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人生:幫助孩子重拾自信

我認識一位家長,她向我投訴,說自己的孩子俊文(化名)愈來愈不像樣。本來自升上現時的小學後,俊文的表現一向是中規中矩;不經不覺,他現已升上小四。最近,俊文對於學習愈來愈提不起勁,對老師派發的練習不願嘗試,甚至對母親說,見到學校的習作便很懊惱;有時更嚷著要見醫生而逃避上學。俊文的表現很快引來父親不滿。父親因為他的表現大不如前,不禁指責他只顧玩樂,變成練精學懶,從來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更導致父子關係變得緊張。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等專家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把接受實驗的狗關在一個通電的籠子裡,當信號音一響,便開始電擊。狗一開始會嘗試反抗,但由於一再反抗也沒法掙脫困境,便逐漸放棄掙扎。之後,他們把狗放到另一個籠子裡,籠子中間由一個很矮的柵欄分成兩邊,一邊通電,另一邊則沒有通電。狗就放在通電的一方,當信號音一響,本可輕易逃離電擊的狗並沒有行動,只倒伏地上呻吟。這現象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事實上,俊文失去鬥志,不願意學習,不一定就是偷懶和只想玩樂;他很可能已經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態中。當孩子於應付學習之上遇上多次類近的失敗時,他們便會認為自己不可能把功課或考試做好,會不自覺地放棄再次學習。很多時,當父母要求子女每次的測驗和考試成績不斷進步,而孩子努力嘗試一段日子後,都沒有達到父母心中的期望時,內心便會認定自己及不上同學;加上父母的指責,在面對以後的學習時,他們便不自覺地產生無助的感覺。故此,不願意再嘗試,因而每況愈下,做成惡性循環。

沒有顧及兒女需要的指責從來只會適得其反。聖經的教導早已提醒父母要當心,在歌羅西書第三章21節說:「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如果想幫助孩子遠離絕望,恢復鬥心,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作調整和為他們訂立合宜的學習目標;協助他們學會理性地找出成功和失敗的正確歸因。簡單來說,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興趣,為他們訂立可行的學習目標;並非要勝過所有同學,更重要是訂立的目標必須是清晰及可量度的。就孩子的能力所及而與他們按階段協商,以求恢復孩子的自信和讓他們從學習中得到滿足感。此外,父母也要明白孩子未能完成目標,也許是達到目標的難度太高,或者有其他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只要父母願意繼續給予機會和適當鼓勵與支援,以及用對的方法,孩子自然會努力地改變結果。

程志剛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