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 之 將自己常藏在愛中

有一位母親每次面談時都泣不成聲,因為當兒子不聽話時,她都忍不住掌摑他,這令她更懊悔和痛恨自己的是,每次事後承諾自己及兒子不再動手但最終也失信。當與她再深入交流時,原來她小時候同樣常被媽媽以掌摑來對待犯錯的後果。我讓她明白,這經歷猶如一對無形之手,在背後提醒她孩子頑皮不聽話,就應該打到痛才會深刻地改過,而這種揮之不去的影像,常提醒自己是一個無價值的女人。她一直帶著這種負面的自我形象生活,失去以運用正面用詞及溫和語氣來給予孩子正面欣賞的能力。

這是一種多麼恐怖的詛咒,如你能察覺自己有自我責備的傾向,如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便全力以赴地去做,但當對方皺眉頭就以為在批評自己的不是,那我建議你每一日集中做好一個練習,就是每天問自己﹕「今日有甚麼值得欣賞自己的事?」自從疫情需搬回家以照顧父母(已近6個月了),我每天也決心與媽媽做一個「換心手術」練習(從石心到肉心),就是培養她有一顆自愛的心。媽媽很年輕時便放棄學業到工廠做女工幫補家計,但工作不夠數年便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是外婆透過「媒人婆」介紹的。她因著愚孝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及興趣,如此也改變了一生。我終於明白,媽媽的腦海中為何甚少以正面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及別人,因她數十年都被困在苦毒及鬱結中。

於是,我決心每晚按時領媽媽研讀一節聖經,因深信在聖經中隨時能找到帶積極力量的字眼;同時也邀請她回想當天值得自我欣賞的事,可能起初真的找不到,因她以為那些事屬於應該去做的行為,所以我說出自己對她的欣賞是甚麼。一個月後的某一天,媽媽微笑地對我說﹕「我真的不懂愛惜自己,以為搏命付出就會令人開心,但如果對方有不滿,我的心情又立即變得很壞,這又何苦呢!怪不得我常感到心情沉重,輕鬆不來。但現在,我會尊重自己的能力有限及欣賞自己的盡責,這樣選擇讓自己活得輕鬆自在一些。」我聽後感動得落淚,並立即按著媽媽的手一起禱告。

我真的不敢相信,一個近乎幾十年也如此悲觀及負面思維的人,卻能夠透過這心性練習來找回失落的一角,就是自我欣賞的能力。然而,當心中多了一點愛,就會增多一份意想不到的輕省,而這份輕鬆的狀態,如步伐減速、語帶溫柔帶來安閒自得的快慰,也會讓身邊的人一起享受到。因此,我明白到人最具影響力的威脅從來都不是看得見的行動,而是那些隱藏的、無法被定義的、已內化在心中的心結。我邀請你莫再遲疑,就在今天與我們一起解鎖「換心」吧!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猶大書1﹕20-21〉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一次翻天覆地的重檢和抉擇

早前設立了一條家長提問熱線(電話﹕6010 – 4224),大部分家長的來電說感到厭煩的主題,都是圍繞在這疫情下,一家人長時間在家中聚在一起,溝通關係未增反退,甚或變得愈來愈惡劣。不少家長更猛烈地投訴孩子十分懶散,每日將全部精神賣給了電子遊戲及網絡世界。究竟是孩子拒絶與父母對話,抑或是父母根本不懂得與孩子溝通,最後陷入這科技的意識形態裡來逃避心中的鬱結呢?在當代社會這種倦怠、厭煩、無聊的普遍現象和氛圍之下,人的自我膨脹傾向便自然地彼此作出防衛或抵抗。

在過去近兩個月搬回父母家中同住,原因在這嚴峻的疫情期間,需要提醒兩老如何做好家居防疫的清潔程序及提升個人保護的意識。起初,我以為依足新聞報道指引,並做好一個社會公民應有的責任,就是必然正確的事,但我的確輕看了父母對防疫意識的抗拒程度。「甚麼都要防,從外面返到家中,又要換衫洗澡、又要用消毒火酒逐件物品抹乾淨,我怕你變成神經質的人,而我心情也被你整到心煩。」當聽到媽媽如此發脾氣的說話,我的內心既憤怒又悲傷,曾自責真無用,將原本出自好意的動機也弄致家人埋怨及曲解原意。後來,我想起自己曾提醒家長們,當有負面情緒來到時,就要正地正視它,因這可以是一份成長大禮。於是,我開始省察及思索自己在家中所做的一連串舉動滿足了自己甚麼需要。這時,我才發現照顧好家人,並顧及家人的需要,對我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事;自己認真且確定地執行家居防疫,也是為了滿足照顧好家人的需要。當我想到這裡時,我便不再負面地自責,反之頓然改變了自己的心態,因我發現了一些在沒有任何負面情緒干擾下對自己有了新了解,就是需要疼惜自我及善待自己。因此,如果當你正面對與家人有不如意的溝通,倒不如選擇停止一味自責,或是指責別人的方式,而多意識到自己所作的真正動機及需要是甚麼。當我調教好自己的心態,就是我做一件事不是基於責任、歉疚、恐懼,而是為了讓自己和對方的生命變得更好。自始,我選擇每天也與父母一起收看新聞,在旁耐心地解釋報道的訊息及醫生發放的資料、鼓勵她在家中唱粵曲消磨時間,減低沉悶(像坐監)的感覺;在睡前(心情平靜的時刻)與媽媽一起聊聊當天的感受及彼此的真正想法。

最近,我聽到媽媽對致電來的朋友勸導說﹕「不要冒險外出飲茶、拒絕一些聯誼活動、不要貪方便就不做足家居防疫。」當你做每一個反應選擇時(惡言相待,抑或以善勝惡),可想想自己原本所作的行為是為了滿足自己甚麼需要。這樣,當你能真正地擁抱全部的自己,及了解自己在每個行動背後的動機和需要時,你會對己對人也可展現一份善意。我鼓勵如正處於情緒糾結中的你,與我一起做以上的省察練習,最後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前天,媽媽對我說﹕ 「唱粵曲的老師想約我於4月底一起出來練歌,但我回應說要與女兒商量後才回覆她。但其實我心中有數,現想想如何拒絕她。我認為在家中最安全,因有你在家就確保一切安全。」我感動落淚,因我一直以來所堅持這「有傾有講」的溝通關係,不是白費的了。

「我心裡充滿憂慮的時候,你就安慰我,使我的心歡樂。」〈詩篇94﹕19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2020_Apr_15_EQ

EQ家庭接見室 之 好心情,才能看到盼望的起動力

在接見室裡,父母常帶著絕望的眼神訴說對管教子女的憂愁心聲,他們經常問我為甚麼鄰家朋友的孩子如此乖巧,而自己無論付出幾多心機也看不到進步的果效。此刻,我一定會提示對方不是孩子無得救,而是先救救自己那「本末倒置」的錯誤思考方式,例如你以為家中養了一個絕望並看不到前途的孩子,這是因為父母也示範了用誇張的態度來看問題,但當你習慣將問題誇大化而不加以管理,這會導致累積誇張最終成了絕望,久而久之也令家庭氣氛營造了憂愁悲傷的趨勢。因此,我常提醒自己不是為父母及學生解決問題,而是送一份心靈得安慰的解藥給他們,即先鼓勵他們先有個好心情,後才能有看到盼望的起動力。

要了結家庭關係中的悲傷,我建議能說出悲傷比消極被動更好,即一家人不帶任何批評及前設來共同討論那些不如前那麼好的事情。而健康的悲傷傾訴是透過誠懇的對話來交代自己的失落感,讓彼此的關係走得更親近。記得有一次,與一對夫妻談及究竟應否送17歲的兒子出國讀書,結果兒子的意向猶豫不定,一時企硬一時又想盡快離港。於是,丈夫認為太太過於被動及懦弱而導致兒子優柔寡斷,因他表示只要每次他發聲,兒子所謂的道理也立即變成歪理,因他無可能講贏他。此刻,我看到他的太太在我身邊沉默了很久,於是我問她在這事上的想法是甚麼。她立即回答說﹕「反正我講甚麼丈夫都認為無用,他指責我因不懂用腦來管好兒子才令他任性。所以每當孩子問我任何事,我也只用一個回覆答案﹕『你問你爸爸啦。』結果,這樣的應對卻換來不被兒子尊重,更被罵為不是人,猶如機械人般沒有自己立場,真無用。的確,我只是你們兩父子中間的扯線公仔、傳聲筒而已。」及後,我問她的丈夫當聽到太太如此形容自己,覺得她的感受和需要是甚麼?這位丈夫即時回應說﹕「我其實知她辛苦,願意來陪她一起來接見室見你,代表我是支持她的,因她是我的拍檔,我們本應是一起携手處理孩子的成長問題,所以我在提升她的能力,這樣會更有效能。」我看到這位太太聽後痛哭,因我明白她的丈夫並未有體恤她的需要,即是鼓勵和信任,而不是再次告訴及證明她是一個失敗的母親。最後,雖然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但經彼此能說出心中的悲傷,我看到他們夫妻倆能溫和地彼此交談及問候。

我常感到可惜的是,家長常用本末倒置的思維方式來處理問題,即選錯了解決問題的優先次序。我建議先放下行不通的方法,並以謙虛的態度來了解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後來進行自我調整,至彼此能有可討論的空間。這樣,你會漸漸地發現「嚴重但不絕望」的心靈自由了。

「盼望是不會令人蒙羞的,因為 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裡。」〈羅馬書5﹕5〉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2020_Feb_5_EQ

「EQ家庭接見室」之重拾沒有控制和佔有的愛

當孩子同你講﹕「條命係我既,你無權管及俾意見⋯。」「件事唔關你事,唔該你收聲⋯。」「你唔好浪費時間,我唔會講真話⋯。」「收聲啦!」「你想點咪點囉,唔好問我意見,我咩都唔會理⋯。」你會如有何反應?我常提醒家長在電光火石之間的及時反應,許多時也決定了下一次孩子有否與你交談的興趣。的確,面對以上的看似無情的表達實在令很多家長感到束手無策,因為無論是「陰聲細氣」抑或是大動干戈的表達方向,也最終獲得慘敗收場。其實,要去解構這兩代溝通的迷思,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不是孩子表面上所呈現所謂目中無人的態度,而是我們應敢於與真相對話,就是回想起初兩者的關係並不是如此惡劣的,那究竟從何開始會演變成彼此的陌路人,甚至是仇人呢?於是,我會將這啟動性問題帶進課堂中與家長們一起做反省練習題﹕(一)你能否協助孩子,在完全放鬆自己的狀態下自在地抒發個人感受?例如支持新意見,即對特別意見不抱批評,視意見為連鎖關係,補充原有構思。(二)當你聆聽他人的內容時,會否只重視解決方法而忽略了對方的感覺?例如虛心提問,即表露興趣去請教對方,享受對方分享的時刻。

讓我分享一對母女的一段對話。女兒說﹕「你根本不明白我感受,每次我表示拒絕你的要求時,你也是以負面解釋來演繹我的選擇。」媽媽回應﹕「我記得上次你臨時話不想參加音樂比賽,是因為一起合奏的同學取笑你,但按我所看到的實況,是你沒有花時間去練習才不想去的真相。」當時我作為旁觀者,看到她們的衝突點並不是討論去參加比賽與否,而是彼此也在對方身上進行一場「情感勒索」的遊戲,這基於兩者也在投訴對方的關心的方式不合情理,又彼此的需要及感受未能獲得滿足﹕女兒想媽媽先回應她難過的心聲,而媽媽想女兒明白自己的苦心,就是不希望她遇困難就習慣逃避。只是她們各自最終選擇以「我比你更憤怒」的程度來讓對方屈服。

以上類似的對話是否似曾相識?的確,我們每一天也是重複地成為這齣自編自導自演的家庭鬧劇中的主角。你是否已醒覺,就是現在去重新編寫這份荒謬的劇本呢?我認為要維持家庭和諧的確是高難度動作,因一個家不能離開以愛為基礎,但同時,愛也會令人產生一種依賴性的渴求,即變成無盡的索求,所以愛需要有理性的引導,即愛也需具備責任、尊重和理解的指向,否則,這份愛就會在不經意間成為控制和佔有的籌碼了。

「孩子們,我們愛人,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動和真誠上表現出來。」〈約翰壹書3﹕18〉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Dec_11_EQ

「EQ家庭接見室」之 放下「自以為對」的心態

在我主持的家長學習班中,發現從不同的提問背後正反映一種思維方式,導致親子各自也有著不耐煩的溝通反應,那就是主觀判斷,例如家長眼看到孩子不願意做功課及溫習,便認為他的劣根性是歸因「懶」所致;又如家長聽到老師投訴孩子上課聊天,以及突然離位在課室中行來行去,便認為他有不合作的反叛性格,考慮需否帶他去做精神評估及接受心理輔導。我常提醒家長,在作任何決定之前,曾否想過自己所看的、所聽的也只屬部分的事實,當中有否被人為的情緒判斷影響,以至不夠客觀去看釀成問題的多種變數?究竟點樣才算客觀?為何要保持警覺來維持客觀思維?這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也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已固習慣、慣用語言等出發點對事件作分析,而較少從參考及了解共同團體所認可的看法及價值觀、以尊重事實的完整性而願意放下個人利益和努力地自我鞭策,盡力不加入個人的情感色素去整理事件。當家長願意放下「自以為對」的心態,並謙虛地承認人只能靠近事實時,你會重新看見自己會有不一樣的改變。

有一次,在EQ接見室中與一對夫妻面談,他們四歲的孩子則在接待處畫畫,我看到丈夫多次直接命令太太不要在孩子沒有提出要求下而主動滿足他所需,我看到這位太太當然面露不快。正當面談接近結束前10分鐘,他們的兒子拿了一幅畫作給爸爸看,之後想返回坐位的那一刻,爸爸突然問﹕「寶寶,你係咪好肚餓?想食茶點嗎?」此刻,他們夫妻倆彼此對望,爸爸也只好用笑來遮掩自己剛才犯了同樣問題後的尷尬。當我們主觀地以為對方是製造問題的元兇,那你一定要撫心自問﹕「我又是否成了幫兇?」

另一情境也值得我們反思,就是有一位家長問﹕「孩子總有十萬個理由不想完成習作而去打遊戲機,他還表示有壓力當然要去減壓,最後我也只好要求他一定要完成才能提出其他要求。」這條看似普遍性的問題,好像是死結,但我感好奇家長們明知用原有的應對方法是不效用,但為何仍選擇繼續用呢?究竟是因為真的沒有其他辦法,抑或是我們不願意放下原有主觀的習慣思維模式?我的回應是,與這類孩子討論的焦點不是何時或是講甚麼條件作入手點,而是先看到他內在的不耐煩是源自於痛苦和掙扎,就是付出努力仍不如人的自卑感。當家長願意先解開孩子內心的心結,才可一起重建原本的動力,當他知道人生仍有得選擇的時候,才能再提起勁來為自己的選擇(不是為達父母的期望)而再奮鬥。

在過去二十年EQ教練的歷程中,我對家庭教育所持守的信念﹕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當下次你再問點解我的孩子會如此不堪?我希望你現在能窺探當中的部分真相吧。

「凡希望享受人生,要看見好日子的,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彼得前書3﹕10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Nov_27_EQ

「EQ家庭接見室」之 從洞察自己的問題做起

每當家長帶著孩子來接見室作情緒評估時,我看到大部分家長的內心早已心灰意冷,好像為孩子斷了絕症,而只希望聽下一些心靈慰藉的說話罷了。所以,我每次也需花很多時間去引導家長,先看到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如他們所想得那麼嚴重,然後用實例去說明我的判斷。我認為,人的問題往往不在於個人能力,以及找到解決方法與否為優先考量的方向,而更重要的是,這個人能否對問題本身有自我察覺的能力,即每次發生問題後有否回看自己的所言所行上作認真的反省。我常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出問題後,便立即指出他們的不是,然後要求孩子按家長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不但不奏效,反而更成為孩子反抗的開始。其實,他們從來沒有經自己的思考去了解及認同到底自己錯在哪裡,在欠缺一個解釋的情況下又豈能心服口服去執行糾正呢?只有當家長不急於去指責是誰的錯時,這有助於製造了一個沉澱的空間,讓彼此也能有機會想清楚或許這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有可能關乎家庭中有種固有的負面氛圍,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外在因素導致問題的源起,例如忙碌令人對原本熟悉的生活模式、家人的真實認識產生大的改變及偏差。

因此,我常提醒家長若要先解決孩子的問題,定要從洞察自己的問題做起,因為當你發現及願意處理好自身的問題後,才能有助提醒自己要怎樣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從而幫助自己及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有一次,在我主持的家長情緒管理學習班中,課後有學員與我分享道﹕「突然醒覺自己對身邊相處近三十年的丈夫並不了解,起初以為對方根本沒有用心去關心自己,但後來才發現,自己的主觀給了丈夫許多既定的假設,現在終於明白為何兩夫妻沒有溝通的原因,以及為何孩子不喜歡與我講話了。」「起初,因自我否定常產生恐懼而感到痛苦,現在明白這些掙扎的歷程,原來是有助知道自己盲點的所在,從而去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概念,並成為下一代的好榜樣。」「我在家中排第二,共有六兄弟姊妹(包括我),但全家的事務總是由我負責…我現在明白,自己雖沒有娛樂及快樂的童年,但卻肯定及提醒了我成為母親後更要珍惜與孩子一起玩,因這是送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我感激每位與自己分享成長突破的勇士,因要誠實地面對人生中一直沉澱已久的陳年問題,從來不是易事,但當你願意停下來去細想、疏理當中的來龍去脈,你會發現不應去討厭問題,而是去感謝問題,讓你可以有機會去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是如何評斷事情,然後用思考反省來管理問題而不需討厭問題本身。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 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22,25〉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我有用嗎?我可愛嗎?」

有些人在影相時,喜歡豎起大拇指或用V字手勢,無疑這是個得勝的姿態;也有些人喜歡賣萌,擺出一副可愛的樣子。加拿大攝影治療師Judy Weiser認為人在鏡頭前擺甫士,是要展示一個面向世界的自我。根據這個概念,相信被攝者都想向世界呈現自己內在的某個部分,而最常見的包括了「能力」和「可愛」這兩部分。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在其文章「挑戰人性複雜深刻的難題」裡,認為「我有用嗎?」和「我可愛嗎?」都是人一輩子要尋找答案的兩個難題。

孩子在心底裡也會常常問父母這兩個問題,例如孩子會拿著剛完成的畫作,興高采烈地問﹕「媽媽,你看我的畫,我畫得好嗎?」這時,孩子其實想得到母親的認同、肯定和讚賞,心底裡希望確定自己的能力,為「我有用嗎?」尋求正向的答案;又例如孩子知道爸爸會帶弟弟去公園玩,他或許會緊張地走到父親跟前,問﹕「爸爸,我也想去,你會帶我一起去嗎?」這時,孩子想得到父親對弟弟同等的愛錫,希望自己受歡迎和被關注,彷彿為「我可愛嗎?」尋找肯定的答案。

若父母明白孩子內心的需要,自然懂得以溫柔的回應滿足孩子。相信上述的媽媽不會急於在畫面裡找錯處,以幫助孩子畫到一幅更好的畫作,因為這絕不是孩子的來意,反而會給予孩子適切的肯定;而以上例子的爸爸也不會惡言相向,借機教訓孩子一頓,因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心,令他覺得自己不可愛,反而會傾聽孩子的訴求,並給予同理和接納。

六歲以下的幼童,多過著由父母主導的生活,他們不懂自我肯定,或像學齡兒童有老師同學的群體認同,所以幼童尤其需要父母在「能力」和「可愛」這兩方面的認同。可惜有些父母喜歡向孩子說反話,企圖用激將法幫助孩子成長,或和孩子開玩笑,以取笑和嘲弄的方式和孩子嬉戲,沒想到幼童的心很純真,會照單全收父母的話,以此建立了過低的自我的形象。因此,愛錫孩子的父母都要憑愛心向孩子說實話,為孩子打造美好的心理根基。

詹玉冰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2019_July_17_EQ

「談天說道」為子女植入成功經驗

「弟兄們,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無論是甚麼美德,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應當思念。」《聖經新譯本》〈腓立比書4﹕8〉

 大家或有聽過一則笑話,老師問學生:「假如您的生命只剩下一天,您會做甚麼?」學生答:「留在學校。」老師很開心地問﹕「為甚麼?」學生答﹕「因為在學校度日如年。」對學生來說,上學是苦差,因為很多科都跟不上程度,有很大的挫敗感,以致覺得度日如年。

文﹕傅丹梅 (明光社副總幹事兼註冊社工)
編輯﹕謝芳

增加成功感才能建立自信心

 近年,很多家長因為子女的打機及上網問題而非常頭痛,因為家長不明白子女讀書有太多挫敗感,但打機給他們的滿足感可以填補學習上的挫敗感。很多時,子女沉迷打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打機有即時回饋/成功感,由於讀書考試往往要付出很大努力,也不一定有好的成績,效果未能立竿見影,打機卻能於幾分鐘破關得到很大的成就感,日常生活的挫敗感太多,他們更趨向在網路遊戲世界裡尋求滿足感,而放棄追求現實生活中的目標。

筆者很多年前看過一套電影「潛行凶間」(Inception),主角的任務是進入一位「二世祖Fischer」的夢境中,即進入他的潛意識中,透過意念植入使這位二世祖改變想法,瓦解其家族企業,方法是在他的夢境中植入新的經驗/事件,新的經驗令他改變原本的想法,他原本以為父親想他繼承父業,但經過植入「爸爸想你跟他不同」的意念後,再打開保險箱拿起的不是最終遺囑而是風車,代表他知道爸爸其實是喜歡他的,最後遺囑是叫他放棄公司,追求自己的夢想。

為子女植入成功經驗

家長要為子女植入成功經驗,累積的成功經驗可以重新塑造他們,改變他們原本的想法,重新定義自己。孩子對事物有興趣能增加他們的內在動力,使他們不會因為害怕失敗輕易放棄,相反,他們會因為克服困難而獲得很大的滿足感。累積足夠的成功經驗,孩子便會變得自信,勇於接受新挑戰。相反,如果他經常遭遇失敗,潛意識會告訴自己是失敗者,他便會變得退縮,因害怕失敗而不作任何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浪費了一些天賦才能,豈不可惜。

發掘興趣專長並加以培育

 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才能,發揮所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功感。相反,假如強迫子女學習一些他們沒有興趣的技能時,他們便會透過打機/煲劇麻醉自己,讓頭腦休息,不想思考任何事情,故容許孩子發夢,發呆,不需要分秒必爭,有時間做一些感興趣的事,對他們也有一定的益處。父母可以透過觀察,留意孩子喜歡看甚麼書/劇,無聊時會做甚麼、與朋友一起時談論最多的是甚麼,藉細心的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再加以培育,即使將來未必有大成就,也能有一個自信及快樂的人生。

如何令子女有成功感

 家長可鼓勵您的孩子多作嘗試,作一些具挑戰性甚至是冒險的事,即使失敗,也要繼續試,不因困難而放棄,每次成功跨過挑戰都能增加他們的能力感,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便不會那麼自卑。專注也是很重要的成功元素,家長幫助子女尋找興趣及專長,然後專注發展,即使沒有大成就,也會有小成功,一點一滴的小成功將成為他們邁向更高目標的動力。父母可以和他們一起探索,一起做,讓孩子在過程中觀察父母如何克服困難,如何堅持,與孩子一起焗蛋糕,學習包粽、包餃子也是不錯的親子活動,能為孩子累積快樂的家庭回憶,家長為子女注入新的正面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會改變他們本來的一些固有想法及習慣。

 猶記得幾年前我們一家往瑞士旅行,在少女峰上有坐在輪胎滑雪的活動,最初,兩個小朋友也不敢玩,害怕有危險會受傷,經過我和丈夫加上職員的一番鼓勵和遊說後,九歲的弟弟願意嘗試,然後發覺是非常好玩的,玩了三次仍要再玩,姊姊在一旁看見弟弟和我們玩得那麼開心,她也作出嘗試,最後,我們一家人都玩得非常開心。兩個孩子後來也變得更願意嘗試新事物。

子、關係能提自尊感

 很多社會學及心理學的研究都顯示,自尊感與自信心是相互影響的,自尊感高的孩子自信心也高,要培養有自信的孩子必須建立他們的自尊感,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提及強健的自尊感為防止自殺的保護因素。家長如何提升子女的自尊感?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7年發表《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香港中小學生調查》報告,報告內容可以給家長一些建議,調查結果發現建立子女自尊感,「同性別」的父子、母女組合有其獨特之處,例如對建立兒子自我肯定感來說,父親抽空陪伴他、與他談天、花心力幫助他等是獨特因素,即使母親同樣付出亦不能取代。相對來說,母親抽空陪伴、談天、花心力幫助對女兒來說亦是獨特因素,就算父親同樣付出也是取代不了的,因此,研究中心提議父母應刻意締造父子、母女個別相處的寶貴時刻。父母與相同性別的子女要製造更多共同回憶,大腦會自動儲存這些記憶,這些記憶將成為他失意時或感到沒有人愛的時候的重要提醒。為了讓孩子記得,可以在家裡放一些一家人遊玩的照片,子女可能不經意看見這些照片而憶起父母對他的愛及照顧,一如「潛行凶間」裡的風車代表著父親的愛。

要培養有自尊感及自信的子女,家長有時可能要做一些艱難的決定,假如發現子女在現時的學校,因為學科太艱深或教學模式而跟不上進度,家長會否考慮將孩子轉去一間程度較淺或教學模式適合子女的學校,使他能應付到,有成功感及能力感,同時減低他的挫敗感,他才能慢慢建立自信心。

TSTR_June_10_2019為子女植入成功經驗

「EQ家庭接見室」之 讓孩子說出感受及需要

曾訪問家長﹕「為何用責罵方式來管教孩子無效,但仍要繼續不停將親子關係捲入這緊張關係的漩渦之中?」當他們認真地思考這問題時,居然有一個重大的反省,就是發現自己承傳了上一代的管教方式而沒有加以反思當中的謬誤,包括運用群眾展現個人的弱項增加羞恥感來推動改過的動力,以及父母是權威的代表,即永遠不需要問點解而只管執行及相信。很多時候,我發現不停地責罵的心態,其實反映的不止是一種習慣這麼簡單,而是提醒父母在內心深處的一種刺痛而對自己產生的憤怒,最後令自己口中出惡言,但之後卻內疚不已。這種惡性循環的關係,再加上在過分競爭及高標準的學習環境下,漸漸地讓孩子失去與人友善的動機及一顆憐憫的慈心。

我好想讓父母明白,要培養孩子有好行為的關鍵,就是用平靜傾談的方式去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只要孩子知道自己內心的糾結能被父母明瞭後,他們才可有平復的心來讀入新的理解。最近,我與數位中學生交談,了解他們有心事也不願向父母透露的原因,他們的回應也令我們有新的了解導向。他們表示這是代表自己能獨立處事的成熟表徵,因他們可測試自己能承受困難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們會選擇與朋友分享內心的不安,因為朋友的接納度相對地較大(父母聽後反把問題更嚴重化),這種同聲同氣的感覺令傾訴者感到安然及無重擔。

按以上對孩子的心聲解讀後,我想安慰那些灰心失望的家長們,他們所謂的沉默不是不尊重及信任父母的能力,反而是我們能否學習保持一顆憐憫心,先放下自以為對的前設,並不用權來不准許孩子說個「我」字。如一家人能有多些憐憫心的思維訓練,包括如果别人也是這樣對我們,我們的感覺也會怎樣?他這個時候會面對甚麼?我可怎樣幫助他呢?這樣,一家人才能敢於說出感受及需要而提升心靈健康。

「所以,凡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是最大的。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184-5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May_1_EQ

「EQ家庭接見室」之 與孩子建立共識和融合點

最近收到很多迫切處理的個案,多是因為孩子在情緒激動下失控,衝進廚房拿菜刀,手執著刀柄指向父母,聲討父母不要再逼迫和控制他。當家長看到昔日溫馴可愛的孩子,變成如今所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後,實在需要停下激戰,認真地共同面對眼前的危機。所以,我相信危機就是讓人有機會在面對怯懦與魯莽之間去建立適當的中庸狀態,那就是一份人際勇氣,即彼此願意透過無數次的對話,直至找到共識和融合點。

人際關係最高難度是來自一家人如何保持在平等關係上溝通。很多時候,我會訪問一些小學生﹕「會否相信父母為了愛你而願意作出改變的承諾?」他們大多抱著十分懷疑的態度,這是源於他們回想父母昔日很多最終辦不到但曾答應過的事,舉例說,承諾若自己有好表現便加以獎勵,如自由選擇喜歡的食物,可惜他們最終都用「這食物對身體不健康」為由而突然否決這選擇權。有一位中五學生更流著眼淚分享,當爸爸在不相信任何解釋情況下便認定他是偷了錢時,內心感到心碎,並在情緒激動下大聲吶喊,叫爸爸立即報警捉他去坐牢。當看見一家人分別在我面前哭訴時,深感遺憾,因為來自對對方一個認知上的誤解,而讓大腦海馬回存留一種恐懼、憤怒的情緒。最後,當大家想付出關懷的時候,內心又會產生掙扎及選擇退縮的反應,而須再考慮是否需要作出迴避。

有一次,我的學生低聲細語地同我講,如果自己的父母仿如蕙姐姐那般善解人意就好了。但我卻提醒他說﹕「蕙姐姐是經過很長期的訓練才能稍為做到諒解對方的難處,所以你不能要求父母擁有輔導員的質素才夠資格來勸導你,同樣,你也未學好如何做父母的孩子角色,所以一家人都有責任去改變自己。你要肯定父母只是在愛你的方式上做得不夠好,但這絕對不等同他們不愛你。」

「即使生氣也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4﹕26-27〉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Apirl_3_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