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倚靠權勢,不是倚靠能力,而是倚靠我的靈。」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聖經新譯本》〈亞4﹕6下〉
出任校長之職逾22載的梁淑儀校長,擔任過四間不同背景的學校,是現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小學校長會的主席。這些年來,她仍能不忘初衷,抱著活潑和謙和的愛心去春風化雨,精心培育下一代的同時,也樂於成為師生和家長的共勉與同行者。
文/圖﹕謝芳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在晴朗的一個下午,走進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油塘)的校園,吸引的是正在陰雨操場玩著球類活動的一張張年輕活潑的笑臉。「這裡是我出任校長的第四間學校。」「這間學校的老師們對學校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家長多是基層人士,大家渴求相互之間建立密切而坦誠的關係。學校的老師與家長都很愛惜學生,期望學校能教養學生走當行的路。另一間的家長屬中產人士,對學校行政及教學都十分關注,能在各方面提供很大的幫助,但學校必需與家長多方溝通,讓家長了解行政及教學的方針及策略,家長便能作出配合。」回望20多年來的教育工作,她坦言隨著時代的改變,家長和老師都有不同的需要,故學校的發展工作必須與時並進。
以學生為本,家校合作
她說,來自不同階層的家長對學校的要求也各異,就以學校講座而言,中產的家長喜歡學校舉辦領袖生訓練、外出遊學、如何提升情緒智商等增長見識的課程和活動。而基層的家長要求教導子女如何應付考試、默書等直接而到位的講座。
「一些在職或基層的家長雖然對孩子的學習支援較低,但對學校十分信任,希望老師給小朋友提供額外的照顧。老實說,老師既需教學,又要幫忙在生活上看顧小朋友,追回條、跟進功課、甚至回家時如何適當分配時間都要跟進;老師不時接聽家長來電,查詢學校是否有活動等額外照顧的瑣碎事等,這些都是教師的壓力來源。」,她坦言學校普遍面對的挑戰都是投訴文化,「小小問題一經投訴便被誇大,或者局外人動輒在網上發放不盡不實的言論等,對學校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共融教育帶來的壓力
她指出,另一壓力來源,就是教育局在共融教育的推行方面,所投放的資源不足夠。「有一次到別校觀課的印象特別深刻。該班十個同學當中,有八人是自閉症學童。上課時,雖有兩個教師助理協助,但課室四周都是吵聲,一個在叫囂,另一位在地上打滾……,老師根本無法進行課堂教學,對其中兩位班中能安靜聽課的同學太不公平,他們都應有正常學習的權利,不只在堂上作教學小助手。」
「共融的概念不錯,既可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適應主流學校,也可讓學生學習如何去與這類同學相處,對雙方都有益處。但若人手資源不足夠,老師看管一班三十多人的同時,假如有一位學生鬧情緒,老師要多花精神去照顧他或處理嚴重個案,這樣未必能兼顧得到正常授課;遇上有攻擊行為的特殊學生,同班的其他小朋友怎辦?有些學生很懂事,懂得去勸導或保護自己,但都要在能力控制的範圍內才可以進行,這樣,對其他同學不公平的同時,大家都有壓力。」「相反在外國,校方會安排人手相伴有特殊需要學生一起上課,當學生有情緒不穏的情況時,助理便會帶他到外面,直至他平靜下來才再進課堂,情況大不相同。」
教懂學生人生的意義
談到普遍學校面對的問題,梁校長指出,學童自殺問題需要關注和小心處理,「學生輕言自殺的主因有很多,如破碎家庭,或者本身有精神問題……」她批評最近坊間有短片,內容指個年輕人因功課壓力大,畢業又賺不夠錢,買不到房屋,吃住要依靠父母,所以思想負面,甚至想自殺或毒死父母以取得遺產過活…。「小朋友看後真的會以為生活就是如此,要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別讓人捷足先登,而不是教育小朋友將來如何貢獻社會和造福人群,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其實,人生的意義除了生存亦要將為社會作出貢獻,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就不會那麼容易自殺,這就是生命教育。」她認為生命教育需要加強,教導小朋友人生的意義在於將能力貢獻出來,並非掠奪社會。而有宗教背景的學校,更需以榮神益人作為人生的意義。
歷任校長的心得
出任校長多年,她認為稱職的校長最重要是「用心」,以主為首,帶領學校迎接各種的挑戰和需求,「如何做得到?」「在推動政策和釐訂學校的方向前,應該多聆聽和匯集前線工作老師的意見,大家一起商議,再結合家長和學生的需求而作出決定。」
她說,學校今年的發展大方向有三個﹕(一)行政和教學電子化;(二)實踐健康校園;(三)擴濶學生的學習經歷,包括到國內的姊妹學校及外地作交流。「本校連續十年獲得『關愛校園』榮譽,和諧與關愛一貫是本校的理念方向,提倡自律,以『多獎勵、少懲罰』的模式培育學生,安排同學擔任不同職務,培養同學樂於助人,勇於承擔的品格。」
「在學校裡,老師的角色很重要,所以,在訂定學校的發展目標,也讓老師一同參與。同時,學校也經常有團契或佈道會的聚會,讓教師們在忙碌的教學中有充滿關愛的加油站,互相幫助和合作。」她對於新入行老師表示讚賞﹕「現時的年輕老師,專業訓練充足、幹勁十足、勇猛積極、生命力和適應力強,像隨時都作好準備迎接挑戰。」
她寄語給新一代老師,最重要有熱愛學生之心,「若你全心全意地去關心學生,願意為他們作更多的奉獻,便會感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不怕工作中的辛勞和挑戰。但若將之視為一份穩定的工作,又覺得學生是麻煩的一群,那你工作起來就會常感吃力,難於長久維持對教學的熱誠。」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