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共行」~我也能成為同行者

感謝主!講座已於3月6日晚上順利進行,
謝謝講員的分享及浸信宣道會恩雨堂借出場地及技術支援,
又多謝參加者踴躍出席!

你能成為同行者嗎?
沒有人想成為孤島,總希望在開心時有人分享,悲傷時有人可以分擔!正因為人是社群的,需要親屬、朋友、同伴、拍檔… 這些與我們一起成長重要的人物。可是,現實上知己知彼的良師益友十分矜貴、罕有、難求!那麼,有否想過與其四處追求尋找,何不讓我們先成為別人的同行同路人呢?
歡迎報名參加免費講座,內容包括如何培養並發揮同理心– 與人連結親密關係的情操及素質

講員:吳庭樑牧師博士資深輔導員/臨床督導

講座日期:2023年3月6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
講座地點:浸信宣道會恩雨堂

(九龍油麻地彌敦道469-471號新光商業大廈20樓, 油麻地站C出口)

請按此報名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及 恩典聖經神學院 合辦

戒賭路上的同行者

圖片

他對我說:「這是耶和華對所羅巴伯所說的話:『不是倚靠權勢,不是倚靠能力,而是倚靠我的靈。』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聖經新譯本》〈亞4﹕6〉

他們曾是沉溺賭海的過來人。今天,他們不單依靠主耶穌基督的愛擺脫了賭博的枷鎖,更立志投入戒賭事奉的前線裡,去幫助一班面對同樣困境的賭博者和其家人,將他們帶到主耶穌基督面前得新生命。

文﹕謝芳

早前出席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的事奉團就職,看見講上站著的十多位事奉人員,他們是賭徒家人和戒賭過來人,如今重新立志,堅定是事奉的決心。他們的使命宣言是﹕「蒙主捨命拯救,脫離罪惡深淵,主賜新生命,當要為主活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莫玉蘭姑娘表示,這些事奉人員分別在新希望團契事奉了1至14年,他們實踐「零」賭博的年日逾2年至8年。他們因著神的愛,今天已從過犯中得以被赦救出來。

「他們當中有因著自己或家人來到新希望團契戒賭才信主得救的,也有自己來到新希望團契戒賭才回轉返回主內,脫離賭博的克制,得以活出在主內的新生命,實在值得感恩。」她在致訓勉時說﹕「今天你們這條命是主救回來,就應當不再像從前活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不顧他人,而當要為主活。接著的事奉的使命宣言是『求主助我信心堅定,委身事主心不變,盡忠竭力助人助己,謙卑服事證主恩』。究竟如何去實踐這使命宣言?在此從腓立比書二章3至5節的三個『不』和三個『要』作出提點。」

戒賭家人、戒賭過來人、戒賭同行義工

三個「不」
1.「不可結黨」在團契內的服侍,不要因希望有人認同自己、或因不喜歡某某人、或因某某人指出自己的錯處而不忿、以至周圍講是講非、甚至講假話中傷人、故意令別人相信自己和認同自己的意見、看法。
2.「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自大、自誇、大吹大擂、口出狂言等都是賭徒以往喜歡的說話方式、為的是叫別人為自己好。今天不可再用舊我的方式行事為人,在服侍上要留心自己的言語。
3.「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或需要。

三個「要」
1..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認識自己在上帝面前的渺小,不配和不完全,從而在與別人關係上反映出這認識。過一個不以自己為主,而是以愛服事別人的生活。
2.要「顧別人的事」要為別人的需要或利益著想。
3.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在彼此的關係上,你們應採取在基督身上所見的態度,作為你們對待他人的態度。

同行者鼓勵支持
而在感恩晚會上,基督教新希望團契顧問蕭壽華牧師致詞時以馬可福音第二章的經文去指出同行者的重要性。「年前,在內地探朋友時,負責接送的年青人告訴我,他曾是吸毒者,但現已戒毒,在一個戒毒中心做義工,並信了耶穌。『有一天,我在街頭賣毒時,有一個稍年長的男士光顧,他對著我說﹕『你那麼後生就吸毒和賣毒,有排做啦!我介紹你去一個戒毒中心,很近的。」「阿叔,你自己都吸毒,還教我去戒毒?」「我咁大年紀不行了,但你行的。」「我沒錢,付不起戒毒價錢。」「不用付錢的,他們很願意幫助你。」跟著就堅持地拖了我去戒毒中心,遇到一些工作人員願意接待,當晚就留在那裡接受戒毒。』

「這年青人說,多次想逃出戒毒中心,但令他一直不能放棄的,是幾位戒毒中心的兄弟,他們都是過來人,一直支持和鼓勵他﹕『你倚靠主耶穌基督會得到幫助。』最感辛苦的時候,他們留在身邊幫忙按摩、祈禱,最後成功戒了毒癮。之後決心如這些兄弟般,留在戒毒中心幫助其他面對同樣需要的朋友。」

癱子得醫治
他指出,人感到無助、失控,唯有主耶穌基督能夠給他們生命的盼望和改變。聖經馬可福音第二章提到﹕過了些日子,耶穌再回到迦百農。一聽說他在屋子裡,許多人就都來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地方了,耶穌就對他們講道。 那時有人把一個癱子帶到耶穌那裡,是由四個人抬來的。因為人擠,不能帶到他面前,就對著耶穌所在的地方,拆去房頂;拆通了,就把癱子連人帶褥子縋了下去。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當時有幾個經學家也坐在那裡,心裡議論說:「這個人為甚麼這樣說話?他說僭妄的話了。除了 神一位以外,誰能赦罪呢?」耶穌心裡立刻知道他們這樣議論,就對他們說:「你們心裡為甚麼議論這事?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著你的褥子走』,哪一樣容易呢?然而為了要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我吩咐你,起來,拿起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眾出去了。眾人都非常驚奇,頌讚 神,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可 2:1-12〉蕭牧師提到這聖經資訊﹕「癱子病了很多年,這四個人一起同心做一件事情,就是將帶他到耶穌的面前,他們的信心讓癱子得到幫助。」

2018Feb_21_TSTR.jpg

文子安牧師的監獄事工


他是那位以能力給我束腰的 神,他使我的道路完全。《聖經新譯本》〈詩18﹕32〉

文/圖﹕謝芳

在文子安牧師退休的前夕,我們在懲教署赤柱的官員會所有深情的訪談時間,「由神學生時期開始,至1991年創辦監獄牧養團契,除了出入院所探望囚友,也肩負起牧養院所職員的角色。」從文牧師過去31年的監獄事工點滴的分享裡,看見他願意以基督的心為心,服侍和幫助一群有心靈需要的囚友和釋囚,適應獄中及提供更生工作。這位前基督教紀律部隊團契的團牧,曾於2015年因這些事奉榮獲行政長官頒發的榮譽勳章。

(問﹕記者 /文﹕文子安牧師)

問︰請談一下監獄事工的工作?
文︰教會稱之監獄事工,我有雙重身份,從前是一機構的負責人,專門做監獄事工,後受政府委任為懲教署司鐸(chaplain ),從基督教的角度,等同監獄牧師。從事監獄事工三十一年了,開始的時候是以建道神學院神學生的身份進入監獄。

問︰初進入監獄,有何感覺?
文︰首次踏進喜靈洲,接觸都是十八歲以下的青年。同行是一組共三位同學。因為是新人,所以被分派去負責最輕鬆的領詩部分,一位二年級的學長負責個人工作,另一位三年級的學長則負責講道,整個過程沒有前輩指導,全是自學和實踐。

回想當時,四面牆內非常神秘,不知道內裡會發生何種事情,不知道內裡的人是怎樣的,完全無法估計怎樣做,這是艱難的事工。當時要遠赴喜靈洲,進入懲教署的管轄範圍,又再乘專車多走一段路到山的另一邊,才進入院所,經過的是重重關口。那時的感覺是重門深鎖,其二是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一種不能離開的疑慮。

問︰後來的事奉之路如何走?
文︰我在神學院進修的四年間,都負責懲教院所,也在內實習進行佈道,在喜靈洲有兩所,另一是石壁監獄。勵顧是青少年院所,在喜靈洲戒毒所和石壁接觸的都是成年人。

問︰經過多年的監獄事奉,會否受接觸過的人影響?
文︰會的,因為當神學生時就較單純地不停佈道,但四年以後,會想講完福音之後又何以為繼?接觸的對象在信主之後可以如何跟進?信了主又離開了監獄,人生與信仰會如何?一連串的問題都在腦裡轉。離開了神學院,又仍想保持繼續探望跟進,於是便加入了一個志願組織,再次進入監獄,一年多後便決定成立一個組織,專門去關顧在囚人士的信仰和生命的需要。

問︰這是甚麽組織?
文︰是現時牧愛會的前身,名為「基督教監獄牧養團契」。因有感於只做佈道傳福音的工作是不足夠。當在囚人士信主之後,到重返社會有機會進入教會,可能仍有一段時間,「會否監獄裡能有某些組合,可令長刑期犯人信主之後,雖無實質教會可去,但仍可擁有如教會般的連繫?」故在獄中進行牧養工作的理念便由此而生。

問︰跟在外間的牧養工作可有不同?
文︰場景不同,面對的問題和困難都不同。就客觀情況已有分別,比如在四面牆之外,人可以按己意隨時到教會去,看聖經也可按自己的需要和決定,但在院所裡的人就沒有此選擇權,因為內裡的生活,需按紀律編排來度過每一天。此外,聖經應用上也不同。面對某些處境,四面牆外與內的人處理會不同,比如談打架,聖經說︰「有人打你的右臉, 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一般都覺得打人是不應該,但人先打你可以還手嗎?在監獄中,如何應用?會有甚麽後果?如果被打是會令他們有性命危險的,那可否還手?這問題實在需要重新思考。我們都不能一刀切的主張打一定不可還手,如給打死了,誰來負責?有時打架有許多原因,有因面子問題,亦有因覺得你好欺負,總之外間不用面對的問題,內裡都會發生。故此,只可以鼓勵的形式,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原則,我們不去傷害別人,不過當性命受到威脅時,面對如此情況,自衛抑或打不還手,要先禱告,求上帝指引。如只按一般情況去處理,坦白說,根本無法靠近他們,又或信仰對他們絲毫不實在。

問︰打人可能託詞或是出於自衛?
文︰首先是不應主動打人,原則是清晰的,其次是別人傷害你時,那一刻的所謂自衛,究竟是要令對方受傷害,是適可而止,抑或是出於報復和還擊心態,事實上旁人都難以量度。但原則上理應在神面前有充分信心不受傷害,至於如何控制或界定,則應在未發生事之先,認真的向神祈求指引,或求神保護以免陷入試探中。

問︰如面對失敗個案,可曾令你失望?
文︰在獄中決意信主,但最終卻放棄的人,我會感失望。我覺得成功是當有人在獄中聽聞福音,又以福音改變一己人生,到獲釋後進入教會,三五年後更進一步投入教會事奉,並穩定地改變,我會認為是成功的首階段。甚麽是失敗?就是釋放前在獄中信主,後來卻又因犯事而再度入獄,但在院所再次碰上的時候,他對你的態度卻是不瞅不睬,並拒絕你的幫助,這樣我認為是失敗。如再次犯事後,仍願意讓你支持關心,願意再重新嘗試,這都不是失敗,畢竟改變需要極大的努力。但假若他拒絶你的幫助,就真的失敗了。

問︰知否為何會拒絶呢?
文︰有可能覺得羞愧,歉疚,因信主受助後卻令人失望,又或因太自我,亦有可能從前的表現都是虛假的,太多可能性,難以一概而論。

問︰與陌生人談及內心的事,起初如何爭取互信?
文︰要花時間、要用心,今次認識了姓名,第二次、第三次見面,可不要再問別人姓名,令人感覺不被惦記。要用心去認識和記掛他告訴你的內容,請你為他代禱的每一件事,再見時真要跟進,關心一下事情的發展,是否仍需要代禱等等,當他知道你是真誠關心時,就自然會跟你交心。

問︰多年工作,相信不少弟兄姊妹都曾表示願意參與服事,你可有任何提醒?
文︰其實,近年愈來愈多弟兄姊妹表示對此項事工有負擔,希望參與監獄工作和對在囚人士的關懷工作,但有數點大家事先必須想清楚﹕

(一)不要以一種同情可憐的態度去參與監獄工作。雖然,未信主在某程度上你會覺得他可憐,特別當他們要面對生命去向的時候,可能連他們自己亦未必瞭解會落入的那種可憐情況。所以純粹以一種同情可憐的態度去接觸,這班朋友未必領情。

(二)以幫助者的角色,同樣會招來反效果。何解?因我們自己都每天面對試探,如經上說﹕「魔鬼就像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原諒我這麽說,在獄中也曾碰到一些教會領袖、教牧同工、基督信徒,表現和態度都不合宜,以同行者的角色一起學習才是正確的態度。

(三)一定要抱有學習的態度。因內裡有獨特的環境、文化和規則,你必須明白規則的原意方可理解為何有此等規矩,也要明白牢房內的限制,否則會經常感到諸多制肘。在監牢內,我只可以說,我信上帝不信人,何解?坦白說,有時連自己都不可信,我接納人是基於對上帝的信靠,所以基本上,當每位在囚人士承認信耶穌之時,我不會懷疑他的決定。但當我知道他曾有此表示,我就會期望看到他在生命中有改變,生命沒有改變,就是說甚麽也沒用。


2017July28文子安牧師的監獄事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