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之 後悔的代價

後悔是人天生的一種情緒反應,對於正在長大和學習的年青人來説,後悔是非常有用的情感。後悔可以令人反省自身的行為、認識自己的定位、和更精準的為未來準備。但是,後悔始終是一個負面情緒,若果不懂好好利用,很容易被這個情緒牽動,跌入自責和自憐的陷阱,引發不同的情緒問題。

研究顯示,持續性的後悔會構成抑鬱和焦慮。人因為覺得自己做錯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最終甚麼也不敢做。整天為著過去改變不到的事情煩惱,停滯不前。那如何可以從困難中學習,而不跌入後悔的無底深潭?

客觀評估

大部分人都想做對的事,很少數人是由始至終打算做錯的。各人都是按照當時有的資訊,在有限時間內作當刻認為最恰當的決定。之後若果情況有變,就再調整方向。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選擇錯了,但結果比想像中好;也有時自以為作了完美安排,但事與願違,因各種原因沒有預期的效果。一件事的結果有太多變數,不能只怪罪自己一時的判斷。若果認為有改善空間,就牢牢記住,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嘗試作不同的選擇。

積極計劃現在與將來

你後悔的事情,現在可以作出彌補嗎?是一段破裂的關係?是沒有完成的學業?是工作上的不如意?若果現在還可以令事情變得更好,就要好好努力去作出改變。當你開始專注去計劃改變現狀,無力感就會減輕,而後悔會慢慢消失。若果過去既成事實,你也總有方法可以令生活變得更好。請專注計劃人生的下一個故事,而不是活在過去。

分散注意力,嘗試新事物

若果你開始持續地被後悔的負面情緒影響,感到被困的時候,不妨去嘗試做瑜珈、學習陶瓷、跟朋友去打籃球。新嘗試會帶來新思維,認識新朋友也會帶來新的刺激。慢慢地,你會開始把專注力由對內變為對外,視野變得廣闊,情緒也逐漸舒緩。

接納人生的不完美

人會後悔,源於不能接受自己犯錯,但人總會犯大大小小的錯,皆因人永遠不完美。只有神是完全的,無缺憾的。人心裡驕傲,才會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既然天父都接納及原諒我們的不完美,為何我們還要執著呢?人生是由無數的失敗構成的美好旅程。沒有失去過,就不會珍惜。

人生不可能完美,我們每人都會犯錯,犯錯就會後悔。後悔可以改變一生,令人生變得更精彩,也可以令人跌入萬劫不復的漩渦,如何體會及駕馭後悔就要看你的功力。跌倒了,就讓自己痛一下,哭一下,起來再走吧。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3-14〉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會感恩的人真有福

「快樂」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也是正向心理學其中一個研究重點。究竟怎麼樣的人會快樂?如何增加一個人的快樂指數?研究「快樂」的學者反覆地發現,會感恩或有感激之情是令人感到「快樂」的關鍵。會感恩的人,往往比較容易留意身邊的好人好事;會刻意記住正面的事情,令自己心情比較歡悅;更有解難能力和更容易和人建立深厚感情。

那麼,如何才可以得到「感恩」這個好東西?感恩的心是天生的嗎?是性格「樂觀」的人獨有的能力嗎?並不是,感到滿足和一個人的客觀環境是沒有直接關聯的。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但還覺不夠,整天都在埋怨;有人卻擁有的很少,但非常珍重身邊的人和事物,為每一樣擁有的感恩。任何人都可以訓練感恩的心,就算人生充滿挫折和不幸,都可在生命裡找到值得感激的事情,故感恩的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人是由無數習慣組成的動物,我們日常都是慣性的運行著一個模式,故習慣是通過每天一點一滴累積的,也是可以刻意培養的。若果你弄傷了右手,也總得訓練左手拿匙羹吃飯吧,甚至要訓練左手拿筷子和筆;若你能訓練左手寫字,那訓練感恩的能力也不會難到你。

要培育感恩的心,首先要慢慢建立一些好習慣。一開始建立新的習慣會覺得很難,經常會忘記或固態復萌,那是正常現象。只要不放棄的一天一點地練習,慢慢感恩就會成為一個習慣,一個既定的思想模式。

感恩日記

感恩日記是每天指定一個時間,用紙筆記下一天中的小確幸,那怕只是一件小事,也會成為當天溫暖的來源。每當情緒低落的時候,看看感恩日記裡的好人好事,提醒自己生命裡點點滴滴的祝福,情緒自然會得到提升。

感謝信

你也可以嘗試寫感謝信或感謝卡給身邊的人,對象可以是幫助過你的人或是身邊每日相處中你會容易忽略的人。寫一張小小的感謝紙條給你的母親、孩子、枕邊人、同事、朋友,感謝他們每天的愛和扶持,感恩有他們一起經歷高高低低。把多謝的說話切實地用文字表達,可以加強感恩的實在感。

靜觀練習

學習簡單的靜觀(mindfulness) 技巧,活在當刻,感受陽光曬在臉上的和暖,深深地呼吸清新空氣。感恩,就是習慣珍重你所擁有的,不要奉旨的(take things for granted)認為自己配得擁有。

每天帶著感恩的心過活,珍惜神所賜的每一天,快樂自然會找上門。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谷針?無疫苗而遺憾?

近來,每天都有病人問我,他們身為長期病患者和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究竟是否適合打新冠疫苗針。當我查問清楚病歷後,找不到甚麼不穩定的身體狀況,我必定鼓勵他們接種;再者,在英國有嚴重精神病的市民是優先群組去獲得疫苗接種的。於是我也乘機把握機會,跟他們講講醫學歷史。

別以為天花只是小朋友的輕微傳染病,就算從十八世紀開始已經有天花疫苗(種牛豆),在二十世紀這個傳染病也奪去了三億人的性命。今天人類已經戰勝了天花病毒,因為它已絕跡在地球上,這個成功全賴有在過去一世紀的全球高度疫苗接種率。預防天花之後,我們有各種的疫苗對抗不同的傳染病。所以,我認為疫苗的發明,是醫學史上的十大突破之首。

戴口罩和勤洗手,是作為體外環境的保護方法,始終都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最近台灣新一波的疫情爆發,便是一個好例子。疫苗接種後所帶來的免疫系統保護,便是24小時的體內防守;群體免疫才可令病毒絕跡,長遠幫助最有效。台灣早期在關口防禦性做得非常好,但卻沒有好好準備疫苗接種。

相比之下,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有充足疫苗供應,接種率仍然偏低。就算有地產商推出打疫苗可抽獎洋樓一層,也不見得即時令到全城市民雀躍。其實,從認知心理學所得,人們的經濟行為,大多數人是被「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想法去推動而做出決定,造成了「認知偏差」。「怕損失」比較起「想得益」的力量大多1.5倍,例如在一個投資中,心理上我們往往對損失一千元的後侮感覺,是賺取多一千元所帶多之喜悅的2.5倍。因為「怕蝕底」而作出的行動,香港在疫情初期也見過:超市的厠紙被搶購一空,而且在家中囤積大量廁紙。

媒體對疫苗副作用的報道,加上「損失規避」的影響,令市民不想「冒險」接種疫苗,不敢接受新事物和極微危機,寧願保持不變。除了我們醫療人員還需努力解釋給市民聽,疫苗所帶來長遠益處,政府單靠「甜頭」去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並不足夠,也需要讓市民知道現有疫苗八月尾到期之後,不但造成浪費要捐贈其他地方,亦可能影響將來訂購疫苗;而且巿民如果不在這段時間接種,很可能有「蘇州過後冇艇搭」的遺憾。在護己護人的大前提下,早日接種新冠疫苗,絕對是明智的決定。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這就是你們在萬民眼前的智慧、聰明。他們聽見這一切律例,必說:『這大國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聰明!』」〈申命記4﹕6〉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淺談抗逆力(三)﹕ 遊子篇

早年獲政府委派到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科教學醫院進修,自此與牛津郡華人社區結下不解之緣。每次造訪英國都應邀為當地華人社區諮詢中心分享不同精神健康課題。最近因疫情關係,在線上作了幾節精健康的分享會。海外華人能夠在異地生活實在是很了不起,他/她們都有著不平凡移居外地的原因,面對文化差異的勇氣,願意融入當地社會的努力,成功適應繼而造福後來者的關愛,這都是詮釋跨文化抗逆力的最佳佐證。 

人類歷史見證了無數遷徙的故事,因著天然災害,戰爭動亂和經濟困難帶來被動的移徙。今天大部分的移民,卻是主動自決的個人決定。每個個案背後有極其複雜的推動和牽引的元素,一般相應例子包括面對逼害暴力與得到安全和自由,面臨失業與高薪厚職的機會,瀕臨飢餓和環境污染與得著食物供應和環境改善,家庭分隔和服務缺乏與家庭重聚和生活質素提升等。移民外地往往要面對身處異地的文化衝擊,是個人抗逆力的試金石。嘉奧博(Kalero Berge)是芬蘭裔的加拿大人類學家,他1954年在巴西作了一個有關面對文化衝擊四個階段的演講,他其後發表的文章被研究跨文化適應的學者廣泛引用。從蜜月期、磨合過渡期、解難適應期到融合期,成功移居外地的人士一般可以做到文化兼容。以居英華人為例,既適應英國生活習慣,也保存中國文化傳統;也有移民最終完全認同當地文化,對自身出處不聞不問。然而大部分移徙異鄉的「遊子」在悠長的磨合適應期裡,往往因著離開熟悉的環境,人際間的言語溝通障礙、身份認同的迷失,而出現精神健康的不同挑戰。較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常懷思鄕情意,時而憤慨急躁,有感恐慌無助、納悶退縮等。 

今天很多人都在考慮長遠移居外地。首先,要平心靜氣,精確衡量自身移民外地的種種得失,詳細預備和細心安排移民前後的繁複手續,是踏上移民之路的首要秘訣。多認識自身的情緒,也學習疏導生活異地帶來的情緒反應,擁抱正向思維,保持身心健康至為重要。在漫長磨合適應時期,與家人彼此關心扶持,和當地有同理心的好友建立深厚情誼,多參與當地自助助人組織和機構的活動,都是建造自身抗逆力的方法,也是「遊子」在異地安身立命的良方。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16﹕8-9〉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淺談抗逆力(二)﹕孺子篇

在醫院行政工作退休前,接受過兩間中學的邀請,在畢業禮作主禮嘉賓。想到今時今日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青年人,希望他/她們面向前路時有積極取態,也期盼他/她們掌握照顧自身精神健康的方法,故義不容辭地答允在畢業禮為當年應屆畢業生打氣,以抗逆力借題發揮,鼓勵畢業同學之餘,也與眾師長共勉。在眾多研究抗逆力與青少年人成長的數據中,在逆境如貧窮、父母離異、家人離世、社會動盪等的情況下,發現有不同守護著他/她們成長的要素。這些都是畢業離校同學們在前行的路上,需要珍而重之。而眾師長在身處的領域內,更要不懈地建造和經營一個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安馬斯婷(Ann Masten)是美國明尼蘇達州兒童發展學院教授,也是舉世知名研究抗逆力的權威。她在暢銷書《平凡魔法 — 成長中的抗逆力》詳列在逆境中保護兒童成長的因素,當中包括個人特質、家庭支持和社會氛圍三個層面的種種元素。另外,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領域裡,發現大概一至三成在困難處境的學童,他/她們在學業、家庭和社交關係,畢業後發展機遇的掌握均能超越同儕,健康成長。賴以成功的個人特質,一般包括品格培育、良好認知功能如自制能力、智商,並能與人建立正向關係等。在家庭方面,有效的教養,與父母或至少一位家庭成員建立深厚親子關係,能夠在家中及早培養彼此關愛和相互責任感,都是建立孩子抗逆力的良方。此外,有效地與社會機構如學校,教會團體及其他關愛群組所提供的支援接軌,建立長遠歸屬感,對提升個人能力,加強自我價值感,及能高效和以目標為本面對人生挑戰,有一定幫助。 

對即將離校的畢業生,能與他/她們分享成功完成學業的喜悅,是莫大的榮幸。提醒一下他/她們還作孺子時,在不同成長階段時接受的教養、教育和教誨,要常存感恩之心。也許,他日在人生旅途上舉步邁前之際,貿然發覺已成人父母、為人師表、作人上司時,總不要遺忘回饋後來的孺子們,以合宜的教養,全人的教育和不倦的教誨,為孩子們防逆,承傳關愛,讓後來的孺子在今天起伏不定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淺談抗逆力(一)﹕ 抗疫抗逆

新冠肺炎病毒疫苗接種計劃在世界各地紛紛展開,為能夠全面控制這全球大流行的疫症帶來了曙光。這大半年疫情期間,數度應邀以「新冠肺炎與精神健康」為題,在線上與不同群組,包括中國內地以至港澳台的精神科同道,也有與基督教教會接觸到的教內外人士分享心得。在闡述有關新冠病毒基本資訊、科學數據、診治預防,對個人精神健康影響,以及精神健康服務在不同地域面對挑戰的同時,不期然在作結時,為現時的疫情逆境加點希望,藉此送上英國街頭塗鴉藝術家(Bansky)「汽球女孩」的「常存盼望」畫作,祝願未來雨過天青,重過正常生活。

「汽球女孩」的「常存盼望」畫作

從心理學角度,抗逆力是從容在精神和情感上應付危機和快速恢復的能力,即透過使用個人思想、情感和行為,激發正面能量,抗衡危機帶來的負面衝擊。美國心理學會在2012年發表操練抗逆力的秘訣,包括建立自身的支援社交系統、保持個人身心健康、尋找生活意義、擁抱正向思維等。聯合國亞太區辦事處早年資助探討研究如何在自然災害下建立抗逆力,發現能夠團結一起,願意建立抗逆意識,努力分享社會、天然和經濟資源的地區/國家,往往能比緊抱個人主義的地方更快克勝災害。世界經濟論壇在2014年年會也發表報告,比較國與國的抗逆力,能夠置身在抗逆力排行榜前列的國家,大都是經濟體系比較健全和國民本身具備多元發展能力的素質。 

全球大流行的疫症及其防疫措施,對個人身心健康以至個別國家和地區的精神健康服務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抗疫的日子一路走來,讓我們對理解抗疫力賦與最貼身的詮釋。我們可以從個人、社群和社會結構裡建造抗疫力,從而讓個人、個別社群以至整體社會都能合適地回應,以及迅速地恢復因著困境、災害帶來的種種困難,促進個人和全民精神健康。在新冠疫情不斷演化的過程中,也是建立個人抗逆力,提升自身精神健康的機遇,包括讓我們多與有同理心的伙伴同行;小心遵守防疫指引,積極接種疫苗;正向地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小確幸,多與有需要的朋友分享資源;為未來轉變作好預備,迎接疫後新常態的生活方式。

「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穏行在高處。」〈哈巴谷書3﹕18-19上〉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片來源﹕

https://www.canvasartrocks.com/blogs/posts/70529347-121-amazing-banksy-graffiti-artworks-with-locations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抗逆力與抗疫力

在過了一年多的疫情下,大家為了防範感染新冠病毒而增加了家居生活,有研究告訴我們,各地民眾的體重增加,年輕人的近視加深,成年人的飲酒量也上升了等;而最不幸的還有,負面情緒也多了。在抗疫疲勞之下,老中青常常有抱怨:老人家擔心染病早過世、中年人憂慮經濟下滑和失業、青年人卻埋怨不能出外旅遊。最近的個多月來,我的病人們又多了個煩惱,就是﹕「究竟應否接種疫苗?」

一年前,我在這裡曾寫過關於情緒回彈力(resilience),但這個反彈並不是指﹕隨著一兩天確診個案下跌,而出現在商場食肆的人山人海和報復性消費,實說的是﹕我們要有抱住長久對抗逆境的心態。

在一個網上平台講座(TED talk)中,康露絲博士(Dr Lucy Hone)分享了她個人的悲慘故事。話說在幾年前,她和家人與好友的一家人,駕車到郊外遊玩,當時她的十二歲女兒堅持坐上友人的車,想與自己同年紀的朋友一起,但是卻不幸遇上嚴重意外,女兒與他們一起遇難過身,猶如電影故事的情節。更戲劇性的是,康博士之前一直都在情緒回彈力上做研究和幫助別人如何對抗逆境,如今自己卻陷入了極大的悲痛深淵裡,怎樣也不能從中把自己拔出来,以往所學的和向別人所講的,剎時間似乎一點實質用途也沒有。幸好,到最終,她分享如何領悟了以下三個道理,有效幫助自己盡量如常地生活下去:

(1) 人生無常 ( Suffering is part of life);

(2) 生活上,應該在意於一些我們可以改變得到的事情上;

(3) 要反問自己,若果讓一些不好受的思想繼續徘徊,對自己有甚麼好處?若果沒有的話,便要停止去想,也不應做甚麼事情使自己容易再陷入這悲傷思想裡。

這些似乎是老生常談的道理,不會打動你多少,但是從一個研究逆境掙扎的學者,憑藉第一身經驗說出来的,是值得我們細思。

過去兩年,香港經歷了一浪接一浪的衝擊:社會動蕩、疫情肆虐、中美關係緊張,真的是百年一遇。有人可能會覺得前路徬徨無助,但是為甚麼不可以接受人生便是如此無常呢?不如用「擁抱大時代」的心態,然後「放長雙眼去睇」世事變遷 (vicissitude of life) 吧!這態度好比是對照邱吉爾在對抗德國納粹軍時,向英國人說了的明言:「若你身陷地獄,就繼續前進吧!」(“If you’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4﹕8-9〉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新冠病毒損害腦部和精神健康!

早前上網看世界新聞,幾則頭條都是和新冠肺炎有關,其中印度不幸在24小時內已有4000人死於新冠肺炎!另一方面,有大型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對腦部的損害可能甚至多於肺部,這報告的標題使人不安:“A third of Covid-19 survivors suffer brain disease.”(三份一曾患新冠肺炎的人有腦部受損。)

根據CNN的報導,在美國數十萬曾患新冠肺炎的人之中,有三份之一在得病之後的6個月內,出現了和腦神經受損及精神健康有關的病症。研究人員發現中風和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的發病率上升了,而曾入院或需要深切治療的病人,比例更特別高。另外,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也明顯多了。固然,受感染丶被隔離和一連串的治療經歷所導致的心理壓力和創傷可能是致病因素,但也很大機會因為新冠病毒是會損害腦神經,有專家甚至形容腦部受破壞可能比肺部更多。所以,在疫情過後,許多人仍會面對長期的困難、社會的沉重負擔。

香港至今有逾一萬人曾染病,其中200多人不幸病逝,死亡率接近百份之二,而死亡個案大多發生在年長和有長期重病的人。這些數字比許多國家都輕微,一方面是因為香港人曾經沙士一役,加強了防疫意識,亦因為我們的醫療系統至今仍能支撐下去。不過,抗疫超過一年,一般人都不免放鬆了警惕,不自覺地低估了這個感染的危險性。CNN的報導提醒我們,除了有百份之二的死亡風險,還存在許多嚴重的後遺症。在我們平衡打疫苗和染病的風險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曾聽說在某些國家,例如日本和菲律賓,因為多年前曾發生其他疫苗事故,故接種率就比較低。但在全世界,直至2021年4月初,已有超過六億人接種了新冠疫苗,以色列這個常處於高危狀況的國家,因為國民的危機感,全國近1000萬人口,已經全民完成第一次接種疫苗,據報當地的入院和重病人數因此快速下滑,這些都是有力的數據,證明疫苗是有效和安全的。

在香港,自2月底開始接種疫苗,在近50萬打了針的市民中,不幸有10多宗死亡事故,雖然專家們認為和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但許多人都嚇怕了,以至接種進展慢了下來,以目前的速度,香港要花上兩年才可以達成全民打疫苗的目標。其實,死亡風險可以較客觀分析一下:根據資料,在2019年的同一時期,即2月26日至4月4日,在55歲或以上的人口當中,有438人,即每10萬人有17.2宗死於缺血性心臟病; 另外有716人, 即每10萬人有28.1宗死於心臟病。

既不低估新冠病毒的殺傷力,亦不高估疫苗的風險,我們才可以作出明智的決定。

「我兒,要謹守大智慧和明辨的態度,不可讓它們離開你的眼目。」〈箴言3﹕21〉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疫苗猶豫

早在今年一月,世衛已經留意到在不同國家可能出現「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意思是指雖然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經面世,但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人遲遲不去接種,使到疫情在世界各地仍然延續下去。世衛亦製作了一條短片,提醒醫護人員應以平和及開放的態度和病人和大眾溝通,找出對疫苗猶豫的主因,這個原因可以是很獨特和個人的,然後解開這些誤解,又要把科學數據,變為一般人可以消化的解釋。溝通往往不只一次的,希望大眾能終於明白和接受疫苗。

在香港,超過十個人在接受苗疫苗不久後死亡,雖然佔五十萬接種疫苗者的極少數,也和疫苗未必有關係,但已使不少人對打疫苗卻步。在英國,有報告指接受牛律疫苗(阿斯利康)後,在一些較年輕的人出現「血管栓塞」,不幸亦有引致死亡的病例,一些國家甚至宣佈暫時停止為年輕人(五十歲以下)注射這疫苗。但同時亦有許多國家繼續接種牛津疫苗,甚至為疫苗供應不足而出現政治張力。其實,英國至今已有二千多萬人打了牛律疫苗,出現血管栓塞的比率是一百萬份之四。如果我們冷靜些看這個數字,便可推算到約有80人出現這個情況,但如果這二千多萬人沒有打針,結果在未來一年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染病,將會有四十萬人死亡(以死亡率為百份之二計算),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英國在去年年尾每天的新染病數目為五萬人,而印度最近在一天內便因新冠肺炎死了四千人!

大家都聽到不同的疫苗有不一樣的「防止感染」效率,加上不同的疫苗亦聽到有不同的反作用和危險性,所以很難作決定。這些混亂的信息,很大程度是因不同的疫苗在疫情不同階段、不同國家、在不同人接種上收集數據,得出的「防感染率」或有出入,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如果完成全兩次的接種,雖然個別人士仍可能染病,但得重病和死亡的情況就絕無僅有。最後這一點是考慮是否接種的重要參考資料。

幾年前,我剛從醫管局退休,在開始私人執業之前,有幾個月的空間,我和太太決定把握機會,到非洲肯尼亞觀看動物大遷徙和到南美秘魯的馬丘比丘的天空之城,但先決條件是要接受「黃熱病」(Yellow Fever) 疫苗,而以我當時的年紀,有較嚴重副作用的機會較高,達十萬份一,但由於我是極之希望能在這兩處旅行,便決定打針了。是否打疫苗,除了風險還得看「需要和責任」。和許多香港人一樣,過去一年多,我除了擔心受感染,更害怕自己在不知情下傳染給接觸過的老人家和長期病患者,他們因這病毒而死亡的機率遠高過百份之二。盼望大家都加上「社會責任」的因素來面對疫苗猶豫。

「所以,你們行事為人要謹慎,不要像愚昧人,卻要像聰明人。」〈以弗所書5﹕15〉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Factfulness 《真確》

早前收到朋友傳來訊息,說今年農曆新年的氣溫會跌破記錄,低過零度,我即時也把這個消息再轉發給好朋友和親人。一陣子之後,我有空詳細看看這個「警告」,發覺有些問題,因為以現今的科技,未必能準確預測到三十天後農歷年初一的溫度,而這預測的溫度和年三十晚又相差太大。在網上搜尋一下,很快便找到天文台發出的澄清,指這預報是不真確和不科學。「事實檢查」(fact-check)之後,唯有馬上通知各親友作更正。其實,今天的資訊爆炸,每日我們都接觸到大量和很逼真的假資料,分辨可不容易。

在這樣情況下偶然看到《真確》這本書,全名是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 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作者Hans Rosling是個醫生和公共衛生教授,他用大量可靠的數據,指出很多人關於現今世界的想法都可以是不正確的。書本的開始時,作者向讀者列舉了十三條問題,例如﹕「在全球低收入的國家,平均有多少女孩子可以讀完小學?」「過去二十年全世界活在極端貧窮下的人口的增減如何?」「過去一百年全球死於天災的總人數如何改變?」這些問題我們都覺得很顯淺的,又只需在三個答案中選一。可是,在許多群體中,包括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只答中兩條!「十三條題目三選一」,瞎猜也應該答對四條。作者經過長期的研究推敲,認為不是因為沒有知識,也不完全是因被傅媒誤導,而是人的思考受根深蒂固的直覺所扭曲。

作者繼而指出我們常犯十個思想上的錯誤﹕(1)The Gap Instinct (二分化直覺)﹕我們常自動把資料推向兩個對立的位置,非黑則白;(2)The Negativity Instinct (負面直覺)﹕我們傾向注重負面的東西;(3)The Straight Line Instinct (直線直覺)﹕雖然現實不常見,我們總以為事情是直線發展下去的;(4)The Fear Instinct (恐懼直覺)﹕人自然會特別留意使我們驚慌的事;(5)The Size Instinct (失真直覺)﹕人往往把事情看得不合比例;(6)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概括直覺)﹕我們把許多不同的東西都歸類在一起;(7)The Destiny Instinct (宿命直覺)﹕假設一切都不會、不能變;(8)The Single Perspective (單一觀點直覺)﹕常用同一導向看問題,不合這導向的事就看不到了;(9)The Blame Instinct (找代罪羔羊的傾向)﹕找到「元兇」便好像明白和解決了所有問題;(10)The Urgency Instinct (急迫感直覺)﹕常以事情緊急而草率回應,而這些反射式的回應又受我們各種「直覺」所支配。

若我們能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以上的提醒,努力平衡自己的直覺所引起的偏差,再看作者所提出的大數據,我們便知道世界縱然不完美,但卻肯定是在進步中,我們對將來便可以有根有據地樂觀一些。難怪微軟的創辦人蓋茨如此說:「這是其中一本我讀過最重要的書,它是使我們清晰思考世事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們若說自己與他彼此相通,卻行在黑暗裡,就是說謊話,不實行真理了。」〈約翰壹書1﹕6〉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