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個月裡,新聞媒體鋪天蓋地去報道防疫的圍封和强檢,一宗在香港發生的人間慘劇,只輕輕淡淡帶過。那是一名三十多歲的媽媽抱住五個月大的女兒,從家中高處墮下。新聞報導所形容的現場,血肉模糊,甚為恐怖,但在標題側的圖片,卻是一個滿心歡喜的媽媽,抱著剛剛出世的孩子,還對著鏡頭微笑著。據報,這個抱子自殺案很可能與死者媽媽的產後抑鬱病有關。
或許有人會覺得孕婦在辛辛苦苦的十月懷胎後,既能安全地將一個新生命帶來這世上,理應是喜悅和滿載希望,更應該盡自己母性去保護這條小生命才是。但現實有時並不一樣,產後的數天,因為女性荷爾蒙在短時間驟降,又加上傷口痛楚和初生嬰兒要吃夜奶,因而導致失眠,所以有多達四至八成的產後媽媽是情緒不穩定,因而表現煩躁不安和容易哭泣。幸好是,大多數媽媽都會在一星期內自然回覆正常,只有小部分會發展至抑鬱症。
香港的產後抑鬱症病發率與世界其他地方差不多:在100個孕婦中,約有16個會患上這病。至於演變成極其嚴重的精神狀態,例如有妄想和幻覺病徵的,則只會在1000人中才有1至5個的機會。
無論患者病情的輕或重,產後是個重要時刻,可以與初生嬰兒建立緊扣的親愛關係,媽媽的情緒反應有可能會影響BB的成長,所以不單要避免以上罕有悲劇的發生,也要小心其後果可牽連至小朋友的長遠發展,預防是極其重要。
產後抑鬱症與普通成人的抑鬱病相差不遠,成因都包括:遺傳、早期性格、生理變化和臨近環境壓力有關。研究所得,以下圖表列出因素和所增加發病的風險。故此,產前檢查時,孕婦要多點吸收知識和有良好的心理準備,當然丈夫的陪同更為重要;而産後也必定要到母嬰健康院,接受護士的專業幫助。其實,現在的母嬰健康院服務不但為初生BB打針、磅重,十多年前已經實行「兒童身心全面發展計劃」,其中一個重點是預防產後抑鬱。
我曾經遇過一位初為人母的病人,她的產後抑鬱源自聽了老人家「警告」,產後不能濕水和洗頭,否則會周身病…因而引致自己極之恐慌。近期疫情嚴峻持續,孕婦們又多了一份擔心,也是一個壓力源頭,加添了抑鬱症的發病因素。
孕婦個人因素和關係問題 | 增加産後抑鬱症機會 | |
產前階段已經有情緒毛病 | 增加4成 | |
從前已有情緒病 | 增加7成 | |
產前階段感到孤立無援 | 增加4倍 | |
有婆媳關係問題 | 增加5倍 | |
有婚姻關係問題 | 增加6倍 |
「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約伯記22﹕21〉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