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學懂與自己生活的日常對話

「『因我自己知道我為你們所定的計劃,是使你們得平安,而不是遭受災禍的計劃;要賜給你們美好的前程和盼望。』這是耶和華的宣告。」 《聖經新譯本》〈耶利米書29 : 11〉

最近,與一位好友食晚餐,他知道我很喜歡食菜心,但只會選擇食菜葉的部分,所以他會將我不喜歡的部分夾開,給自己食用。但在今次飯聚,我選擇主動將所有菜的不同部分平均分配,友人覺得好奇怪,並明確表達自己是不介意食菜心的任何一個部分。「多謝你的不介意,我只是想過一些平衡的生活。」對於我的回應,他與我對望,大家意會到當中的含意而笑了。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改變,從生活小習慣累積而成

的確,在我處理過不同的輔導個案中,每個人一開始也表示如何決心地想去擺脫現實中的痛苦,選擇上我幫他們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計劃。但我卻告知他們一個實況,就是巨大的改變,往往來自生活中的一小點習慣累積而成的。請不要輕看一個人的細微舉動,因為行為背後是反映這個人所相信的信念和意識傾向。故此,我會建議案主先從觀察自己生活中的小習慣開始做反省練習,他們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現試舉一些例子來說明之。有一次,當我等過馬路的時候,站在前面的一位丈夫向身邊的妻子大聲說﹕「小心睇車呀。」這位妻子露出不服氣的樣子回應道:「我唔係冇睇車,只係睇錯方向,你唔好咁大聲叫我睇車。」當時我注意到那位丈夫搖一搖頭並流露無奈的神情。不知你看到這段對話有何感受?當中可能出現了對與錯的執著和本末倒置的反應,但我認為最悲哀的是,當對方向自己表達好意的時候,卻未能領會得到這份心意,反將自己的歪理成為自編自導自演的大條道理。我遠遠看著這位女士傲慢的神情及行路姿態,更讓我明白改變需從自己的看見(反省)做起, 意思是﹕人是否願意在自己做的某些行為引致對方有不舒服的感受時,停一停,為自己及對方多想一步,而不是只執著去維護自己立場的對與錯。

多留意自己對身邊事的反應

如果你真的很想改變,我鼓勵你帶著好奇心去留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各種事物的反應。我最近留意到自己有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是自己一直渴望去正視的問題。每當做一個決定及選擇前,我也喜歡做好資料蒐集、與合作單位做好清晰協商等準備,原因是曾試過很多次,當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時,突然發現臨時加入一些不是自己之前了解的部分而作出調動,我會感到不安、憤怒。起初,以為是因對方掌握實況後並沒有向我呈報,令我跌入失誤的陷阱中。但後來,經自我反省後才發現,我並不是介意對方沒有向我呈報這舉動,而是擔心因在資料不太全面的情況下,會令自己做得不好,而這個不夠好的聲音正呼喚了自己內在較深層的受傷部分﹕那個「不夠好的我」,打擊了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當你愈能了解在生活中的日常反應的意思時,你就更有信心與它們共舞。因為你已知道每一次相關的震盪出現也是送給自己改變的好時機。

勇於表達自己的感覺和需要

最近,我帶6歲姨甥女去上興趣班時,才發現更換了當值的教練,當時我的確感到意外,心知內在有不安感,但亦鼓勵自己選擇去觀察新教練與學生的互動情況。不料,課堂過了一半,我眼所見的就是當學生做不到一些動作時,教練只叫同學站在旁邊而沒有配合解說的動作。我內心感到焦急,因為這個活動是帶有一點危險性,如果在技能上沒有得到適當的指導,這對學生會容易造成危險。我亦離遠看到我的姨甥女在旁邊等候時展現沉悶的神態。放學後,我關心地說﹕「今次接你放學看到你的表情不太開心。」她即跟我說﹕今次所練習的新方式很困難,但老師沒有講解如何做。於是,我鼓勵她說﹕「教練是第一次與你合作,所有第一次新相識的朋友也需要用時間去相處的。而增加大家了解的方法,是要勇於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目的是讓對方了解用甚麼方法對待你才感到舒服。」起初,她怕去表達,但後來我鼓勵她友善地向教練表達自己的想法。到了下一堂,我觀察教練有明顯的改進,放學後,她告知我今日做到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因為教練有教她點做,最後我邀請她與教練握手,表示她們在短時間中第一次合作成功了。

我對此事反覆思量後,我欣賞自己的進步,就是明白不安也是來自資料上傳遞的漏洞(不知道換了新教練),但我今次選擇在「不知道」情況下去選擇重新掌握新資料,並讓我的姨甥女學習如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當我說服自己找到這意義後就立即變成了我改變的動力。(在此提醒家長,當你發現子女在課堂上有心情上的不舒適,第一時間不是走去大鬧天宮,這只會令你的子女陷入尷尬的狀態,這也是很多小朋友告知我不會將問題分享給父母知道的原因。)

如果你很想知道如何在看似困局之中仍可選擇看見突破點,歡迎你WhatsApp 6010 4224與我交談,待我們一起發掘在你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如何向你說話。

談天說道 之 「點解我開心唔起?」

「耶和華的律法是完全的,能使人心甦醒;耶和華的法度是堅定的,能使愚人有智慧。《聖經新譯本》〈詩篇19:7〉

文﹕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點解我開心唔起?」是我和拍檔主持的一個講座,想不到效果非常熱烈,有好多朋友深受這個題目的吸引,就是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也覺得自己有能力去解決的,但卻不明白自己內心好似常有一種沉寂的感覺,總是難以在臉上展露笑容。

小心一點一滴累積成憂

其實,別以為這是一個無聊的提問,因為人的憂愁往往就在生活裡所發生的小事中仍未獲得一份了解,然後又從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累積成憂。你別以為不去深思、不去考究,待時間就可沖洗傷口,其實這些未被處理的沉澱物會基於某些突發事情而再被激發出來,把你殺個措手不及。現以自己在最近一件事的反應上去說明聆聽內在心聲的重要。有一次,當等外賣的時候,我認出餐廳內其中一桌食客有20年前與我於青少年期一起成長的朋友,但當刻的我,內心卻不由自主地猶豫起來﹕是否應該上前相認?最後,我沒有作出這個行動。如果你是一個習慣性在每件事的反應上都做自我省察的人,立即會自問做這個決定時的感受是甚麼,為何我會有這感受等!而這感受的背後,其實想讓我知道有甚麼事曾被自己忽略,這往往是重要的線索,讓你更能貼近真實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原來,我回想起昔日與這兩位朋友一起的聚會中曾發生過不歡而散的事件,這事件令我感到痛苦,而這感覺令我想起有不被接納、幼稚等挫敗的回憶。雖然我是一個重視友誼的人,但當再遇上這兩位舊朋友時卻喚起如此的回憶,怪不得我開心唔起。

如果你是有閱讀我之前所撰寫的專欄,我再次鼓勵你學習多做自我省察的生活操練,因為這有助你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裡,如何幫助自己活得更清醒,就是看到種種謬誤後而選擇不跳進這些陷阱。當你活得比一般人更清晰的時候,你不但不會隨波逐流,而更可以看見對方的不公平對待,或者不順眼的事,亦不加以攻擊,反之對對方產生了一份憐憫心腸,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憐憫。以下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神奇的互動效應。

神奇的互動效應

這位單親媽媽約我面談,她感到很傷心,因為兩個女兒會像仇人一樣常用語言互相攻擊。有一次,當她聽到大女兒用毫不留情的語言來批評妹妹所遇到的困難時選擇哭泣,並要求妹妹不要當眾叫自己做家姐,以免令自己因有一個如此懦弱的妹妹而感到蒙羞。當時這位作母親的突然情緒失控,瘋狂地責備大女兒,用盡狠批的語言,說為何家中養了一個如此狠毒的女孩。看見這位母親憶述這件事的時候,全身在顫抖,因為她為自己這樣的失言而感到後悔,但又不明白為何當時的情緒會如此失控,不能以平日教導女兒議事論事的討論方式去解決問題。

跟著,我告訴她,自己認為這大女兒的舉動不但沒有所謂狠毒的成份,反覺作母親的她,以為藉以用「激將法」可刺激妹妹生出勇氣來面對困難。其實,這推測是我得知這大女兒曾看到媽媽常為妹妹解決很多問題而奔波和辛勞,心裡感到不公平。當這位媽媽聽完我的反應後,感到十分愕然,因為她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於是,我讓她明白自己的情緒失控,是當時的畫面喚起過去未處理的一根心頭刺的痛。這根刺是來自她的前夫提出離婚而吵架的時候,對方用盡很多狠毒的語言批評,令為這國家盡忠職守的她深受到傷害。面對丈夫的不忠但反被責罵得毫無尊嚴的一幕,使她代入了小女兒的角色,所以那時才會不由自主地瘋狂地責備大女兒。

這位母親最後明白,首要處理的不是子女行為問題,而是自己常帶著一雙「有問題」的眼睛,所有事都會看成是一個問題,這樣很容易對號入座,漸漸更產生一種思維上的偏離狀態,這是令自己真正開心不起的原因。所以,她明白要解決問題,首要認識這根刺如何影響自己的情緒,並給予耐性與這個受傷的部分好好療傷及復和。如果你很想知道如何在看似困局之中仍可選擇看見突破點,歡迎你WhatsApp 6010 4224,我們的交談並非解決問題,而是讓你看見早已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談天說道 之 換過思考角度 改寫人生結局

「求你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為你是我的 神;願你至善的靈引導我到平坦的地。」《聖經新譯本》〈詩篇143﹕10〉

對抗新冠疫情差不多3年了,我發現好多家庭在這困局中,從暴躁到無奈,從沉默到接受,一家人雖然身心俱疲,但卻想不到因這停一停,歷經了不少昔日從未試過的改變。這些改變的故事成了持守使命的一支強心針。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從矛盾中仍看見可能

最近,與這20歲的女孩作「一對一」的成長指導。她說,尋找不同的輔導員原想幫助自己離開被動、無自信心和只想每日在家中過日子的行為,但最後也是徒勞無功。又過了數個月,她又在掙扎之中鼓起勇氣想與人傾訴,因為仍有一個急切想改變的心。當她與我交談時,樣子顯得沒精打采,彷彿認為自己較難尋求突破。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為何同意父母幫你安排今次的面談?」

「起初是不願意的,但最近我發現自己有急切改變的需要。」

「我很欣賞你有這樣的動力,因為只要有想改變的動機,不論結果如何,你也會比一般人較容易踏出第一步。平時喜歡在家中做甚麼活動?」

「我喜歡閱讀網上小說,甚至不眠不休地去看,所以每日的生活是日夜顛倒。雖然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沉迷下去,但卻不能自拔。」

「閱讀,是一種好習慣,你還記得起初自己的閱讀速度嗎?」

「起初,我每星期只能閱讀3萬字,當時不明白作者為何要寫如此長篇大論的文章。但一個月後,我已在不經不覺中,每日閱讀逾30萬字。及至第3個月,我閱讀100萬字亦感到容易,更有好想繼續追下去的感覺。」

「其實,我留意到你是一個好有能力感的人,一個由起初閱讀3萬字也感到辛苦的人,卻可按部就班地將自己的能力遞增,這就是一種動力。知否為何自己會有這種動力?」

「我覺得好看,亦好想知道故事的結局。」

「這就對了,只要你將這份能力放在學習及尋找工作上,就明白是甚麼能推動自己作出改變的行動,這就是先找到自己好喜歡去做的事。按你剛才分享的『行動軌跡』,說明只要自己喜歡,你就會願意投放心機去把這件事情做好。」

在接近面談結束前,看到她展現出輕鬆的微笑。我覺得,每個人與生俱來也有一種潛在能力,只是在成長過程中,不停被別人的評及對自己失敗的經歷而否定了這些內在能力,隨後漸漸地更信以為真,以為自己沒有甚麼值得別人欣賞,甚或更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是一件何等荒謬及不幸的事件,故我不選擇去告訴她有幾好,而是啟導她去選擇看見並相信自己本來已擁有那份原有的美好。

重建一個健康的父親形象

這位將近50歲的爸爸,是一個充滿焦慮和挫敗的男士,他早就知道兒子不喜歡親近他,而妻子也常常不經意地在兒子面前批評他,如動作緩慢、神情恍惚、講錯說話等,滿是負面的形象,令他常感到心灰意冷。直至最近,他發現兒子不尊重自己,更不願意對話。直至學校出現攻擊男孩子的情況,才喚醒他倆尋求心理指導的需求。以下是我與這位父親的部分對話撮要﹕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爸爸,無能為力,亦不知道自己能否繼續勝任好爸爸。我知道昔日做了一些不適當的行為而影響了妻子對自己的信任,對她的負評是理解的。」

「你認為一個爸爸的主要功能是甚麼?」

「最重要是給子女有安全感,在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可在身邊陪伴。」

「我很欣賞你這個演繹,因為聽完心裡感到很溫暖。那你認為自己是想做一個爸爸,抑或是一個好爸爸?」

「我突然也不懂得回應這個問題,但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所以對自己爸爸這個角色常常感到灰心失望。」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你只需要做一個爸爸,而不是要去做一個好爸爸,因為當每個人的角色加上好與不好的判斷時,好容易讓人用這個標準來決定自己的表現,而在生活的現實中,每人的大部分時間都不可能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和慾望。所以,當對方感到不被滿足時,你就很容易給自己掛上一個不稱職的負面評價,甚至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其實,任何互動關係也不應用這種好與不好的評分來作衡量標準,因為人與人的相處不是在滿足大家的需要和慾望,而是發揮互相扶持的關係。你只是被過去不愉快的工作經歷而扭曲了自己原來的容貌及性情,故你只需要學習重建一個健康的父親形象,而不是重建一個父親角色,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父親了。」

我看見這位爸爸好像恍然大悟。當他明白只需要學做一個爸爸及建立爸爸的健康形象,而不是一個好與不好的爸爸時,頓時放下心頭大石,並覺得起步不是想像之中那麼舉步維艱。

我分享以上兩個例子,期望大家在這疫情期間可有停一停快速的步伐,當感到自己好像走到盡頭,甚至發現多年也被困在一個困局中而感到氣餒時,你可以嘗試去相信自己早被上天賦予一種獨特的能力,心中已有答案,只是被自己設定的標準及框架限制而不能跳出重圍。如果你很想知道如何在「看似困局但仍可選擇」之中看見突破點,歡迎WhatsApp 6010 4224與我交談,不是為你解決問題,而是讓你看見自己早已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談天說道 之 為深藏的情緒枷鎖鬆綁

「因為人的忿怒並不能成全 神的義。所以你們應當擺脫一切污穢和所有的邪惡,以溫柔的心領受 神栽種的道;這道能救你們的靈魂。《聖經新譯本》〈雅各書 1﹕20-21〉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香港正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硬「疫」仗,很多家庭陷於混亂、絕望的狀態,被打擊至不知所措、失魂落魄,但一些家長們卻異口同聲地表示,外在環境的混亂也不及一個人內在的混亂。我十分認同這句說話,因為大部分人也能給問題一個自我建議的想法,那就是﹕「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就會這樣做、那樣做了。」到底是甚麼令我們陷入悔不當初的無奈之中?這種後知後覺的難耐才是導致我們自製內在混亂的真兇。當家長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累積愈多挫敗感,就愈易構成一雙「睇唔好」子女的眼睛,例如﹕「我都說了,他根本就是找藉口想偷懶。」而一旦形成了這種看法後,便容易在每件事上對號入座,抹煞了與子女有傾有講的友好心情。當家長帶有負面感覺去判斷子女的行為時,這就醞釀了雙方的負面情緒至一觸即發的惡性循環結果,因此,當感到一家人也正處於混亂的狀態中,我建議首先把問題分清楚來處理。讓我用一個最近面談的家長來說明這關鍵性。

惡性循環的管教方式

這天,作兒子的告訴媽媽因不舒服而沒有精神練鋼琴,到了翌日,媽媽看到兒子精神奕奕便說﹕「昨日你說沒有精神就不練琴,我看你今日有精力玩也不去練琴,好明顯就是找藉口逃避責任,如果你唔想學就唔好再學啦。」於是,作兒子的聽見媽媽這番說話後,便感到很憂愁,繼而帶著憤怒的情緒去了彈琴。過10分鐘,兒子表示已完成半小時練習。媽媽回應說﹕「平時我只容許打遊戲機一小時,但你會『好醒目』地將時間調慢,明明過鐘也講到未夠鐘。你不是在找藉口那會是甚麼呢?」你認為這位媽媽的回應模式有問題嗎?如果這種管教子女的表達方式是奏效,那為甚麼這位媽媽仍是那麼懊惱?又為何她的兒子會感到憂愁及憤怒呢?所以,如你認為促成這不和諧的局面仍是屬子女的問題,那你真的從來沒有認真地了解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並繼續讓問題不住地惡性循環下去。

自我省察助了解

最近,我有一個自我省察的寶貴經驗,說明如果對那些令自己產生情緒的事情上,未能看清問題出處而先發制人,那你必定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人,因為你已跌入「你對我錯」的思維之中,雙方易成了敵對的關係。話說爸爸打了第一針疫苗後,他在兩星期內也感到身體不適及食欲不振,他因此說﹕「我打疫苗後感到好辛苦,這疫苗是不適合老人打的,唔該下一次轉打另一款疫苗。」當收到這訊息後,確實感到有點氣憤,因為我立即根據以往對爸爸的負面印象來解讀他傳來的訊息,就是凡發生了狀況後,也會找一個藉口來解釋基於某人的做法有問題,才令他不好過。自我省察的好處是當有任何情緒出來時,能助你立時「剎車」,因為在這情緒的背後一定提醒你需要把這件事去看真一點。後來,我再回想當他出現這行為前的心理狀態是出於恐懼,而且他又是一個常看負面新聞,加上身體正處於辛苦難耐的人,才會產生大量的憂思。所以,他這樣的反應是十分正常的舉動,即他只是在告知我打了疫苗後感到不舒服的實況,然後用即時的反應來向我提出解脫辛苦的方法。最後,我認為爸爸是基於恐懼發出這求救的訊息而已。當我作這轉念時,便知道回覆方向是向他提供資料以證明也有一些老人打了這款疫苗後發生死亡的機率很低。我與他對話的動機是用客觀資料來安撫其內在的不安,亦即是說我只管做好一個分析員,而不需要帶有任何個人的感情判斷作交談。這樣,我不會因憤怒令自己衝動地講出責備的說話而破壞彼此的關係。如果當我已盡了自己能力後,也沒法改變他的想法,那我就心安地尊重他的選擇。但當我懂得調整對爸爸的回應時,發現自己可用一種溫柔及合適的方法作對應時,留意到自己內心產生了一份平靜、舒服的狀態。

你有否發現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常處於繃緊狀態,好像隨時一觸即爆?我建議你與我一起在每件令自己感到有情緒的事上也先停一停(不代表視為無所謂),然後抱著好奇心去了解一下自己究竟在此事上激發了你內在的哪一根刺,同時這也是一個好時機去為那個一直深藏已久但又被你忽略的枷鎖鬆綁了。當我願意每次堅持作這樣的調整,得到最大的回報,就是覺得自己變得更可愛。當你要學習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要懂得愛自己,連自己對自己的感覺都不良好,那豈能用一個健康的心情及形象與對方相處呢?自我省察就是一種自我認識的更新過程,主要去處理那些盲點及受傷的經驗,免影響對事情的真實判斷。當你能真正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感覺時,你就不需要在對方身上無止境地索償更多的愛來填補內在的缺乏感。

若你看完這些分享後,也好想下決心去改變現況,歡迎WhatsApp 6010 4224來分享你的想法,或向我們尋求具體的指導。

談天說道 之 好想改變,但其實我想點?

「 神為了成全自己的美意,就在你們裡面動工,使你們可以立志和行事。…好使你們無可指摘、純真無邪,在這彎曲乖謬的世代中,作 神沒有瑕疵的兒女;你們要在這世代中發光,好像天上的光體一樣,」《聖經新譯本》〈腓立比書2﹕13,15〉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自新冠疫情後復課一個月內,已相繼發生多宗中小學生懷疑自殺事件。當你看到這些不幸事件的報導後,即時會有甚麼想法?那些曾與我面談的成人或家長,都會認為是與父母教養的高壓方式、社會環境彌漫著負面的情緒(無盼望)、學生欠缺壓力管理訓練、婚姻關係破裂等因素所影響。究竟現代的子女是否被網絡世界所影響而變得不懂得溝通?抑或是父母認為子女愈來愈變得自我而拒絕溝通?在過去的暑假期間,我為10位青年人舉辦了一個為期12堂的自我認識及培養社交發展成長課程,在此很想向家長分享一些真實的洞見,盼望帶給大家有新的看見及啟發。

年青人不想講心事的原因

我一直相信,青少年人的教育工程是極具挑戰性,難度在於你首先要得到他們的信任,與他成為朋友之後,才會對你分享內心的矛盾與迷惘。當聽到他們的內心糾結的心聲時,我真感到驚訝,就是在這麼年輕的日子便承載著那麼複雜的心路歷程。我相信他們要獨自面對那些從未經歷過的困局時,內心有多麼的迷惘與憂愁!其中最令人不快樂的是,曾向家人傾訴,但卻未能舒緩眼前的困難,反為自己製造了另一個煩惱。的確,家長需要避免用那些會導致子女對父母感到有離心的表達方式﹕(1)貶低對方在家中的價值,甚至稱對方成為異類,如你的行為一點也不像我們的家庭文化,都唔知你在哪裡學返來的;(2)迴避/輕視對方的提問,如你大個仔,這些事好易解決而無須想得太多而自製煩惱;(3)稱對方與自己有不同見解為反叛、「駁嘴」。以上也是令青少年人感到討厭而不想與家人講心事的原因。

增加自我主導的參與動力

當透過與青年人交心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那麼決心不想向家人透露自己掙扎的真相,並不是討厭、不信任家人的主因,而是他們內心存在著怕被人看見自己的軟弱無能,及後被「對號入座」標籤為廢青的恐懼感。因此,我基於青年人普遍成長中四個較突出的行為表現,包括質疑自己在家庭的價值、接受不同見解的開放性、喜愛參與高挑戰活動、重視外在自我形象等,而設計適切的課程,並內容主題透過眾參與者一起來制定,以增加自我主導的參與動力。訓練內容包括﹕(1)透過不同心理學的研究工具,來了解自己的風格及與人相處的優點及可擴展的空間。(2)學習與組員建立好朋友的互愛關係。(3)彼此交流及分享自己的興趣,例如音樂、藝術、創作等。(4)邀請不同行業的嘉賓親自現身說法,分享如何從少年期尋找到想發展的興趣,並如何遇到困難仍堅持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以成就了今天部分的職業取向。(5)培養組員在課堂上能有講出自己掙扎的勇氣,例如擔心想做的理想難以實踐、欠主動力、自制能力去管好自己的生活及時間;感到難以與人建立「有傾有講」的話題等;怕與別人比較後而顯得自己更自卑,從而建立因共信的群體而變得更自信。

除掉破壞性溝通模式

其實,這群青年組員的家庭背景各異,要真正去面對確實相當不容易,他們有的是來自單親家庭,有的父/母患有精神病,有的患有輕度自閉等。作為導師的我,回想他們起初不願意來,更曾直接向我坦言不要再花時間在其身上,到後來,經過聊天交心後表示願意給予我一次的信任。能夠與這群好想改變及想建立理想而奮鬥的年青人一起成長,實在難能可貴與幸運。因此,我好想鼓勵那些對子女感到灰心失望的家長們,請不要放棄,並下決心從今天起作出改變,除掉自己原有的破壞性溝通模式,重新學習和好的溝通策略。我建議,你要注意別挑剔或堅執於細節,而忽略了起初的原意。舉例來說,一位媽媽對兒子為何不喜歡與自己聊天而感到好頭痛,她說與兒子大多數的對話也是在問他的行蹤,因為好擔心對他的消息一無所知,最終令兒子以沉默來對抗她的提問。後來經過面談後,才發現這位媽媽原本的想法,是好想重拾兒子上小學時與自己一起的友好時光。她後來因離婚一事而陷入情緒抑鬱的狀態,而變得終日惶恐,所以想得知兒子行蹤的消息是為了安撫內在的不安而已,並非為了起初所想的原意。當這位媽媽重新再檢視自己原本的心意後,她開始懂得調整心態,並選擇用合適的溝通方式來達致起初的心意。

若你看完這些分享後,有感好想下決心去改變現況,歡迎WhatsApp 6010 4224來分享想法。

談天說道 之 了解:從已知找未知之旅

「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時就完全知道了,好像主完全知道我一樣。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前書13﹕12-13〉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每當身處車廂中稍感空氣有點稀薄時,我的全身便很快有難以呼吸的辛苦感,然後產生不耐煩的情緒。我一直以為,這與自己的肺容量有關連,於是便做很多帶氧運動來增強體能。不過,當我認真地在這份不舒適的感覺上做自我省察時,對它的存在多了更深層次的瞭解。這些身心的反應,是源於我從小就被一個既定的文化、教育框架捆綁著成長,例如只管服從成人的指令,即不容許有表達自己需要的機會;被要求負上大家姐的重責而不可有拒絕的可能,更甚的是連眼淚也被看作是多餘。在這種只有聽命的成長模式,也不自覺地延續至工作階段,就是服從也忘記有不舒服的感覺。後來,當我瞭解此來龍去脈後,每當發現自己在沒有選擇及沒有交代理由下而被要求去執行事件時,我立即會有反抗的反應,而這些反抗是為了保存自己應有的存在價值及尊重。當然,自我察覺的練習不會讓我只停留在這發現上,更助我瞭解這些反抗聲音背後的意義,便知道如果下次面對此情此景而產生同樣的反應時,我便可以與對方表達這些內在不安而造成的反應。這最終目的是透過表達內在的攪動而增加彼此的瞭解。這樣,雙方就不再需要在那些仍未能磨合的地方上而變成吵架收場。

自我察覺的重要

在過去多年所撰寫的專欄中,常常提及自我察覺的重要及威力,我真希望讀者們能真的嘗試多做這些生活練習,因為一個不懂得自我瞭解的人,又豈能認為自己能瞭解對方呢!因為每次當你因某事而「撞火」,這就是一條重要的線索讓你去瞭解,究竟內在有甚麼情緒攪動而刺激你產生這些負面情緒。我舉一個例子,最近與一位父親有一對一的面談,以下是我倆的部分對談內容:「如何不去討厭那些驕傲的人?我覺得討厭人是不對的,但我也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你為何特別看那些人感到不順眼呢?」「我從小就被教導做人要腳踏實地,就算有幾難都要繼續做好佢,無實力就唔好認叻。」「所以這也是你對管教子女的重要價值觀,係咪呀?」「絕對正確,我從子女小時候便安排他們作多方面學習,不單在頭腦上學習,更安排他們在身體上要鍛鍊強健體魄,起碼當與其他子女比較起來也不會遜色於人。」「你看見自己及子女們感到疲累嗎?」「其實我一直都感到十分疲累,因為我每做一件事也盡心盡力去做到極致,不想有半點被人看不起的機會。此刻,我想起自己就讀小三時,有次老師邀請我的媽媽來課室,叫媽媽當眾責打我,以懲罰我得到差劣成績的後果,然後,那老師更在同學們面前羞恥我,指我是連累整班成績變差的罪魁禍首。」

說到這裡,我相信你們也會有點頭緒,那就是明白為何這位爸爸對自己、妻子、子女在生活的方式上也作出要求的原因,表面上這好像是為了家人幸福及進步的行動,但當我邀請這爸爸與我一起做自我省察時,他發現當自己做得未夠好的時候,便會產生昔日的羞辱感覺,而導致他的人生對困難一直也是以堅守不放棄的精神來面對,為的是要達到有好成績的目標後才不會被人再度羞辱。後來,我與不同的家長面談也發現當家長要求子女做東做西時,表面上是盡上父母的責任去栽培子女全面地成長,但當談到這些舉動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也離不開自己在童年時所受的屈辱。這些昔日的創傷就成了今天管教子女的參考軌跡。

昔日創傷的放下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正處於在這條軌跡上盲目地奔跑著,那我建議你放過自己及家人的方法是﹕(一)承認當下的主觀,而選擇看見對方的痛苦;(二)反問自己為何非做不可?你可能遺忘了的一些近似的負面經歷;(三)調整及擴展角色,可容納更多可行性。總的來說,當你看見自己及對方的傷口、痛苦後,才會生出憐憫心腸來體恤自己及家人、朋友的感受和需要,因為惟有你看到對方的痛才能瞭解對方的限制並不是一個問題,而真正問題是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雙方一起學習付出愛與被愛,並願意給予空間陪伴對方一起成長,其中包括一起承認錯誤,並重新一起再努力。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例子來說明以上的重要性。有一次,我與5歲姨甥女在街上碰到賣旗的人,於是,我想給她一個小錢去經歷及學習買旗的意義。誰不知,她表示十分不願意,有點發脾氣,並向我表示感到好害怕。但按我的理解,她是一個對任何新鮮事物也勇於嘗試的孩子,於是,示範給她看見我買旗後的快樂表情,並承諾我會陪伴她一起完成這個動作。當她與我一起走近賣旗的人面前,她很堅決地表示自己不願意做。此時,我用了一個很強烈肯定的聲音要求她必須完成這個買旗動作。她定睛望著我,很勉強地接受賣旗人送她的貼紙。後來,我靜心下來做自我省察,發現內心感到很難過,因為我只重視自己因教不好她的失敗感,而忽略了她向我表達的恐懼,原來我不喜歡別人漠視我的聲音,但如今我正是漠視了我姨甥女的感受和需要。當我接她放學時,主動上前擁抱她及向她道歉,並關心她有否因我剛才的重語氣而不開心。她微笑著看住我,並表示只是大聲了小小而已,我也再向她解釋為何有賣旗的活動。最令我感動的是,她立即問我下次幾時可以再與我一起買旗,更想買五次。當人看見對方的痛及對方又被你真正的看見時,才會有真正的安心去學習及成長。如你也想鍛鍊自我省察的家庭成長法,歡迎你發WhatsApp短訊至成長家長專線:6010-4224 或電郵至 light.s.training@gmail.com 與我分享你的看法、查詢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