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們,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無論是甚麼美德,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應當思念。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所領受、所聽見、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應當實行;那麼,賜平安的 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聖經新譯本》〈腓4﹕8-9〉
手機遊戲《Pokémon GO》「瘋」靡全球,最近臨到香港時,吸引不少愛好玩家走上街頭,進入公共設施、歷史標誌物捕捉「精靈」。沉溺遊玩而滋生的怪誕的行為和人身安全又掀起不少熱話和議論。事實上,電子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輕視,上了「機癮」更是棘手。
文/圖﹕謝芳
「現代人類正面對著三種嚴重疾病和問題的挑戰,包括抑鬱症、成癮問題(行為成癮,如手機上癮)和創傷引致的精神問題(如天災人禍,政治的動盪)。」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在早前的「低頭一族」講座上,深入淺出地從病理角度分析電子網絡沉溺的成因和影響。
「網絡成癮」沒有統一定義
陳玉麟醫生強調,煙、酒精、藥物、賭博、網絡、性、購物、甚至運動、工作等都會上癮。雖然現在「網絡成癮」沒有統一定義,但很多研究都認為,使用電腦達費時程度而造成困擾,甚或影響生活上各種功能便有可能已上癮;所以若過度使用電腦而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學生曠課、成績下降、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和家人的溝通開始減少了;成人上班沒精打彩,與配偶親熱的程度愈來愈疏離等,都表示有機會進入成癮的狀態。
陳醫生指出,成癮後會有失控的狀態,如花大量時間在癮好上,連續好幾個鐘頭都停不下來;如「吊癮」般不能自控停止或減少,難敵「再看一看」「再試一試」的心癮,有一股強烈的慾望驅使你再去做。「以戒賭的經驗而言,當賭徒未能穩當戒賭情緒時,經過麻雀館時那股『入去啦』的吸力,強大得令人不能想像,有些人需以一隻手死抱著燈柱,另一隻打電話給朋友救援…。網癮、機癮也如此,家人若想『一刀切』的方式去處理,即時拔掉插座,拆散部機,他的『吊癮』引致情緒抑鬱煩躁,有人因此發生衝突、打架、頭撞牆、甚至自殘。」「但這病態需要一段時間發生,我們最好在當事人早期出現問題先兆時介入。」
「一般來說,互聯網只是一種媒體,本身不會上癮,令人上癮的是當中的內容及用途如電郵、聊天室、遊戲、賭博、影像、資訊、色情等。因此網絡成癮可以分為網路色情成癮、網路關係成癮、網路交易成癮、網路資訊成癮、網路遊戲成癮等種類。」
本地青少年人網絡成癮情況
根據2003突破機構有關青少年網絡危機研究,發現有14.7%年青人有沉溺上網的徵狀;2006 路德會賽馬會華明綜合服務中心上網成癮青少年特質研究,發現19.1%有網上成癮行為;2011 香港遊樂場協會及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港澳青少年網絡成癮調查,有11% (香港) 18% (澳門)有網癮傾向。
他說,青少年的成癮速度和機率較成人快和高,因為青少年遇上喜歡刺激和新事物,會作試驗性的接觸,若發覺可藉此喚醒「開心感覺」的時候,很容易跌入陷阱裡面。「愈年青接觸癮好,日後成癮情況愈嚴重。」陳醫生指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交往、自卑、缺少自信、家庭不和、欠缺溝通、情緒抑鬱焦慮和衝動等人,較易患上網絡成癮症。
網絡成癮的治療方式
他指出﹕「每人成癮的原因和軌跡各異,不能『一粒藥就醫晒全部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了解潛在原因,再激發自我改變的動機。目標包括控制上網活動次數及時間、控制上網衝動、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學習管理情緒、解決困難能力、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和朋友圈、重建自信與自尊、計劃將來和預防復發。當中輔以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等。
陳醫生重申﹕「幫助戒癮的人,不能心急,一定需要正面的鼓勵,不可將『戒不了』的罪疚全加於他們,『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做,爸媽都是不滿意,我做來有甚麼意思?』很多人面對壓力時,如考試壓力、失意、失戀、與父母吵架等,會想逃避而心癮起﹕『不如去打機啦!』所以,我們在教導年青人如何面對壓力、提升他們抗逆能力的同時,要以同理心找出今次『戒不了』的原因,再輔以鼓勵,令他們重啟戒癮的動機。」「這情況可能會循環多次,故雙方都需要長期的警惕。」
「無聊」是人類下一個公敵
同一場合,資深EQ訓練研究顧問余德淳博士則從情緒管理角度去講機癮的現象。他以「消除貧窮之後,『無聊』就是人類下一個公敵。」作開場白。他說,電子化普及之後,以往祖母、母親負責的「洗衣洗碗」都被電子機器代替了。很多現代人,已有別於上一代奔波勞碌賺錢為糊口的生存意義。他們思想的只是隨意找一些東西去做,以消耗多餘的能量和空閒時間。
「為何人們喜歡花時間在網絡上呢?厭惡競爭和寂寞都是主要原因。」他說,目光接觸是真正解決寂寞的方法,可惜年輕人喜歡使用電子網絡作溝通工具,大大減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最終只會更感寂寞。曾有研究指出,年青人的寂寞指數最高,很多年青人(18-22歲)都說很寂寞,想結束生命或沒有興趣做人。而他們早逝的百分比是14%。
「尋寶」遊戲的快樂意義
「在35度的高溫之下走來走去,找尋藏在樹下的『紙仔』,玩得大汗淋漓,十分開心,看起來像無聊,但大家經過接觸和互動帶出了快樂的感覺,這就是活動的意義所在。」他分享從前唸大學時候與同學玩「尋寶」遊戲的快樂。「打遊戲機容易讓人失去自制力,變相被機器控制生活和情緒,較難進行自我情緒管理。」
他呼籲作父母的,獎賞和滿足孩子的要求時要小心,「很多家長在暑假,為孩子報讀和安排的活動全部都與學業有關。為了補償內心的愧疚感,又或滿意子女聽話,滿足你的要求去學,故此獎以電子產品或容許上網打機,是不鼓勵的做法。」他說,人沒有了滿意感,是很痛苦之事。很多人打機至上癮,生活感覺仍感不愉快,沒有滿意的感覺,因為裡面帶有「好彩」成份,贏只是因為熟練。「沉迷打機的人容易有樂觀的假象,喜歡打機的小孩告訴父母﹕『能趕及的,明天讀都有時間。』這樂觀是假象,當考試不合格時,會想﹕『剛才我覺得很容易啊,為何如此?』如此模稜兩可的感覺,是很危險的事情。」
去除年青人機癮的經驗
「能否去除年青人或在職人士的機癮?」「程智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為人樂觀,以前喜歡每天打機4-5個鐘頭,溫書5分鐘。年前,在我的生日會上,他信心十足對我說,可以考入港大。放榜前夕,仍說自己有一半的機會入港大,考入其他的大學更有絕對的機會。我想﹕『不用花時間讀書,都能考入港大?他考試作弊?』結果在放榜當晚,我與他的媽媽一起慶祝,慶祝他未能考入港大。我問他﹕『如果入到大學,你會如常上課嗎?』他如實回答說不會。」余博士認為這樂觀的假象是需要打破的。
余博士隨後為程智做了一個戒機癮的實驗,「我要他用三個月時間讀《聖經》腓利比書四章八節,以經文的教導去觀察機構導師們的行為是否配合『可敬的』『公義的』『可愛的』『有美名的』…再向我打小報告,還有每天的千字反省書。今天,這男孩仍會打機,但已做到收放自如,也可以隨時早睡早起。最近,他請纓幫助一個初中生免費補習,是用以前打機的時間去幫人補習,『我想證明自己教得比大學生更好。』這件事是值得稱讚。」
余博士說,我們想一個人洗心革面,最重要的是當事人腦裡的「價值觀」。就算不上網不打遊戲機,若果腦裡存有的價值觀只徘徊於飲飲食食,你也會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生活空洞的人。」
幫助戒除上網和手機癮的本地防治機構﹕
東華三院「心瑜軒」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全健心」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解開迷網;網迷開解」
http://ycs.caritas.org.hk/online_web/index.html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
http://www.hkcs.org/gcb/icys/prog/online/stop.html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08月1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