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人生:智者單純的智慧

到底是疼痛辛苦,還是痕癢更辛苦呢?相信大多數人都有疼痛的經驗,例如:肚痛、胃痛、腹痛、頭痛、喉嚨痛、牙痛、神經痛等等。患有長期痛症,當然辛苦難耐;但原來患有長期痕癢,也是同樣地辛苦難耐。

我認識一位青年人(化名「阿杰」),他自小患上濕疹。到了夏天,在香港濕熱的環境下,情況更加嚴重,身上沒有一處完好的皮膚!有時候與他傾談,我看見他的手會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抓癢,不消幾分鐘,一條又一條紅痕便會呈現出來。從他的動作來看,我相信此時的他痕癢的苦比痛症的折磨更加辛苦。曾經有一次,我這樣問他:「你的濕疹甚嚴重,你有埋怨過嗎?你有埋怨過神不治好你的病嗎?」

他露出尷尬的笑臉,並回答說:「有,以前未信耶穌的時候有,但埋怨沒有用呢!」我好奇地追問:「為甚麼信耶穌後沒有再埋怨呢?你的皮膚又沒有好轉。」他又露出笑容,不過那是既尷尬又帶著敬畏的笑容。「埋怨有甚麼用啊?你說有甚麼用呢?」接著,他用手掩住自己的口,然後挨近我身邊並細細聲說:「祂是神啊,神是按祂的心思意念造我出來!」

「哦,你的意思就好似保羅所講『我們是泥,神是陶匠』(以賽亞書64:8),祂有權想怎樣做,就怎樣做?」

「對啊!對啊!」接著又挨近我身邊,他用一隻手指向天,另一隻手做出不可以的動作,他細細聲說:「我不會埋怨神,是祂創造我呢!」他的回應頓時令我感到震撼,他比身為社工的我更加懂得面對逆境,並懷著謙卑的心活在當下。

之後,他又跟我分享其他有關聖經的說話;他對聖經的領會及對造物主的順服令我驚訝萬分!他能在生活上踐信於行,頓時令我感到慚愧起來,他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阿杰是輕度智障人士,又患有精神分裂症,成長背景甚是坎坷;但一切疾患與困苦都無阻他以單純的笑臉面對一切的逆境。阿杰深知埋怨沒有用。與其埋怨,容讓負面的情緒放肆,倒不如學習笑著面對逆境。阿杰單純的表現比大多數自以為聰明之士,更顯出其智慧。

其實人生總有高高低低、彎彎曲曲的時候,與其坐困愁城,浪費力量在負面情緒上,倒不如用積極態度,學習阿杰的智慧,以笑臉跨越一關又一關的障礙,更能以自己的生命影響眾人的生命。

洪美清

香港心理衞生會服務經理

「精神科」醫療人員道德談A-Z (十)

場景二十﹕Early Treatment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嚴重精神病的預早治療)

這天,診所來了一位年青病人,他的父親曾經患上精神分裂症,而這年青人最近開始出現功能退化,醫療人員懷疑這可能是早期精神分裂症的預兆。問題是:他仍然未出現確實的精神分裂症的病徵,在這種形態下,倘若我們把他當作真正的精神分裂症去治療,在道德上站得穩腳嗎?

(1)根據研究報告,這位年青人最終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最高機率大概是40%。換言之,倘若我們把這樣的年青人通通當作精神分裂症去看待,誤差率將會是60%, 這些被錯誤當作精神分裂症的人將會一生被錯誤標籤、與及承受因治療引起的不良副作用。

(2)應對的方法有下列三種,視乎該年青人的功能退化的嚴重程度:

a)     情況輕微的,我們可以暫時甚麼都不做,只作繼續緊密觀察。

b)     情況中等的,我們可以給予精神科治療,但「抗精神分裂藥物」除外。

c) 情況嚴重的,例如病情會令到年青人無法繼續學業、因而影響他的一生前途。 我們可能需要在未有確實診斷下給予病人「抗精神分裂藥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需要和病人或家長做一個詳細分析,作出一個大家同意的方䅁。

場景二十一﹕Expert Opinions (專家意見)

醫療人員很多時會被要求對某位人士的精神狀況提供專家意見。問題是:倘若我們完全未有機會親身見過這位人士,在這種情況下提供專家意見,在道德上合適嗎?

(1)倘若我們可以獲取所有有關該位人士的準確資料和報告,即使我們完全未有機會親身見過該位人士,仍然可以在道德上提供有效的專家意見。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需要對所獲悉的資料嚴格保密,不可向無關係的第三者洩露。

(2)倘若我們只是從新聞得知有關資訊,由於我們掌握的資訊並不全面,也不知道那些資訊是否準確,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個別人士的精神狀況發表專家意見並不適宜。當我們接受記者訪問時,發表一些非針對個別人士的專業意見和醫療資訊,作為一種公眾教育,那當然是絕對可以的。

張鴻堅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前青山醫院院長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淺談思覺失調(一)

研究發現,在所有的文化和人種之中,都發現有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症)的病例。還記得二三十年前,香港的精神科醫學院,開始設有本地的精神專科院士資格考試。為確保我們通過本地考試而成為專科醫生的院士,他們的水平是可媲美國際標準,在早段的考試中,邀請了兩位英國明星級的精神科教授來港參與我們的考核,其中一位是劍橋的Sir Martin Roth。透過翻譯,他仔細聆聽某考生和一位思覺失調病人的對話。在之後的休息時間,他對我們幾個本地考官說:「雖然文化語言極不相同,但我非常驚訝香港病人的病徵和臨床表現,竟是這樣的一致,精神分裂症真是一個普世都存在的疾病!」。

西方的精神醫學研究,比其他醫學專科較遲起步,而研究人的行為和腦部內部運作也是更為複雜和困難的。在上世紀初,我們對思覺失調的認知,曾走過一些冤枉的路。學者曾以為思覺失調是因家庭裡一些不正常的溝通模式而形成的,例如「雙重約束的溝通方法」(double-bind communication),家長說話的表面字眼和所連帶的語氣表達,是互相矛盾的,使孩子們不知如何回應;也有「導致精神分裂的母親」(schizophrenogenic mother)這個假說,指由於母親情緒不穩、冷漠、拒絕的態度、專橫、對他人的感受缺乏敏感度等等,使兒女患上精神分裂症!這些學說對病人的家長產生極大的傷害。後來的研究沒有證明以上的假說,更有人指出這個現象是「果」而不是「因」,不正常的溝通和冷漠母親的表現,是因為家庭成員的精神分裂症狀引致的結果!

上世紀中,曾有非常著名的跨國研究,發現西歐和北美,思覺失調的斷症準則和方法都很不同,因此「病發率」在數字上有很大的差別。當時專家們比較倚重他們對病人的感覺(雖然許多時候專家的感覺都可以很精準)和一些由「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推斷出來的看法,去判斷病人的病情,但專家之間就在斷症上往往出現極不相同的意見,學術的說法是“poor reliability”。因為這個不理想的現象,世界衞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出版的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和美國的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都列出一些清晰和嚴謹的指引,幫助醫生們作斷症,縱然有些處境仍可以出現不同結論,但都可以在一些大家都認同的準則下作討論。

讀者們不需要知道、亦未必能明白這些國際公認的思覺失調的斷症細節,但簡單而言,就是醫生需要確定病人有兩個或以上的典型病徵,這些病徴已固定存在了好一段時間,亦已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和運作,這些表現並非由嚴重的情緒障礙引起,也與生理病和藥物無關。這些原則看來有點嚴苛,但思覺失調是重病,不能隨便下定論。情況有點像處理腫瘤,要有絕對的證據確定為惡性的,才可以開始治療和介入。

「…他要照出黑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裡的動機。…」〈哥林多前書4﹕5〉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露宿街頭的背後原因?

在2019年12月7日的倫敦閙市,舉行了一個大型籌款活動,名為「世界大露宿」(World Big Sleep Out),活動的目的是要喚醒全球,關注日益嚴重的社會現象,就是露宿者無家可歸,長期露宿街頭的問題。

大會當天還請來金像影后,曾飾演過英女皇的Helen Mirren,向二千多名參加者講睡前故事。他們冒著嚴寒,在下著雨的晚上,以簡單的睡袋在廣場度過一夜,嘗試感受一下露宿街頭的滋味。事實上,以溫柔的聲音講故事引人入睡的背後,卻是最大的諷刺和對殘酷現實的控訴。可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沒有讓人仔細去思想,在無家可歸的背後,其實隱藏了甚麼常見的因素。

露宿街頭的問題,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只是嚴重性不同而已。一個人最終成為露宿者,背後可以有多種原因,包括酗酒、濫藥、貧窮、家庭或人際關係、房屋甚至難民湧入問題等等。綜觀世界各地的露宿問題,都有一個常見因素,就是在缺乏治療和社區照顧的情況下,嚴重精神病患者被完全忽略。可悲的最後結局,除了自殺以外,就是踏上露宿街頭的不歸路,成為社會上最被遺忘的一群。

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近期作出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七的露宿者患有精神病,其中大多是精神分裂症。相比這病症在社區患病率只是百份之一而言,在露宿者中的高比率,遠遠超出大家的預期。

香港六七十年代,我童年時在油麻地街頭,經常遇上的露宿者,多是非常骯髒,頭上結了幾個「髮餅」,他們很多時都在胡言亂語、手舞足蹈,一看便知道是受嚴重精神病所影響。時至今日的香港,似乎醫療服務進步了,也多了有心人為他們改善生活,但是問題仍然嚴重,只是沒有那麼表面化而已。

根據2012年的本地醫學研究,我們的露宿者之中,也有百分之五十六是患有精神病,包括百分之十的思覺失調和百分之六的認知障礙症。研究還指出,這些數字其實應該更高,因為有部分受評估者,精神狀態差到一個地步,就是不能詳盡回答問題或同意接受檢查。他們若能及早得到適當的治療和照料,理應不會淪為無家可歸而流落街頭的露宿者。

因此,若然要關心社會上的露宿者,應該落實在精神健康服務上,特別要將重點放在及早發現和治療嚴重的精神病。 香港近十年已經增聘了幾千名社康精神科護士,但是我們還是缺乏許多社區配套,例如日間中心、中途宿舍、輔助就業等,還有要對患者家人的多多支持,使照顧者不會輕易離棄病患者。

「你只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申命記4﹕9〉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Ref:

(1) https://www.latimes.com/california/story/2019-10-07/homeless-population-mental-illness-disability

(2) Yim LC-L, Leung HC-M, Chan WC, Lam MH-B, Lim VW-M (2015) Prevalence of Mental Illness among Homeless People in Hong Kong. PLoS ONE 10(10): e0140940. doi:10.1371/journal.pone.014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