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專欄之夫婦情緒互相影響

夫婦的關係親密,情緒互相影響,假如其中一方出現情緒問題,另一方都會深受影響。

現年五十歲的林先生,是一位律師,他跟太太認識於大學時期,兩人結婚多年,育有一名女兒,這女兒現在海外大學就讀。其實,在女兒年幼時,作父母的林先生夫婦已安排她到外國留學,為使女兒得到妥善的照顧,林太太亦陪同女兒到海外當地生活,而林先生則留港賺錢養家。

在這段期間,林先生認識了一位律師朋友Annie,由於工作的關係,二人接觸甚密,漸漸更發現彼此志趣相投,時常有著說不盡的話題。無論林先生生病,或是失意的時候,Annie都會主動慰問關心,甚至陪伴在旁,二人的感情因此慢慢升溫。雖然Annie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但是她與丈夫的關係欠佳,明言彼此已沒有感情,現在只是為了子女而維持婚姻。林先生和Annie每天互發通訊信息嘘寒問暖,經常相約出外。林先生慢慢感覺自己愛上Annie,但礙於二人皆是有家室之人,故對兩人的關係充滿掙扎和矛盾。

終於,林太太決定回流返港。自從知道太太將會回港,林先生開始疏遠Annie,但他心裡十分內疚,覺得同時愧對太太和Annie。除此之外,林先生擔心Annie不放手而糾纏他,甚至威脅把事情鬧大,告訴太太,或向他們的工作伙伴透露,他開始出現失眠和焦慮的情況。林太太回港後,發現丈夫精神狀態異常,除了晚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外,就連出外跟親朋戚友聚會也沒有興趣,做事缺乏動力,人較之前敏感,容易發脾氣。追問之下,林先生終於向太太坦承自己和Annie的關係,林太太冷靜下來後,建議林先生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的協助。求診後,林先生被醫生確診患上抑鬱症。

當天,本來太太陪同林先生前來診所見醫生,但後經過醫生詳細了解,發現丈夫的狀況也嚴重影響到太太的情緒。自從事件曝光後,太太一直不能接受丈夫的不忠,她一方面感到自責和無奈,因為二人長期分隔兩地,聚少離多;另一方面,心裡抱怨丈夫為何可以對她這麼無情。在別人眼中,林先生是一位好好先生,一個公私分明的人,作太太的為了維護這段婚姻和丈夫的名聲,不敢向任何人透露此事,只有自己默默承受,正是面對人歡笑,背著人垂淚,這份鬱結悶在太太心裡,以致情緒出現問題。

聖經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夫婦既已是一體的關係親密,彼此的情緒定會互相影響。試想想,如果身邊的人終日愁眉苦臉、茶飯不思、失眠焦慮,作為伴侶的你怎會不受影響?其實,無論是婚姻或情緒問題,只要夫婦二人勇敢面對,就能找出解決方法。

2019_Nov_5_MED

「情、性」專欄 之 性慾的健康

一對夫婦健康的性慾,不單純有性的愛撫或者一個性交,從心理學和性慾學方面來講,包含了身體、性、情緒、感情、理智上的交流,而這些不同的方向,都源於人類在社會有交流和互動。我們在性教育當中是否很有系統?甚至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覺得性慾是羞恥的事情,或有很多人在自己的成長或經驗實踐當中,都會認為,學習性這回事是從黃色雜誌,或私自偷看一些具暴力性的如日本卡通書等去學懂甚麼是性的交流。所以,這是作為一個性的治療師,或者一個家庭婚姻治療師,需要重新再關注有關成年人健康的性互動之原因。

我們如何去評判一個人在性慾上健康與否呢?這是需要看幾方面﹕(1)個人對自己的認知,特別是男女的認知,與自己在社會中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價值觀當中,有否一個明確的肯定和清晰。(2)性慾不單純是自己覺得舒服和滿足,而是夫妻兩人,雙方的,滿足自己時也令對方滿足,這才是健康的態度。即是說,兩人的前設有一個很好的夫妻關係或伴侶關係,在兩性之間有一個長遠承諾的關係在內,而且有能力承擔起愛和性當中的責任。(3)個人或兩個人對性慾的接觸,會有一個敏感的反應,而在所有性的行為當中,不一定是性交,還有撫摸、談情、親密感、相吻擁抱等等。而在這些活動當中,肯定和絕對沒有傷害對方、自己,或是暴露、某一方不願意做等,大家是很正面、互動感滿意、有快感,這才是在性的交流當中一個健康的開始。(4)雙方還需有成熟敏銳的判斷能力,即不單純滿足自己,而且還會令對方感到滿足、受尊重。即是在當中有愛、有尊重,尊重對方的價值觀、性慾的需要、對愛情的體會等,這是很重要的看法。

所以,肯定而言,性慾、性愛是建立在一個長久而有安全、互動、尊重、有愛情、有關顧、有承諾之中,夫妻之間才會有一個健康性的理念。一般來說,從事性治療和夫妻關係的治療師都會認同上述四點是十分重要的。希望大家有個美滿健康成熟的性、健康的夫妻關係!

陳俊雄博士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主任教授
臨床及輔導心理學家

2019_Sept_10_MED

「情、性」專欄之施予與接受

夫妻生活日子久了,累積了許多失意或是不滿,可能只是生活習慣的不同,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亦可能只是沒有把自己真實的需要說出來。甚至有時說了出來,也可能只聽了,收的另外一方收錯訊息,所以未能達到如期的效果。

夫妻之間親密的關係,許多意思不是單靠言傳,在嘴角眉睫之間,流露出來的意思可能比口傳的更快、更有影響力!所謂盡在不言中!不過在許多不言的訊息中其實混合了許多個人成長的經驗,這許多的資料可能只存放成一種感覺,說起來有點主觀,也此較難講得清楚明白。不過,互相開放及信任的關係裡面,大家去除了對錯的對立關係才會有機會表達出來,當然不言就較難有機會知道,更難知道其準確及由來了!

施予與接受是關係中兩面的因素。在這互動的関係內,內容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態度才是溝通中的最核心部分,真心的施予也需要願意的接受。這雙向的態度和關係才是夫妻互動,特別是性關係中最重要的。

愛是施予的功夫,在愛的表達中如果沒有考慮到接受的一方,這種愛的表達就變得主觀及獨裁了。在二人成為一體,乳水交融的關係上,施予與接受往往是同一時間發生的。在情與性的關係上,施予者也同時是接受者,在這對等互為的關係上,誰是施予,誰是接受顯得並不重要,但在這些關係的交滙點上,雙方都需要獲得滿足及快樂。

但是,怎樣才可以達到這境界呢?實在是需要把平日慣用的理性分析的習慣放下來,完完全全的不設防,全人投入在當下,全情的投入,不計算、不設立防衛才可以做到的。

法國人提出有一種狀況叫做petite mort,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放棄了判斷力及理性,這時候一個人經驗到像死去的感覺,他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般。而這種失去就正是經驗得到興奮及高潮的感覺。這兩面的反應亦是關係動力最吊詭的地方﹕由失去而得到!

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2019_Sept_3_MED

「抗癌同行強心術」癌症關懷工作坊

「抗癌同行強心術」癌症關懷工作坊已完滿結束,多謝大家參與!

 

癌症往往捆綁人的心,在抗癌的路上,當自己或家人罹癌,如何與自己或罹癌患者同行成為了重要的課題。

余德淳先生於2017年11月成立「護心行動」,透過培訓義工,服務更多有需要的癌症患者及家庭。透過這工作坊讓學員掌握抗癌同行強心術,成為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同行天使。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 牧職神學院 合辦
日期:2019年9月24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30至9:00
地點:深水埗平安福音堂  ~ 九龍深水埗北河街165-167號大利樓三樓(港鐵深水埗站B2出口)

免費工作坊 ‧ 額滿即止

[網上報名]

 

抗癌同行強心術-poster-Output

 

「醫、法、理、情」之 不重生男重生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以及「養兒防老」等都是中國人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還記得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曾推行強制計劃生育政策,規定城市居民只可以生一名子女,在這個政策之下,有部分人為了生男孩,不惜選擇墮胎或虐殺女嬰,這亦造成不少社會問題,包括男女比例失衡的情況。經過三十多年後,人大常委會終於在2015年12月宣佈推行二孩政策,相信不久的將來,強制計劃生育政策將會被取消。

今時今日的香港,男女平等的觀念逐漸取代重男輕女的觀念,女性的地位現時出現了微妙的改變,無論在學識、身份、賺錢能力等方面,女性特別是年輕一族比男性不遑多讓,有時候甚至更勝一籌。除此之外,相比男性,女性比較細心、體貼和善解人意,特別是當父母有需要或年老的時候,女兒傾向比較懂得噓寒問暖,並能夠迅速地提供適切的照料。

曾聽說過以下的情況,香港的樓價現時已遠遠超出一般年輕上班族所能負擔的能力,為了鼓勵兒子能早日能成家立室,有兒子的父母不惜動用他們多年的積蓄來幫助兒子置業,相比之下,有女兒的父母並沒有幫助女兒置業的壓力。另外,雖然俗語說﹕「女兒嫁出去就像潑出去的水」,但有趣的是,當兒女結婚後,很多時候出現的另一種現象是﹕有女兒的一方會多了一個兒子(女婿),有兒子的一方卻少了一個兒子。

當然以上說法並非絕對,但或多或少反映出現時一些父母包括個案中張先生及太太偏女兒的心態,因他們三名的孩子都是兒子,故希望透過生殖科技確保下一個所生的孩子是一名女兒。

但是,正如之前就「人工受孕」一文中提到,人類生殖科技牽涉不少法律及道德的議題,例如選擇子女性别一事,現時法律是禁止以社會或其他理由,利用生殖科技程序進行性別選擇,除非是避免誕下患有法例所指明的伴性遺傳疾病(sex-linked genetic disease)的孩子除外。另一個爭議的議題是如何處理多出來的胚胎,基本上,在夫婦的同意下,雖然可將儲存的配子或胚胎捐出,以作研究、治療其他不育夫婦或捐作品質控制或培訓之用,但當仍有不少的道德倫理的問題需要考慮。

筆者認為張生張太要考慮的並不是生男生女,而是為何要生兒育女。其實,子女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生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相反地,子女是神所賜的祝福,他們是屬於神的,父母只是管家而已!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詩篇1273-4

蔡培偉律師
「醫、、理、情」

2019jan_8

「醫、法、理、情」之不重生男重生女

張先生和張太太結婚十年,育有三個分別八歲、五歲和兩歲的兒子。三個兒子十分可愛,但兒子有時也會頑皮,倔強的脾氣難以管教。平時,這三個兒子比較喜歡親近父親,父子們一同踢足球、玩電競。相反張太太自己則生於「女兒之家」,四姐妹當中排行第二,姊妹們感情很好,相處時無所不談,經常一起分享女兒家的玩意。

事實上,張太太生了頭兩個兒子之後,期望第三胎是個女兒,想像與這女兒親密相處,談談女兒家心思;喜歡她對自己撒撒驕;甚至美美精心把她打扮一番,…。對於男孩子一天到晚只顧玩火車玩具、打球、好戰鬥勇,只穿T恤、牛仔褲、波鞋…生活實在太單調、太沉悶了。女人家,始終是比較細心,體貼的,如在照顧年老父母方面,往往比兒子出色;兒子雖可以被教養得孝順,但「好仔不如好新抱」,好媳婦更是難求,所以內心始終希望有個女兒陪伴如朋友,也防老。張先生雖然未能完全領受妻子的關注,但也略有認同感,心中盼望第三胎是個女兒。

但是,當第三胎仍是男孩時,兩夫婦就難免失望了,特別是張太。孩子出生不久,張先生因為事業有成,經濟充裕了,故一家搬到較大的居住環境,也聘請用人照顧家庭需要,起居飲食。在家比較休閒的張太太很快又想起心願,立心再追一女兒。於是遍尋城中名醫,希望能有「秘方」,一索得女。可惜城中名醫,沒有人敢在懷孕之前,保證所懷的胎兒性別。如果或萬一,又懷上一個頑皮仔,怎辦?

此際,張太在報章上看到有些國家,如印度、中國等,有些醫院能以高新生殖科技,讓精子和卵子結合後,選擇了性別,才放進子宮,懷孕成胎。但她不太想去印度或中國做手術,而在香港又沒有醫生肯做。錢不是問題,或可考慮去美國…。

再想下去,生殖科技通常都多準備幾個卵子受精,才篩選抽取接受。受精後如證實是女胎當然好,但受精後多出來的後備女胎,又如何處置?難道找代母生出來嗎?能生多少?又多幾個孩子?或把自己骨肉人道地,或不人道地毀滅?就算只有一個女胎,有把握一定瓜熟蒂落,成功生產,又一無所缺嗎?如果懷孕中途出事,豈非前功盡廢嗎?

講來容易簡單,實行起來才知困難複雜。反覆思想之下,她迷惘了…。

「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詩篇 22﹕9〉

半兵
、法、理、情」

2019jan_1_med

余德淳「EQ接見室」之欣賞孩子的良善動機

我們從小開始先學會了人與環境建立關係的兩種「力」﹕一是推力,包括能直接與人對話、能主動答是與不是、能表達感謝;二是拉力,包括讓人先行、耐心等候被接待、能說「請」和「對不起」。但是,倘若家長長期以責駡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那只會讓孩子感到慚愧,常見反應有說話加快、常擔心對方聽不明白自己表達的內容、懷疑自己所講的不夠動聽、甚至懷疑自己身分低微而不配同對方溝通。事實上,責罵這舉動是看低人的開始,讓彼此處在不平等的線上,而經常被責罵的孩子是不願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會自認是沒有價值。久而久之,當孩子在小時候沒有被欣賞「自己的行為動機為良善」時,他們面對困難會擔心及懷疑自己做得不好而選擇退縮,而且可能因長期的無力感而變得很憤怒。

我的工作是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先肯定他們已有EQ品格中的「八優」潛能,就是學習效能需要的自信、自發、樂觀、健談、耐性、合作、責任、細緻。及後,我要鼓勵及讓孩子相信就算面向較弱的潛能,也可靠後天的努力漸漸地被提升的。如家庭能一起學習這八優,一家人的情緒會有輕鬆的氣氛,因家不再是因個人的權力作準則,而是有共同的一致標準去遵守。有一位讀小五的男孩說﹕ 「我不會同父母講心事,因我聽到身邊的同學哭訴他們的父母全都是怪獸家長,一邊講關心仔女,不想給壓力給我們,另一邊卻不停地買額外的補充練習給我們做,我都怕怕了。」其實,如家長想孩子進步,那建議別罵孩子「你都無心機去做」(的確他們會因過於疲倦而會減少集中力),反而訓練他們建立一個進度,即設立可跟進的步驟來讓他們能具體地檢討可進步的空間及已進步的證據,逐漸累積小成就來增加完成任務的自信心。

我反省到要助人成長就是不要立即判斷對方所做的是「對」或是「錯」,而是先要欣賞對方表達背後的良善企圖,例如父母直接向孩子表示﹕「多謝你們剛才保持安靜,才讓父母可輕鬆聊天。」這才會增加孩子下次繼續展現如此的好行為。

「所以時候還沒有到,你們不要批評,直等到主來;他要照出黑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裡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裡得著稱讚。」哥林多前書4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Oct_17_EQ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誠邀閣下每年以HK$1,000支持福音文字事工 

「樂善好施的人,必得豐裕;施惠於人的,自己也必蒙施惠。」箴言11:25 

回應支持


0001

放大

  ※醫學人生 (逢週一於《am730》專欄) 

  醫學資訊及見聞、醫生及牙醫生命故事

  家庭家情 (隔週二《明報-教得樂》)

  分享兒童心理及家庭教育

  ※談天說道 (逢週三於《明報》全版)

  愛心行動、福音見證及正向心理

  ※基督教調解課程 (逢信仰結合調解技巧)

  以靈活調解的模式去培訓主的和好使者

回應支持


0003

放大

  ※傳基號 (免費派發全港三至六年級小學生) 

  引發兒童思考,作生命反思

  父母blog (家長、社工及兒童教育者網上平台)

  分享兒童心理、家庭教育

  ※徵文比賽 (孩子以文字分享愛與感恩)

  鼓勵學生多表達、多創意

回應支持


0005

放大

 ※ 情緒健康講座 (關注精神健康人士) 

  與全港不同教會合作每年一次免費講座思

  ※ 環境保護論壇 (作地球的好管家)

  讓人珍惜神創造的世界

  ※ 贈書計劃 (以文字及知識建立兒童)

  鼓勵兒童閱讀及認識真理

回應支持

 誠邀閣下以每年HK$1,000支持有關事工,由衷感謝你的支持!

 回應支持 │ 事工詳情  │ 簡介短片

TDWCMAs

社關事工

2019社關事工回顧

花邊底線圖案

2018社關事工回顧

  回應支持


0005
 ※ 情緒健康講座 (關注精神健康人士) 

  與全港不同教會合作每年一次免費講座思

  ※ 環境保護論壇 (作地球的好管家)

  讓人珍惜神創造的世界

  ※ 贈書計劃 (以文字及知識建立兒童)

  鼓勵兒童閱讀及認識真理

 誠邀閣下以每年HK$1,000支持有關事工,由衷感謝你的支持!

 回應支持 │ 事工詳情  │ 簡介短片

TDWCMAs

家庭及校園事工

2019家庭及校園事工回顧

花邊底線圖案

2018家庭及校園事工回顧

回應支持


0003
  ※ 傳基號 (免費派發全港三至六年級小學生) 

  引發兒童思考,作生命反思

  ※ 父母blog (家長、社工及兒童教育者網上平台)

  分享兒童心理、家庭教育

  ※ 徵文比賽 (孩子以文字分享愛與感恩)

  鼓勵學生多表達、多創意

 誠邀閣下以每年HK$1,000支持有關事工,由衷感謝你的支持!

 回應支持 │ 事工詳情  │ 簡介短片

TDWC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