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驅走黑暗與死亡的「無能者」

「他本有神的形象,卻不堅持自己與神同等,反而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然有人的樣子,就自甘卑微,順服至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神使他升為至高,賜給他那超越萬名之上的名,好讓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一切,都因耶穌的名屈膝,並且萬口都要宣認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於父神。」(腓立比書第二章6至11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余達心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受難節與復活節將至,不少基督徒在靜候中深思苦難、死亡與生命的真意。從復活節當日倒數四十日,基督徒稱這段日子為「預苦期」或「大齋期」,一方面記念耶穌在宣講天國福音的前夕在曠野禁食四十日,預示祂準備承受那將要來的苦難;另一方面,「預苦期」讓人深思生命的實況。「預苦期」以「聖灰日」(Ash Wednesday)作開始,在靜思的聚會中牧師會以炭灰點在信徒的額上,提醒他們說:「人啊,你本是塵土,終要歸回塵土」。不錯,人縱有無限創意、雄才偉略及無盡的活力,也無力擺脫死亡、虛無的籠罩。然而,「聖灰日」在信徒額上的那一點炭灰也同時提醒他們另一事實,就是基督的復活,預示生命終必戰勝死亡、真光終必驅走黑暗;而這一切都是那位被釘身十架的「無能者」為苦罪世界所成全的。

祂親嚐人間的苦楚

基督教最令世人驚訝甚或鄙夷的信仰乃是全能的上帝不單甘願以人的樣式進入世界,更讓強權釘在十字架上,毫無反抗之力。宣稱自己「全能的上帝」竟如此軟弱無能,對不少人來說,這簡直是上帝的「醜聞」(scandal),直顯基督教信仰的「荒謬」。不錯,基督徒從不諱言這所謂的「醜聞」正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世人離棄、叛逆創造他的上帝,創造主沒有阻止,乃因信守尊重祂賜予人的自由。人運用他的自由選擇離棄上帝,卻沒想到,離棄上帝根本就是離棄祂所賜予的整全生命,亦因如此走上自我割裂、自我否定之路。離棄了上帝給他的生命原理,與上帝斷絕關係,人便自困於自己的小千世界,慢慢耗盡上帝賜予他的生命能量,走上崩裂、分解的歷程,以致災劫、苦難頻現,被黑暗掩蓋。

上帝如何對付這背叛之人?祂大可以離棄回敬離棄,讓人被苦罪蠶食、被黑暗封鎖。祂也可以用祂的大能強迫人回轉歸順。然而因著那不離不棄的愛,祂選擇以人的樣式進入苦罪的世界,與罪人同在、同行,受限於時間、空間,親嚐人間的苦楚,體會人無能抵禦罪惡權勢壓迫的絕望。祂定意不使用本有的權能以力戰勝罪惡權勢,而用謙柔之心和僕人之身作生命的示範,讓人領悟苦罪的根源乃由自戀與狂傲的結合而起。放下自我,渴慕與他者同在並為他者而在,才是豐盛生命之道的根本,也是人回歸本性之路。

祂讓自由被愛規範

上帝如何讓人折服而願意放下自戀與狂傲?祂若用權勢之力以服人,便正好向人宣告,權勢、武力是一切的核心,這絕不能治癒人的狂傲。惟有以謙卑放下自我,用捨己的愛以示祂對人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這同時顯示自由的真諦。上帝是絕對的主體,祂有絕對的自由,祂決定怎樣行便怎樣行,絕對通行無阻。祂卻讓祂的自由被愛規範,以愛為動力作自由的行動。因這緣故,祂選擇放下那大能者的身份,棄用權勢之力,以僕人的樣式去服侍被苦罪所困的人。如此,祂釋放出一種另類的能力──「以愛轉化生命的能力」。這正是世人無法理解、無法測度的。縱然如此,這愛的能力在人間發揮了轉化生命極大的能量,二千多年來讓無數的個人經歷徹底地更新,讓不少文化從扭曲中改弦易轍。

假若「道成肉身」的故事以十字架終結,那上帝的「無能」也就成了不可挽回的定論。然而深藏在十字架受苦裡面卻是復活的大能。上帝的「無能」深藏著上帝愛的大能,也展現了愛的威力,叫人終於明白,作為人,他原有的本性是愛與自由的結合,就像上帝的生命一樣。當人以謙卑服侍他者、以捨己的心行使他的自由,他的本性、本相便發出其應有的光芒,生命的真義、價值、能量也清晰地呈現無遺,他也可以以自己的「無能」轉化生命。

第十九屆全港小學徵文比賽2023
題目:「我想做時間的好管家……」

活動目的:讓學童明白管理時間的重要意義,同時懂得在時間表中找樂趣,學習平衡及舒緩緊張的功課壓力。

詳情https://tdww.org.hk/徵文比賽/

以筆墨撒下道種


看風的,不撒種;觀雲的,不收割。你不曉得風的路向,不知道骨頭如何在孕婦胎中形成,照樣,創造萬物之 神的作為,你也不得而知。早晨要撒你的種,直到黃昏也不要歇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種得成,是早撒的,或晚撒的,或兩者都一樣好。〈傳11﹕4-6〉

文﹕謝芳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及教義神學教授余達心牧師出席「聖言書藝社成立五週年感恩慶典」時,以「繼續撒種」的主題作信息分享。他認為,這世代的人正處於「三重失落」中,第一是聖言愛慕的失落、第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失落,第三是心靈的失落。

對聖言愛慕的失落

他指出,基督教群體中年青人一代,他們在讀經、查考和默想聖經的情操非常薄弱,不少對神的話語簡直就是非常陌生。「可以說,他們正經歷一種聖言愛慕的失落,我們如何鼓勵人去愛慕聖言和聖言藏於心內,是很大挑戰。」「我在過去的時間,經常講兩篇道,一篇是詩篇19篇,另一篇是119篇,都是講神的話語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如『耶和華的律法完備,能使人心甦醒;耶和華的法度堅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使人心快樂;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使人眼睛明亮。耶和華的話語潔淨,能堅立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完全公義。』〈詩19﹕7-9〉『我藉著你的訓詞,得以明白事理;因此,我恨惡一切虛謊的道。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4-105〉」

中國傳統文化的失落

他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失落,無論在香港社會或者國內也是如此,人們在現代生活各種的壓迫之下,對傳統的文化認識愈來愈少,甚或感覺與自己沒有關連而隨意將寶貴的傳統丟掉。「我們忽略了在歷史文化的傳統裡,存在的無數智慧和心靈空間,是值得去開拓。」

心靈的失落

余達心牧師感慨現代人的心靈失落,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在後現代文化裡生活的人,最大特徵是甚麼?」他指出,身處不同時代的社會學家都有不同的描寫,但到了19世紀至20世紀,當代的社會學家寫下的是「內在生命的失落」,人們剩下的只是「對外來刺激的條件反射」。

「我們失落了甚麼?相信大部分人失落了生命的智慧都不自知。我們生活的現代,是一個資訊信息泛濫的世代,很多人不自覺成為一個information man (資訊人),活著只是面對外面發生的事,整個人的身份,就是隨著外在發生的事情不斷地回應和重塑自己,被當下的意識形態潮流牽引著,整個生命不斷流動,內裡沒有作為人最基本和核心的價值信念,不明白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心胸意念已被無盡的資訊信息堵塞,不剩一丁點空間,讓自己去自省而作自我超越,讓自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他強調,在今天,我們需要重拾聖言,重拾神的話語,讓神的話語藏於心中,成為我們生命重要的基礎和動力;同時也要重拾中國文化傳統遺留下來的重要遺產和智慧,與歷史接通的同時,是引導人心回歸心靈空間,好好享受上帝與同在和他創造的美好世界。

他讚揚聖言書藝社一班的書法導師,勇敢地肩負這個挑戰,鍥而不捨地以聖言為經,書藝為緯,凝聚基督徒研習書藝,鼓勵信徒抄寫聖經及書藝創作,成就生命的操練,將福音的種子撒播。「當一人將聖經寫下來時,心一定是嚮往神的話語;書寫時,將神的話語收藏在心裡;透過筆、手、心,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靈性融為一體,實是難得。」他勉勵撒種之人盡心盡性地、不斷地做好撒種工作,期待上帝用我們撒下的種子結出果子。

另外,聖言書藝社團牧謝任生牧師在書法集上,以「箴言、書法、靈性」為題的序言內,有一段是這樣說﹕「書法雖則是線條於時空交叉而成為藝術,但非止於技巧表現,更同時是靈性折射,具有上帝自身的神性維度。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書寫聖經經文、顯揚聖道、修身延壽、修心養性、修靈明愛。所謂心有多寬,書法和靈性天地就有多廣,表現力也更有深度;心有基督,書法形式與風格也就會有基督心性,這就是書法靈性於書法中表現出的靈性美感。況且,書法性就是通往基督靈性與中國文化共融之道。」

 

2017Feb1以筆墨撒下道種.jpg

《談天說道》送舊迎新又一年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3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編輯﹕謝芳


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也不困倦,他們行走,也不疲乏。《聖經新譯本》〈賽 40:31〉

新的一年有新的開始,讓我們同心為香港未來的一年求恩福﹕

「慈愛的天父,為2015年香港所發生的一切感謝祢,雖然整體上有困難,但在祢的保守和扶持下,信徒的腳並沒有偏離祢的道路,信心亦沒有減少,在祢的翅膀蔭下平安渡過。

為 2016年禱告,求祢加添力量,讓信徒懂得等候和倚靠祢,能夠支取從祢而來的能力,從而奔跑也不困倦,行走也不疲乏,對社會和身邊的人充滿基督的愛心,帶著祢的智慧行事。

又求祢在新的一年賜福與凡樂意親近祢的人,使他們看見明天會更好,生活滿有喜樂,身體得著健康,心靈得享平安,凡事一切順利,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有好行為,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祢。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陳兆肇牧師

(環球天道機構總裁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董事)

 

**********************************************************

溫柔的光芒

司徒永富先生

(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

從事零售業的人,對時間特別敏感,轉眼五十二週又過去了,新的一年在靜候著。要分享一整年的感受,對於善忘的我,實不知從何說起。但剛過去的一個月,卻有幾位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而她們的故事亦恰好映照了我當下的一些祈盼。她們剛巧是三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女性,象徵著對人生不同的追求,彰顯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她們的故事,或多或少與我們身處的環境連繫在一起,值得與大家分享。

不可為而為之

先談談我所尊敬的杜葉錫恩(Elsie Tu)。被譽為「民主先鋒」的杜太於2015年12月辭世,回歸天家。當年她從英國遠道到內地宣教,輾轉定居香港,多年來一直以港為家。她與第二任丈夫創立慕光英文書院,讓基層市民接受教育。為了辦學,她不辭勞苦工作,靠當私人補習老師的收入來維持學校營運。

杜太矢志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推翻社會的不公義,例如她任議員時要求港英政府正視貪汚問題,最終促成廉署成立。「不可為而為之」是我從杜太身上感受到的信念,當年香港貪污問題嚴重、市民教育水準低,社會矛盾也不少,她一步步堅忍地幫助弱勢社群,從而累積和發揮其影響力。

我忽發其想,如果她活躍的時代變為今天,她會如何走這一段路?當下我們耳聞目睹太多的「無能為力」、「逆來順受」,久而久之大家便變得少做少錯,又或把討論的空間也塵封了,最終損失的是整個社會。

另一位引起我注意的人物,是以84歲之齡獲得今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她帶領的中醫科學團隊,從傳統中草藥尋找瘧疾新療法,最終發現抗瘧特效藥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全球應用。

大無畏精神

因為未曾留學海外、沒有博士學位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科學家,但外間的聲音絲毫無損她對工作的熱誠,只忠於自己﹕「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瘧、治病。」

她視中國醫藥學為一個寶庫,多年來研究中西藥的結合,翻遍歷代本草醫籍,又走訪老中醫,整理草藥名單和鑽研提取方法,經歷數百次失敗才有所成。

不難想像,數十年前的研究條件何其貧乏,屠呦呦只顧投放所有精力向前行。反觀現在社會環境改善了,生活水準提升了,不少人面對挫折時卻選擇退縮,先埋怨後應對,結果兩頭不到岸。來到新的一年,何不為人生傾注更多熱情?特別是新世代的年輕人,如在職場上像屠女士一樣擁抱「大無畏」精神,你會發現原來自己能做的更多。

第三位則是剛獲《時代》雜誌選為風雲人物、被稱為「低調的悶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今年是歐洲多事之秋,默克爾每每在危機時站出來,維持各國的凝聚力,展現領導者的風範。對外,她主張維護寬容平和的難民政策,而在歐債危機問題上願意伸出援手,但堅持希臘須實施緊縮政策;對內,她則提倡財政紀律,拒絕做「大花筒」政府討好民眾。

充滿願景 凝聚力量

默克爾敢於定下道德底線,正如《時代》雜誌形容她比多數政客敢對國家要求更多,不只顧眼前利益。在刀來劍往的政治舞臺上,她選擇低調行事,為國民謀福祉,她的務實和良心備受讚賞,支持者多稱呼她為「媽咪」!面對質疑和壓力,她堅定不移地守護原則,我認為這是領導者及施政者應有的態度,要自信和充滿願景地帶領群眾,和為複雜的政治角力定下道徳底線和展現凝聚力。

這三位傑出人物,在不同的國度流露出人性的光芒。她們堅忍、勤奮、忠誠和願意為他人付出的特質,值得我們珍惜和學習。在今天紛紛擾擾的香港社會,尤如一帖良藥,即使當下環境如何的不濟,歷史告訴我們,社會還是會向前的,只是我們是其中的推動者還是埋怨者或是在袖手旁觀。

新年伊始,祝大家常存喜樂和盼望的心!

 

**********************************************************

送舊迎新,祝願明年更美好

達心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香港在2014年經歷了巨大的衝擊,佔中、雨傘將社會長期積壓的深層矛盾暴露並爆發出來,令不少深愛香港的人既震驚又擔憂。相對來說,2015年是較為平靜的一年;政制爭拗雖持續好一陣子,卻沒有太大的激盪。然而社會的矛盾、撕裂卻仍未得化解,隱然地等待另一次的爆發。社會撕裂是香港最大之病患,一日不解決,香港只會步向衰萎,不單經濟,就是幾經艱苦建立的社會資產,即彼此尊重、互信、同心的情操,以及公平、平等的堅持,正頻於潰散。經濟衰退,可以復甦,但這寶貴的社會資產一經掏空,則重建無期,而社會也勢必陷於混亂中。香港正面對著這樣的危機,我們若掉以輕心,香港將墮進衰落的漩渦裡。

送舊迎新,我們要送走的是彼此不信、無盡猜疑、相互攻奸和劍拔弩張的勢態,迎回頻於失落的香港傳統,就是彼此尊重的情操,對話的胸懷,聆聽的謙卑,以理服人的耐力以及同舟共濟的心。然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基礎上,就是公平的堅持。沒有這重要的價值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空談。因此,要迎來公平,是明年更美好的關鍵。

在去年為爭取真民主的佔中期間,10月21-23日的一項民調中,十項核心價值,包括法治、自由、廉潔及民主等,一如所料,法治位居榜首,但使人驚訝的是,民主竟然位列第九位。這顯示甚麼﹖這顯示,激發這場運動的不盡是民主訴求,積存的民怨是一大主因,而民怨肇於社會不公。高舉公平競爭的香港,暗藏極度的社會不公。當香港的人均生産總值(GDP)位列全球第十二位(US$33,534),僅次於排第十一的美國(US$33,545),可謂相當富裕,然而卻有一百三十萬人活在貧窮線下,佔人口的19%,他們個人每年收入在US$5,580以下,相對於香港的人均生産總值的US$33,534,相距實在驚人。根據OXFAM的統計,以2011的生活指數作參考,2001年最低收入群組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US$432;而在2011年,他們的收入竟是US$295,即下跌了31.64%,而最高收入群組的個人收入中位數卻上升了7.2%,他們的收入的中位竟是最低收入的中位的42倍。按這統計,在全港人口中,最低收入的30%,其收入佔全港總收入的5.8%,而最高收入的30%竟佔總收入的68.6%,差距之大由此可見。無怪乎香港社會的堅尼系數竟達0.537,貧富差距位列全球最高的組別。這是香港內部矛盾最根本的原因。

在貧窮的群組中,長者是貧者之貧,老弱無依,只靠微薄非常的綜緩久延殘喘,不少更要以拾荒幫補。那些不合綜緩條件的長者其實為數不少,他們在極貧的邊緣上掙扎,靠僅有的積蓄度日,不斷受朝不保夕的威脅。不給予這些長者最起碼的保障,以讓他們安心度其晚年,社會實在欠他們一個公道。不過從近日全民退休保障的議論看,政府似乎缺乏勇氣一力承擔。我們深以為慮。

送走貧富懸殊,送走老弱無依,送走長者為生計而有的焦慮,迎來超越公平竸爭的公平,迎來滿有關愛的社會、經濟思考以至政策,迎來各界以開放互信的胸懷共同解決問題,積存的社會矛盾指日可待,我們便可以指望迎來久違的祥和氣氛。

 

20151230送舊迎新又一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