立即可以入睡。若果醒來的次數多,需要超過三十分鐘回復睡眠狀態,就可能是失眠的徵狀了。早醒的定義是比平常醒來的時間早超過兩小時,比方說平常能夠睡到八點,現在不到六點就醒來了。若果一星期有超過三晚出現以上睡眠障礙,而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就可能患上了失眠。

有些人明明有足夠的睡眠,但整天無精打采、非常疲累,任何時候都可以一秒睡著,那是甚麼回事?若果睡眠的時間足夠,但睡眠質素欠佳,也不能好好幫腦袋充電。其中一個常見又直接影響睡眠質素的情況是睡眠窒息,睡眠窒息是指睡眠期間患者會多次停止呼吸,導致身體及腦袋短暫缺氧。腦袋本來正想休息,但當你停止呼吸,腦袋就會聰明地把你叫醒,預防窒息。當你一晚停止呼吸二十至三十次,就代表你醒來二十至三十次,早上感覺就好想沒有睡過一樣。睡眠窒息症是有治療方法改善睡眠質素的,若果你客觀地認為睡眠時間充足,但卻經常渴睡,就要考慮睡眠窒息的可能性了。

我必安然躺下睡覺, 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詩篇4﹕8〉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讓腦袋休息 (一)

在疫情的日子,很多病人跟我說睡眠出了問題。有人因為在家工作,變成廿四小時工作,晚上都要回電郵、覆電話,不能好好休息;也有人因為要照顧小孩上網課,只有晚上做自己事,忙到不可開銷。疫情也令人多了壓力,晚上忍不住看手機放鬆放鬆,結果一看就是兩小時,也失去了兩小時睡眠時間。睡少了,慢慢發現情緒控制也差了。睡眠和情緒究竟有甚麼關係?

睡眠是人的基本需要,睡眠有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屬於非快速動眼睡眠,而最後一個階段是快速動眼睡眠。非快速動眼睡眠的第一和第二階段屬於淺層睡眠,第三階段屬於深層睡眠。深層睡眠是身體修補自己的時機,人的血壓、心律、呼吸都會減慢,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會自我修補,回復精力。對小朋友來說,睡眠是快速生長的時候,因為生長荷爾蒙是人睡眠時再大量釋放出來的。所以小朋友一夜長高了不是幻覺。快速動眼睡眠則是人整理白天所吸收的資訊,強化長期記憶的時候,就好像把圖書館裡的書都放回正確的位置,下次才容易找到需要的資料。而夢境也是這個階段發生的。睡眠就是幫腦袋充電,好像你的手機一樣,需要充足電才能運作的。

短暫睡眠不足會令人煩躁、減低情緒控制的能力。經過整晚通宵工作後,身心都疲累,如果早上等巴士時有途人「打尖」,你一定心裡激動地咒罵他,甚至出面阻止他的行為。平常的你可能會平心靜氣,保持儀態,想像對方可能有急事等等。為甚麼缺乏睡眠時卻特別難沉住氣?腦子裡有兩個部位對情緒控制特別重要:杏仁核(amygdala)和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杏仁核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情緒記憶,和控制突發情緒反應。當杏仁核認為身體遇到危機的時候,就會作出相應的情緒反應,例如恐懼、焦慮、悲傷、憤怒等等。睡眠可以幫助杏仁核整理情緒記憶、也讓杏仁核冷靜下來。研究顯示,缺乏睡眠會令杏仁核過度活躍、增強突發的情緒反應。前額葉皮質區則是杏仁核的好拍檔,它負責理性分析和思考,去平衡杏仁核感性的反應。當一個人缺乏睡眠的時候,前額葉皮質區和杏仁核不能好好溝通,以致情緒反應容易過激,輕微的壓力已可令人爆發。

不難理解,長期的睡眠問題有可能誘發不同的精神毛病。例如失眠是抑鬱症其中一個徵狀,但也有研究顯示,曾經出現失眠的人,其後患上抑鬱的機會比其他人高出兩倍。失眠及其他睡眠症狀是躁鬱症的徵狀之一,但缺少睡眠也有可能誘發病人的躁狂徵狀。睡眠問題也是焦慮症和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的徵狀之一。睡眠問題和精神問題,誰是雞、誰是蛋,暫時還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睡眠和人的精神是手牽手的,有著互相影響的關係。所以,想腦袋保持最佳狀態、身心健康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良好的睡眠。

「你們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詩篇127﹕2〉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話語的能力

你有聽過家長跟孩子說:「你冇用架!乜都做唔好!生舊叉燒好過生你!」那位家長是否真的相信孩子冇用?或期望孩子成為一個冇用的人?我相信世上沒有家長會真心寄望孩子一事無成,或活得不開心,但有時孩子頑皮搗蛋的時候難免會灰心,說出傷人的話。家長發洩完,可能很快就忘記自己說過的話,但孩子呢?他可能牢牢記住了。「我冇用,我乜都做唔好,我不應該存在。」孩子可能認為家長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繼而沒有自信。沒有自信的孩子更難發揮自己的長處或突破自己的弱點,更容易放棄,最終真的一事無成。

你相信的事情多數會成真,這是「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是甚麼預言?若果我相信﹕「我是一個倒霉的人,只有壞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每天的生活就自然會找尋不同機會去引證這個理論。我追不到巴士、在街上踩狗屎,我就更深信﹕「你看!我真是一個倒霉的人。」即使有天我跌了八達通,有好心人幫我拾回;我忘記帶雨傘,卻出奇地沒有下雨…這些開心「好運」的事情,卻沒有改變我的看法,因為我相信這些都是偶然的,我始終是一個「倒霉的人」。相反地,若果我清早起來,跟自己說﹕「今天會是美好的一天!」結果又會如何呢?我照樣追不到巴士,也在街上踩了狗屎,感覺沒甚麼大不了,每人也有機會遇到這些事情。反倒想到今天發生的好事真是多﹕我掉了八達通,竟然有陌生人幫我拾回;我忘記帶雨傘,但卻沒有下雨!「今天真是美好!」

你的話語會成為你的信念,信念是有能力的。它會改變你的行為能力,逐漸成就你所相信的。世界知名拳王阿里最喜歡跟自己說﹕「我是最棒的!」(I am the greatest !)他會用話語去進入正面的比賽狀態,在他的想像中,自己已經贏了!他正面的信念賦予他能力,一次又一次的戰勝恐懼,把對手擊倒,成為傳奇!

這個「自我應驗語言」有兩種,一種就好像拳王阿里的故事,自我的信念影響自己的能力繼而影響事情的發展。另一種是我們對他人的信念影響他人的行為表現,而成就我們心中的預言。特別是身份有影響力的人,例如為人父母、長輩、師長、上司等等,都有能力用話語去建立身邊的人,同時也可以拆毀一個人的自信。要改變我們的信念不容易,但可以先從說話的習慣開始,慢慢作出調整,即是多鼓勵、欣賞、肯定身邊的人,多留意他人的進步,從心裡相信他的能力。對方也逐漸會相信自己做得到,而更加努力。

所以,我們要更留意自己的說話,因為話語反映我們的信念。不論對自己的還是跟他人的對話,都是有能力的。一起學習好好利用我們的舌頭去建立自己和身邊的人吧!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12﹕18〉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醫生,我擔心我有癌症

客觀來說,陳小姐是人生勝利組,40來歲事業有成,有愛護她的丈夫和一對乖巧的仔女,經濟穩定、生活無憂。有一日,陳小姐突然感到頭暈和少許頭痛,持續幾分鐘,家人繼而陪伴陳小姐就醫,接受各種檢查包括驗血、心電圖、和腦掃描,都找不到任何病因。那天之後,陳小姐開始敏感身體上的不適,例如間歇性胃脹、便秘、肌肉酸痛、氣促和乏力,每一種身體不適都令陳小姐擔心患上絕症、特別是癌症﹕頭痛就擔心是否腦癌,胃疼就憂慮胃癌,感覺疲累就直覺聯想患上血癌。她於網上找尋資訊,總覺得自己的症狀吻合各種奇難雜症,於是不停向不同的專科醫生求醫,也做盡各樣深層全身檢查,包括胃鏡和腸鏡。就算各科醫生都確認她身體沒有大礙,也不能令她安心。擔心患上癌症的憂慮揮之不去,令陳小姐長期感到焦慮和抑鬱,也開始出現睡眠問題、食慾不振、體型消瘦,不時心跳、手震和全身冒汗。最終,她在醫生的轉介下到精神科就診。就診期間發現,原來陳小姐的媽媽在早年曾經患上血癌,經過長期痛苦的療程最後治癒,但其好友卻在三年前因腦癌過世,對陳小姐有一定打擊。

陳小姐的情況有機會是患上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health anxiety disorder),或稱疾病焦慮障礙。疑病症的患者總是擔心患上嚴重疾病或身體狀況不佳,任何身體輕微不適都會聯想到患上絕症,以致不斷重複地就醫,就算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能消除疑慮。他們會不斷上網找尋自己症狀的成因和疾病資訊,出現購物式就醫(Doctor shopping)的情況,即找尋不同的醫生去安撫自己的疑慮。長期憂慮的痛苦和沮喪有機會轉化成抑鬱,令生活更受影響。極端的例子會因為極度憂慮被診斷嚴重疾病而拒絕去診所或醫院。

根據外國統計,每100名到普通科就診的病人之中,約4至8位會有疑病症的症狀。小時候曾經病重、受過創傷,或有家人曾經患上嚴重疾病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疑病的情況;壓力也會增加疑病症的病發機會。疑病症從多方面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患者不是無病呻吟,而是身心都受盡折磨。他們的情況有時不被了解,過分擔心也令周遭的人感到煩擾,從而影響戀愛或家庭關係。身體的不適和長期的焦慮也有可能影響工作表現,又或感覺力不從心;重複的身體檢查也消耗大量金錢和時間。疑病症的治療大多結合心理和藥物去舒緩病情,以減低對生活造成的影響,令病者更能學習應對身體不適的訊號。

若果你長期擔心身體健康,或者憂慮患上嚴重疾病,請諮詢醫生意見,接受適當檢查和客觀評估。若果檢查結果正常,學習放低疑慮;放下手機和電腦,暫停網上自我診斷,多用時間做令自己放鬆和開心的事,學習活在當下。「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