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在少年患上思覺失調,幸而在親朋的支持鼓勵下順利康復。惟踏入中年,有復發的跡象時,因害怕被標籤而不願求助,最終令情緒大爆發。
對精神病的標籤,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不但影響精神病患者及早求醫的決心,也令他們受到不公平的歧視。現存的標籤可分為「公眾標籤」和「自我標籤」。「公眾標籤」包含了三種元素:1.)「定型」:在觀念上將精神病患者定性為「軟弱」、「暴力」、「不能自制」或「是社會的包袱」等。2.)「偏見」:因對精神病患者有「定型」之觀念而引致的負面情緒或態度,如恐懼、 焦慮或憤怒等 。3.)「歧視」:因這「定型」之觀念而衍生出不公平對待的行動,如刻意避開或限制言行等個人表現;反對精神康復者進住自己的社區,拒絕僱用有精神病紀錄的員工等社會現象。至於「自我標籤」的情況,多數產生自精神病人自己。他們對先自己的患精神病深感自責、無助和 無奈,自我形象低落 ,以致不願或不敢為自己去爭取應有的權益,甚至膽怯於尋求治療。
陳先生可先去看家庭醫生。事實上,現時很多家庭醫生都已接受了治療精神病的專業訓練,他們已可作出初步的診斷及處方一些治療的藥物;若發覺患者病情嚴重,會寫信轉介精神專科,要求縮短輪候時間。同時,家庭醫生也會讓病者明白,精神病的復發並非 自我的過錯,不用為此自責或內疚,以助對方把心力轉向積極;鼓勵病者改善睡眠、飲食和運動等習慣。
另外,若精神病的徵狀受控,與陳先生接觸的社工或輔導員可以給予多方面的支援及治療:
- 個人輔導方面﹕學習處理壓力及增強自我形象。
- 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陳先生學習以不同的詮釋和態度去面對壓力。
- 藝術治療﹕鼓勵陳先生以創意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方法對處理負面情緒尤其有效。
- 家庭治療﹕教導家人對陳先生病情多加認識和接納,因為家人的支持和鼓勵能夠幫助他勇敢地面對疾病和克服病徵,以重拾自信去重新投入社會。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