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家庭和睦‧關懷長者‧調解復和

「你們的光也要照耀在眾人面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就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第五章16節)《環球聖經譯本》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下稱「傳基」)以出版書籍、傳媒報刊、公共關係平台及互聯網(官方網站、soulcare.hk、Facebook、Instagram、Twitter、WhatsApp)等等,向華人傳揚福音,作見證及發放各類健康正面的信息。其中三大事工:家庭事工、長者事工及基督教調解事工為重點發展項目。因此,「傳基」於10月舉行了2023步行籌款活動──「家庭和睦同行樂」,為上述三項事工籌募發展經費,目的為促進家庭和睦,關懷長者身心靈健康,推動調解復和。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麥基恩醫生:

「關懷長者,我也是長者,有能力的時候就互相關懷一下。多做調解工作,現在發生的以巴問題實際上需要調解和談。調解發揮得好,對世界、社會、家庭、教會都有很多好處;學習在不偏不倚之下調解,對人們、對世界有幫助。我們有專業調解人員,也有律師義務參與。希望做得更好,日後有好成績給大家見到。」

起步禮嘉賓梁福祺牧師:

「我最希望倡導家庭和睦,我很小便期望有和睦的家庭。我和哥哥姐姐感情好好,但同爸爸媽媽的關係未突破到。我發覺家庭和睦很難,所以更重要。希望透過「傳基」事奉帶出家庭和睦關係的重要意義,能影響整個社會,影響未信耶穌的人,也將福音傳開。

近幾年因疫情,我參與「傳基」照顧長者活動,有很深體會:長者為家庭付出最多,但長者獲得的回報幾乎最少;移民潮出現,有些人讓爸媽留守香港,即使在港也甚少照顧父母。感謝主,有機構做得幾多就做幾多。我發覺義工、同事照顧的長者都特別開心,長者不是要求我們給他們錢或甚麼東西。關心他們之後,他們反而請我們飲茶,倒轉關心我們。」

家庭事工:

  • 婚姻家庭講座:探討如何維繫美滿婚姻及建立和諧、溫馨的家庭關係。「傳基」相信夫婦擁有堅固甜蜜的婚姻關係是建立美好家庭的基石。
  • 「SEN特兒特教」專欄:由在SEN教育上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執筆,撰文討論有關SEN的問題,希望使在這方面有需要的學生及其家人得幫助。
  • 「ADHD特兒特教」專欄:由精神科醫生及家庭醫生執筆,撰寫ADHD兒童需要關注的事項,期望能夠引起大眾關心他們,以及對在這方面有需要的孩子及其家人提供幫助。

長者事工:

  • 「齊撐『老友記』」義工團隊:繼續招募及培訓義工,鼓勵積極參與關懷獨居及孤單長者的義務工作。
  • 「關心照顧者」講座:隨著人口老化,年老體弱長者數目及其照顧需要大增,不少照顧者在身心疲累之下出現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實在需要社會大眾關注。講座由資深精神科醫生主講,主要關心照顧者及作合宜支援。
  • 「長者關顧同行」課程:藉課程讓人認識長者的孤單感、身體狀況及精神健康,有助了解長者的身心需要及應對方法,讓家人及照顧者掌握相關知識,預備心靈成為理想的關顧者。

去年活動

  • 「齊撐『老友記』」──疫症下如何關心長者工作坊 (Zoom網上講座)
    在嚴峻的疫情下,幫助大眾學習以行動關心獨居、住院舍或因病被隔離的長者,以及子女移民的留守長者,了解他們的心情並給予鼓勵。

  • 探訪獨居長者義工活動 (合辦單位: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
    「齊撐『老友記』」義工團隊結伴探訪獨居長者,關懷送暖。

  • 「掛住你、守謢你」照顧長者精神健康講座 (Zoom網上講座)
    從講員的分享讓大眾曉得實行照顧之事,並且學習享受承擔這份天職的樂趣。

  • 「關顧長者精神健康」培訓課程 /「並肩同行」關顧長者心靈健康課程 (Zoom網上課程)
    從心理、生理、精神健康和照顧上解構,讓照顧者認識長者常有的問題和疾病,增進相關知識和照顧技巧,讓照顧者懂得預防和支援長輩情緒。

基督教調解:

  • 服務:以基督的愛、聖經的教導及聖靈的導引,加上靈活的調解模式為教會及職場人士服務,幫助人與神、人與人及人與己復和關係。由合資格的調解員負責。
  • 講座: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面對時下不同價值觀及思想形態,教會的弟兄姊妹也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以致不斷產生矛盾,應如何化解衝突呢?講座分享的信息能夠助人、自助,一齊解困。
  • 課程:教導學員適切地運用調解技巧和知識,解決教會內人際衝突,幫助長執、教牧和領袖突破人際關係的困境,掌握與他人建立共識及溝通的技巧。
  • 出版報章:1月、5月、8月及10月第五週週二於《明報》刊登「調解信箱」,讓讀者深入了解調解知識及應用技巧,鼓勵大眾身體力行作使人和睦的人。

請奉獻支持2023步行籌款活動──「家庭和睦同行樂」

耆樂悠然 之 人多好辦事?

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已對醫療系統造成負擔。在流感高峰期,内科病房經常爆滿,急症室的人潮也未曾間斷。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增加醫護人員確實是一種可行的解決策略。然而,我們也必須關注長者在高峰期湧到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們為何不能在康復後立即出院。這些問題涉及基層醫療服務和長者在社區獲得的支援。

當長者選擇到醫院求診時,他們大多數選擇進急症室,特別在長假期時間,故此急症室的等待時間尤其長。除此之外,他們還有甚麼選擇呢?一種可能的選擇就是家庭醫生,但許多私人執業的家庭醫生會在長假期放假,使病人選擇有限。另一種選擇就是政府的普通科門診,但長者常常抱怨預約政府門診極其困難。醫學會曾嘗試整合假期仍然應診的私家醫生名單,供大眾市民參考。另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也設立了流動應用程式「HA Go」,以求簡化預約普通科門診的程序。遺憾是,這些服務的配額仍然十分緊絀。

要是長者的病情較為嚴重,需要住院時,許多問題隨之而來。許多長者在住院時期,由於各種原因,身體機能會衰退。為了減少和避免這種情況,醫護人員會努力縮短住院時間;並在專職醫療幫助下,維持他們的身體機能,以減少他們出院後需要更多照顧的機會。然而,當長者的醫療狀況穩定後,他們出院時又會遇到哪些困難呢?理想的情況是,他們可以返回自己的家中,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住院期間,儘管有專職醫療幫助,長者的身體機能和活動能力可能下降;如有些長者住在唐樓,他們可能無法步行上樓梯回家。此外,有些長者可能需要使用其他醫療設備,如尿管或胃管。誰來照顧他們呢?年輕的家庭成員多數要外出工作,照顧長者的工作對年老的家庭成員也是一大挑戰。即使有社區護士幫忙,「落手落腳」照顧長者的責任仍然落在家庭成員身上。

除了回家,另一個選擇是進入護理院舍。這些院舍主要分為公營和私營兩種,因為公營院舍等候床位時間長,故此私營院舍成為主要的選擇。從決定出院到成功安排入住院舍,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數周時間。其間病人的家屬需要自行尋找院舍,申請相關津貼,並填寫身體檢查表格。如果有機制縮短這個過程,將有效減少住院時間。

增加醫護人員人手,可以舒緩醫院的工作壓力;然而,在入院前和康復後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許多環節。如能協調好這些環節,有機會減少醫院的壓力,並讓長者得到更好的照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做的事不僅僅增加醫護人員,還要改進基層醫療服務,提高長者的社區支援,並優化院舍的安排和選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應對香港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並為未來的醫療系統鋪平道路。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起立;要尊敬老年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利未記19:32)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耆樂悠然 之 「人老咗就⼀定乜嘢都唔想做?」 了解長者抑鬱症

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機能便會慢慢退化,但如果長者慢慢對身邊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的話,便要留意長者是否有抑鬱的情緒?隨著人口老化,長者的情緒健康是十分值得大眾關注。根據《香港長者自殺成因的跨專業研究》報告顯示,長者自殺率超出受較多人關注的青少年自殺率約一倍。在香港,每2.3名輕生者中,就有1位是長者。

長者抑鬱症與一般成年人的抑鬱症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長者可能出現悲觀、沮喪、無助和失望等情緒症狀,但這些症狀可能比較不容易察覺;其次,長者可能會有較多食慾不振、失眠、疲勞和腹痛等生理症狀。此外,抑鬱的長者可能不願與他人互動,會遠離親友,經常一人待在家中,導致社交孤立。

腦部退化是長者抑鬱症的其中一個成因,他們的神經傳導物質可能發生了變化,繼而影響情緒。除此之外,長者也經歷不同的生活轉變,例如親友離世、退休、經濟問題和疾病(特別是一些長期的痛症)困擾。有些長者甚至要肩負起照顧者的角色,例如要照顧年長的伴侶或者沒有自理能力的兒女等等。

如果抑鬱症沒有獲得妥善處理,長者的身體機能或許會受到影響。試舉例,長時間食欲不振和對日常外出活動失去興趣,這樣便會增加長者肌肉流失的機會,影響到他們的行動,使他們變得緩慢,令他們站起來、上落梯級、提舉重物,甚至處理家務都感到乏力;而且,缺乏了社交生活為腦部帶來的刺激,長遠也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對於長者抑鬱症,抗抑鬱藥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服用抗抑鬱藥後,長者的情緒可以在數星期內有明顯改善。除了用藥物幫助,鼓勵他們到不同地方(例如長者地區中心)參加社交活動和擴大社交圈子,也是一個減輕抑鬱情緒的方法。

總而言之,如果發現長者常常悶悶不樂和甚麼也不願意去做,便要留意他們是否患有長者抑鬱症?如果能及早察覺和應對這個問題,長者便可以享受更豐盛的晚年。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醫學」倫理 之 老齡精神科

「86歲的陳伯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移居香港,過去三個月出現情緒低落情況,除了感覺到抑鬱之外,胃口和體重都下降。剛巧三個月前是陳老太離世一周年。他的兒女察覺到他的記憶開始衰退,開始和他討論移居院舍照顧。」

人口老化是世界性現象,澳大利亞估計超過65歲的人口將由2015年15%以上升至2055年27%,而85歲的人口同期將會由2%上升至5%;中國內地估算至2050年三分之一人口將超過60歲;香港新近公布現時超過65歲人口佔130萬人。聯合國估計至2050年,香港超過65歲老齡人口將達40.6%,成為全世界人口老化地區的首位。

香港與其他地區和國家同樣要面對伴隨人口老化帶來,包括精神健康的種種挑戰。讓大部分老齡人口以正向思維積極地融入社會是當務之急,也要為因年齡原因出現的健康問題未雨綢繆。認知障礙症、譫妄症、抑鬱症都是隨年齡增長而患病率上升的精神病患。陳伯面對配偶離世和因照顧需要而可能𨍭變居住環境,出現抑鬱情緒,加上出現初期認知障礙症徵狀,都是步入老齡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在香港通過轉介老齡精神科多專業團隊評估、診斷和照顧,可為陳伯提供有效治療,改善徵狀。按不同法定程序作適當預設指示,如及早安排平安書、持久授權書,和將作法律諮詢的預設醫療指示,預防可能出現的道德困境。

相對有家庭成員支持的陳伯,很多長者今天是獨居和孤獨地生活。遇到不同老齡精神健康問題,加上自我照顧能力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有機會出現包括強迫性儲物,忽略個人衞生及居住環境髒亂的「第歐根尼綜合症」(Diogenes Syndrome),影響鄰居及家居安全。幫助獨居長者往往要平衡尊重其自決能力,和考慮長者甚至鄰居的最佳利益,繼而設計合宜的介入方案,讓長者免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前者需要動員相關服務長者的社區資源作適切支援,後者則牽涉適當運用法定程序,如監護令及其他相關香港法律第136章《精神健康條例》,保障長者精神健康和居住環境安全。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