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牧語~鋼琴家吳純的故事

默想經文: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13)

愛是最大的,因為愛是直接影響著人的一生,這影響也巨大得難以估計。從春暖到冬寒,從早晨到黃昏,愛永不止息。

他的名字叫吳純,是中國四大青年鋼琴家之一(他們是李雲迪、吳牧野、朗朗和吳純),更是唯一的一位獲得三個國際博士學位的人。他的風格被譽為有蕭邦的優雅和李斯特的熱烈。

他生於中國湖北武漢,在單親家庭長大。每一天,母親都在迎戰生活。母親含辛茹苦,節衣縮食,獨力把兒子培育成才;他還未夠五歲,便把他送進音樂學院就讀。兒子也不負所望,天賦加上努力,他獲獎無數。

1997年香港回歸,吳純代表湖北,遠飛香港,參加一場全國性比賽。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通往國際舞台之路。母親努力地為兒子籌募經費,對他自然是寄以厚望。誰知這次他並沒有如期得獎。母親知情後,深知此事對兒子打擊很大,於是便打算親自到機場接機,以表示支持。然而,她手中的錢不足以雇用出租車遠赴機場,於是她花了一塊錢坐了一程公共汽車,然後步行了十五公里的高速公路,終於到達機場。這時,她才知道飛機延誤了。唯有餓著肚子等待。終於,久違了的兒子走了出來,竟然看見母親在候機大堂等他,大為愣然。

這時,母親只在說:「兒子,我不會怪你的,我們一起找出這次在哪裡出了問題,然後重新開始。」得著母親的肯定,吳純繼續他的鋼琴夢。翌年,他獲烏克蘭國立音樂研究院邀請前往深造。之後數年,他共獲十六個國際獎項。

名氣如日中天,他卻回歸祖國,報效母親的恩情,並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任教,更是清華大學特約教授。他母親吳章鴻,被北京電視台推舉為「讓你感動的十大中國母親」之一。

深度反省:這是一個堅毅母親孕育出優秀生命的故事,更打破了單親家庭的孩子不能出眾的宿命。

事實上,強大生命的特點,便是愛心滿滿。愛心把世上一切寫上「路不通行」的路牌都去掉;愛心是連結生命的紐帶;母愛更是。

心靈禱告:多謝主祢那不離不棄的大愛,求主賜我一顆堅毅心,活一個榮神益人的生命。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人生的取向

默想經文:「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聖經和合本》(哥林多前書10:23)

「凡事都可行」是受書人引以為傲的話。他們享受靈裡的自由,卻不顧是否能造就別人,以能愛人如己。所以,作者保羅先引用受書人的話「凡事都可行」;然後糾正,以「但不都有益處」「但不都造就人」作出提醒。

話說:有三位好朋友識於微時,大家性格相若,不過迷惘於未來。於是相約前往山之深處,尋找高人,指點江山。

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高人願意接見他們。高人問他們三人所謂何事?三人說明來意,高人如此回覆:

「正是人生七十古來稀!好人最多能活七十歲,壞人也最多能活七十歲。你們細想其中的玄妙吧!」

三人一起離去,各自揣摩其用意。

第一人想「高人說了三次七十歲,明顯是要告訴我們,人生苦短,必須好好地活一生。」於是,他發奮圖強,努力向上,成就非凡;更回饋社會,造福多人,成為社會的大善人。

第二人想「高人表示,好人和壞人都只能活七十歲,既然如此,我還是只求穩定過活好了。」於是,他活在自己的安舒區中,終其一生。他的一生,平凡得可以。

第三人想「高人已表明,人生的結局都一樣。那麼,人生便應該盡情享受才對,說甚麼好人壞人,都是多此一舉的。」於是,他隨性而活,但求利己,做盡壞事。他後來被捕,下到監獄服刑。

第三人刑滿後,三人已是暮華之年;重聚時發現大家都變了很多。在他們仔細考量和研判下,才發現不是昔日高人的話左右他們,而是他們對高人的話的詮釋,決定了他們的一生。

深度反省:人對事物的詮釋,敲定其人生軌跡。詮釋角度其實反映了其本來的人生取態。聖經的教導,不論是新約或舊約都表明了愛神和愛人是安身立命之命門。憑這兩種向度,已足夠指點我們的江山。

靠著主,我們必須修直我們心裡的道路。一條本來是崎嶇,且幽暗的小徑,變成光明亮麗的康莊大道;一條以愛為本的王道。

請記著,你的格局(即取態),決定你的結局。

心靈禱告:求聖靈光照我,讓我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並請潔淨我的心,好叫我看事物看得清楚,不致活得愚蒙,誤己誤人。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榮耀與代價

默想經文:
「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又飢又渴,衣不蔽體,又挨打,又沒有棲身的地方……直到現在,人還是把我們當作世上的垃圾,萬物的渣滓。」《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前書4:11-13)

「我們」是指保羅及眾使徒,他們活得坎坷,居無定所,更被人欺凌唾罵,實在難堪。然而,這便是作主僕人要付的代價。

要得到生命的冠冕,是要先背著主的十字架。人生要有所成,付代價是必然的事。

且看以下一個歷史故事:

法國在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後,十九世紀初出現了一位軍事奇才,名叫「拿破崙」。

拿破崙曾兩度稱帝,在位時多次把強鄰打敗,經常以少勝多;甚至歐洲聯軍也不是他的對手。他的拿破崙子弟兵中,炮兵團名震遐邇。

傳說拿破崙的精力驚人,每天工作十五、十六小時。他曾在一天內發出超過一百條命令和指示,整頓軍紀,處理政務。當時的法國國民都以他為榮,更以能服侍他為人生最榮耀的工作。

留意以下一段他的逸事:

拿破崙的秘書病了,他要請一位書寫秘書,結果陸軍部成員沙羅先生獲選。沙羅先生感到榮幸至極,興高采烈地上任。第一天上任,他進入皇宮,見到他的上司。拿破崙要他坐下,然後開始口授自己的想法。

沙羅努力並留心地聽,發現拿破崙常常自言自語,更指手劃腳,常常發出一些含混不清的低語。沙羅實在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記下他說出來的話。

不久,拿破崙稍停下來,便對他說:「給我重述一遍。」沙羅其實還未下筆,他望著眼前空白的紙,張口結舌,不知所措。

拿破崙看他竟然沒有寫下任何字,便勃然大怒,如獅吼,暴跳如雷。沙羅幾乎被嚇破膽,連椅子還未坐熱,便連滾帶爬地逃離皇宮。事後,他病了多天,每想起這事仍然猶有餘悸。

後來,沙羅才知道前任秘書是以速記的方法,盡量寫下拿破崙口授的說話。若有含糊之處,便自己作出推敲,按著上下文理的授意,填補空白,組成句子,秒速整理草稿;然後讀給拿破崙聽,經他簽名後便代他發放出去。

深度反省:榮耀得來並不容易,付代價是必然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已作好準備。當主耶穌在榮耀中降臨時,我們也有份於那榮耀,這是真的。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正因為這樣,活在當下的我們,也需要付出,起碼是對等的代價?

為了回饋主的大愛,為了換來將來莫大的榮耀,保羅等人甘願經受各種苦難,甚至願意交付生命。我們又如何?

心靈禱告:求主加強我那奮鬥的意志,壯大我的胸懷,好叫我活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好預備將來永活在榮耀裡。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致勝心法

默想經文:
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 (腓立比書4:13)

人是有限的,因為我們是被造之物;環境和別人也非我們所能改變。然而,肯定的是,若我們願意改變自己,更願意接受造物主的扶助,就如使徒保羅所肯定的,我們凡事都能作

有一位醉心武術的年青人,遍尋名師,終於找來一位高人,跟他習武。

經過多年練習,年青人學有所成,奉師傅之命,參加全國武術大賽。比賽的過程,師傅都來觀賽。他表現果然出色,把眾對手一一打敗。但是到了決賽,對手非常強大,幾乎是無懈可擊。他們對打了近一百回合,不分勝負。

在休賽期間,年青人追問師傅,到底如何才能擊敗對手?他在觀賽中,有否發現對方的破綻?

想了片刻,師傅一言不發,走到後園的沙地上劃了兩條等長的直線,然後對他說:「兩條直線代表了你和對手二人,這條是你,那條是對方,可見你們是旗鼓相當了。」

師傅續稱:「如果你能找到方法,把這一條代表他的直線縮短,我便告訴你致勝之道。」師傅加上了這一句:「但是有一條件,你必須遵守的,便是:把這代表著對手的線縮短,方法是不能撥弄地上的沙。」

年青人想了又想,在深思中總想不出方法。不久,師傅前來,搭著他的肩膀告訴他:「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把那條代表自己的線段延長。在對比下,對方的線便短了。」說白了,致勝之道,是令自己變得更強大。

深度反省:在人生的路上,過了一關還有千重關;千難之後,還有萬難,真可說是困難重重;在事奉的路上更是如此。要能排除萬難,致勝法是專注於自己生命的成長;包括在學識和品行上,好讓自己成為有德、有能的人中之傑。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不能要求人生事事順當,卻可以要求自己事事盡心。總言之,環境難於改變,別人的改變也非你我能掌握;然而,靠著主,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力求進步,碩果可期。

心靈禱告:主啊,我甚願活出有強大生命的人生。靠著祢復活的大能大力,我可以做得到。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看別人比自己強

默想經文:「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和合本》(腓立比書2:3-4)

為了建立與當時羅馬帝國的社會截然不同的信仰群體(即教會),保羅對他親手建立的教會努力地教導合一、同心的功課;藉此對比當時四分五裂、階級分明、貧富懸殊的羅馬社會。

在這裡保羅提出了其中的兩大套路:

一、看別人比自己強 (即欣賞他人的優點)

二、顧念別人的事 (即體諒他人的難處)

在一職場講座裡,有兩位信徒,分別講述他們於職場的見證,目的是要告訴眾人,如何能在職場中安身立命。

第一位是公司老闆。他表示自己雖然是老闆,但是非常尊重下屬。原因是他自知下屬所作的工作,他不在行。他的下屬在那一個領域中,明顯比他更有經驗。再者,有些工作領域,他絕對是門外漢。故此,他必須要「看別人比自己強」。儘管是下屬,也要如此看待他。

第二位是打工仔(即普通員工)。他明白老闆其實也很辛苦,因要面對整盤生意的要求和壓力,還要日理萬機,作很多決定。有見及此,他學習盡可能不再增加老闆的壓力。如果有建議,都是語調婉轉,並且接受他聽完後,也不一定採納他的意見。這無疑是另一個「看別人比自己強」的例子。

深度反省:保羅教導教會,「各人要看別人比自己強」。既然職場如此,教會更當如此。

「看別人比自己強」是人生取態,這取態是建基於「我OK,你也OK。」

人必須明白自己是神所疼愛,為神所揀選和拯救的對象。因此,在神的眼中很重要。至於別人,他們都有著神的形像,是父神所造,按著祂的聖命活在世上,故很值得尊重。

按此了解,尊重別人便是尊重神了!

心靈禱告:愛我的主,如果祢對我是如此的恩重如山,我對別人亦應如此,這只是一種回饋。但是,求祢給我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因為愛是要恆久忍耐的。事實上,祢對我的愛便是這樣。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斜槓族和草莓族

默想經文:「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而要在言語、行為、愛、信心、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環球聖經譯本》(提摩太前書4:12)

本來年輕人常被看為「少不更事、年少無知」。然而,保羅卻力勸年青的提摩太要作眾人的榜樣。

在此,「言語、行為」代表人的外表;「愛、信心、純潔」代表了人的內涵。二者並濟,構成了一裡外兼備,全方位的成熟的生命。這便成為少年提摩太力求成長的方向,他要成為眾人榜樣的目標也在望。

近期社會上出現了「斜槓一族」 (slasher)。「斜槓族」是指一些身兼多職的人士。他們大都是年青人,近代才冒起,卻越發流行。被稱為「斜槓族」是因為他們在介紹自己時,常以此模式出現:會計/教師/作家/名嘴。其中所採用的“/”符號,英文稱為 “slash”,因而得名。

由於不少年青人,在大學畢業後,不願意把自己規限在某一行業裡,再加上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也不易。如果能善用網絡,自然能藉此建立多方面的人脈,打造自己喜好的行業,嘗試不同的工種,有朝一日,甚至成為「網紅」。

換言之,成為「斜槓一族」自然是年青一代的大勢所趨。

至於「草莓族」,是指那些外觀漂亮動人,極具吸引力,魅力十足的人士。但是他們都是在溫室中長大(即深受父母、原生家庭保護),遇到困難時,一捏即破,不堪一擊。

事實上,只是好高騖遠,但求看起來出眾,卻不刻苦經營,全力以赴者,這樣的「斜槓族」其實已淪為「草莓族」,最終必然因著落敗於這高度競爭的社會而變得一事無成,慘遭淘汰。再者,儘管擁有熟練的工作技巧,但心靈脆弱,抗壓性低;一旦有重大挫折出現,心靈便槓不住,意志消沉,失敗是意料中事。

畢竟,人生路必然是起伏不定,乍晴乍雨,單靠外表有能力,是不足以成事的。反而,內在生命的涵養,再加上外表的才華,才能堪稱優雅而有才情的斜槓達人。

深度反省:我們社會的大勢所趨便是以外表為重。人們大都活得表層和膚淺,男性的所謂「高、富、帥」才是女性心儀的對象;男性則以女性的顏值為一切。為了高升顏值,女性化妝品的巿場大行其道。

如是者,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草莓族」人。畢竟,世局變幻難測,世道也凶險,人心亦然,一旦重大考驗來到時,「草莓族」人勢必招架不住而落敗。

觀此,請不要只求外表出色,忘記內在品德的培育。能夠二者兼顧者,才是全方位的生命成長。這樣的「斜槓族」人,成功也在望。

心靈禱告:求主除去我那注重表面功夫的心態,給我正確的價值觀,好叫我能按著這價值觀安身立命。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瞎眼的危機

默想經文:在論及人要有屬靈的辨識能力時,耶穌如此說:
眼睛是身體的燈。因此,如果你的眼睛健全,全身就都明亮;如果你的眼睛有毛病,全身就都黑暗。如果你裡面的光其實是黑暗,這該是多麼大的黑暗哪!」《環球聖經譯本》(馬太福音6:22-23)

在此,猶太文獻《塔木德》(Talmud)有以下一個故事:

有一名瞎子在一個漆黑的晚上趕路。路上黑暗,沒有街燈照明,一片矇矓。瞎子一手拿著拐杖探路,另一手提著自己的燈。

他遇上了一位路人,這路人覺得奇怪,便問他說:「請問你是失明人士嗎?」

他回答:「是,我看不見東西。」

這人追問:「既然你看不見東西,為何還提著燈?」

瞎子回答:「我雖然看不見光,但我知道在黑夜中有光照明是很重要的。」

這人感到不解,再追問:「但你邊提著燈,邊拿著拐杖探路,你不感到不方便嗎?」

瞎子回答:「其實,我提著燈,不單是為別人照明,別人也因而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意外地把我撞倒。」

深度反省:這瞎子的肉眼看不見東西,但心中的眼睛卻沒有瞎,其可稱為「心眼」。活在世上,不少人眼睛沒有瞎,「心眼」卻完全瞎了。他們不辨是非,無分黑白。最可悲的,便是他們選擇去過這樣的生活:自命聰慧過人,高高在上,說話總是指點江山,吹噓自己有多偉大。既然是天下無雙,便無需學習,無必要鍛鍊;其實他們是沒有「心眼」,骨子裡是生活在黑暗裡。

留意在選擇工作地點時,華人作家李尚龍有此忠告:「選擇甚至比努力還要重要。」這話的道理在於:選擇錯誤,努力可能全屬徒然。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絕不會在黑暗裡走路,而要得到生命的光。」(約8:12) 祂所指的,便是能使人心眼開啟的,照亮人內心世界的光。讓我們靠近祂,跟隨祂,祂能開啟我們的心眼,開闊我們的眼界,活一個光明亮麗的人生。

這樣的人生,不單自己懂得去偽存真,還能成為別人的光、別人的燈塔。

留意這一個現象:當我們向著太陽走時,我們不會再看見自己的背影。換言之,朝陽而活者,不會再活在黑暗裡。

心靈禱告:求聖靈開我的心眼,使我能明辨是非,去偽存真;在人生眾多選擇中,作出明智的決定,好叫我的努力不致白費。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愛在今天,信有明天,永生在望

默想經文:在世的耶穌應許一切跟隨祂的人:「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路加福音18:30)

電視劇集《深夜食堂》中,有不少單元故事扣人心弦。其中有一對年青戀人,他們的恩愛纏綿、生命交融,把這本來苦情的故事變得浪漫淒美。

這個單元故事名叫《明天》。

話說有一個深夜,食堂來了一位名叫「里昂」的年青伙子。他染上絕症,能活多久都不知道;然而,他以一句:「情願死在路上,不願死在床上」為座右銘,把一切東西變賣,然後買了一部馬力充沛的摩托車(即電單車)遠走他方。在公路上馳騁,浪跡天涯,打算就此死在路上。如今,卻偶然來到此地,進入食堂中。

未幾,又來了一位駕著車,進入食堂的娉婷少女,她名叫「西西」,也患有絕症。她被里昂那俊朗的外表吸引。他們一起叫了一份可樂,加冰淇淋,再加上跳跳糖的飲品。因同病相憐,彼此交心,從而相愛。里昂更為這飲品賦名「跳舞西西」,儼然是他們的戀愛物語。

西西患上先天性心臟病,她寫下一張清單,立志要在生命結束前,完成清單中的每一項。愛上西西的里昂,因而重拾勇氣,立志要和她一起完成。

清單最後一項是「心碎」。西西解釋,寫下此項的原因是因為她很想知道心臟的痛和心碎的痛到底有甚麼分別。

里昂對她表示,唯有這一項他不能為她完成。這是因為他必守護著她,絕不會讓她心碎。

西西展現笑顏,甜在心間。由此可見,里昂深愛著西西,誓要守護著她。他不單要把今天活好,更要活好明天,生命變得厚重了。

末了,二人都結束了生命,好一場生死戀也落幕。他們好像兩個相遇的球星,閃亮的一個幫快要化成灰燼的一個重燃火熖。

生命長短難料,在西西和里昂那瞬間交融的生命裡,他們二人活出了最好的自己,更舞動著生命的幸福。這是愛的力量。雖然他們不知道是否還有明天,但是還可以堅強地活在當下。他們倆是愛在今天,信有明天。

深度反省:能夠影響別人的生命,必須具備兩大要素:1.熱愛生命,生命力也強大;2.心中有愛之火,能燃亮別人的生命。

 誠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請不要做獨角戲。只要有一天,我們遇上了復活主,並且願意與祂同行,共度人生,一切都不再一樣。祂那強大的生命和愛的烈焰,必然大大影響著我們;我們也活力四射,走出苦澀的陰霾,滿懷信心、愛心和盼望地前行。儘管人生常有狂風暴雨,我們仍然能風雨兼程,乘風破浪,活得閃耀。

 有愛我們的主同行,我們是愛在今天,信有明天,永生在望。

心靈禱告:主啊,感謝祢!祢來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我。如今,我不單要被祢尋著,還要與祢同行,愛祢、服侍祢,和祢生命交融;活一個充滿盼望,光明亮麗的人生。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貪之禍

默想經文:「一個人賺得全世界,卻喪失或賠上了自己,有甚麼好處呢?」(路9:25)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以其名著《戰爭與和平》及他最後一部著作《復活》聞名於世。然而,他也寫了以下一則小故事,題為《一個人到底需要多少的土地》。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農夫,他雄心勃勃,終日在想如何能賺取更多土地。他相信,只要他能得更多的地,便不用懼怕魔鬼了。

未幾,他得聞在遙遠的巴什基爾人地方有一宗很划算的交易。他便帶了僕人和錢袋起行。到了那地方,那地的族長告訴他,他可以用一千盧布換取他一天走過的土地。

農夫自覺很有把握,於是翌日清早起來到了族長所在的山丘。族長把帽子放下,農夫把一千盧布放在其中,隨即開始他的行程。族長提醒他:「你必須在日落前回到這起點。否則,你便一無所有;一千盧布卻歸給我。」農夫健步如飛,整個早上都在急步趕路,目的是要爭取更多土地。到了正午,他回望起點,已看不見了。

午後太陽極為猛烈,農夫裡外的衣服都濕透,腳又酸又痛,卻不敢稍停下來。到了黃昏太陽快下山,他更加緊步伐。雖然呼吸極為急促,心跳得好像快要從口裡跳出來,他還是拼命地走。終於回到原點,他用最後一口氣向前撲去,抓著族長的帽子,大笑起來。農夫達標了!然而,當僕人把他扶起時,發覺他已經斷了氣,他猝死了!僕人只好把他埋葬在他剛才爭取回來的那片土地裡。

在此,留意托爾斯泰的名句:「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從以上的故事看來,利己的生活到頭來一點兒也不利己,倒是害己。

深度反省:用作埋葬這位農夫身體的,只是一塊小小的土地。然而,他卻為了其餘那大片看來是可有可無的土地打拚至死,是何等不值!

簡而言之,拿生命換取自己用不著的土地和不一定需要的錢財,誠然是一項不划算的交易。

心靈禱告:求主教導我,讓我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好叫我不致因錯認人生目標而白走一場。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苦難之子貝多芬

經文:「人如果自潔,離開卑賤的事,就會成為用途貴重的器皿,分別為聖,合主人使用,預備好做各樣的善工。」《環球聖經譯本,提摩太後書2:21》

 也許,我們以為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祂必然是天生異,自然是活得強大。至於其他聖經中的屬靈偉人,如舊約的摩西、大衛和新約的保羅、彼得等,他們也是得天獨厚,蒙神特別賦予能力和照顧,自然也活得強大。至於平凡的我,活出平平無奇的人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人生有莫大考驗來到,平凡的我也自不然感到害怕和退縮,從而逃命為上,避之則吉,也屬自然。甚麼強大的生命、逆流而上等,都是可望而不可即,是談笑之言而已。

 以上所言,不無道理。不過,讓我們細看以下一位被譽為「樂聖」的曠世奇才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他的人生是一場悲壯的奮鬥,他活得比你我都艱苦,卻能排除萬難,突圍而出,活了精彩的57年人生。

 看看他的童年,1770年他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破舊閣樓;父親是個酗酒、才華泛泛的男高音演唱者,母親本是寡婦,後來再婚。家境貧窮自然不在話下。父親把自己的夢想投影在兒子身上,也急功近利;因此每天逼貝多芬花數小時練習鋼琴和小提琴,情況近乎虐待。

 貝多芬十七歲時,母親去世,父親不理家務;他便要代替母親,處理家政,照料兩個弟弟。長大後,他的戀愛也不順利;他心儀的女子轉而嫁給伯爵。他與另一位女子訂下婚約,戀愛四年後,婚約取消;他便終身未婚。愛情失意,並沒有消磨掉他的鬥心,就在這時期,他寫了《月光奏明曲》(1801年)及《第二交響樂》(1803年)。

 也許,最可怕的事情是他失去聽覺。在1796年,他先出現耳鳴,後更完全失聰。對一位音樂家來說,這不可逆轉的缺陷是巨大的創傷。在1822年,他因不能聽見各種樂器的樂聲,狼狽不堪地從指揮台走下來。他經歷了人生的低谷。

 然而兩年後,他指揮自己所寫的《第九交響曲》時,全場都為他的勇氣鼓掌。他雖然聽不見,卻被旁人引導,見到全體聽眾的站立鼓掌(standing ovation),才轉身鞠躬;心情激動,強化了他的鬥心,繼續他那寫作樂曲的征途。

 他共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9首交響曲及多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及弦樂四重奏等。他的創作可說是超額完成,無人能及。

 他一生清貧,作品及演出並沒有帶來可觀的財富。據說,他沒有錢換掉破鞋,唯有足不出戶好一段日子。情況使人感慨,難道這便是藝術家的人生寫照嗎?在久經人生的起伏後,苦難沒有消磨他那打不死的戰魂。最後,他還寫了畢生傑作《歡樂頌》。他死時,據說有兩萬群眾送行,當局要動員軍警維持秩序。

深度反省:說到底,貝多芬的作品征服了群眾,而他堅毅的意志、不死的戰魂打敗了貧病交逼的人生。生命中的狂風暴雨反而使他寫下《英雄交響曲》(即《第二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換言之,他以歡樂來回應苦難。

 留意!他並不是天之驕子,命運並沒有酬報他。然而,他的故事啟發了我們信主的人。不論我們是否天賦異稟,還是後天的時勢造英雄,只要我們與復活主聯合,與祂的生命交融,我們的一生必然不再一樣;因為這是基督活在我們裡面所使然的(林後五17)。

心靈禱告:主啊,我沒有貝多芬的意志和才藝雙全的天賦,但是我極願意作主的僕人,成就天國的使命。求祢大大使用我,磨鍊我,去除我生命中的不潔,好成為合用的器皿;靠著祢,活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生。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