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自閉症之社交障礙

社交障礙是自閉症譜系精神障礙主要病徵之一,是影響患者生活及社交功能的重要因素。記得昔日在英國進修時,Lorna Wing教授(著名「亞氏保加症」Asperger’s syndrome專家)形容病患者很多時「在不適當時候說不適當的話」。

由於社交障礙的基本成因尚未清楚,這方面的治療方法目前主要是教導及訓練,稱為「社交技巧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當中包括四方面培訓:

一、遊戲訓練:如何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活動。

二、對話訓練:如何與他人以說話及身體語言溝通。

三、情緒訓練: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及憤怒情緒,並了解對方感受。

四、解決問題訓練:如何處理衝突,並在社交場合中作出合適決定。

在兒童及青少年方面,治療師通常會採取下列訓練方法:

一、遊戲練習:透過玩具及遊戲視線訓練規則及表現。

二、角色扮演:綵排社交場合上的角色,然後正式參與相關活動。

三、社交故事:討論故事中角色的表現是否適當,那個地方需要小心及改進。

上述之訓練可以透過圖畫及視像示範,讓受訓者模仿。

目前尚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真正改善社交技巧,不過也有一些治標藥物針對衝動及煩躁行為,減少社交上出現的尷尬場面。曾經有人提出,被稱為「愛情賀爾蒙」的「催產素」(Oxytocin)可改善人際間的「連繫」(Bonding),但臨床使用上卻未見對社交障礙有明顯改進。最近德國研究人員在基因工程改造動物(老鼠)的實驗,發現有一種情緒穩定劑(也有抗癲癇作用),似乎可以抑制某些遺傳因子而改變動物的自閉行為。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也發現採用「微電流」來刺激腦部某些地區(前額葉之神經網絡),再加上社交溝通及認知能力訓練,可以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社交能力(見報章《am730》,2023年2月17日,頁A8)。

由此可見,藉著醫學不斷的發展,治療自閉症的特殊問題似乎有曙光了!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為何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分享了「從醫學角度去看亞氏保加症」,為何最新的DSM-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在2013年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簡稱ASD)?這次的修改也引起了一番熱烈討論,不少患者希望保留原本診斷。究竟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有沒有分別?筆者會從醫學角度去嘗試解釋國際專家的一些意見和共識。

從診斷角度看,在過往的數十年間,有很多專家嘗試從不同角度研究,將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比較和找尋一些兩者的分別;最後,國際共識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會比較適合。

過往的迷思?

首先,專家認為自閉症是一系列的譜系(Spectrum)症狀,有不同程度的嚴重性和能力範疇。最簡單來說,亞氏保加症是「自閉症診斷標準但沒有語言發展和智力障礙」,高功能自閉症是「自閉症診斷標準但沒有智力障礙」。其後亦有很多研究,包括一系列的認知功能測試,發現高功能自閉症患者雖然在早期有語言發展障礙,但到青少年或成人期間和亞氏保加症的認知功能表現差不多(包括Verbal Performance IQ Pattern, Clumsiness, Theory of Mind Abilities and Executive Function)。事實上,沒有太多研究數據證實亞氏保加症和高功能自閉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診斷;而且這種說法對臨床診斷也沒有太大幫助,因為智力和語言障礙也不是自閉症的主要診斷標準。我們只能證實語言和智力比較高的患者會在功能上有巨大的輔助。因此,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可能有一系列不同範疇的症狀和能力。

第二,DSM-IV中亞氏保加症臨床診斷有時比較難執行,一致度不高。主要有兩個困難:兩歲講單字,三歲會講句子(沒有語言發展障礙)是亞氏保加症的其中一個主要診斷標準。當患者年齡越大,父母的記憶力就越模糊,準確度會大減,回答沒有語言發展障礙的機會比較大,尤其是教育水平比較落後的家庭。有外國研究發現,很多被診斷為亞氏保加症的患者其實符合自閉症的診斷標準,被誤診的個案很多時和某一間診所或醫院的臨床做法有關。

DSM-V的修改是希望減少患者被誤診的可能性,減少模糊的灰色地帶,增加醫生作出診斷的準確度和一致度,確定患者應該得到應有的社會支援和治療方案。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因為這兩個診斷屬於同一個譜系,也需要同等的尊重和減少歧視。亞氏保加症在過往的確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國際的專家都覺得是時候將這兩個診斷歸納在同一「雨傘」之下。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ASD的譜系發展

在1994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中,「自閉症」被視為一種「譜系障礙」(Spectrum disorder),因而包括並不完全符合以往診斷標準的情況,即是必須要有對人缺乏興趣、溝通上嚴重受損、對環境有古怪反應的要求。但在這裡,卻特別提及以下三種病狀:

(一)「亞氏保加症」 (Asperger’s disorder)

(二)「兒童瓦解性障礙」 (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三)「雷特氏綜合症」 (Rett’s syndrome)

這分類系統行使多年,已經深入民間且被廣泛接受。不少家長希望子女是屬於似乎較輕微的「亞氏保加症」;甚至有部分父母,因這綜合症很多時有一些特殊認知能力(例如過目不忘)而驕傲示人。

但是,自從2003年人類基因圖譜面世以後,科學家發掘出數以百計的遺傳因子與自閉症有關,與DSM-IV的分類很難吻合,因此2013年的DSM-5只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統一名稱,在眾多診斷標準以外,患者需要在兒童期間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 相應性社交溝通及互動上有持續困難;(二) 狹窄及重複性的行為模式。但這種診斷標準卻引起不少專家的議論,以及患者家長的反對,特別是憂慮發病率會嚴重改變,並且擔心相關服務及醫療保險會受到影響。

至於「世界衞生組織」提倡的《國際疾病分類》(ICD)手冊,最新的ICD-11版本也是以譜系基礎,但會分別患者是否「智力傷殘」(弱智)。此外,還有註明在女性方面及年紀大了以後,自閉的特性會模糊起來。

註:
「亞氏保加症」是維也納兒科醫生Hans Asperger在1940年代提出的。他觀察到一些男孩子有社交及溝通上的困難並且有自閉行為,但智力及語言發展保持正常。

「兒童瓦解性障礙」又稱「海勒綜合症」,是奧地利特殊教育專家Theodor Heller 1908年首先提出。這罕見疾病在兒童三四歲後才出現,病況跟著逐漸衰退。初期會焦慮煩躁,其後認知功能逐漸消失,愈來愈變得自閉。

「雷特氏綜合症」是維也納兒科醫生Andreas Rett在1966年提出,來形容一些女孩子出生後6-18個月間開始出現嚴重心理動力及語言問題。現證實這是一種罕有的遺傳疾病。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SEN特兒特教 之 「亞氏保加症」

小儀是一個專業人士,剛剛畢業,成功進入一所大公司工作。她一直成績優異,從小到大學也是在頂尖的名校完成學業,別人看來絕對是人生的勝利組。但是,她跟媽媽的意見總有不同,甚或因而產生了很大的情緒波動,這情況在她進入職場後更見嚴重,近來有自殺的傾向前來尋求幫助。

小儀從小到大在學校裡,是一個數理能力超強的人,但奇怪的是,每次與不同的同學同組做完某些項目之後,都會受到排斥或疏遠。她一直覺得這是因媽媽把自己從一間普通的學校,轉到這名校讀書而引致的不適應,所以心裡常埋怨媽媽幫她作出的轉變。然而,隨著成長,她從高中至大學的生活已習慣了獨來獨往。當進入職場後,上司對她的工作表現十分滿意,因為她一直都是很盡力地去完成工作,但是仍是難於融入同事間談話或相交中,就算試過有同事主動跟她傾談,她也不懂作出回應,甚至會避開那主動跟她接觸的同事。當媽媽知道她的擔心和害怕時,便鼓勵她返回校園讀碩士,再充實好自己才工作,但這個鼓勵卻令小儀覺得媽媽的態度如回到當年,在中學階段迫她去作出轉變。

一直以來,小儀心裡知道自己不是太擅長結交朋友,只在理性上覺得應有社交生活,否則不需要朋友也沒問題;再加上她喜歡獨自研究有關數理或電腦相關的事情。另一方面,因她一直的讀書成績不錯,雖然她常談論的只是自己喜歡的議題,但小儀的父母和老師都從未察覺她的問題嚴重,故一直也未求醫診斷。直至今天,她面對著工作壓力和新環境,加上和媽媽的誤解愈深,才願意前來面見治療師,因此發現她從小已是一個亞氏保加症患者。

自從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的修正後,在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將原本常見自閉症名稱,調整為自閉症譜系障礙,並且將「亞氏保加症」的診斷取消,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因此,如今在醫學上的認定,將亞氏保加症視為自閉症的一種。簡單來說,亞氏保加症的重要特徵,就是社交與非言語交際的困難,因此無法感知他人情緒、難理解字詞背後真正意思,所以很容易在不適合的場合裡說錯話。同時,伴隨著興趣狹窄及重複特定行為,他們常常只對自己喜歡的事有興趣,像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便滿足。另外,他們是喜歡有計劃、順序的規律生活,偶爾的突發事件,可能讓他們覺得焦慮與無助。

其實,亞氏保加症患者有許多美好特質,更像你我一樣渴望被接納、受尊重。他們待人忠誠真摯、工作特別專注投入。然而,亞氏保加症是沒有藥物治療,若要改善其行為,只能靠生活中的對談或輔導機制,好好與其溝通挫敗經驗,疏理及教導其說話策略,讓他們從中一點一滴地學習和改善。

劉潤嬌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婚前/婚後 (Prepare/ Enrich) 關係評估執行師

SEN特兒特 之 應否讓他知道

20年前,明熙雖被診斷為輕度的「亞氏保加症」,但礙於種種原因,沒有接受治療。最近,我碰見他,跟他談及當年的經歷,「小學時,每天上學都害怕被老師罵,因為當時的我不太理會各種規矩,上堂不專心、常犯規,例如堂上飲東西、只顧自己玩等;常常忘記帶功課,做功課也只做了一半,沒有全部完成;又被同學欺負,如偷拿我的書本和文具,丟在學校的草叢裡;常因學校老師的投訴而被母親責罵,但我自己卻不明也不知為甚麼常常被人罵,所以心情經常都處於惶恐之中。到中學時,情況也沒有改善,仍是被同學孤立和取笑,幫我起「白痴仔」的綽號。整體來說,我覺得自己對周圍的事情都反應遲鈍,不懂得應對,故此在學校期間是很不快樂。」他說道。

「你如何解讀自己常常陷入這個情況?」

「我知道自己跟別人不同,但卻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是別人有問題。」

「當時有甚麼能使你開心?」

「最喜歡獨自在家裡玩,當時最愛玩電腦的遊戲。我不介意沒有人陪伴,只想别人不要罵我,讓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你何時才知道自己患有『亞氏保加症』的呢?」

「到我大學畢業後才知道,但已經太遲了。」

聽到明熙這番話,心裡很替他難過。若他能早些知道自己的問題,是否能避免遭受這麼多痛苦及長期的焦慮困擾?事實上,當年普遍人對患有SEN問題的兒童都帶著一種歧視的態度,所以一般SEN兒童的家長也帶著許多複雜的心情,並不知道讓子女知道自己有此問題,對他是有利還是有害;或擔心子女會否更有藉口去重覆犯錯;若被其他人知道,子女會否更受歧視;加上當年政府對 SEN 兒童的支援也十分有限,所以作父母的都會對子女及其學校三緘其口。

在回顧了多位輕度自閉症普系患者的人生經歷,近年專家們都主張,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讓患者知道自己的診斷結果,原因是現今社會對SEN學童的接納增加了,若能及早接受相關的治療(現在的支援也較多,而且愈早介入愈有效);另方面亦可避免因為社交上遭遇的種種困難,令患者在不明其因的情況下導致自卑、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問題。

何時是向子女坦白相告的適當時機?可以是當他開始覺察到自己跟別人不同時,或當他問:「為甚麼別人會罵我/取笑我?」「為甚麼我不可以做…?」家長便可用溫柔的態度向子女解釋。首先從正面的觀點開始:每人都是獨特,有強處、也有弱處。「亞氏保加症」的人雖然在社交方面有不足,但在其他方面可以有很好的發揮;很多人也跟他們有同樣的情況,面對著類似的問題和挑戰。重點在於,子女能跟父母繼續溝通他們所遇見的問題,讓父母和子女一同面對,持續地給與接納、支持和鼓勵。

陳潔芝醫生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SEN特兒特教 之 小希母親的痛苦

小希經過評估,是亞氏保加症,即屬於輕度的自閉症譜系障礙。

今天,他的媽媽張太又再來診室,坐在我跟前的她一臉愁煩。「我不明白,他總是不聽教。今年已經8歲了,應該可以自己收拾玩具;在我放工回家前自己做好功課,整理好自己的桌子或床舖等等……。提了幾十次,他都當耳邊風,毫無改善。我多次答應他,若能做好以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獎勵他,如去迪士尼樂園玩。」

「我一向十分期望,自己放工回家後享有親子時間,和小朋友去公園玩,或坐在一起講故事等。可惜,每天放工回家,看見的家總是亂七八糟,地上、梳化上全是孩子的玩具,功課更完全沒有做過。此情此景,往往令我忍不住要罵他,起初還能控制脾氣大爆發,但後來也失控,聲浪亦加大;見罵也無效時,真有衝動想拿起衣架打他,最後唯有自己走入房間大哭起來。唉!我實在感到很沮喪和失望,這麼多次教導他和叮嚀,他都毫不聽從。我知道他是懂得怎樣做,因為當我陪伴他時,所有發出的指令,他都能順利完成。」

「每次罵完後,我都深覺內疚和無助。我要如何教導他呢?我的要求很簡單,只是希望他能學識負起自己的責任。但事情的進展,卻令我變成一個失控的惡婦人,甚至差點兒做了虐兒行為!」張太不斷訴說著,語氣愈趨哽咽,雙眼的淚水緩緩流出……我也感受到她的痛苦和無奈。

「張太,明白你的心情,真是痛苦!其實,亞氏保加症的患者會特別專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和玩具,對其他事情往往會忽略或不理,故若要教導他們改善某些行為,便需要給他們特別大的誘因和獎勵,而且是要即時可得的才有效。至於去迪士尼樂園遊玩的獎勵,對他來說太過遙不可及了。我們可以嘗試多鼓勵,若他能做到一小部分,便能立刻得到獎勵,如貼紙之類,集齊一定數量的貼紙,便讓他去買一個喜歡的玩具。同時,平時最好不要讓他太容易得到喜歡的玩具或零食,以保留用作行為改善的獎品。」我說道。

「我們明白,教導小希確實要花許多心血才可達到些許的成果,做母親真是需要滿滿的耐性和愛心啊!張太,你也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兼顧工作和家庭實在使人心力交瘁,何況還要照顧一個SEN 的兒子,故你在百忙之中都要騰出時間,好好舒暢身心,找些方法去自我鬆弛,休息和睡眠也不可缺少;若有需要,可参加一些學習處理情绪的課程,否則情緒到了失控地步,為時已晚。」

陳潔芝醫生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