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請給孩子「歷奇」的機會

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擔任過多種工作,而我的起步點就是領袖培訓了!初出茅蘆的我,憑藉在教會擔任「基督少年軍」導師的經驗,引入制服及紀律部隊的模式去訓練學生;其中以「歷奇領袖訓練營」成為我的「代表作」,同事戲稱我為「歷奇之父」。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對「歷奇」的精神有更深刻的體會。據我的理解,「歷奇」主要利用解難任務,促使參加者走出「安全區」(Comfort Zone),再透過解説(Debriefing)進行反思,務求將啟發類化至實際生活情境。「解難」以外,我加入了刻苦訓練,包括黑夜行山及步操等。回想起來,有一點很有趣︰孩子的「困難」及「苦」要刻意經營出來。難道在實際生活中無法經歷嗎?我當然不會否定「歷奇」這類體驗式訓練的價值。不過,這些訓練只是孩子成長的「補充劑」;真正的「歷奇」必須是實際生活中的磨練。事實上,每一代的孩子也會遇上不同的困難。作為師長及父母,不要扼殺他們經歷困難及受苦的機會,因為這等同剝奪他們成長的契機,影響深遠。不過,知易行難!有不少父母自然地竭力令孩子過得安舒,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屢見不鮮。

自防疫限聚後,家長要在校門外排隊等候接子女放學。有些愛子心切的家長早早到校排隊(排頭位家長可能早四十五分鐘到達),生怕孩子要背著書包站立太久。其實,第一位與最後一位入校接孩子的家長相差不足十分鐘。另外,當子女欠帶簿冊文具時,有些家長試圖突破防線,千方百計將物品送到孩子手上,生怕孩子因欠帶東西而心生恐懼。除了這類軼事之外,間中還有家長不顧一切在校為孩子爭取,如考核評分標準、孩子在學校的各種生活細節、孩子與同學的爭執、老師的教導模式等等。學校面對家長這種愛護子女之心,真是十分理解;但若果可以宏觀、客觀地去理解事情,一起與孩子經歷過程中的學習及體驗,更能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成為更獨立、懂事、堅強的人。

        不知何故?我成為校長之後,「父愛」日濃,或許當學生違規、欠交功課、與人爭執等,不是由我直接處理,可以用「旁觀者」的角色看待。當我目睹稚子因犯錯而要承擔相應的後果時,我的心也會感到「陣痛」,盼望他們不會太難受。可是,想起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一切也應以學生的全人發展及長遠未來為依歸,我便清醒過來;將「陣痛」化為「忍痛」,將「溺愛」化為「真愛」。

        我覺得父母事事為子女爭取,可能是「給孩子最好的」這潛在信念使然。這句話當然是正確的,而大前提是必須準確地判斷甚麼是「最好」。我有一位朋友決定賣掉家裡的私家車,免得孩子習慣舒適;又有朋友棄用家傭,為訓練孩子自理能力及獨立,又學習做家務。記得某次,我正在沙灘欣賞自然風景時,有一位約四、五歲的小女孩跑過我身旁,不小心把沙粒濺到我腳上,她的媽媽要她向我道歉,遭拒絕。接下來的兩小時,我隱約聽到那媽媽溫柔地勸説女兒;由白天説到入夜,最終小女孩走向我表示歉意(我根本沒怪她)。我很佩服上述這位家長能「忍手」,她為女兒的長遠福祉而不單以孩子的感受為出發點,是真真正正「給孩子最好的」!

        孩子生命中有很多「歷奇」,我們的任務並不是替他們抵擋或企圖改變客觀環境去遂其所願,而是循循善誘地幫助他們以謙卑、忍耐、苦幹去自我完善和提升。

林逸龍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