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牧語~超越死亡的恐懼

筆者在醫院院牧事工服侍了30多年,接觸無數生老病死的處境,由未出生而夭折的嬰孩至年過百歲的長者,並且經常協助病人或家屬面對死亡和垂死的過程。當然,最大獲益的就是我自己。過往的經驗,讓我學會了面對自己的死亡。此外,近年每當被邀請講及有關牧養垂死病人或處理哀傷離痛時,我必定與受眾分享和探討﹕「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意思是:我準備好了嗎?

筆者留意到,許多人都沒有對「死亡」作深入的反省,除非他們正面對死亡的威脅。無論是心理上或文化上,一般都視「死亡」的課題是消極的、是禁忌,最好避而不談。事實上,不少病人從不會為自己準備如何面對或處理死亡前的事情。當中有些是完全不知道病情已到藥石無靈,根本從來沒有想過會死,因此,不容易開放地談論與死亡有關的話題;亦有因各種急性疾病或意外而突然死亡,毫無準備。上述的情況,往往為家人帶來悲痛,並且,在處理身後事上,亦遇上很多障礙。

  死亡令人感到恐懼,是因為它奪走生命的一切。然而,面對死亡就會給我們揭示永生的盼望。此刻,你深深體會生命短暫的同時,亦會發現人與人之間蘊藏無價的愛與關懷。在這領域中,誰也不能單憑自己的本領或智慧去解答這個奧秘,只有對生命的本體和克勝死亡的基督信仰才能支持我們;只有主耶穌基督才能幫助我們正確地面對生命與死亡的事實,明白二者相關的因由,並恰當地接受一切、處理一切。

你預備好面對自己的死亡嗎?又或你的家人是否已準備面對你的死亡呢?當死亡來臨,有很多事情需要即時作出決定。而且,在隨後的數天還要處理更多的決定。假若你今天離世,你的家人或至愛會如何處理和跟進你的後事呢?親人離世,總是一件悲傷的事,在這個時候,家人都會被悲傷的情感所困擾,可是又要在一瞬間處理後事的種種決定和安排,要清楚並能夠理性地作決定並非容易。若家人對你的選擇毫不知情,他們往往會落在一個十分困難的處境,那就是只能猜想你的意願:「你的真正心願是甚麽呢?」家人常常因此感到困惑和歉疚,甚或會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耶穌十分清楚人的基本需要,亦明白人生種種的痛苦,也曾清楚地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筆者在此試提出下列數點,讓大家在關懷和照顧臨終者時作參考:

(一)切勿隱瞞病人,要適當地告訴病人病情的真相,尤其將面臨死亡時,好讓他們有充分時間準備面對,和如何處理身後事。

(二)協助病人及家屬說告別,留意有沒有未了的心願。

(三)幫助病人維持盼望的感覺,無論這盼望如何變化。

(四)以開放的態度談論死亡,鼓勵為自己編排安息禮拜程序和撰寫自己的訃文,預早為自己死亡後要處理的事情作決定,這對於明白和面對死亡的過程,有很特別的果效。

(五)經常提醒自己,要培養人情味,能夠心同感受,這是關懷者最重要的素質。

(六)協助疏導病人的內疚感:就是怕成為家人的負擔,幫助垂死的人去接受,甚至享受被服侍是很高的心靈情操。

(七)為臨終者禱告時,必定提及:即使人與人會分離,神的愛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心裡。因為愛是人面對痛苦的最佳動力。

(八)關懷垂死的人其中一個最重要目標,就是讓他們找到生命的盼望。

生、病、老、死是人生必經階段。然而,老化、臨終、死亡、和喪親是人生體驗中的必然經歷,理解並接受這些事實,會讓個人和社群生活得更豐盛;抗拒或否認這些事實,可能會引來更多的痛苦,甚至喪失尊嚴、生命變得消極。

筆者父親已98歲,母親20年前因癌症去世,他們結婚43載,當然他亦經過一段悲傷的過程,然後重新適應生活。現時獨個兒居住,慶幸身體仍健壯,對他而言,是另一種享受:從新體驗自由,他會盡力保護自己,早睡早起,飲食清淡,生活簡樸。他曾笑言,死而無憾,因已經驗人生種種辛勞,與此同時,亦體驗了幸福,現在無憂無慮。筆者年青時,尤記得父親常常教導,人出生便開始面對死亡,不知是誰影響他有這種想法,是他經歷過戰爭、喪親或失戀…此外,我相信是父親在哀傷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家人的關懷,使他更能承載生命的苦楚。與此同時,亦紓解了我們對他的擔憂。如何能在苦難中,尤其面對死亡時超越恐懼呢?「用心去關懷」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動力。它能夠推動人落實去愛和施予,使彼此在面對死亡時尋獲盼望和安慰。

林偉廉牧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

每週牧語~送舊迎新的再思

每年到年終,又是自然想到送舊迎新,尤其是當我們經過了多事之夏與秋之後,我們總希望有新年新事新希望。我們都盼望香港局勢能回復平靜,市民生活能回復安穩。這種想法是理所當然,因為無論在動盪的社會議題誰是誰非,其實我們都希望「明天會更好!」故此,我們願意送走令我們困惑的舊日,迎接喜樂的明天。

不過,除了一些今年明顯的個人挫敗、社會衝擊之外,一如往年那般會問﹕「是否『舊』的一定要送走,『新』的必定是好?」「今年的『新』若是好的,為何到年底還要送走呢?」更有趣的是,原來「年」乃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惡獸,別稱年魔、夕、歲,故此在一年最後的一天是「除夕」,新年第一天叫「過年」!

在聖經中的保羅,有一名言常掛在基督徒的口邊:「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立比書3﹕13〉一般這是用在要忘記「背後」不如意不快樂的事,而要努力追求美麗的未來。其實,經文所指的保羅說要「忘記」的乃是他光輝的背景與成就,而「努力」更上一層樓,不為過去的成就沾沾自喜,而竭力追求更完全,故此要「向著標(標杆)竭力追求,為要得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我往上去的奬賞。」〈腓立比書3﹕14〉保羅是不斷努力向前的人,若要為過去不如意的事憤怒苦惱,他實在比別人更多理由經歷無數次的傷害與攻擊,但他說﹕「… 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哥林多後書4﹕8-9〉因為保羅乃為主而活,所以不以他的遭遇為然,他說﹕「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哥林多後書4﹕10〉

「新」與「舊」都是時光線上的標點,表明時間的先後,不一定是與有好歹之分。故此我們在新的一年之開始,我們該務求不斷更新向前進、向上跑!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最低工資=最高保障?

政府維持最低工資時薪於37.5元不變,而下次檢討於2022年10月底前完成。數年前,香港政府的《最低工資條例》,是確立法定最低工資制度,目的是在防止工資過低、減少低薪職位流失、維持本港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等重要考慮中,取得適當平衡。法定最低工資是設定工資下限,保障基層僱員。法定最低工資於2011年5月1日開始實施。由2019年5月1日起,法定最低工資水準調升至每小時37.5元。就僱主備存僱員的總工作時數紀錄的金額上限,亦同時修訂為每月15,300元。法定最低工資以時薪為單位,基本原則是僱員在任何工資期的工資,按他的總工作時數以平均計算,不得低於法定最低工資的水準。」

當年香港最低工資的實施,有人歡喜有人愁!從正面來看,的確有些低收入的勞工可以得到更合理的工資;但從負面來看,若有老闆不願或不能跟隨新的法例而裁員令勞工失業。再者,將有不少中小企因工資成本提升而需要提高貨物及服務價格(導致通漲),或被迫結業。在這張力之下,我們亦捲入休息日及飯鐘錢該如何計才合理的爭議。幫助貧窮的勞工是一件美事,但在這過程中我們怎能避免弄巧成拙,使勞方及資方都相得益彰呢?

2005年美國參議員泰迪甘迺迪(Teddy Kennedy) 曾以「公正/公義」為基礎,倡議提高美國最低工資,他說:「這是一個決定性問題,關乎甚麼是真正關心我們的社會,我們是否獎勵工作、是否尊重個人循規蹈矩的努力、是否要遵循人類偉大「八福」(The Beatitudes)的教導。若我們相信猶太教-基督教的倫理,我們一定相信最低工資都必須是一個能提供人人基本生活的工資(Livable wage)」。「但願公正好像潮水滾流,公義好像河水長流。」〈阿摩司書5﹕24〉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豐盛生命的教育

近年教育界愈來愈重視生命教育,這是一件好事!然而何謂『生命教育』卻眾說紛紜,因為在後現代洪流之下,連生命的含意、意義和價值都難以有共識,而教育的定義和方法亦趨多元化。我們在推動生命教育之前,必須決定它的定位。

筆者欣賞在2008年吳庶深教授及胥嘉芳博士在「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中港台兩岸三地初探」一文中,為生命教育提出以下的定義:「『生命教育』不僅為全人教育的理念,亦為具體的教育方案或課程,目的為促進個人生理、心理、社會、道德及靈性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以建立自己與他人、環境以及宇宙之相互尊重與和諧共處的關係,協助其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期達到健康和正面的人生。」

筆者認為『生命教育』乃為全人成長與健康,包括身體、情緒、認知、群性與靈性的健康,提供全面的教導、培育與關懷 (參「心靈關懷與牧養」模式)。這正是保羅所教導:「…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無論是甚麼美德、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應當思念。」〈腓立比書4﹕8〉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一同哀哭,同舟共濟

我與你同坐這條船
無情浪把它猛捲
滿天風雨 視野未能見
亂作一大團 不知怎算

既決意留在這條船
齊齊令它不遭破損
困境挑戰 奮勇地面對
令到這條船永不翻轉

這是許冠傑所作的「同舟共濟」,歌詞雖然以香港人為對象,但在世界地球村裡,我們都正『同坐這條船』,故面對全球天災人禍而身受其害的人民,在香港的我們同樣要關心和支援。不要抱幸災樂禍之心,或視「天譴」臨到曾傷害別國之國,因前人的罪過昔日已受譴責,事過境遷的事故也再不能改寫。根據典故說明:「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牠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牠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牠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從心理輔導的角度來看,這是「同理心」。輔導的成效往往在乎輔導員或治療師是否能與受助者身同感受,進入受助者的心田,提供安全的空間,化解各樣的心病。從社會學的角度,這就是和睦共融的基礎。

在基督信仰中,聖經教導:「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羅馬書12﹕15〉就讓我們與正在受苦受難的災民一同哀哭,同舟共濟!我們喜歡分享別人的喜悦,例如参加親朋好友的慶典與派對,但當身邊的人陷入危機,面對各樣的困惑哀痛,我們卻會感到不知如何作出回應,束手無策!保羅承繼耶穌的教導,督促門徒:要過彼此相愛、愛人如己之肢體生活。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在難民潮中再問﹕誰是我的鄰舍?

俄烏戰爭的爆發導致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的人民無家可歸而成為難民,家破人亡,被逼離鄉別井,逃到波蘭和西方不同的國家!同時,不少男士需留守在烏克蘭國土與俄兵作戰,難民之中多數是無依無靠的婦孺,真是可憐!

在香港,雖然我們並未真正感受這些難民帶來的衝擊,但亦可以參與一些救援的工作。其實,難民和新移民都是我們的鄰舍,是香港社會的一份子。目前香港接近85%的人口都是70多年來在不同時代從中國來的「移民」,包括中日戰爭逃到香港的難民,以及他們在港誕下的後裔。

事實上,無論是過去或現時,香港新移民的問題與香港經濟轉型息息相關,不少是低技術工人,不能操流利廣州話而增加了就業的困難;另一些雖是內地專業人士,但來港後又遇上其學歷不被承認等問題。再者,他們亦要面對婚姻與家庭生活的挑戰,包括不少新來港學童學歷銜接的問題;同時,亦需面對被歧視問題,除了語言不通和經濟的差距,還有新移民與舊移民的衝突和經濟保護主義。

在聖經路加福音10章25-37節,主耶穌基督在回應有猶太人背景的律法師之提問時說:「…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誰(才)是我的鄰舍呢?」耶穌便講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指出我們關心的問題該是「怎能成為「好鄰舍」,「憐憫」(關懷) 任何有需要的人(比喻中的撒瑪利亞人一般是被猶太人敵視的),而不單是關心我們自己人。我們要成為新移民及難民的「好鄰舍」!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應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呢?』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怎麼念的呢?』他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愛主你的 神,並且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答得對,你這樣行,就必得生命。』那人想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撇下他一個人就走了。正好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旁邊走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裡,看見他,也照樣從旁邊走過去了。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旅行來到他那裡,看見了,就動了憐憫的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客店裡照顧他。 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交給店主,說:“請你照顧他,額外的開支,我回來的時候必還給你。”你想,這三個人,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他說:『是那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作吧。』」〈路加福音10﹕25-37)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母老虎戰爭之歌」

今年母親節,讓我想起一本2011年出版甚具爭議性的書—美籍華人蔡美兒的《母老虎戰爭之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Amy Chua, 2011)。蔡美兒是耶魯大學的法學院教授和知名作家,書中記錄了她怎樣以極度高壓的手段教育兩個充滿自信的女兒。

作者認為,中西方父母心態有三大差異。首先,西方人家長十分關心自己子女的自尊心,擔心他們失敗後會受打擊;而中國(東方)的父母卻不是這樣,他們假定(或期待) 自己的孩子是堅強而不是脆弱的,故此以極度高壓的手段教育他們。其次,東方人養孩子,是小孩欠父母一輩子;反之西方人養孩子,卻是父母欠小孩一輩子。第三,中國(東方)的父母認為自己知道甚麼是最適合孩子,因此不像西方的父母那樣常給孩子有選擇的自由。

筆者認為,中西父母同樣關心自己的孩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各有父母教養的模式,中國式較為強制重紀律,而西方較為開放重自由。其實,最好乃是結合平衡中西父母教養的模式,取捨之間要有愛心與智慧。聖經教導:「你們作父(母)親的,不要激怒(provoke)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discouraged/disheartened)。」〈歌羅西書3﹕21〉換言之,為人父母的千萬不要無緣無故或有意無意地激動孩子的怒氣,否則結果是令孩子感到無所適從,自我放棄!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香港家庭幸福的指數

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19年委托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開展「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研究,評估香港家庭的幸福水平。「家庭幸福」被定義為﹕「家庭在與環境互動中履行各項家庭職能、滿足其成員多元需要的能力的狀態。」最後調查結果得出影響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由六個範疇組成:(1)家庭團結;(2)家庭資源;(3)家庭健康;(4)社會連繫;(5)社會資源;(6)生活平衡。

家庭幸福指數由 0 至 10,分數愈高代表家庭幸福水平愈高。香港家庭幸福水平處於「一般」範圍(6.23 分),其中家庭團結(7.41 分)、家庭資源(7.29 分)和家庭健康(6.99 分)達「一般」偏上水平;社會資源(5.19 分)則跌入「偏低」範圍;而社會連繫(4.10 分)和生活平衡(4.45 分)更屬「較差」水平。家庭幸福指數屬「良好」的個案佔樣本的 10.9%,整體指數得 7.86 分,其中家庭團結(8.96分)、家庭資源(8.84 分)和家庭健康(8.55 分)得分超過 8.5,但是生活平衡(5.59 分)的得分則落在「偏低」範圍。

從整體報告總結看出香港家庭幸福指數六個範疇中最大缺乏的是:社會資源、生活平衡和社會連繫,這些都是反映香港2019年在COVID疫情大流行前之社會境況,故此現今的處境的指數一定比先前更差!我們該如何針對社會的缺乏,教會該如何回應呢?

「世人哪!耶和華已經指示你甚麼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甚麼;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8〉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五餅二魚」有何意義?

十年前曾撰短文討論當年的《財政預算案》,因市民劣評如潮,尤其是針對政府在龐大財政盈餘之下拒退稅又沒有協助「N無」人士。當時亦留意到,城內不少社福機構在有限資源之下,卻願意伸出援手,努力不斷地幫助弱勢社群,行使「五餅二魚」之意義!十年後之今日,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和新變種病毒之衝擊下,又再見不少社福機構同樣以不同的社會行動,在有限的資源之下,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送出關愛和溫暖。「五餅二魚」的真正意義何在?

        原來,「五餅二魚」是聖經所記載有關主耶穌行的其一神蹟﹕「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對耶穌說:『這裡有個小孩子,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麼多人,有甚麼用呢?耶穌吩咐他們:『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很多,眾人就坐下,單是男人的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是隨著他們所要的。他們吃飽了之後,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浪費。』門徒就把眾人吃剩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約翰福音6﹕8-13〉

   事實上,志願團體的行動並不單單是「少變多」的實際供應的功能,乃在此類行動所表現出人善性的一面。這個「五餅二魚」的神蹟讓我們知道主耶穌體恤我們眾人的需要,亦能把「少變多」,供應我們的不足;又讓人知道,只要我們基督徒樂意把身邊僅有的都獻給主,主可以叫它奇妙地成為多人的祝福。讓我們每人在新冠疫情中,都能大大彰顯主的愛與大能。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週牧語~多元智能(MI)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MI) 是美國哈佛大學迦納教授(Howard Gardner) 在1983年提出的觀念,並於1995年增定的一種智能的理論(存在主義existential)。「多元智能」的定義乃﹕「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遭遇問題的能力,提出新的問題來解決的能力,和對自己所屬文化做有價值的創造及服務的能力。」

最初這理論超越了傳统以語文智能(linguistic)及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為主的智能理論,除了這兩項智能再加上六項智能,包括內省(自省自制力intrapersonal)、人際(情緒智商 interpersonal)、肢體–動覺(身體靈活性bodily-kinesthetic)、音樂(音樂創意musical)、空間(空間敏銳spatial)、及自然觀察者(生態意識力naturalistic)的智能。

當「多元智能」(MI)的理論被推出的時候,非常受不少社會人士和社會科學家的歡迎,因為它擺脫了高舉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 作為衡量「聰明」的智力唯一普及的標準,超越(但並不否定)語文和數學的能力的準則與範圍。這理論也能解決由IQ及知識主義為首或主導的社會階級觀念,擺平又肯定了人類所擁有各樣重要的本能,有助社會平等、彼此欣賞和敬重。雖然不少主流心理學家批評這理論缺乏實證,依賴主觀的判斷,但不少教育界卻喜歡這理論,認為它適用於不同的學生學習的風格。

無論如何,智商及多元智能之理論可說仍是議論紛紛,說明智能之量度的準則仍未有共識,因為智能作為心理學認知學的核心,必需以實證科學作為客觀知識的基礎。從心理學的範疇來說,這是能理解的,但從後現代的角度來看,人的智能被視為超越科學實證的領域,難怪在(約同時發展)「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理念亦甚備關注 (日後再詳述)。

從牧者的角度作簡短的結論,聖經没有從人的本能為人的智能作出定義 。智者如此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箴言9:10〉 至終人的智慧與聰明乃是以 神為依歸,唯有 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