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南北兩極的人,莫不對燕鷗(Sterna paradisaea)留下深刻印象。這種鳥每年有兩個夏天,可卻得來不易,因為牠們每年6至8月停留在北極圈,繁殖產卵和培育幼兒之後,為了追逐溫暖的陽光和空氣,不惜「連根拔起」,翱翔飛越赤道,到達南半球最遠的大洋去棲息覓食,單途航程便及24,000英里,至次年2月底時才再北返歸航。以其平均壽命20年計,每年繞著地球兩極,縱橫一生飛行的途程約等於從地球往返月球一回,真的「風霜撲臉」!至今科學家仍然未能解開的謎團,包括為何牠們要迢迢萬里遷徙?牠們怎樣結隊成列、彼此聯繫、對抗天敵?如何能夠準確定位導航?百千研究尚未有系統性的定論。小小雀鳥已經如此高深莫測,只嘆大自然真的偉大奧妙!
觀鳥的人,每逢稍踏近燕鷗的巢窩,牠們的「哨兵」便會「嗚嗚」發出警號,不一會兒,「戰鬥機組」迎風群起,只需在天空稍作徘徊,便可瞄準目標,列隊向敵人俯衝啄撃,甚至乎投彈(糞便)轟炸,直至成功驅逐侵略者才停止。所以,燕鷗雖然紅嘴白毛,尾如剪刀分叉,外觀馴良討愛,卻絶不可欺!上帝創造的自然界,自古至今都蘊含了自衞、自強、團結合群、彼此分工、秉持信念、堅守價值,甚至乎為道犧牲等天理和價值觀,冥默之中,衪會按時用智慧指示我們。
斯托得牧師(Rev. Dr. John Stott)也是一位自然熱愛者,足跡遍及各大洲。宣教牧養之餘,他曾到南大洋觀鳥,還寫了一本書,名叫“The Birds Our Teachers: Biblical Lessons from a Lifelong Bird Watcher”(Baker Books,2001),靈風暢溢!謹向各位推薦!
綠洲忠言 ﹕ 所有和你在一起有生命的活物:飛鳥、牲畜和一切在地上爬行的動物,你都要帶出來,使牠們可以在地上滋生、繁殖,也可以在地上增多。〈創8:17〉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