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人生:獎章背後的意義

「我剛才所得的獎章不見了!」

「放心,它會回來找主人的!」

果然,第二天早上,他的獎章就在桌子上了!為何獎章會自動回來呢?先賣個關子。

許多人在中學時期曾參加過一些獎勵或考章之類的計劃,例如「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童軍或女童軍考章計劃等等。獎勵計劃具有鼓勵作用,促進參加者積極參與健康的活動,發揮各人不同的潛能。

我服務的中途宿舍為精神復元人士而設,有人以為住在這裡的復元人士的能力不高或缺乏自信。我的團隊特別在宿舍推行一項名為「登峰者獎勵計劃」,任何一位接受服務的舍友均自動成為「登峰者」。此計劃的特色之一就是每位復元人士只須登上自己目標的山峰,便可取得獎章。我們相信人生路上,任何人都有自己可登上的山峰,無須與他人比較;只要登上自己的高峰,已值得鼓掌!

復元人士在康復路上充滿挑戰,期間起伏不斷。藉著獎勵計劃,推動他們積極面對逆境、發揮個人的優勢及潛能,活出精彩人生;更盼望大眾能夠重新認識他們。此計劃頒發的每一個獎章,已經刻上了得獎者的姓名。舍友第一次獲得獎章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驚訝,第二個反應便是開心得笑出來;接著就是珍而重之,將獎章好好收藏。

多年來,登峰者眾,各人都能打破自己的舊紀錄,摘下銅章、銀章、金章,甚至榮譽金章。他們打破的又豈止登峰高度的紀錄?他們勝過自己因病患帶來的無力感或標籤。無力感使他們像被困在籠裡的大鷹,過著永無生趣的日子。「登峰者獎勵計劃」卻像一條打開牢籠的鑰匙,為登峰者解除籠牢的限制。

有些登峰者只得到銅章,但他們已經突破了自己,勇敢離開安舒區。有些人得到銀章,更珍貴是重拾信心的笑容。有些舍友得到金章,實際上他們得到了個人發展的肯定,重拾男兒責任。有人甚至得到榮譽金章,他們真正獲得卻是那份掌控感,能有力地控制病徵帶來的困擾,能夠與自己復元路上的起伏共舞,舞出自己的新路向。

曾有一位復元人士在地上拾到一個銀獎章,他這樣對我說:「拾到獎章都沒有用啦!因為獎章上刻了得獎者的名字。況且,我已經打算要拿到屬於自己的獎章呢!」於是他將獎章放在桌子上,物主便會取回。這就是獎章能自行尋回主人的原因了。

洪美清

香港心理衞生會服務經理

社關人生:以偏概全

小學的時候,我讀過《盲人摸象》這成語故事。故事講述,古代一位國王下令大臣召集一群盲人來摸大象;待他們摸完之後,國王便問每個盲人大象是甚麼模樣?當然,大家的答案不一致。由於每個人各自摸到大象身體的不同部位,對大象的模樣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像。有人說大象長得像石頭,又有人說大象長得像大木柱。其實他們都是摸到大象,但卻不能正確地形容大象的全貌。

我從事精神康復服務,致力推廣精神健康教育,但深深地感受到市民大眾對精神復元人士的認識甚至比不上盲人摸象;起碼摸象者還真是親身觸摸過大象身體某一部分。如果我們隨便問一位路過的行人,他對精神復元人士有甚麼看法?答案可能是「生人勿近、計時炸彈、瘋言瘋語、隨時復發,或有暴力傾向……」其實他們大多數沒有真正的接觸,腦海的印象只是來自新聞報道或電影中的故事人物。或者大多數人在某些場合遇見復元人士,一般只是認識復元人士某一個面向。或許,有些較為開放的市民會認為復元人士病愈後,理應和常人沒有多大分別。但再問他們是否願意和復元人士成為同事或朋友?他們又會突然間猶豫起來,總是像有說不出的恐懼一般。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恐懼源於未知的將來,就像一個人獨自在不熟識的漆黑街頭行走,總是害怕在陰暗角落隱藏著危險。

我服務的機構也有培訓精神健康服務的義工,不少有心的市民抱著服務弱勢社群的態度參與其中。對初次接觸精神復元人士的義工來說,在開始的時候,或多或少抱著嘗試及懷疑的態度;直至他們完成基本的義工和精神健康相關知識培訓後,在信心和態度上才會變得更加正面,而真正的改變卻在他們真正接觸復元人士後才發生。通過彼此溝通和了解每個人的故事之後,義工們明白到復元人士不像他們原先所想,要別人遷就和扶助。反之,復元人士一樣有他們的能力,甚至有很多值得義工學習的地方。

《盲人摸象》比喻以偏概全,不了解真相。羅馬書第十二章16節提醒我們:「要彼此同心,不要心高氣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你願意設身處地,多為復元人士著想,以謙卑的態度重新認識他們,使香港成為一個更和諧共融的社會嗎?

程志剛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