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反思數碼世代金錢觀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渴慕錢財,就被引誘離棄信仰,也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環球聖經譯本》

文:陳永浩博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財金貿易不絕。但在複雜的金融操作背後,香港人無不跳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泥淖中。即使你不是財金達人,只靠辛苦賺取得來的工資過當下的生活,都十分勉強。如果要顧及退休的打算,在法例規定最基本的「強積金」供款之下,都必然要進入金融投資領域之中。更何況不同的金融、投資、理財、加密貨幣,甚至聲稱「易借易還」的財金商品廣告日日展現眼前,彷佛人人要投資理財,才能達到理想。琳琅滿目的財金產品有多少以理財為名,貪念行先呢?當中又有多少實際是誘人陷阱?誰是最有可能的受害者?

「怕走寶」求短線回報

最近轟動香港金融界的新聞,可說是加密貨幣交易平台被指無牌經營而被追究的事件。當中涉案超過二千名「苦主」,投資金額損失超逾十五億元;更叫人關注是,這類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其實在香港風行已有十多年。由早期炒賣虛擬貨幣,到盛行自組「掘金機」電腦,到近年由明星賣廣告,網紅KOL宣傳的涉嫌詐騙案件。炒幣熱潮早已由盛轉衰,還是有這麼多人「中招」,實在不可思議。須知道,虛擬資產不同傳統資產,它既沒有真「價值」(早期的貨幣是以貴重金屬鑄造而成),亦沒有政府或銀行支持(實體貨幣有相應的外匯或發行地區的政府、銀行作兌換保證)。美其名為理想化的「去中心化」初衷,變成了網上黑市、非法交易工具,亦極易由虛擬貨幣市場和「庄家」操縱,是很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加上在區塊鏈進行的虛擬資產交易,有「只記交易、不設記名」的特性;再加上將資金由「虛擬」轉回「實體」時,又有不同的手續和風險。投資者若在交易時出現問題,很難追回本金損失。

你可能以為作出這些輕率投資決定的人必定是一些知識淺薄,只見利益,不懂考慮風險的無知市民。事實上,就以往不同的金融欺騙案件中,除了退休人士和「師奶」(家庭主婦)外,年輕人也佔不少比例。有調查指出,在受訪約1,000名零售投資者中,過去曾投資虛擬資產的人,由2019年的1%,增加至2023年的6%,當中以18至29歲的年輕人參與投資比例增幅最高;15%年輕投資者在過去一年曾經持有虛擬資產,20%年輕投資者計劃於未來一年參與投資。同樣的調查亦發現,有四分三受訪者選擇投資虛擬資產的原因是「怕走寶」,欲追求短線回報,卻缺少考慮相關的法律問題與風險。

「借錢梗要還」

除了虛擬投資,現行金融產品也多著眼推廣「先使未來錢」,以致「易借易還」。有一些財務公司以網絡之便宣傳,除以「不需現身」、「隨時可借」、借款可以「30秒到手」等口號作招徠,主打青少年借貸市場;有部分財務公司針對大專學生推出貸款計劃,只需身分證明文件及電話號碼等資料就可以在網上貸款,毋須入息證明,成為很多年青人借貸的方式。雖然政府規定了所有含有借貸成分的金融產品廣告,必須加上「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的忠告,但是香港人借貸消費,以致債台高築的現象其實仍然相當普遍。借貸人未能還款、資不抵債、破產,甚至傷人、輕生的慘劇時有發生。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就2023年死因裁判法庭的死亡登記估算,推測出2022年本港自殺率為14.5%,即是每10萬人之中大約有14人輕生,數字較2021年多出17.9%,人數與比率更是自2007年以來最高。其中青少年自殺率為12.2%,尤以低學歷與失業者的自殺風險較高:而失業者比在職者自殺風險高15.5倍,低學歷者則較高學歷者高4.37倍。該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近3年來,青少年自殺個案中,約一成人因經濟問題,當中借貸問題佔超過兩成。他分析認為,從事低收入、低技術工作的年輕人相對較易出現財困,在銀行貸款要入息證明而較難取得貸款之時,「易借易還」暗藏高息的財務公司便成為他們的首選。他指出,有輕生青少年在遺書對家人表愧疚:「因不能自拔地借貸,唯有用生命償還,這是一個悲劇」。

錢財絕非生命終極目標

聖經不乏提及處理錢財的教導,當中並非叫人不食人間煙火。錢財是人類重要的工具,有其價值(聖經中財貨的單位,如舍客勒、他連得等,其實就是不同金屬的重量單位),將錢財用在神悅納的事情上,神自會祝褔,並且將需用的加給人(馬太福音6:31-32)。但我們要小心,不要本末倒置,將金錢由人的重要工具反過來變成人的主人。我們尤其要小心對錢財的貪念,因為「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渴慕錢財,就被引誘離棄信仰,也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錢財本身不是邪惡,但人若對錢財產生貪念,則會使人性扭曲,並生出很多惡念來。

另外,聖經教導人要成為忠心的管家(哥林多前書4:2)。聖經中馬太福音第六章24節中清楚教導我們:「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人;他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服侍神,又服侍財富。」金錢是我們做到神事工的工具,也可以是神祝福我們的媒介,神可以使用錢財去完成祂在我們當中的工作,但錢財卻絕對不是我們生命終極的目標。我們可以做到,就是好好利用手上的資源,將金錢放在適當的位置,好好運用金錢成就各樣的工作和善工,成就各樣的美事。

「談天說道」之 用AI學習、做功課有何不可?

「但因為 神,你們卻得以在基督耶穌裡,他使基督成了我們的智慧,就是公義、聖潔、救贖。」哥林多前書第一章30節《環球聖經譯本》

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義務研究主任

「Hello! AI,你好!」

時代實在變得太快。不久以前(只是上年),當大家還在熱話「元宇宙」(Metaverse),幻想著人人頭帶VR眼鏡,配備著外置控制器,自由自在地進入一個全新的虛擬環境,進入新世界時,異軍突起的新型人工智能技術,擬人化程度更高的Open AI、Chat GPT等,已經成為新一股網絡風潮。聰明的聊天應用程式不只能為人解難,提供詳盡答案;不只能看圖識字,更可以出口成文;成品似模似樣,足以媲美真人寫作。

抱著「貪得意」精神,筆者到了Chat GPT,試試這個新人工智能如何介紹自己。[1]答案果真頭頭是道:「我(Chat GPT)是一個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人工智能助手,能夠理解和回答使用者的問題。我被設計成可以回答各種類型的問題,從常見的問題(例如天氣、時間、日期等)到複雜的問題或主題(例如科學、歷史、文化等)。我可以通過網絡搜索、API集成和其他資源來提供精確和有用的答案。如果您對我的功能和能力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詢問。」

「你很聰明,有一日你會取代人類嗎?」筆者當然要挑戰一下「它」了。

「儘管我是一個非常智能的人工智能助手,但我無法取代人類。我們僅僅是智能,還有許多其他特質和能力,如情感、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現今的人工智能無法擁有的。即使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技術變得更加先進時,人類和人工智能助手之間的互動也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不是取代關係。」

事實上,當很多人在讚嘆和著迷於這些新奇玩意之時,有些人已經預視新型人工智能會有一天取代人類,有使人類無法立足的可能性。不過,在這一天來臨以先,我們應更關心──新型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我們?

其實這些改變在教育界早已響起警報了!早前香港大學副校長(教學)何立仁(Ian Holliday)向全體教職員和學生發出電郵,訂明港大禁止在課堂、功課和其他評估中使用Chat GPT或其他AI相關工具。若學生未在事前獲課程講師的書面許可而使用了有關程式,會當作抄襲個案處理。這是本港首間明文禁止使用AI軟件的大學。[2]據老師們反映,不少中小學生也開始利用Chat GPT的作文功能代替自己做功課,擺明「請槍」!可惜,基於Chat GPT行文太過「頭頭是道」,或者由於人工智能的智能確實有限(基本版的資料建基於2021年的數據,最新資料欠奉),這些「請槍」文章很多時被明察秋毫的老師一眼就看穿。學生這樣「出貓」固然要負上代價,更重要的問題:這樣依賴科技、人工智能,人類會不會變得愈來愈依賴和懶惰,不願學習?

電腦科技界有一句名言:「Garbage In, Garbage out.」即是電腦縱使更聰明,更有智慧,都是從人類的輸入中學習過來。如果我們將錯誤、無意義的數據輸入電腦系統裡,電腦也只會輸出同樣錯誤、無意義的結果。在Chat GPT中,原則也是一樣:在一切只是問答的情況下,一個懶惰的學生,只能了無意義在Chat GPT打出功課問題,得出答案「照交可也」。結果,當然是「垃圾級數」!然而,一個聰明的學生如果應用Chat GPT不是單單「搬字過紙」,只求敷衍的答案,而是對問題多加思想,提出在原有題目之上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問題,再讓Chat GPT解答。這樣,得出來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樣;而重點已不在答案本身,而是思考過程。當人好好去思考一個好問題,在未得到答案前,已經有得著,有學習效果了。

相對於港大,香港科技大學則取用了後者的精神處理Chat GPT的問題。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及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日前去信教職員表示,對人工智能工具能長期加強學校教學和學習方式持積極態度;長遠而言,大家都應該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並承認其改變研究及教育方面的潛力。大學容許教職員自行就其課程內容制定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包括容許、限制AI工具類型、方式或禁止學生使用AI。[3]

最後,我們也應該讓「主角」自己回應一下問題:「現在很多學生因為貪快,利用你來做功課。Chat GPT,你的看法如何?」

「作為一個人工智能助手,我的初衷是為人類提供便捷和有用的服務,而不是取代人類的學習和思考。我並不鼓勵學生利用我來代替自己的學習,因為這樣做不僅違反了學術誠信,也無法真正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相反,我建議學生們要勤奮學習,深入思考,並且適當地利用人工智能助手來輔助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總之,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成長的過程,只要保持學習的熱情和毅力,適當地利用資源,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看到嗎?連Chat GPT也不鼓勵同學們「請槍、出貓」。希望在高新科技面前,我們能以正確的態度使用,將之變成為我們提升學習能力和智識層次的踏腳石,而不是使我們懶於學習,求其交貨的絆腳石就好了!


[1] 以下的 Chat GPT 對話由網上聊天室 Poe.com 中摘取。Poe.com 是一個由 Chat GPT 與 Open AI衍生出來的聊天網站,特點是在香港地區能夠應用(現時 Chat GPT 並不開放予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網址:https://poe.com/Sage

[2] 原文網址:Chat GPT|港大禁評估、論文用AI工具 學生違規當抄襲處理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6839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 原文網址:科大學生可有限度使用Chat GPT教師自行決定使用方向 | 巴士的報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376238-科大:容許學生有限度使用chatgpt-由教師自行決定使用

《談天說道》聖誕節的「聖誕大戰」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2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天使說:「不要怕!看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於萬民的: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找到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聖經新譯本》〈路210-12

踏入12月,整個城市的摩天大樓或大街店舖都掛滿色彩繽紛的裝飾。「聖誕節來啦!」這天是人們興奮期待的普天同慶吃大餐的假日,更是小孩子祈盼派禮物的聖誕老人出現的大日子。但「聖誕節」的真正意義及背景您又知道多少?

文﹕陳永浩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羅遠婷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謝芳

聖誕節在香港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本應是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節日;久而久之,小小的主耶穌卻真的「瑟縮」在教會一角,只有教會信徒上街報佳音,才叫人記得救主降生。近年香港甚至將聖誕節改為純商業的「冬季購物節」,聖誕節已與.「瘋狂購物」及「吃喝玩樂」劃上等號;對商人而言,這更是一年一度的大商機,而整個城市都鋪天蓋地披上五光十色的燈飾,但內容卻不見聖誕節的真正主角—耶穌。「聖誕快樂!」也早已被改成「季節的祝福」(Season’s Greetings)。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聖誕節或許只是一年數個公眾長假中的一個,大家可以把握機會休息、到外地遊玩,又或是盡情享樂。

聖誕節在外國

這些年來,香港的聖誕節已逐漸被抹去宗教色彩;在西方一些國家的去基督教教化的情況較香港更甚更嚴重。早前英國聖公會拍攝了一齣以主禱文作主題的廣告片,希望在賣座電影星球大戰上映時,買下電影播放前的廣告時段。片中由不同人士分別唸出或哼唱主禱文,英國聖公會表示希望藉臨近聖誕節的機會,向公眾宣揚祈禱的重要。

然而,負責電影院線的廣告公司卻拒絕播出此廣告片,認為影片會對觀眾造成冒犯及困擾。廣告公司發出聲明表示公司已訂立政策,不會接受任何政治及宗教宣傳在電影院內放映,因這會對持不同意見或信仰的觀眾造成冒犯。[1]

至於在美國,同樣上演一幕幕「聖誕大戰」,旨在要去基督教化。美國有學校或政府機構已制定規例,禁止在公共地方宣揚聖誕及基督教信仰,甚至取消與聖誕節有關的活動,例如:葛福臨牧師每年在聖誕節均發起聖誕禮物行動計劃(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 program),此計劃鼓勵參加者將小禮物放滿鞋盒,然後寄給第三世界的小孩。然而在2013年,南卡羅來納州一所學校卻收到一封由世俗人文主義機構發出的信件,指學校參與聖誕禮物行動計劃是違憲。為避免捲入訴訟,校方最後決定取消參與計劃。[2]

雖然英美等地出現不少聖誕節去基督教化的情況,但對不少人而言,聖誕節仍是一個講述基督降生的好機會。美國一項調查發現,有過半不常參加教會活動的受訪者表示,若果受到邀請的話,「很有可能」或「會參加」教會聚會。[3] 由此可見,聖誕節也可以是一個邀請親朋好友上教會的機會。

重新認誕節

不論在香港或國外,聖誕節在現今的社會已變得支離破碎,節日的宗教元素隨著年日被人淡化,甚至抹掉,忘了聖誕節是與基督信仰有關。現今我們甚至只以當中一些符號作為節日的全部,忘卻了背後的淵源或意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再次認識聖誕節,從另一些角度了解它。

聖誕節:

聖經》其實並沒有詳細記載耶穌的出生日期,但憑推斷在耶穌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親正是趕路回鄉報名上冊,也有牧羊人在晚間放牧羊 — 這些事情都不太可能在隆冬的日子發生。反而有資料記載,聖誕節的制訂可能源於羅馬帝國時代的異教徒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他們的太陽神的誕辰有關: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他在任羅馬皇帝時信主,也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國教)就想出法子,把異教徒敬拜塔模斯誕辰的日子改為記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在那一天下令舉行特別彌撒,使大家都能慶祝。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當然不是聖誕節主角!他可是公元4世紀時小亞細亞地區的主教聖尼古拉,他因和藹可親和慷慨濟貧聞名。民間有關尼古拉的傳說中,都會與兒童和禮物扯上關係。從此,聖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聖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到了18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聖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有著白鬍子、白眉毛的老人。其中,尤以可口可樂公司在1930年代畫出穿紅白相間衣服的聖誕老人形象最為人熟悉!

聖誕裝飾:

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會用飾物佈置家居。金色彩帶表示榮耀,銀/白色彩帶表示聖潔,紅色彩帶表示基督為人所流的血。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除了五花八門的裝飾,燃點蠟燭是源於以往教會的「將臨期」傳統:在聖誕節前四個主日,教會都會在擺放一個花環,裡面有三枝紫色的蠟燭、一枝粉紅色的蠟燭以及一枝白蠟燭,叫作將臨環 (Advent Wreath),每一個主日燃點一枝蠟燭,叫人知道耶穌誕生的日子即將來臨。

聖誕禮物:

最有可能的根據,都應是以《聖經》記載為基礎:來自東方的博士(注意:是幾位,不一定是三位!)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童和朋友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說到聖誕禮物,當然少不了聖誕老人:兒童相信在聖誕前夕,把長襪子放在壁爐旁,聖誕老人在夜裡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那我們可以肯定:聖誕老人第一不可以太肥,第二,他的衣著肯定不是紅色,而是黑色的!

聖誕大餐:

就像中國人過時過節要大家一起吃飯一樣,西方文化在感恩節和聖誕節也很注重全家團聚。聖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盛行於美國,不過這也成了大家大吃大喝的藉口!在香港,「聖誕大餐」已成為餐廳在聖誕期間推出的特色套餐的代名詞。

聖誕是慶祝耶穌的降生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二章14節〉

當然,按著教會的傳統慶祝聖誕節,弄清楚「主角」是耶穌,而不是聖誕老人和禮物大餐。耶穌基督為著我們的緣故,道成肉身降生世間,以人的樣式生活,嘗過我們的苦與樂,但從沒有跌倒犯罪。相反,他因擔負我們所有人的罪孽,原來無罪之身卻為我們被釘上十字架,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我們是應當記念的。沒有耶穌的聖誕,就像沒有季節的小墟,看不到將來和希望。

[1] Caroline Wyatt, “Lord’s Prayer cinema ad snub ‘bewilders’ Church of England,” BBC,

[2] Billy Hallowell, “‘Serious Constitutional Violation’: Did This School Break the Law With Its Christmas Relief Project?,” The Blaze, http://www.theblaze.com/stories/2013/11/13/serious-constitutional-violation-did-this-school-violate-the-law-with-its-christmas-relief-project/

[3] Michael Gryboski,「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聖誕教會禮拜極為重要」,基督教郵報,網址:http://chinese.christianpost.com/article/%E5%A4%A7%E5%A4%9A%E6%95%B8%E7%BE%8E%E5%9C%8B%E4%BA%BA%E8%AA%8D%E7%82%BA%E8%81%96%E8%AA%95%E6%95%99%E6%9C%83%E7%A6%AE%E6%8B%9C%E6%A5%B5%E7%82%BA%E9%87%8D%E8%A6%81-21007/

 

20151223聖誕節的「聖誕大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