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 之 將自己常藏在愛中

有一位母親每次面談時都泣不成聲,因為當兒子不聽話時,她都忍不住掌摑他,這令她更懊悔和痛恨自己的是,每次事後承諾自己及兒子不再動手但最終也失信。當與她再深入交流時,原來她小時候同樣常被媽媽以掌摑來對待犯錯的後果。我讓她明白,這經歷猶如一對無形之手,在背後提醒她孩子頑皮不聽話,就應該打到痛才會深刻地改過,而這種揮之不去的影像,常提醒自己是一個無價值的女人。她一直帶著這種負面的自我形象生活,失去以運用正面用詞及溫和語氣來給予孩子正面欣賞的能力。

這是一種多麼恐怖的詛咒,如你能察覺自己有自我責備的傾向,如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便全力以赴地去做,但當對方皺眉頭就以為在批評自己的不是,那我建議你每一日集中做好一個練習,就是每天問自己﹕「今日有甚麼值得欣賞自己的事?」自從疫情需搬回家以照顧父母(已近6個月了),我每天也決心與媽媽做一個「換心手術」練習(從石心到肉心),就是培養她有一顆自愛的心。媽媽很年輕時便放棄學業到工廠做女工幫補家計,但工作不夠數年便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是外婆透過「媒人婆」介紹的。她因著愚孝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及興趣,如此也改變了一生。我終於明白,媽媽的腦海中為何甚少以正面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及別人,因她數十年都被困在苦毒及鬱結中。

於是,我決心每晚按時領媽媽研讀一節聖經,因深信在聖經中隨時能找到帶積極力量的字眼;同時也邀請她回想當天值得自我欣賞的事,可能起初真的找不到,因她以為那些事屬於應該去做的行為,所以我說出自己對她的欣賞是甚麼。一個月後的某一天,媽媽微笑地對我說﹕「我真的不懂愛惜自己,以為搏命付出就會令人開心,但如果對方有不滿,我的心情又立即變得很壞,這又何苦呢!怪不得我常感到心情沉重,輕鬆不來。但現在,我會尊重自己的能力有限及欣賞自己的盡責,這樣選擇讓自己活得輕鬆自在一些。」我聽後感動得落淚,並立即按著媽媽的手一起禱告。

我真的不敢相信,一個近乎幾十年也如此悲觀及負面思維的人,卻能夠透過這心性練習來找回失落的一角,就是自我欣賞的能力。然而,當心中多了一點愛,就會增多一份意想不到的輕省,而這份輕鬆的狀態,如步伐減速、語帶溫柔帶來安閒自得的快慰,也會讓身邊的人一起享受到。因此,我明白到人最具影響力的威脅從來都不是看得見的行動,而是那些隱藏的、無法被定義的、已內化在心中的心結。我邀請你莫再遲疑,就在今天與我們一起解鎖「換心」吧!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猶大書1﹕20-21〉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及早關注子女的學習壓力

適當的壓力有很多好處,可帶來動力,提高效率,增強適應力,能促進學習,但若承受過度壓力,不單有礙學習,更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導致失眠、食慾不振、頭痛、胃痛、憂鬱等等現象。若未能適當處理,子女有可能會藉沉溺打機作逃避,甚至抗拒回校上課,更有甚者,因無法面對學業壓力而自殺,釀成悲劇,所以,家長需要及早關注子女的學習壓力問題。

父母的期望

家長若想幫助處理子女學習壓力,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態,因為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多都是來自父母的期望。現代作父母的,有很大部分在成長中曾經歷缺乏,加上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和了解到學業成績對晉升和工作機會的重要性,所以會為子女盡力提供最佳的學習資源,並努力推動子女學習良機,期望他們獲取優異成績而晉階。不過,父母的動機雖好,但卻會因此加重子女的學習壓力。因此,「小心察覺檢視,讓期望調節至合適的程度」是父母最合適的做法。

與同學比較

現時社會的主流觀念,實在過分重視成績。在同學之間,也會互相比較,若然學業成績較差,便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所以父母應多留意子女的學習心態,讓他們知道學習的目的在於增進知識,並非和同學成績分數作比較,這樣,相信有助減輕子女的學習壓力。

名校標準

現時很多學校,積極地爭取公開試成績,期望能擠身名校之列。而傳統名校,為了保持其優越地位,亦努力地「催谷」學生成績,學校之間的激烈競爭,會為學習標準提高至不合理水平。在這些學校就讀的莘莘學子,便成了競爭的工具,時常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若子女是在這些學校就讀,家長需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努力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

良好生活習慣

處理學習壓力,可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在學業上,父母不能代替子女讀書,但在起居飲食方面,卻能有效地幫助子女。若子女能有均衡飲食,有充足睡眠,配合適當運動,便能擁有健康身體,大大提升應付壓力的能力。

親密家庭關係」

藉著親切的溝通和關注,父母和子女之間便能建立親密的家庭關係。當子女面對壓力之時,家庭便成為他們的強大後盾和支援。

良好人際關係

除了家庭關係,朋輩的互相支持,也不可或缺。家長可創造有利環境,鼓勵子女多參加課外活動,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這不但能舒緩學習壓力,還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專業輔導

若子女因學習壓力而引致身心出現問題,家長切勿掉以輕心,當及早察覺正視,尋求專業輔導,讓問題盡快得到妥善解決。

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EQ家庭接見室 之 在發飆之前操練轉念

在這急速變動的社會中,我們的確要培養一種有回應力的思維模式及生活方式,來迎向當下獨特社會形態的挑戰。我認為,這比任何一個年代更需要建立的是一家人「有得傾有得講」的連結關係。曾聽過家長最感無奈的心聲﹕「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看見他們發生問題,卻不能給意見,因他們認為我們思想保守過時及有立場,更認定大家是無辦法溝通,所以我們惟有選擇各自尊重大家的自由,互不相干就是了。」但我認為這種思想模式表面上好像無問題,但實際上卻內藏著人際傷害的暗湧,因為自由的基礎是建基於「為他人的自由」而不是「為了自己的自由」,即人往往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及結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中,才能理解及運用自由,否則易於變成因擁有個人主義的自由而不需考慮他人,來作為控制對方的美麗藉口。

當我推廣一家人也可以重建「有傾有講」的溝通連結時,也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而發現來自心理上的阻力是最常見。家長在課堂中曾表示明白並同意不可執行那些破壞有傾有講的要點,但每次遇到孩子不合作的行為時,便自動地用回舊我的方式來處理失控場面。為何我們難以將已學的知識轉化在日常生活之中呢?我與眾多家長交談後,發現他們大多被內在的不安全感所牽制﹕一方面擔心用了這些有傾有講的新溝通法,令孩子更能討價還價,失去家長管教的地位。如你真的是這樣想,那請看我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選擇用有傾有講的互動態度來與孩子連結的重要性。有一個13歲的男孩,家長投訴他常目瞪口呆,在一家人食飯時也不在乎家人所討論的話題,但每次提醒,他都表示明白。後來,我與那男孩溝通後,才知道他對家長每日提過的事形成了疑問:我是否一個有問題的人?經溝通後,家長最後明白原來孩子在頻密式的提醒下,容易產生了一種「亂」的狀態,這種狀態令他感到恐懼,有感自己是一個無能者,甚麼也做不成。又例如家長投訴一個8歲女兒常以「需用長時間來執房間」的藉口來拖延做功課的任務,經過交談後,才知道她常覺得媽媽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愚蠢及偷懶的人,所以每當她想起這些對號入座的態度,便感到分心和沮喪。

請千萬不要誤信一家人的關係無法改變,只要你不讓那些隱藏的、無法被定義的,或已內化於心中的既定威脅來規限了自己的思維。我的信念是,問題本身是有三重意義﹕(1)教導性﹕教導我們一家人學習生命的意義;(2)塑造性﹕容許問題來塑造出一家人相處的新模式;(3)引導性﹕一家人為著共同方向而彼此坦誠溝通。

「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或舌頭上,總要以行為和真誠表現出來。」〈約翰一書3﹕18〉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智慧的選擇

你懂得為自己選擇嗎?知不知道一個智慧的選擇在生活上有多重要呢?

某女士雖擁有三幢物業,但她每天仍然過著知慳識儉的生活,從不浪費吃剩的食物,亦甚少添置新衣等。本來節儉是一種美德,若然那位女士樂在其中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這位朋友卻過得不快樂,很多時都是憂心忡忡,難以展示歡顏,大家都為她不懂運用資源,不懂為自己的生命作智慧的選擇而感到可惜。

或許我們認為這位女士很傻,但撫心自問「我」又做了幾多有智慧的選擇?你或有以下的經歷﹕「本想忘掉生活苦悶而通宵達旦地追看劇集,結果導致翌日沒精打采而令心情煩躁,甚或影響工作表現的經歷。」「當自己與配偶爭吵時,試過讓憤怒遮蓋了一切,為的是想討回自己的公道。」「當孩子成績不理想,為他感到痛心,奈何最後卻演變成憤怒責罵﹕『基本合理的成績都達不到,為甚麼?』」

事實上,當人在孤單、憤怒或傷痛之中,會以慣性去「處理事情」,結果令自己及身邊的人不斷地受苦、受傷,忘掉了原來當刻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試想一想,人若浸淫在幻想中,以電影的劇情彌補生活上的缺欠,就會令自己減少了在現實上尋找滿足感的動力;夫婦若時常互相指責,會使家庭變得雞犬不寧;若對兒子只有要求而沒有關心,他就會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而時常愁眉不展。若現在有一次重來的機會,你會否想從舊習慣裡走出來,轉換至嶄新的方法,為自己作一個智慧的選擇呢?

假若你自覺不懂做智慧的選擇,聖經提到﹕「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以弗所書5章29節) 筆者的經驗是人首要愛惜及關心自己的需要,因為擁有足夠的力氣及心靈空間,才有能力去為自己作出合適的選擇。當疲乏時,嘗試把自我的需要先放在首位,為自己「充電」,做些喜歡及放鬆的事情,再配合均衡的健康食物和有規律的生活。相信這樣會帶給你平靜、耐性,與自己及家人的相處效果是不一樣。

有神經科家發現,人與人的積極交往,會透過關心別人而增加催產素(oxytocin),從而令內在的壓力釋放。聖經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當我們勇於去愛,重視他人身心靈的需要等同自己般重要,便會明白和領受箇中的好處及主賜的福氣。但願你們能擁有「真正的智慧」,願主祝福你們!

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EQ家庭接見室 之 培養一顆赤子之心

早前提及,在家長專線(6010-4224)的提問中感受到現代家長所面對的挑戰及壓力是何等的沉重,我認為最致命的不是來自投訴孩子的頑皮行為,而是家長對自己的無力感及「捱打」狀態。其實,在接見過無數苦媽的個案中,我發現她們真正不滿的並不是孩子的不合作、反叛等外在行為,而是內在自我批判的聲音﹕「我讀書少,唔識教仔女。」「我好無用,是我害了他們。」「身體又有痛症…。」「我是一個失敗的母親/父親。」等產生的極大挫敗感和沮喪。當然,這也與父母的成長背景有關,例如愈多童年創傷經歷的人,面對培養孩童所受的挑戰及阻力就愈大。雖然可找輔導員幫助重整生活的參考指引及提示,但真正能改變的是在於自己能否有勇氣放下過去的歷史包袱、不作傷害自我的負面批判,並將那些引申出來的負面情緒與內在需要和感受作連結。如果你運用得好,這將是一份屬於自我成長的大禮。

在新型肺炎疫症期間,為了協助父母做好防疫的生活模式,我選擇搬回家中與父母同住。相隔20年也未曾與父母同住的我,也需要適應期去處理當中不同大小事上的修補、重整及復原的相處歷程(我在之前的專欄中也分享過一些心得發現)。最令我感到辛苦難耐的是,學習如何與一個從小到大也近乎沒有溝通過的爸爸相處。在我心中,他是一個只懂得照顧好自己的男士,我曾多次為他想出一個讓自己可諒解的理由,就是他從小是被他的媽媽呵護備至,無憂無慮地成長,所以他不習慣運用「為人想多一步,主動走多一里」的思維方式。直至最近,他在家中嘆息自己在疫情中活得好苦,每天在家中好像等死一樣。當我聽到這埋怨的聲音時,心中真的產生了極大的憤怒,因為減少外出食飯,我需要負責到街市買餸及處理家中所有家務,而媽媽就負責煮飯。爸爸在家豈不是正享受著猶如皇帝般被服侍的豪華式生活嗎?那有甚麼可怨的呢?在負面情緒接近時,我習慣即時做自我省察練習,就是自我反問﹕我的想法是真的嗎?(爸的埋怨真的是代表他不懂珍惜所擁有的幸福?)如是,我能否肯定這是實況?當我繼續持有這想法時,我的反應是甚麼?(我會感到更氣憤,甚至幻想爸是我在拳撃賽中的對象而想置他於死地。) 當我停止這想法時,我會是個怎樣對待爸的人?(我會願意從客觀的角度去明白一個人長期在家中防疫,有這些怨氣話也屬好正常的表達。)當你願意在難受的感覺上多作以上自我省察的反向思考練習,那你會發現原來只要轉一個角度,就會豁然開朗。

人起初的困惑往往是來自一個想法,但後來卻發展成痛苦,就是對這想法的一份執著,即選擇去相信這想法是絕對及惟一的真理,而沒有勇氣加以驗證其真實性從而去面對真相。當我願意虛心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連結需要和感受),我發現原來18歲之後的我,成長的責任全是由自己來決定,與我爸爸無由。

「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3,6〉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喪親哀傷 — 痛而不鬱

在疫情中,大家帶口罩、勤洗手、在家工作/進食,及避免去人煙稠密的地方,都是為了自身和家人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因為大家明白一旦染病,小則大病一場,嚴重的可能喪掉性命。每個人都愛惜生命,不想經歷生離死別的肝腸寸斷。

人對失去摯愛親友會有不同情緖反應,緬懷已故親人的一顰一笑、氣味、相片、話語、共同經歷的人和事。已故親友在逝世之前一刻的憔悴容顏或最後一句說話,都能勾起喪親者思潮起伏及難捨難離的情懷。如果已故親人是突然死亡、遇上天災、被虐殺,或是生昔隱藏對逝世者的舊恨仍未能復和,以及短期的親友相繼死亡等等,可能令喪親者的哀傷期延長。

幾年前,有個女兒接到父親心臟病發要馬上進入深切治療病房的消息時,心裡一沉,回想在短短幾個月內,父親已經是第二次入院,這次情況比上次更嚴重,已心知不妙,匆忙地到醫院了解病情,聽到醫生勸喻家人要有心理準備,結果兩天後父親便離世。最可惜的是,女兒連父親最後一面也未能來得及看到,她面對這個來得迅速和沉重的消息,就像是整個世界要塌下來一樣。在認知反應中,看到父親面部蒼白,笑臉不再,呼吸停止的時刻,雖然站在旁邊,卻感到相隔很遠,她彷彿有千言萬語想同父親傾訴,卻永遠沒有機會在他面前親口表達對父親的不捨,心情非常複雜,真是筆墨所不能表達,不知所措、不安、自責、哀傷、麻木、掛念的情緒一湧而來,慨嘆生命可以這麼快的消逝。

這女兒正是經歷父親患病隨即陷入昏迷,在短速的三天便迅速離世。輔導員或身邊的親友明白到女兒欠缺心理準備去接受父親突然離世消息,她經歷的哀傷調適期的首段是對接到逝世消息的震驚,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會有否定事實的反應。此時協助女兒舒緩情緒困擾,聆聽和陪伴非常重要。到達第二階段是極度悲痛,在會面時,多理解她的情緒反覆波動,時而懷念父親生前的點滴,亦有時困擾地躲在家中,一言不發。在最後階段,讓女兒願意接受父親離逝的事實,繼而慢慢令女兒放下傷痛的擔子,走出父親離去的哀傷,懂得善待及愛惜自己,逐步重新投入正常的生活。

喪親的哀傷程度是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將情緒收藏起來,在夜闌人靜獨處時,才會表露出來,或是喪親者過分將哀傷情緒壓抑及逃避,而身邊的親人誤以為喪親者已經自行療癒,這可能成為日後潛伏在喪親者情緒上的隱形炸彈。然而較容易覺察的哀傷期的生理及行為表徵是情緒低落、飲食失調、失眠、惡夢、對事物失去興趣、反覆掛念已故親友或渴求與死者重逢、甚或會在幻覺中與死者對話等等。

哀傷反應是喪親後的正常情緖,經歷與抑鬱有別。多數喪親者得到親友的關懷及陪伴,會自我修復,如上述的情況持續六個月未有舒緩跡象,不能掉以輕心,請盡快尋求輔導,解開情緒上的心結,減低產生抑鬱症的可能性。

康志敏Janet Hong
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info@cmcg.org.hk)

2020_May_20_EQ

EQ家庭接見室 之 世上最美的聲音

在這段防疫期間,不少父母在家長熱線中(6010-4224)都提及有關在家庭互動時所遇到的難題,除了回覆他們的提問,我從這些家庭的糾結中,看見人生百態之中不同痛苦的同時,發現大部分家長正傳遞一種迷信﹕絕望。這是一種看似無能為力的狀態,人好像失去了自我導向的能力,因人只看到必然發生的事而忽略了仍有其他可能性的存在,而常在自我否定與自我實現的矛盾之間而徘徊,最後放棄了理想,更失去了自我。最終,人無力逃脫此矛盾,即無法實現自我,便易陷入絕望之中。絕望是不幸的,但習慣於絕望就更加不幸。因此,我的工作是防範於未然,在家庭出現此矛盾而產生遺憾之前,一家人可以選擇不「從眾」的迷信(相信三歲定八十、死性不改)而建立獨立的思考力、和而不同的親和溝通文化。

回想起來,曾與無數憂傷的家庭同行時,發現要堅守一道防線才能夠抵抗這毒菌(心靈絕望)的入侵,那就是練習「凡事感恩」。當你以為這是陳腔濫調之說,那我邀請你,現在向家人分享三件感恩的事件。在一次的實體課堂中,有一位家長學員分享道﹕「我覺得,若丈夫減少帶咁多麻煩給我,就好感恩了。」當時全場大笑。甚麼是感恩呢?我是一位基督徒,當翻查在聖經中出現過「感恩」一詞的原文(希臘文),解釋是指向一個人的整體思維狀態,就是當他遇到批評、打擊等負面因素,也有一種自我肯定的能力,並不輕易被打倒,因為他習慣作凡事感恩的內在潛修,所以在心靈深處能有一種善待自己的自我察覺能力。只要你願意去試一試,便知道這是一種何等甘甜的滋味。我為了能生存下來而常感恩,因從媽媽的分享中,知道原來她當年懷孕期間,因操勞過度而面臨流產危機,後來在臨盆之際,我被臍帶纏繞頸項,差點窒息,所以,我本應有很多危機而不能來到這世上。還有,到了三歲,爺爺與我玩耍時不小心滑了手,我的頭部先向下撞擊在地面上;到了讀大學,行山時踏錯腳而跌落深坑幸好被救;到了出來社會工作,有次與家庭旅行遇上車禍,可幸不致於殘廢或死亡。每當遇到生活的不如意時,我也會想起自己是一個多麼幸運及感恩的人,再也沒有甚麼值得可埋怨,且要珍惜及盡力活好每一天。

請不要讓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當你能常想「起碼我(at least I can)…」,就能將憂悶的心境帶回平常的狀態中。小孩天生就能尋找自己的快樂,因他們沒有設定標準的快樂來限制自己。當你愈能練好凡事感恩,就算傷痕累累的人也可把自己的幽暗轉化為別人的祝福。感恩之心愈細緻,就愈快樂;憤恨之思愈深入,就愈不快樂。因此,從今天起,讓我們發出感恩的聲音來經驗心中煥然一新的暢快吧!

「凡以感謝獻祭的就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上帝的救恩。」〈詩篇50﹕23〉

馬君蕙
家長
EQ課程訓練顧問

2020_May_13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抱緊我,需要你!

皓軒與欣悅結婚三年,但衝突不斷,無論是家務、財政,或是姻親關係、餘暇活動等,都常常各持己見。起初大家互相遷就,但卻把不滿抑壓下來,之後爆發的衝突就更嚴重了。最近,欣悅索性搬回娘家向父母訴苦抗議,此舉令皓軒焦急如焚,千方百計說服她一起來接受輔導。

在輔導室,欣悅甫開口已哭訴說﹕「面對分歧,起初會與他駁咀鬥氣,但後來,因為我想知道他內心的想法,所以遷就他。不過,我愈是忍讓,他的脾氣就愈壞,令我很受傷!女人是要丈夫呵護的……。」說著說著忍不住嚎哭起來。

這時,皓軒開口說話,他由初時沉默被動,欲言又止,變成語帶攻擊性﹕「她的想法太天真、太簡單了,我的本意是要提醒她的。最不堪的是,她常把我們的問題告訴自己的父母,令我感到沒有面子!」他愈說愈氣…。

室內氣氛瞬時變得凝重,治療師看到他倆彷彿快要彼此開戰,隨即默默禱告, 祈求主讓他倆都有一雙聆聽的耳朵,彼此帶著深度的同理心,去回應各自內心的需要…。於是,我與他們一起探索衝突的內容,開啟他們進入內在的歷程,認識自己及對方的內心世界,擴闊心靈視野。我給予他們適當的時間,去宣洩難以啟齒的情感和期望,又促進他們要彼此聆聽。

原來皓軒責罵欣悅,往往想她接納意見,否則,他會感受到憤怒、難過和被否定。他裡面的需要渴求,就是被接納明白和重視肯定。而欣悅以回娘家哭訴應對之,那時她內心感到傷害、不滿和懼怕,擔心將來婚姻關係的前景。其實,她的需要渴求,是被疼惜關心和重視瞭解。

隨著經驗歷程的推展,我感到上主在慢慢引導著他們。皓軒說﹕「我與欣悅是夫妻,她在我生命中是第一位啦!相比其他人物更重要!知道我們的問題,應由自己解決,不是依靠父母作主的;同樣,也希望她重視我。上次她搬走,我獨自在家裡,感到十分孤單心酸,沒有她的日子,做甚麼也提不起勁呀!」

這時, 我立刻轉向欣悅, 語帶雙關地和應他﹕「啊!原來他很需要你,你對他的重要程度遠越過任何人,他也期待你重視他,覺得他很重要。」

欣悅聽後像呆了半晌,眼泛淚光回應著﹕「從前他不斷要糾正我,以為他不喜歡我,現在他這番話,令我覺得很驚喜滿足。其實,他在我心中也很重要,我很著緊他的。」她的哽咽更甚…。

在這轉機的黃金時刻,看見欣悅內心被觸動,我邀請皓軒稍稍前傾身子,伸出雙臂擁抱她,靜靜地陪伴著。在他們緊緊地摟著的此刻,大家一起感受愛意洋溢的無言,原來彼此一直都有如此的互相需要、重視對方…。

隨後,皓軒分享感受﹕「現在真正體會到欣悅接納、重視我,我重拾『在一起』的感覺,內心不再孤單了,好像力量自信回歸了呀!」他的聲線轉為雀躍開懷。而欣悅接著說﹕「甜蜜溫暖的感受重新在心裡迴盪,之前我們經常吵架,所以許久都沒有互相擁抱。剛才他摟著我,我接收到你的愛意、溫柔和關心,以及明白珍惜我!」她的臉上重綻開笑容。

輔導結束之際,他倆的心漸漸連結一起,部分的隔膜似被溶解了。離開輔導室時,拖著手,彼此帶著愛意和希望。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我彷彿看見一幅好美的圖畫在展現,彼此的內心都呼喚著:抱緊我,需要你!

朱紹佳(Samuel Chu)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info@cmcg.org.hk)

2020_May_6_EQ

                 

  

EQ家庭接見室 之 面對自身的不完美

最近回應家長熱線(6010-4224)中的問題,發現這些家長的提問表面看似複雜,但看穿了,問題背後的核心也莫過於來自一個習慣思考模式,即人之所以會苦惱,並非因事件本身的難度,而在於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因為人往往習慣以依賴舊有的處理手法及思維去解決問題。那究竟是甚麼讓我們害怕面對改變(就算明知舊有的方法行不通)?我們又從何時開始放棄自我主導的學習信心呢?讓我舉一個例子説明。

有一位母親從小就告知女兒一個不得不做的告誡﹕「你是家中的長女,所以凡事也要給妹妹樹立好榜樣;只要考入大學,才能改變被人看不起的命運。」於是,這位大女兒從小把這條重要的誡命放在心頭,並以身體力行實踐出來,例如在中學時期的她,既要兼顧妹妹的日常生活事務,又在學校努力爭取獎學金及各項職務上的表揚,為的是證明給媽媽知道她並沒有所託非人,況且乖孩子是會獲得媽媽的讚賞和更多的愛。隨著年日,長大後的她總是渴望別人認可自己是「能幹」、「好員工」、「好朋友」等;並努力做一些討人喜歡的事,甚至犧牲自己及想法也想討人歡喜,為的是不想被別人討厭。直至有一天,她突然醒覺到自己對﹕「我是可選擇,因為我想要⋯」這句說話無力回應而感到驚訝,因她一直自以為是自信、聰穎的人,沒有甚麼事可難到她。但是,她已習慣被自我訓練在固有的思維模式下過活,甚至怕改變,也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自己可以有選擇。後來,她才驚醒,過去盡力地做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生命更加美好,而是渴望得到別人的一個認同。

以上如此悲哀的成長故事是否似曾相識?我建議作為家長不要對孩子講﹕「不得不做」、「應該做」、「必須做」等理應的字眼,因這會窒礙孩子發展自主的學習能力,每當他們選擇想做的事時,也會感到是一種無奈的罪惡感和沉重的責任感。我鼓勵家長,當你發現孩子有做得不夠好的表現時,先與他一起慶祝他也有做得好的努力部分,然後一起為做不好的部分表達有惋惜的感覺,並積極一起作檢討。

後記﹕上述所提及的大女兒是筆者本人的成長經歷的小片斷。而後來的經歷,感謝主,讓我認識了一位給予力量及啟蒙的好友,伴我肩並肩前行,以充實生命為念,並學習享受凡事樂在其中。當我能夠體會和認識到自己的選擇是以提升自己生命的美好時,自然能肯定自我價值,並感受到真正的喜悅,而這份內在的滿足是他人無法所給予的。

「不可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必使你的身體健康,使你的骨頭滋潤。」〈箴言3﹕7-8

馬君蕙
家長
EQ課程訓練顧問

2020_Apr_29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防疫、抗疫、勿忘守護家庭關係

最近疫情嚴重,讓我們看看一位單親母親與11歲兒子的情況,會否是你們的寫照? 這母親在過去六年間母兼父職,一直愛錫兒子,並看重兒子的讀書成績,認為兒子的優良成績表等同於自己獲取「優良母親」的美譽。幸運地,兒子聰明伶俐,持續就讀精英班。

為對抗疫症,母親在家工作, 又遇上兒子不用上學,每天母子除了睡覺、便忙於兒子網上課堂或母親在家参予視像商務會議,他們在狹窄的斗室內「日對夜對」,衝突開始發生。

兒子閒時喜歡玩網上遊戲,母親憂慮兒子因玩手機令成績欠佳,被老師逐出精英班的行列,於是,她無故發現自己持續在腦中,呈現兒子步行入普通班班房的畫面。母親為免憂慮成真,一見兒子手持電話,就喝令兒子停玩手機,甚至失控的向兒子重複地發出「停止玩手機,馬上做作業」相同的指令達到數次,令兒子吃不消。

其實,兒子呆在家2個多月,在腦海中只得一個「悶」字,認為用打遊戲機來解悶也不過分,以致接收到母親喝罵時,既委屈也懷疑她不再愛錫他,於是他便採取鬥氣式的回應來「對付」母親,爭取她的關注。

可惜,母親看到兒子對勸勉充耳不聞,心裡已不是味兒,因工作繁忙,母子缺乏溝通,更無法理解兒子為何從一個聽話的孩子,竟然變成個反叛兒!母親開始在管敎兒子時,顯得無所適從,她對兒子的反應由期望變失望,以致失控、難以入睡、食慾欠佳,情緒顯得焦慮。兒子雖將母親的情緒變化看在眼裡,卻像視而不見,母子二人關係轉差,母親決定約尋求輔導 。

在輔導室內,嘗試母子平靜地探討問題,讓雙方易地而處,去體諒對方的處境和感受。當互換角色,用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對方遇到的難處時,兩人便抱頭大哭。經過淚水的洗滌,明白到衝突背後的原因,源自於母子相依為命,像孖公仔一樣 ,母親關心兒子,比關心自己更重。當母親過分關注兒子,像「追」著兒子時,兒子感到吃不消,便開始「走」遠點。而母親見兒子愈「走」,她便愈加快步伐去「追」,形成一個「追」時,另一個「走」的局面,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兩敗俱傷。

首先,母子意識到大家在緊密的關係上,需要有鮮明的界線,兒子已經長大,母親在適當時間作出勸喻,給予兒子空間,讓他能獨立自處並為自己作出的行為負責。兒子就著作出不當的行為而道歉,再商量解決方法,承諾減少不必要的上網時間;母親向兒子表白自己內疚的心聲,大家冰釋前嫌,改善母子關係,母親的焦慮情緒亦隨之而減少。

若求助者感到焦慮和壓力影響家庭關係時,除了尋求專業輔導外,大家可以多點理解和接納,當求助者獲得家人支持,家庭保持和諧關係,共同採取正面態度去抗疫,便能齊心去共渡難關。

康志敏 Janet Hong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2020_Apr_22_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